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最新3篇)

2024-01-15 16:30:08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整理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最新3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篇一

授课老师个人的素质蛮不错,人才帅气,普通话标准,并且语气、语感听起来宏亮而且有理性之美,课堂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另外,课堂实在,再现了山区小学的真实场景,没有多媒体课件,只是一张用了几年的小黑板,几支粉笔,还有事先在黑板上准备的表格,课堂上一字一句,学生一问多答都很真实,没有娇揉造作之嫌,让人倍感亲切之意。在闪光的同时也有让人深思的瑕疵。

一、新课改实施应扎实。十年以来,课改从尝试到风风火火的推行,一盘端,从中获得了经验,经受了挫折,到近两年的理性思考、批判的接受,可以说是几经周折,逐渐走向成熟。正式的修订稿也将于2012年9月正式予以公布。但反观我们的山区课堂,很多老师还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生为本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本没有落实,也可以说根本没有推行新课改。如果说是教师出身世道太短,那么他们在大专院校接受这种课改理念的教育就太少,还有我们的学校在推进这一轮新课改的力度欠缺太多。比如:课堂上引入字母时都不是由学生勾起她们的回忆所得,而由老师出示并且没有让学生主动的搜索一下记忆中的字母,在突破难点,“由数字向字母的过渡”中既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双眼睛、无数条腿在快语中的那种山穷水尽的尴尬,也没有尝试到用字母来表示一般化优越性的那种柳暗花明的喜悦,学生只是在平淡中接受到了用字母来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知识,这里何不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表达欲望,用这种欲望形成个性化的表示符号x、a、b……,最后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形成数学的表示符号,有了这种数学化的过程,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何其重要。

二、研读教材是根本。读懂教材是每一位老师必备的素养,但真正读懂教材明白编者的意图的老师又有多少呢?解读教材的“教师用书”又有几位去认真研读过?2011年3月在成都的一次全国数学研讨会上,黄爱华老师也曾谈过此事,他说:“他对深圳某学校的老师做过突然性调查,在调查的所有老师中,认真看过“教师用书”的只有两人,还有几位听说要拿教师用书就急匆匆的用红笔勾画了几课时,还有大部分老师要么没带,要么根本没有看。老师们教学只是跟着教材的呈现内容边吃边剥,既不管编者意图,也不管资源利用可否。《用字母表示数》课始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出示“预热”题目,一个内容是:(1)2、4、8、m、10……问m这个字母代表了几;(2)3、6、9、n、15……代表几?(3)a+b=b+a……接着填书上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第二个内容,出示“失物招领”:今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速与联系。这样折腾一来,花费了十多分钟,这部分内容书上都有,授者为了不让书上的内容“闲置”起来,所以要稳扎稳打,其实这里编者安排了这些题目无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勾起学生回忆,字母其实学生在教材上生活中都已见过,为什么不能合二为一,节省时间,探索数字到字母过渡的新知呢?并且失物招领中我们可以先出示具体钱数,当学生意识到告诉钱数怕被人误领,从而产生利用其它方式表示的欲望。纵观整堂课,授者只教到青蛙的只数、眼睛数、腿数用字母来表示的乘法式子及其简写形式,后面用加法、减法、除法表示的式子没有,符号的转换更是没有涉及到,并且学生的练习量根本不够,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篇二

教材设计了多个情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第一个情境是青蛙儿歌,通过儿童熟悉的儿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即n只青蛙n张嘴。第二个是妈妈和淘气年龄关系的情境,如果淘气年龄用字母a表示,那么妈妈的年龄可以用a+26表示。第三个是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用a×3表示小棒根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三个不同内容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儿歌”情境是直接用字母表示数;“年龄”情境和“摆小棒”的情境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通过三个情境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

根据知识点的连接性,教学时,可以把教材第二个情境图和第三个情境图教学顺序进行对换,并对教材有所拓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书中情境图1

2.让学生读一读“青蛙儿歌”。

3.引导提问:这首儿歌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可能说:(1)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2)青蛙的数量与它的嘴巴的数量是一样的。(3)有几只青蛙就有几张嘴。

4、揭示课题:几只青蛙就有几张嘴,这里的“几”表示数量不一定,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板书: n 只青蛙 张嘴。估计,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n只青蛙 n张嘴。

[策略建议:估计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朗读这首儿歌,并且会继续补充读:4只青蛙4张嘴,5只青蛙5张嘴……当学生感觉这首儿歌怎样也读不完时,教师引导学生当数量数不完时,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书中情境图3

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图中文字说明,自主探索如何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汇报反馈。

(1)请个别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出示板书,结合说明。

(2)指导书写。

先提问a×3还可以怎样写,再让学生尝试,最后教师明确说明:a×3写作3?a或3a,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策略建议: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如果a×3有的学生写成,必须说明3?a和各自的表示意义。3a表示3个a或a个3相加,而是表示代号(并举例说明)]

三、启发思考,建立模型

1.出示书中情境图2

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1)妈妈的年龄比淘气大26岁。(2)淘气的年龄比妈妈小26岁。

3.自主探索:淘气和妈妈的年龄各怎么表示。

4.汇报反馈。

方法可能有:(1)淘气的年龄“a”岁,妈妈的年龄“a+26”岁。(2)妈妈的年龄“a”岁,淘气的年龄“a-26”岁。(3)淘气的年龄“n”岁,妈妈的年龄

“n+26”岁。……

[策略建议:给足时间,让学生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并深入学生之中关注他们探究的过程。(1)如果有学生提出,用字母“a”表示妈妈的年龄,那么“a-26”表示淘气的年龄,应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求异。如果没有学生回答这种表示方法,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2)如果学生只用a来表示,就要追问还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吗?让学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灵活性,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中“试一试”的第1、2题。

2.拓展题。

出示:如果淘气比笑笑多2岁,淘气、笑笑的年龄各怎样表示?3年后,淘气、笑笑的年龄各又怎样表示?

[策略建议:在用(www.shubaoc.com)教材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创造性拓展教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反馈时机 反馈目标 反馈对象

教学反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信息交流、传递和相互作用。它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优化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在进行着教学与反馈的活动。教师务必掌握课堂教学反馈技术,利用教学反馈调整与改进教学,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获取最大收益。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与实施。

一、把握反馈时机,体现反馈的及时性

课堂反馈要把握时机,体现反馈的及时性。及时反馈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及问题解决正确与否、进步快慢程度如何等情况后,可以激发自己学习的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进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创设情境,安排了念青蛙儿歌的教学,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其中的数字,根据反馈及时引导:“在这些表示数的方法中,哪些你看懂了?你觉得哪些方法很好,哪些还需要改进?请说说你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多地给提供学生思考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学生各抒己见,多人反馈,互相补充。笔者鼓励学生大胆阐明自己对用字母表示青蛙嘴、眼睛、腿的数量的理解,及时捕捉学生具有鲜明个性及创意的反馈。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暴露了学生的思维,使笔者能够适时了解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的观点不够完善,思维不够严密,但其中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引导,经过师生的交流与点评一定能点石成金。对于反馈来的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问题或错误,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对同伴答案的关注与评价中引发思考,及时得到指正与改善,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

二、明确反馈目标,增强反馈的实效性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通过教学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也可以检测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不是有效,从而运用反馈来的有用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譬如,一教师执教《认图形》这一内容,为增强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执教者设计了摸、围、摆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考,但由于呈现的方式不够巧妙,安排不合理,学生只是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对多边形还是缺乏感性认识,也没有在操作中感受到多边形的变化。教师没有加以说明,反馈目标不明确。笔者在教学“认图形”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摸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特征、折纸、剪纸等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把四边形变成五边形,再变成六边形的过程,沟通了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多边形,彰显了创造性。事实证明,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有成效的,学生在摸、折、数、说、围等一系列活动中,在感知多边形的特征的同时,感觉图形的联系和变化,也促进了智慧的生成。笔者在把握好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动手、动脑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彰显着灵性,洋溢着活力。

三、定位反馈对象,提高反馈的参与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应体现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特点。真实而有效的反馈有助于互动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深入一些教师的数学课堂,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在某几个学生发表意见后就匆匆收场,反馈的对象只是个别学生,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展示,教师错失反馈良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知识探索中信息的反馈、巩固练习中学习情况的反馈交由优等生完成,而自己却没有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够。事实上,目前许多教师上课还是在完成预设备课方案的流程,在执行教案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不能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造成课堂反馈把握不当,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全班学生都定位为反馈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反馈,从尽可能多的学生中得到反馈信息,提高反馈的参与度。例如,笔者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上能涉及多层次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信息反馈,尽可能让多名学生参与反馈,学生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清楚表示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要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时调整教学,反馈的学生人数多,反馈面较广,获取信息就全面而真实。关于信息反馈,教师更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对这类学生的关注,有助于教师了解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别现象,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关注后进生、呵护后进生,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状况,不断予以认可与鼓励,将其进步的事实反馈给后进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能够树立其自尊心,激发其自信心。

课堂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变数。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再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好教学进度,从而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01-15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5篇)01-15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优秀8篇】01-15

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优秀01-15

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教学反思【01-15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优秀10篇】01-15

永远的歌声教学反思6篇01-15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4篇01-1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优秀5篇01-15

《圆》教学反思优秀3篇01-15

79 8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