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之(2【优秀10篇】

2023-08-27 15:50:4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编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之(2【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小伙伴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一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和提高。

1、学生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篇二

动态的课堂追求实效的发展

我执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回想整个过程。在这次磨课中,我对这篇课文进行三次备课,每一次备课都经历不一样的思考。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上课是课堂教学的平台,课后评议是课堂教学的诊断纠正,我认为这是以磨课作为教学的新起点,追求教师教学发展的长远之路。本次磨课研修的任务主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展开的,我是执教的老师,也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我有了新的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

教学设计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农村孩子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媒体设计思路: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明园文物今何在》、《明园浩劫》等文章)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毁灭过程。

②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通过毁灭前后圆明园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

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归纳总结两个问题:①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②它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初步读文,整理概括。

1.读文思考两个问题。

2.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

(板书: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

(三)借助课件深入感知。

1.学生自由浏览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习。

2.说圆明园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评价?

3.感情朗读24段,体会它的美。(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4.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是怎么被毁灭的?(出示幻灯文字)(感情朗读、读出痛恨、仇恨之情。课后练习)

5.我们应该牢记这一耻辱的历史:(出示课件句子: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说说此刻心中的感想。

6.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四)拓展延伸。

1.选读课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

2.浏览网站:

3.进入论坛,发表贴子(应不应该重建圆明园?)

4.以圆明园为主题制作电子文稿,可以查阅网上资料。

教学反思: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投入,获得了强烈的感受(这在交流当中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单纯靠读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中,我顾及到学生对历史了解的渴求,对历史了解的不多,对历史不是亲眼所见的事实,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其他媒体的认知办法,让学生得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观,更加进一步让学生真正实现以史为镜,发奋图强。另一方面,流出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需要,发表自己的感受,提高对历史的认识水平,更加将爱国热情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我采用了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影像故事等手段和先“抑”后“扬”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辨,用事实来见证,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渐丧失了主权,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灾难。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课前,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关于“圆明园的故事,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教育。在整个搜集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在交流中,学生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前后对比,看到昔日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残垣断壁,心里已经感到很沉重了,尤其是当看到火烧圆明园的录像时,这种难过、愤怒的感情更是达到了高潮,再加上饱含深情、立意鲜明的点拨更是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3、圆明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学生也无法亲历,也不想亲历那段悲惨的历史,同时,由于课堂的限制,无法向学生全面展示那场浩劫的全貌。但是,我还是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影片来了解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孩子们又一次体验着那段历史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这时的体验可以说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的思品与社会我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看到同学们都举起愤怒的拳头,恨得咬牙切齿说:“他们简直不是人,太可恶了……

1860年,英法联军开始侵占中国,对中国大肆进攻。当时是咸丰皇帝在位,成天吸鸦片,关闭国门,将西方科学技术理解为玩物丧志。到后面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这样过着。不知不觉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外国越来越悬殊,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士兵们仍然在用矛、枪、戟、盾与持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打仗。最后节节败退,直到英法联军追到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看短篇的时候,大家不停地感慨:“这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了!”“要是带着现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该有多好”“这么多国宝、艺术品都被砸烂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园林,三天就被烧光、抢光了!大家还记得上回苏富比拍卖会吗?那些兽首可都是中国人的啊!可是我们却必须得用昂贵的代价买回来。外国人造不出那么好的东西,就来抢我们的。抢了还不算,还要烧毁它,还要危害当地的百姓。不过,这也不完全是英法联军的错,当时清政府太腐败,只顾自己逃命,不顾老百姓。而且,科学技术又太落后,完全没有能力抵挡外国人的攻击。“把平静与安宁留给皇上,把战乱和痛苦就赐给老百姓吧。”就是讽刺清政府的。这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正在抓紧学习现在的科学知识,同学们好好学习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六

圆明园被毁人民教育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卷第七单元阅读文本。文字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被侵略者践踏破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缅怀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记录。文本中介绍的材料已消失,无法复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阅读、感受、想象和再现其过去的风景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教学和指导,我有以下初步感受:

一。清晰的思考,前后呼应。

(I)走近圆明园从雨果写给巴雷特船长的信开始,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情绪。

(二)进入颐和园,并在文本中查封了三句话来评价颐和园被世界称为皇家花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了解“圆明园辉煌的39年历史”和“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明园的破坏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III)走出圆明园学习课文后,原声带展示了圆明园的废墟,并进行了扩展和升华,想象并写道:如果你站在圆明园遗址旁,你会说什么?最后,用雨果的话结束这节课。教学理念简洁明了,前后呼应。

二,刺激情感的感性知识。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了颐和园的辉煌。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让学生见证和感受其万园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当你深爱时,你才能深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这些视频材料分三步使用: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交流;第二,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焚烧圆明园的视频,促进学生情感的爆发;第三,在开始学习课文自然段落2、3和4时,大声朗读并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视频教材缩小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看到这些照片后,学生们大吃一惊。当播放在圆明园大火中烧毁的影视资料时,学生们感到遗憾和愤慨。最后,部分情绪阅读不需要太多指导。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七

大家都知道赵括满腹经纶,谈起兵书来是头头是道,可是让他上战场上去打仗,却是一败涂地。为什么呢,我认为他打仗的理论是很充足的,就是缺少实践,没有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课都要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落实很重要。听了于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知道了目标的制定不要过大,过大就完成不了。要写具体,不具体就无从下手。下面针对这一节的听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环节中具体体现。

上课前,教师要把讨论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内容。确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课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必刻意强化,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的;然后讨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这个环节要细致,考虑要充分:问题怎样提出?应作哪些预设?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成?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方式,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目标明确,教师才能训练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主动性强。

二、达成目标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三、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尽管这样,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课堂要目标明确、单一,让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充分了解学情。这样才能避免制定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出的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胸存课标,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个庞杂的任务。语文教师应在目标教学的引领下,努力实践,不断摸索出符合我们学生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八

写在前面的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是本学期我们语文组的研修主题之一,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特别进行了同题研讨。

【教学简介及预设】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七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备课预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一

……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待会评议。

(师指名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XX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XX在读的时候,读到最后“损失”时有点快了,最后的“损失”应该读慢点。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遍。

师指名读。

一生读,最后一词读的较上一个学生慢,但仍感觉仓促。

师:读得如何?谁来评一下。

生:最后的“损失”读得太快了。

师:那该怎么读呢?你能不能来读一遍?

生读,语速恰当,但轻重音没有区分。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小河流水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样才好听,谁愿意再来读一遍?

一生站起来读。

……

〖案例二

……

师出示“杭州西湖”“狮子林”等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圆明园真是太美了!

生:圆明园真是园中之王!

生: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

……

师:那你能不能通过读来表达你的感情,或者说通过读让听者感受到你的感情?

生纷纷开始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师指名学生读。

……

【反思】

这两节研讨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闪光点,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我们现在只就我们的关注点谈一下。

两位执教教师想让老师们关注的是:语文课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读得不少,并对学生的读做了轻重、快慢的指导,学生的评议也从轻重、快慢方面说,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朗读课文一样的语速、一样的轻重,是不是对文本一样的理解?我们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第二节课,教师没对学生快慢、轻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想像、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时,学生的重读点,语速都不是完全相同,但能听出来各有各的感受,都是挺有感情的。通过这两节课,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要置于朗读之前,服务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感情,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上课伊始,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语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十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最新范文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优秀10篇】08-27

拼音教学反思【精选9篇】08-27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最新5篇】08-27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优秀6篇08-27

陋室铭教学反思精选6篇08-27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最新9篇】08-27

幼儿园教学反思优秀4篇08-27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优秀4篇)08-27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优秀篇(优秀10篇)08-27

教学反思案例【优秀9篇】08-27

79 6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