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8篇)

2023-01-17 11:01:40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整理了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略)

统计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按照题意求出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63?7=0.090.24?0.3=0.80.65?0.13=5

72?144=0.51.44?0.6=2.45.6?0.08=70

2、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下面各小数近似值。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板演后结合算式教师把计算法则再复习一遍。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小数除法有时会碰到永远除不尽的情况,有时虽然能除尽但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小数位数,这样求出的商就只要按题目要求取它的近似值。今天我们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例6:一个玩具厂试制了35架玩具飞机,共花156元,平均每架飞机多少元?

(1)读题、审题,根据题目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156?35?4.46(元)

(2)指导学生按照整数除小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除到小数第三位商时,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这里除到第三位就可以了?(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也就是说,得数只要保留两位小数就可以了,除到小数第三位就行了)。

2.现在该怎么办?(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4)讨论书写的计算格式。

答:平均每架玩具飞机约4.46元。

(5)指出答句中“约”是什么意思?

(6)教师归纳:计算钱数的时候,通常只算到“分”,算式只要保留两位小数,商除到小数第三位就可以了。千分位上是7,根据“四舍五入法”,7向前一位进1,5变成6,约等于4.46,写答句时要加上一个“约”字,表示近似值。

3、补充例题:计算132?43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A)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B)讨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一般方法。

4、: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时候,一般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把末一位去掉。

三、巩固练习。

1、指导看书,后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2、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六第2、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2课时

(1)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1、82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

1、板书“面积”,问:面积指的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图形的大小。)

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是指的“面”的大小,周长指的是边的长短。)

分别举例: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

2、指出:面积有大有小,所以需要不同的面积单位。已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1平方米是多大?(要求学生分别从两方面考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上的大方块约是1平方米)

继续同法复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复习进率:100

3、估一估: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一坨一坨地量,估得长约8米,宽约6米

算一算:8×6≈50平方米

(提醒:结果要合乎实际,还要方便计算。)

二、认识公顷:

1、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天要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说说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

根据第一句话算一算:100×100=10000平方米

提醒: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公顷可以用字母“ha”表示

2、猜一猜:我们的操场面积有1公顷么?为什么?

(操场的长100米多一点,宽大约只有50米,100×50=5000平方米,大约是半公顷。)

板书调查的操场面积:4575平方米

4575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继续猜:整个学校的占地满1公顷么?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学生说出的想法合理就行。)

满2公顷么?为什么?

板书调查好的数据:13970平方米

问:13970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你对公顷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们学校的面积只有1公顷多一点,如果用平方米做单位,很精确,但数较大,不方便。所以在描述一些地方的时候可以用公顷为单位,这样更清楚。

4、读例1的4张图。

也可请知道有关情况的同学坐一些简单的介绍。

5、读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你有什么发现?(以前的面积没专指“土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土地”呢?)说明公顷是个大单位,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可以用它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题后学生列式计算。指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2、练一练,(1)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指导乘11的简便算法;指导规范的答题格式。

(2)用刚才算的“50平方米”,算一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注意“0”的个数。

3、练习十四。(1)读题后了解这两个信息,并换算。指出:在整数范围里,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就是去掉末尾的4个0,公顷换算成平方米的时候只要在末尾加上4个0;注意进率是10000。

(2)学生独立填写,指名交流。

(3)作业:第3、4题

强调几个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4、讲评预习作业。

(2)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2、83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已经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注意从大到小地说。老师板书成:

公顷(红笔写)、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公顷很特别,说说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其它的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字,它没有;公顷是其中最大的面积单位,用于土地面积;其它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而它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说说1公顷指的是多大的面积?(要学生熟练地说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二、学习新知: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板书:平方千米

知道1平方千米是多大么?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回忆“1千米”的长度:选两个熟悉的相距1千米的地方,体会相距1千米是较远的距离。

算一算: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联系实际想一想它的实际大小:

约200个操场的面积大小……

体会:平方千米是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它一般用于一个城市、省、国家等很大的面积。

2、学习例2:

读书上的例2,了解“平方千米”所用的地方。

3、补充:

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

我们太仓的面积:800.90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8.466平方千米,我们城厢镇面积:185.01平方千米

指出:我们太仓是一个县级市,面积大约有近千平方千米。

4、完整的面积单位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只有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他的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书写格式、进率换算。

2、练一练:

(1)算一算,注意末尾0的个数。再换算。

(2)单位换算,指名说说换算的方法,比较圆明园的面积大小。

(3)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换算方法。

3、练习十四的部分练习:

(1)以江苏省地图为参照,估一估其他各省的面积。如可以先从山西省地图中描画出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部分,再估计剩余部分的面积。估计完后,老师报出确切的数据,检验学生的估算能力。

山西省15.63万平方千米,湖南省21.18万平方千米,云南省39.4万平方千米,海南省3.4万平方千米

(2)边说边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

说进率: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100公顷=1平方千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计算机屏幕:问“为什么不是780平方分米?”

计算机房:一般房间的面积用“平方米”

香港面积:太仓的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香港比太仓大,应该也是“平方千米”;一个城市、甚至更大的地方面积都要用“平方千米”。

机场跑道:20公顷

4、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了解基本情况。

估一估哪个洲面积最大?然后老师从大到小依次报出各面积,学生记录。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学号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介绍学号数字9和12,引出整数的第一次分类:偶数、奇数。

2、学生介绍数字时出现质数,教师借机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质数和合数。

3、学生汇报预习结果,同时提出学习目标。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课前预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课前大家已经在自己的学号牌上写出1—20的所有因数。(课前完成)

2、交流:课件出示1—12所有的因数,现在请所有同学一起来观察屏幕,看看你把1—12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质数与合数的?课前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给定的标准观察、分析,突出了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的合理性。通过对“1”的研究,完善对非0自然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

3、教师提问:我们班有29个人,谁的学号是质数?谁的学号是合数?1号同学呢?引出整数的第二次分类(板书)

4、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51是质数还是合数?要想马上知道一个数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过渡)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我们一起制作一个质数表,拿出100以内的数表,想想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

2、刚才,我们有些同学接受任务后,有的马上就去找,有人在思考。要是我,我可不及于去找,而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去找。说说你们是怎样找的?

(把质数留下,其他的数去掉,古代数学家就是用这种筛选的方法制作质数表的。我们都来筛吧!)

3、怎样筛选的更快?……同学们自己发现了规律制成了100以内的质数表。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你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2、判断下面这段话中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2月8日,13名河北唐山农民自费来到遭受最严重冰雪灾害的湖南郴州抗冰救灾,他们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忙到晚上12时才能休息,每天工作近20小时,16天时间他们帮助灾区重建了10座电塔。

3、猜一猜:小红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最小的合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10以内最大的偶数它的最大的因数是8,10以内3的倍数同时又是偶数,10以内最大的合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联系了以前的知识。通过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强化探究学习的效果,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4、课堂反馈:

(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

1、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回到课始情境,你能打开密码锁了吗?里面是什么?屏显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八个大字。

3、师: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快乐吗?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及时反馈,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准备:三根长30厘米、宽3厘米的白纸条,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2、拿出一张纸条让学生估计它的长和宽。

二、探索活动1

1、师生一起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一边口述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一边演示制作,然后让每个人制作一个。

2、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学生涂色。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4、观察、交流学生涂色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探索活动Ⅱ

1、让学生在另一张纸条的正中画好一条线,再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圈。通过沿莫比乌斯圈一面涂色却使纸圈两面都有了颜色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先大胆猜测,再动手操作。

3、交流沿中线剪开后的结果。

4、提出书中(2)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想象剪开后的结果。

5、鼓励学生按要求实际操作。

6、交流学生沿画线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把一个三等分的莫比乌斯圈沿等分线剪开,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四、课外延伸

教师进行激励性谈话,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

通过激励性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培养估计的意识,了解纸条的长和宽,方便下面的语言表述。

通过教师边口述边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每人制作一个,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展示学生的作品,检查莫比乌斯圈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的全过程。

通过自己动手做莫比乌斯圈,亲身体验它的神奇。

通过教师叙述制作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通过让学生想象猜测,一方面培养学生联想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动。

在操作结果和提供的数据中,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动的基础上,对看似相关问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在猜测、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条来探索一种神奇的纸圈,这个纸圈是什么呢?大家请打开书第10页,读一读前两段。

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师: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这个“纸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长、多宽?

学生估计,对估计准确给予表扬。使大家知道:纸条的长30厘米,宽3厘米。

师:我们就用这张纸条做一个莫比乌斯圈。怎样做呢?把纸条儿的一端扭转180°,与另一端粘在一起,这样一个莫比乌斯圈就做好了。

教师边说边示范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准备好的纸条也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莫比乌斯圈?

学生展示,关注是否都对。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莫比乌斯圈,我们给它涂上颜色让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种颜色的彩笔在纸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给莫比乌斯圈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涂好色的莫比乌斯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面都有颜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师:沿一面涂色纸圈的两面都出现了颜色,真是个奇迹!这就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教师板书: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师:请同学们接着做,你会发现更神奇的事情。听清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张新的纸条,在正中画一条线,再把它粘成莫比乌斯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么样?

生:会得到2个莫比乌斯圈。

师: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用剪刀沿中线把它剪开,看一看结果会怎样。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沿中线剪开后怎样?和你想象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可能回答:

●沿中线剪开后结果不是两个莫比乌斯圈,而是一个。

●这个新的纸圈比原来的大了。

……

师: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结果不是两个纸圈,而是一个更大的纸圈。那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要是在纸条上画两条线,把纸条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乌斯圈,再用剪刀沿画线剪开,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个更大的纸圈。

●得到3个纸圈。

……

师:请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看一看结果会怎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剪开后结果怎么样?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要是在纸条上画三条线,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乌斯圈,接着沿画线剪开,结果会怎样?要是画四条线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提供思考的基础。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第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如,第17页第5题,第21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如第17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乘正从”,即等于底×高÷2。其次,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例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先出示如下图的几个图形,启发学生看图说说图形转化的过程,再讨论转化前、后图形的关系。

也可以先让学生照样子剪一剪,再联系操作过程共同讨论怎样才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多边形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起来,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形进行转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真正实现后一个教学目标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计算。

最新范文

语文五年级教案【7篇】01-17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0篇01-1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01-17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4篇)01-17

五年级上音乐教案人教版【优秀3篇】01-17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案【优秀5篇】01-17

黄道婆教学设计(优秀7篇)01-16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10篇01-1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01-16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01-15

67 2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