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优秀10篇

2023-10-10 16:21:59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整编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优秀10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

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www.shubaoc.com[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位数,100是()位数,82是()位数。

(2)28的8在()位上,表示()个();2在()位上,表示()个()。

(3)3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99里有()个十和()个一,它后面是()。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3769、70、()、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  11○9  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的是()。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2□   47>□7   100>3□   58<5□   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两数相减时,对准数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当10。

3、会正确书写算式。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两数相减时,对准数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当10。

教学准备:图片、计算卡片、本、笔。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列出算式:35-17=

2、教师利用竖式方法讲解:

第一步骤:先算个位,5不够减7,上十位上借1当10,也就是15-7=8。

第二步骤:再算十位,3借走1是2,再减1等于1.

3、最后是35-17=18。

4、请幼儿说出退位减法口诀。

5、出示计算卡片口算:

45-28= 57-29= 62-26= 66-39= 31-24= 75-59=

6、游戏:找错

7、拿出本、笔书写算式。

8、教师讲解,幼儿书写。

9、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

10、作业展览,教师讲评。

活动延伸:

水平一:幼儿自由活动。

水平二:练习口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遇到了一件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主题图

一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8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1) 讨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估算一下大概有多少人?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 19 + 18 = □

(4)人一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

(5)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算法一: 10-10 = 20 9+8 = 17

20+17 = 37

算法二: 19+10 = 29

29+8 = 37

算法三: 20+18 = 38

38-1 = 37

算法四:列竖式

19

+ 18

37

三、练习试一试

25+1827+24 46+35 51+29

25 27 46 51

+18 +24 +35 +29

(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四、综合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26+7=答案

3+39=答案

18+27=答案

26+27=答案

23+29=答案

18+47=答案

2、用竖式计算

44+18=答案

52+29=答案

7+56=答案

21+79=答案

27+24=答案

35+15=答案

69-11=答案

38+19=答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 篇五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题,课件

一、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1、同学们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里有三种圣诞礼物,请你挑选最喜欢的两种,一共需要多少钱?

板书:小熊 27元 小汽车 35元 圣诞帽 15元

学生汇报。全班列竖式计算结果。

你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4)、也可以从十位算起。

2、谁还能提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

同桌合作。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列竖式计算。

解决比多少的应用题都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今天我们复习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二、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有没有同学三种礼物都想买的呢?那怎样列式呢?用竖式计算。

2、如果你只有50元,想买小汽车和圣诞帽,够不够钱付呢?

3、50元还可以买哪两种礼物?

三、练习测评

1、数学诊所

82 39 95

-17 +48 -16

( ) ( ) ( )

79 77 19

2、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 和 : 29 和:

36 差 : 54 差: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8 89 71 55 19

+16 - 56 - 8+ 9+58

29+35+9= 61-30+15= 53-9-37=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找规律》: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创造规律,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用一个具体的动作来表示一下,准备好了吗?(拍手——拍手——跺脚)(3次)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哇,猜得真准,那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呀?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活动内容

1、找规律

猜表情:首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调皮。(演示课件)它可淘气了,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又大笑。我们来学一下小调皮的表情好吗?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像!你知不知道小调皮接下来会是什么表情呢?

噢,小调皮正微笑着大家说,小朋友真聪明!

放气球:小调皮又到公园里放气球了,观察一下气球,你发现了什么呀?下一只气球是什么颜色呢?

解密码:气球放玩了,小调皮准备回家了。可他碰他了一道难题,他把门上的密码给忘了,小朋友愿意帮助他对吗?

2、画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能够找到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会找规律了,你会画规律吗?(出示一组圆形)你能用你手中的水彩笔使它们有规律吗?(同桌交流,实物展示)

3、算规律

师:小朋友画的规律可真漂亮,老师想用这些有规律的圆形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接下去,老师该怎么串呀?那你知不知道从第一颗红色开始往下数第20颗是什么颜色?第31颗呢?这串项链一共可以串43颗珠子,你知不知道最后一颗也就是第43颗会是什么颜色吗?

4、生活中的规律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家看,(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跳舞的小朋友—一—年四季)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看看我们身边的,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过的,还有哪些?

5、创造规律

师:原来啊,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些规律。

你能用动作来做一个规律吗?

今天,教师还帮大家准备了学具,你可以用材料袋中的学具来摆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规律,还可以用动作让大家来猜规律。下面我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三、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现象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作用:

1、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五、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六、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设计说明

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扶放结合,认识规律。

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1.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看一看: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

(2)想一想:这些图片漂亮吗?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页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

(1)说一说: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3)小结。

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

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3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再进行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知。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1题。

(2)你能自己设计一组这样的数列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 篇九

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准备

(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

(2) 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

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

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

(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2.解决问题

(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列式计算:9+14=23(人)

(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检验结果

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归纳小结

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教学例题时,出现两个条件后,分次呈现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连贯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提升

(一)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1.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33+4=37(人)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条件。

列式计算:33+37=70(人)

4.检验结果: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学生口答问题。

(二)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1题。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教师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把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做题时要先读懂题目,再认真解答。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题,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1、同学们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里有三种圣诞礼物,请你挑选最喜欢的两种,一共需要多少钱?

板书:小熊 27元 小汽车 35元 圣诞帽 15元

学生汇报。全班列竖式计算结果。

你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4)、也可以从十位算起。

2、谁还能提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

同桌合作。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列竖式计算。

解决比多少的应用题都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今天我们复习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二、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有没有同学三种礼物都想买的呢?那怎样列式呢?用竖式计算。

2、如果你只有50元,想买小汽车和圣诞帽,够不够钱付呢?

3、50元还可以买哪两种礼物?

三、练习测评

1、数学诊所

82 39 95

-17 +48 -16

( ) ( ) ( )

79 77 19

2、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 和 : 29 和:

36 差 : 54 差: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8 89 71 55 19

+16 - 56 - 8+ 9+58

29+35+9= 61-30+15= 53-9-37=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范文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最新6篇】10-11

《g k h》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0篇)10-1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10-10

小学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优秀4篇)10-10

《镜泊湖奇观》教案【精选6篇】10-08

《快乐的节日》教案【优秀9篇】10-07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精选10-06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优秀9篇)10-06

古诗《画》教学谈(优秀4篇)10-06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7篇10-06

63 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