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悯农》教材简析(6篇)

2024-05-06 11:14:24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本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6篇《悯农》教材简析,欢迎参考阅读。

幼儿园《悯农》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

”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xx拉xx一颗

夫xx粒xx{SHUBAOC.COM}一棵xx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悯农》教案 篇二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成人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习惯)。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成人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成人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成人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悯农》教材简析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1)《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春种-----秋收

一粒-----万颗

无闲田(艰辛)

犹饿死(同情、愤恨)

《悯农》语文优秀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家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2、学习古诗《悯农》。

活动准备: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基本过程:

一、 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 关键步骤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3、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悯农》。

三、 结束活动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活动反思:

1、孩子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幼儿园《悯农》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四、简要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本次活动由儿歌导入,引出主题,然后通过挂图,老师讲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通过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达到了预期目的。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释,但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幼儿找到共鸣,找到切入点。在这一片断中,抓住了诗眼“辛苦”字,通过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看图想象,转换角色,层层深入,激起幼儿情感的涟漪,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悯农》 篇六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成人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习惯)。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成人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成人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成人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最新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05-1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05-0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0篇05-05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11篇05-0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05-03

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05-03

小学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课文、课后05-0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04-30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15篇04-29

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04-28

63 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