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最新5篇

2023-12-25 11:20:33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整编的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最新5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无论运用哪种手段,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培养多种能力。培养浓厚的语文兴趣,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拿着画笔,涂涂画画。因此,恰当地将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学习方式,真可谓“小画笔当中有大学问”。

一、利用绘画丰富评价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一环。课堂评价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好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成果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方式转化为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的评价方式,使得课堂评价更加鲜活,也更具实效性。

例如,在课前检查复习听写词语时,凡是全对的学生,我并不像从前一样给予“优”或者“A”的等级评价,而是送给他们一朵小蘑菇,这朵小蘑菇由老师画在黑板上,全对的学生仿照着动手画在自己的听写卷子上,以此作为奖励。而那些出错的学生看着心里自然是非常羡慕,羡慕的不只是那朵小蘑菇,更多的是羡慕这次动手画的机会,于是,下次听写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争取也能亲手画出自己的小蘑菇。

另外,在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也是得到奖励的机会,这个奖励就是一棵向日葵,当然,也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在课本上的,针对课本哪一部分作出的发言,就把向日葵画在哪个位置上,等到课下家长看到向日葵询问的时候,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讲给家长听一听,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家长的肯定下,更能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言。

还有,学生作业当中某一处书写比较工整,或者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画上一朵花儿作为奖励,以便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鼓励自己继续努力。

在课堂上,我设计的评价绘画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这次的小蘑菇、向日葵、花儿,下次也许会变成一朵白云、一只小乌龟、一颗小星星、一辆小汽车… …通过这样一种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画许多生动可爱的图画,从这些直观的形象当中,学生能更加直接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感,真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孩子快乐的源泉。

二、利用绘画培养语文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语文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运用哪种手段,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培养多种能力。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动笔画一画,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在语文学习中,我倡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我所说的动笔,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枯燥的文章批注,一来,低年级学生会写的字相对来说少一些,作批注难度太高;二来,低年级学生对文字批注这种枯燥的形式缺乏兴趣,反而容易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因此,我倡导的动笔,自然是学生喜欢的形式——绘画。

低年级阶段,重点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于是,在学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感情朗读,我首先要让学生为各个段落“画出情绪”。所谓“画出情绪”,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的感受,为文章画出喜怒哀乐。例如,在学习《蚂蚁和蝈蝈》这篇文章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蝈蝈嘲笑蚂蚁的内容,学生读到这里,就在旁边画了一个大笑的笑脸,表示了蝈蝈得意的情绪。读到第三自然段时,写了蝈蝈冬天没有食物又冷又饿,学生就在旁边画了一个愁眉苦脸的表情,表示了蝈蝈的悲惨下场。通过两个简单的表情绘画,就可以体现出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的蝈蝈前后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时直观地看到蝈蝈感情的变化,更好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达到了“以画促读,以画代读”的效果。

另外,在朗读中,还可以运用一些图→www.shubaoc.com←画来表达自己读文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闪光的金子》一课时,学生在描写徐虎为人民做好事的段落旁,画了红色的心,表示徐虎乐于助人的爱心;学习《木兰从军》一课时,在木兰英勇征战的段落旁,画了一个大拇指,表示对木兰的赞扬与敬佩… …这些不同的图画,是学生不同思想感情的体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除了表示思想感情的图画,我还鼓励学生将课文中好的词句进行标记出来,标记的方式也可以是绘画。例如,在《母亲的恩情》一课中,有学生在“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一句旁边画了一个小太阳,原因是她觉得这句话读起来感觉暖洋洋的,她很喜欢,就用画太阳的方式把它记出来了。这样用画图画来积累好词佳句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认真读、动手画的兴趣。

当然,学生的这些绘画不需要讲究技法,画得简单也不要紧。它只是一个载体,一种形式,目的是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三、利用绘画突破语文学习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贴近儿童行为、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的课文,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内容需要,插入了色彩鲜明、赏心悦目的插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结合教材的这一编排意图,我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也恰当地运用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绘画中激发朗读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绘画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直观的画面也能够更好 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习《月亮湾》一课时,课文通过描写月亮湾的小河、石桥、鱼儿、绿树、青山、桃花和农田来表现了村子的美丽。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文字是抽象的,单纯从文字描写中体会月亮湾的美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可以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学生根据课文中描写的事物,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将脑海中的月亮湾画出来。当一处处景物生动地跃然纸上时,绘画创设的情境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一幅幅画卷中欣赏到月亮湾的美景,并产生赞美之情,带着这种心情去品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激情朗读也就化难为简、水到渠成了。

(二)在绘画中轻松理解课文。

在语文绘画时,有的课文语言比较抽象,这时候学生就必须要认真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把课文中描写不明确的、抽象的内容准确、形象地画出来。例如,在学习古诗《山行》时,我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诗句描写的情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抓住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秋日山景图:远远地山间一条曲折小路,白云缭绕在夕阳周围,空中鸟儿准备还巢,农家小院里,有农夫正在做晚饭,炊烟袅袅,而孩童则在愉快地玩耍,诗人被火红的枫叶吸引驻足观赏… …这其中既有学生从诗中读出的画面,也有自己展开的合理想象。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也潜移默化地感悟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可见绘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

(三)在绘画中培养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文沉淀。但是,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把课外阅读当成学习的负担,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为学生布置特别的作业——绘画。

我定期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将自己所读过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我会定期在班内召开课外阅读展评会,把学生的作品在教室的展览墙上进行展评,大家集体评议,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活动中学生都不肯落后,积极性非常高,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学生会主动进行阅读,而为了绘画得到肯定,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地去阅读,以期画出更好的画。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主动阅读,一点一滴地积累更多的知识,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美的形式感染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阅读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利用绘画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开始接触写作,就让他们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地写,会觉得单调、乏味,无话可写,继而失去写作的兴趣。根据儿童喜爱画画、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将画画与写作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绘画入手,以画写作、以画促写,降低写话难度,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

在进行写话训练时,我会让学生先把写话的内容画出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平时所观察的,或者想象的认真画出来,然后根据图画的内容进行写话。例如,在进行“我的爸爸妈妈”这一题目的写话时,我让学生先来画一画自己的爸爸妈妈。画的时候,可以像连环画一样,分多格绘画。画一画爸爸妈妈的样子,画一画爸爸妈妈的工作,画一画爸爸妈妈的爱好,还可以画一画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学生有的画了爸爸是警察,有的画了妈妈是售票员,有的画了爸爸喜欢钓鱼,还有的画了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画面内容非常丰富。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照着自己的画,讲给同学们听,最后再把自己所画、所说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写话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收获更多,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我还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写”日记。每天,学生回忆自己当天经历的事情,然后可以真实的,或者加入想象地将自己最难忘的经历画出来。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不会要求学生每天把所画的内容写下来,而是让学生每周选择两天画得最满意的画来写话,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写”日记的形式,是学生自己想的、画的、写的,所以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六一儿童节当天,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经历,画出了不同的六一儿童节。有的画了庆祝会上精彩的节目,有的画了爸爸带自己去游乐园玩,有的画了自己戴上了红领巾,还有的画了收到妈妈送的礼物……学生们又把自己所画的情景写下来,生动地写出了六一节日记。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二

一、内容简约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地方很多: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具体到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只能致力于其中的一、两个方面,为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服务。然而,现实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飘渺虚浮的背景介绍。如在教《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有的教师怕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困难,就从日本扶植,到窥视东三省,到“九一八”事变,到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的沦陷,一直到卢沟桥事件的前因后果,详详细细、洋洋洒洒地讲了大半堂课。语文课简直成了历史课!这篇文章的侧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理解、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1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地介绍当时的形势就可以了。我们应让内容简约些、切实些。

二、过程简化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内容的载体,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完美实现教学目的,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执著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今的课堂,使原本应该是简单而快乐的语文学习,却因为“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学生“忙于追赶、急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

当然,过程简化不仅仅体现在“预热”和课堂的导入环节上,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上。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进入课题后,统领全文的只有两个问题:“林冲是()的人,洪教头是()的人。”主旨鲜明、纲举目张、以简驭繁,让人由衷感叹。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简化”反而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形式简便

一些教师以为,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于是,他们往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制造花哨的、时髦的“壮观”场面。比如一次听《小动物过冬》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与生字宝宝交了朋友,老师想查看一下你们有没有将它们忘记?(出示词语)

(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师:我们来开火车怎么样?(生:好)火车火车谁来开?火车火车我来开!

生:火车火车我来开……

可能这种形式一开始还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但用多了学生就不觉得新鲜了。更何况那咒语似的一句“火车火车我来开”,每个学生读前都要念一遍,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吗?

表演型更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那副情景你们能模仿出来吗?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个人一起来表演一下。

(全班学生同桌模仿表演)

师:好的,可是还不够用力,谁再来表演?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不错。但背得不够重哇,腰都不弯呐,谁再来表演?

(又一组学生表演)

师:表演得很好,只是看不出拉粮食啊,谁再来表演?

(又一组学生表演)

一句话重复用了十来组学生表演,才算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这种庸俗冗长、程序化的表演,不但不能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且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三

一、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动”起来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注意保持的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字时,交互式白板互动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例如,当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首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了“生字蘑菇”:绿色的草地上长满了蘑菇,每朵蘑菇上都有一个生字,你认识哪个字,就把那个字捡到兔妈妈的篮子里。然后,请学生上讲台,用白板笔拖拽生字蘑菇,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兴趣盎然地举起了小手,争抢着要去捡蘑菇。捡到了蘑菇后,由于我在蘑菇上设置了触发器,只要点击蘑菇,就会在田字格中出现所学生字,接着教学字的读音、部首、结构、组词,还能演示汉字的笔顺。巩固练习时,我还设计了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的连线游戏,学生利用白板笔的书写功能进行连线。学生们都“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识记能力、表达能力和胆子都大了起来,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生字教学及巩固练习。

二、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教学“趣”起来

语文课上,教师经常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根据交流内容板书出相关知识点。传统教学只能靠粉笔板书,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影响课堂容量。利用PPT进行演示也可以,只是学生交流出的结果,有时很难与老师PPT的演示顺序一致,错乱的顺序反而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影响学生思考的氛围,而电子白板的灵活互动性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这儿真好》复习导入环节,笔者出示课题,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后,说一说为什么这儿真好?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这里漫山遍野,绿叶成荫。”这句话字数较多,如果在黑板上板书,教学环节就拖沓了。这里我使用白板的截图功能,截取电子课本上小岛绿树成荫的图片,将长句子字体设置成和底色一样的白色,需要时只要用白板笔将绿岛图拖拽出来,衬在句子下面,字就变魔术般地显露出来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问到小岛上现在住着哪些动物时?学生回答:小鸟、小鹿、小猴、小熊。这几种小动物学生不一定按照顺序来说。我提前把这些动物名称输入在相应位置,然后用“神奇墨水”把字隐藏起来,上课时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用白板上“板擦”功能,决定这些小动物的出场顺序。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节省了板书时间,学生学习兴趣高,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难点“易”起来

小学阶段说明文学生不大好理解,究其原因,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对于文意的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例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对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中用了一系列动词:“砌、堆、拉、移”,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用图块做成一块块巨石和长直角三角形状的黄色土坡,让学生上台用白板笔拖拽克隆石块,接着一块一块堆砌;堆砌好一层后,再堆好土坡,将第二层石块沿着土坡推上去;接着第三层,以次类推。等金字塔建好后,再用白板笔把黄色土坡移走,生动地再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教学难点变得容易起来。

四、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抽象“显”出来

说明文经常会使用一些数字来进行精准的描述,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很难透过数字具体了解物体的特征。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文本在介绍金字塔的高大时,使用了“146米、40层、2.5吨、230万块”这些抽象的数字,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学生熟悉的教学楼每层的高度和层数与金字塔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金字塔的高;一块巨石“重2.5吨”,“吨”不是学生熟悉的重量单位,学生难以理解,我把巨石和学生熟悉的大象作比较,学生就知道2.5吨到底有多重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克隆”功能,拖拽出一座由230万头大象堆砌而成的金字塔,学生就不难理解金字塔的雄伟壮观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抽象难懂的数字变得浅显易懂了。

五、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课堂“阔”起来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的各种素材、资源都是“活”的,源头是“活”的,使用也是“活”的,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地标注、圈画;可以将调出后的资源任意移动、组合;更能在图片、文字上进行即时批注或复位,从而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融为一体,既升华了文本,解放了课堂时间、空间的桎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秦兵马俑》一文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阅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并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我在课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兵R俑的时代背景,各类兵马俑图片,外国友人对秦兵马俑的评价,兵马俑的视频资源等,都隐藏在课件的合适位置。然后,根据教学环节的安排,利用白板功能或拖拉,或遮盖,或移动,或聚焦,或溶解,或擦除,随时调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一步步地感悟秦兵马俑的壮观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40分钟的课堂,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更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拓宽了学习的渠道,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

六、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作业“乐”起来

电子白板还可以把一些学生需要在作业本上完成的作业,转变成口头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作业,学生只要用白板笔简单地勾画几笔,就完成了作业。教师还可以从“工具-图章”里,找一些学生喜欢的图案(一朵小红花或一个大拇指),印在优秀的作业上,当堂表彰。简简单单就快捷地完成了作业,学生受到了表扬,乐于接受这样的作业。

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性强,能让师生自由拖放、触发、组合材料,白板笔能及时书写、擦除,保存……这些功能使学生在白板操作中得到训练,在训练中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增长学习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便捷、直观的辅助功能,在课堂练习的展示、互动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例如:在执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识字,我设计了一组小练习:第一题“猜一猜”。让学生用“画图”中的“刮刮乐”刮掉红色的部分,来猜中答案并读出字音。这个小作业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同学们都争着上来刮一刮,显示一下自己的识字本领。第二题“火眼金睛”。这是通过学生用白板笔连线组词来区别形近字,并选择词语填入相应句子中的小练习,学生在辨别与选择的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第三题是连词成句。在拖动字词模块的操作中,认识课本中的字词,培养了语感。这三小题如果以传统的方式用粉笔抄在黑板上,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习题上,而在抄字上,挑战练习的兴趣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吓跑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避开了传统作业的缺陷,训练过程直观灵活,一个综合性的训练题,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且效果显著。

利用白板讲评作业(试卷),是我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另一大特色。我利用白板的展台功能,把学生的作业投影到白板上,再利用白板笔的勾画、标注功能进行批改、讲评,优秀的作业还可以从白板上“工具-图章”里找一些学生喜欢的图案,印在优秀的作业上,当堂表彰,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作业效果,学生很开心。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四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已自觉运用对话教学,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对话。但是孔子所处的时代,等级森严,民主的精神远远没有到来。尽管教育家个人具有民主的作风和学生对话的情怀,整个时代还是非对话的时代。在非对话的时代,对话只能成为一种教学的艺术,不能成为教学的精神。

在今天,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学校是学习型的组织,课程文化应是学校文化的代表。学校文化的再生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信念、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变“专制独裁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变“资源掠夺关系”为“资源共享关系”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必然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课程文化精神的转变,而作为课程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的对话文化则应视为课程文化再生的摇篮。

对话的传统定义是“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和谈判”,我们常说的课堂对话,原也常取此义。但近几年来,“对话” 内涵已不断丰富,超越人人、国国之范畴。如与文本对话、与网络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甚至为古人)等。可见,它是某种思想的交融互动,如学生对科学性疑问通过网络质疑,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对某一真理通过生活体验而掌握真谛。由于某种问题的生成,通过互动探究,达至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这就是对话文化显示出的直接意义所在。“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时代的教育呼唤着对话式的教育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文化表现的对话关系,从教育构成要素看至少有三种,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以及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

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对话以生命发展为目的,折射出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性光辉。

作为一种态度,对话意味着“主体介入”。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不仅作为认知体更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亲临现场,主动投入,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相互悦纳。

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对话双方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在“我—你”的对话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双方均作为有着独立人格、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表达方式的人而存在。在这种人性化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对话,双方都臻于一种经由相互交融而达成的新的精神境界:你走向我,我走向你,从对话的终端走出来的你和我,视野被扩大了,精神被拓宽了,你成了新的你,我成了新的我。用之观照新时代的阅读教学,“我—你”的对话关系,涵盖了阅读教学活动所有层面,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本然关系都该体现为“我—你”的关系,他大大拓宽了学习渠道,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生动,也更充满了与“你”对话的渴望。

以往的阅读教学,由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思考问题是会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教师作秀似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某一学生之口推出教师早已认定的标准答案,这种披着合理外衣的教学方式比明显地给出标准答案更加恶劣。

对话教学则主张教师与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使教学和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他们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在对话中,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情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磋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学生不仅获得了或的知识,更重要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主体介入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不是知识至上的纯认知活动,而是凸现师生主体精神、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进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练习题:“一()蚂蚁,一()甲虫”

“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就在这时,教室里有了“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孩子们哄堂大笑,“标新立异”的孩子也红了脸。“好孩子,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年轻的老师亲切地问。小男孩有了自信,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的动画片里不都这样说吗?”“没错。”老师带头鼓起掌,“诗人也这么说呢。”接着,老师为大家背了一首诗《可不可以说》。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一顶太阳……可不可以说/一头教导主任,一匹将军……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儿,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这个对话教学的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认可让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体验,让课堂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以下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的片段:

这节课学习的是《灰姑娘》,课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母,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舞会?一定要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

“是的,如果我是那个后母,我会阻止她去参加舞会。”

“为什么?”

“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

“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母好象都不是好人,她们只是对别人的孩子不够好,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他她们只是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其他的孩子。其实,爱本来就是一种自私极端的感情。”

这是另一种价值观,一种对爱的真实而另类的诠释,一种不矫情的演绎,没有对爱的批评,没有对爱的曲解,一切在平淡中升华。人文的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

(二)对话以沟通合作为生态条件,散发出交往、互动的气息。

作为一种过程,对话以为着“沟通与合作,交往与互动”。著名教育家钟启泉先生说过:“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精神才得以体现。

以往的传话式教学往往是师给生接,是一种单一的传递式过程。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深入、客观思考的原动力在这一日日的迎合中被消磨了。教代替了学,学生不是自己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成了遏制学的“拦路虎”。

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而展开的“生—本”、“生—境”、“生—生”、“生—师”等多维、多向沟通合作的交往、互动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可以表现为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这些表现形式并不固定,需要视实际情况变化而交互呈现,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双方进行着多元的(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形式、多维度)沟通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彼此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 观点的争论、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障碍的排除,体验的不断发展提升,从而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审美意义的精神价值。

江南《小镇的早晨》,是那么恬静,那么热闹,那么紧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始,或有江南小曲的插入,或激发学生的经验,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词句,唱起“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或有学生融进了热闹的旋涡,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大声地吆喝着卖着新鲜的蔬菜、鸡、鸭、鱼,烧饼等,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学生在饱览了课文中九寨沟的平湖飞瀑、古木参天、雪峰插云和异兽珍禽,教者抓住了文中最后一节的省略号,问:

“这六个小黑点里面还藏着哪些九寨沟神奇的地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孩子带来了他去九寨沟游玩时拍摄的照片,有的学生带来了他爸爸买的九寨风光,有的学生还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

“还有‘碧水横溢’、‘九寨烟云’、‘芳草清溪’……”

有的学生愿意将这神奇的地方画下来,有的愿意到课外搜集资料,将来当那里的导游……

上《狼和鹿》一课伊始,戚老师希望知识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她的训练要求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通过读,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肯定有了自己的理解。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畅所欲言,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好吗?这节课你们希望怎么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呢?

生:上节课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我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是凶残的狼,一个是温顺的鹿,课题中却用了一个‘和‘字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师:带着问题去读书真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师:你想把你对读书的理解传达给全班同学,是这样吗?而且,你还懂得和别人合作,真好。生:我想把我查到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师:你真是学习的有心人。

……

师:同一座森林,100年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到底是谁应该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呢?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种观点:

(1) 应该是狼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

(2) 应该是鹿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

(3) 应该是人类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

分成三个辩论组,自由组合。请三个辩论组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来参加辩论。

在以上的三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朗读与课文对话,通过体验与生活对话,通过争鸣与同伴对话,通过画画与课文对话,通过展示与老师对话,不同的学习方式,富有个性的情感和体验,在对话中彼此交流,彼此分享,使课堂在诗意中开始,在个性的张扬中进行,在快乐和无尽的回味中结束。

(三)对话以动态生成为运行特点,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作为一种结果,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传统的对话教学使学生缺乏应有的自由和选择,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缺乏对课程文化丰富内涵的深刻挖掘,从而使整个课程文化缺乏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力量。正如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生动描绘的: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由于师生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学识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互动带来阅读教学的多变性,使教学并不是完全按照预制的方案来行事,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具有更多的容纳量、灵活性和空间性,达到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心灵共鸣、思维共振的美妙境界。这种在对话。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和即时性。这种动态生成,即兴式课堂的建构及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和学生来控制的,而是对话舒展的结果。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四、探寻心灵深处的对话

(一) 捕捉对话的资源,酝酿营造对话的前奏

由于诸多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的影响,阅读教学中的真正对话不会自发生成。捕捉对话资源,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前奏曲。

意识存在于人的脑中似乎是无影无形的,无影无形的东西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机械的训练来获得。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更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努力给孩子们一种引领、一种意识、一种情怀,一种视野。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与学生讨论“人用什么说话?”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嘴巴。”“还有吗?”学生回忆起平时上课的点点滴滴,答案也丰富起来:“人的眼睛会说话,心灵会说话,手会说话……”“在这个世界上,仅仅人会说话吗?”“动物、植物会说话,书本会说话……”是的,只要你善于倾听,善于用心交流,你就能听到许多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美妙语言”。

独立思考是展开对话的必备前提。让学生个体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等充分展开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对文本产生一定的见解。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所思考的“我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我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为对话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必备前提和铺垫。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构成了对话的宝贵资源。阅读教学中,对话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教材。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营造探究氛围,或促成角色体验,使教材切实转化为“学材”,转化为对话的载体。

对话资源的另一个生成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对话式教学往往是非全然线性预设的,课堂进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受挫处、学生感悟的豁然开朗、精彩纷呈处……都构成稍纵即逝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它需要教师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对他人的主要观点“由衷赞扬”、“虚心学习”、“深入思考”、“真诚帮助”。

它需要教师通过“点拨、促进、讨论、改变”,让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情感更投入,所得更清晰、丰富。

(一) 给一双想象的翅膀,他们就能飞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用极富灵性的语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构筑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妙世界。其间不乏优美的人性和风景,不乏崇高的志趣和意境,也不乏心灵的洞察和哲思,这些文章给人以语言文字、智慧情感、心灵德行等浑然一体的美感。阅读欣赏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即采用审美的方式去融合,去体验,去创生。

借助移情、想象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心灵共震。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 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对于由静态的、抽象的文字符号组成的课文的学习、领会和发现,就更需要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进行移情、想象,以使学生在读中融入、感受体验并引发心灵共震。

《特殊的葬礼》

……

再读探究:

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2、想象练说:

师:原来的瀑布: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生: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我一定要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送给你。

……

师:几年后的瀑布:假如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再读课文,请作者来为自己帮忙。

生:人们啊!想当年,我汹涌澎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是何等的雄伟壮观,给你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可是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一点不懂得去珍惜我,有些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我的水量逐年减少,逐渐枯竭,再也没有昔日的壮观气势了,我只能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着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我多想永远留在你们身边,可是你们就这样把我给毁了。

……

延伸升华:

师:想一想,在这个特殊的葬礼上,塞特凯达斯总统会说些什么?请你为他设计一下葬礼演说词。通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生: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怀着同样沉痛的心情来到这瀑布脚下,来给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骄傲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想当年,她是多么雄伟壮观,让世界各地的多少游客流连忘返,而今,她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物是人非啊,这让人多么的痛心疾首!瀑布的消亡,我作为巴西总统是有责任的,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爱护我们心爱的家园,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历史不再遗憾!最后,我发自肺腑地说一声:塞特凯达斯瀑布,原谅我们的无知吧!阿门!

……

上例的设计,在指导策略上更加注重一个“实”字,一切从课本语言出发,充分发挥课文的功能,巧妙地让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规范语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感悟”落到实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五

(1)精读课标,剖析“标准点”

认真学习分析课程总目标,明确本学段的阶段目标。对阶段目标中提出的每项规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并作“度”的分析。再将每一项目标要点分解到年级、单元、课文、课时。

(2)解读学生,找准“联结点”

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寻找建立联系的基点,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研读教材,寻觅“成长点”

在明确课标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每一目标点的掌握水平要求,寻觅学生发展的“成长点”,以便确定目标的适度、深度和广度。

二、精心预设教学流程

一是沉浸。要沉下心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沉浸于教材之中,进入教材角色,解读教材。体会作者的思路,明确自己的教路,看透重点,吃透难点。

二是丰盈。除了要自主探究以外,还要合理运用集体备课的资源,共同交流研讨获取的有关文献、信息。

三是取舍。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特性、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

四是设计。在上述三个环节完成的基础上,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应,并进行对策打包。

三、关注动态教学过程

作为对课堂高效教育的诉求,我认为,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话的多元

首先,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是教师可以“再现”文章的美景佳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例如:学习《草原的早晨》(国标本第二册)一课时,可以开展“假想旅行”活动,“我们乘北上的列车到草原作一次有趣的旅行,请同学们闭上眼晴。火车开啦,呜……咔嚓,咔嚓,呜……车窗外一片漆黑,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一点……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火车已进入辽阔的大草原,……啪,啪,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快看呀,草原已从睡梦中醒来……”披文入情,由联想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的方法,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例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可以通过朗诵《木兰辞》与学生进行沟通,拨动学生心弦。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在附和的摇头晃脑中,走进文本。

其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可燃点”,唤醒、激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是要抓住文章中写的精彩的“美点”,与文本展开对话。可以通过抓住“文眼”,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想像,产生不同心理体验,感悟文本内在的精髓。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国标本第九册)时,抓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抓住句中的“放”字与“扔”“丢”等词语作比较,即时表演,展开想像,体验心境,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内涵在比较中得以领悟,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抓住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疑点、矛盾点,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可以通过抓住教材中的“可疑点”,深层次对话,获取新知。比如:“‘20分钟。’‘够了。’船长说。”(《船长》国标本第十一册)激疑:真够吗?当时的情况下,船长真有把握吗?他能说不够吗?此处设疑,可使学生“大进”――有力地指向文本的中心,使船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些“矛盾点”“可疑点”,在小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值得咀嚼,揣摩,玩味。

三是抓住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空白点,与文本展开对话。一种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等,适时展开补白对话,从而丰满文本。例如,学习《黄山奇松》(国标本第九册):“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虎,有的形似孔雀……”时,可以紧扣“千姿百态”,抓住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理体验。

第二种是可以通过抓住文末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对话,使学生产生高效的体验,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国标本第二册)一课后,教师随即抛出,“炎热的夏天又悄然而至,今年的这个夏天蝈蝈们将会怎么做呢?”(答案是多元的)……

再次,实现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对话。

可以通过先播放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音乐,造成特定氛围,催人动情,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或者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合成的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情景再现,促人求知。

②建构的自主

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去主动建构。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主动建构。上课伊始,我们可以围绕“把你读懂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大家”来交流,相机渗透建构、学习的方法(从字词、内容、结构、朗读等方面)去认知,去自主建构,去学会提问。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中,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并使之与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其次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中再建构。可以围绕“再读课文,把你这次又读懂的地方或新发现、新体会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大家。”,让学生再次亲历语文情境,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与他人沟通。通过自主的建构,再去揣摩,再去品味,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

最后让学生在探究发展中再建构。可以围绕“自由读课文,把你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学。”让学生直面问题或困惑,挫折和失败,激发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人性的丰满

一是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钱学森》一课时,通过一边欣赏我国神舟航天系列发射场景,导弹发射场面,一边聆听配乐《龙的传人》曲调,披文入情。接着通过钱学森的两句话,围绕“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会到什么”展开学习文章,感受钱学森的人格美、爱国情。最后通过跟唱视频《我的中国心》奠定学生的情感的基石。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唤醒学生沉睡的美好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二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也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后,可以带着孩子们课余去观察蚂蚁“运送物资”的“忙碌景象”…… 进一步巩固和丰富文本的价值取向。

最新范文

初中体育课教学反思(优秀10篇)12-25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范文【优秀5篇】12-25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优秀3篇)12-25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优秀10篇)12-25

《实心球》教学反思(优秀3篇)12-25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优秀8篇】12-25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优秀5篇)12-25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4篇12-24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优12-24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优秀1012-24

79 8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