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

2023-05-22 18:53:50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带来的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准备:三根长30厘米、宽3厘米的白纸条,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2、拿出一张纸条让学生估计它的长和宽。

二、探索活动1

1、师生一起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一边口述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一边演示制作,然后让每个人制作一个。

2、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学生涂色。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4、观察、交流学生涂色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探索活动Ⅱ

1、让学生在另一张纸条的正中画好一条线,再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圈。通过沿莫比乌斯圈一面涂色却使纸圈两面都有了颜色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先大胆猜测,再动手操作。

3、交流沿中线剪开后的结果。

4、提出书中(2)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想象剪开后的结果。

5、鼓励学生按要求实际操作。

6、交流学生沿画线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把一个三等分的莫比乌斯圈沿等分线剪开,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四、课外延伸

教师进行激励性谈话,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

通过激励性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培养估计的意识,了解纸条的长和宽,方便下面的语言表述。

通过教师边口述边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每人制作一个,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展示学生的作品,检查莫比乌斯圈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的全过程。

通过自己动手做莫比乌斯圈,亲身体验它的神奇。

通过教师叙述制作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通过让学生想象猜测,一方面培养学生联想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动。

在操作结果和提供的数据中,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动的基础上,对看似相关问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在猜测、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条来探索一种神奇的纸圈,这个纸圈是什么呢?大家请打开书第10页,读一读前两段。

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师: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这个“纸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长、多宽?

学生估计,对估计准确给予表扬。使大家知道:纸条的长30厘米,宽3厘米。

师:我们就用这张纸条做一个莫比乌斯圈。怎样做呢?把纸条儿的一端扭转180°,与另一端粘在一起,这样一个莫比乌斯圈就做好了。

教师边说边示范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准备好的纸条也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莫比乌斯圈?

学生展示,关注是否都对。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莫比乌斯圈,我们给它涂上颜色让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种颜色的彩笔在纸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给莫比乌斯圈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涂好色的莫比乌斯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面都有颜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师:沿一面涂色纸圈的两面都出现了颜色,真是个奇迹!这就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教师板书: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师:请同学们接着做,你会发现更神奇的事情。听清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张新的纸条,在正中画一条线,再把它粘成莫比乌斯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么样?

生:会得到2个莫比乌斯圈。

师: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用剪刀沿中线把它剪开,看一看结果会怎样。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沿中线剪开后怎样?和你想象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可能回答:

●沿中线剪开后结果不是两个莫比乌斯圈,而是一个。

●这个新的纸圈比原来的大了。

……

师: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结果不是两个纸圈,而是一个更大的纸圈。那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要是在纸条上画两条线,把纸条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乌斯圈,再用剪刀沿画线剪开,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个更大的纸圈。

●得到3个纸圈。

……

师:请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看一看结果会怎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剪开后结果怎么样?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要是在纸条上画三条线,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乌斯圈,接着沿画线剪开,结果会怎样?要是画四条线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99页例8以及练习十九的3-6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 58.3÷11

第二组:1÷35 8.6÷11

两个数相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组题都可以除尽,第二组都除不尽,等号后面的商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1、出示例8挂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并截取商的近似值。

300÷45≈?个)

3、小组讨论:怎样取近似值才是合理的?(6个)

4、: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6,而不是7。如果买了7个,就要超过300元。

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讨论:谁的想法合理?

(3)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9,而不是8。因为过河8次后还剩6人,还需要用船再送一次。

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3题。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千米。算一算,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先把“30000÷2”转化成“300÷22”再进行计算。

2、练习十九4、5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合理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3、练习十九第6题。

阅读“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后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学号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介绍学号数字9和12,引出整数的第一次分类:偶数、奇数。

2、学生介绍数字时出现质数,教师借机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质数和合数。

3、学生汇报预习结果,同时提出学习目标。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课前预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课前大家已经在自己的学号牌上写出1—20的所有因数。(课前完成)

2、交流:课件出示1—12所有的因数,现在请所有同学一起来观察屏幕,看看你把1—12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质数与合数的?课前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给定的标准观察、分析,突出了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的合理性。通过对“1”的研究,完善对非0自然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

3、教师提问:我们班有29个人,谁的学号是质数?谁的学号是合数?1号同学呢?引出整数的第二次分类(板书)

4、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51是质数还是合数?要想马上知道一个数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过渡)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我们一起制作一个质数表,拿出100以内的数表,想想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

2、刚才,我们有些同学接受任务后,有的马上就去找,有人在思考。要是我,我可不及于去找,而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去找。说说你们是怎样找的?

(把质数留下,其他的数去掉,古代数学家就是用这种筛选的方法制作质数表的。我们都来筛吧!)

3、怎样筛选的更快?……同学们自己发现了规律制成了100以内的质数表。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你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2、判断下面这段话中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2月8日,13名河北唐山农民自费来到遭受最严重冰雪灾害的湖南郴州抗冰救灾,他们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忙到晚上12时才能休息,每天工作近20小时,16天时间他们帮助灾区重建了10座电塔。

3、猜一猜:小红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最小的合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10以内最大的偶数它的最大的因数是8,10以内3的倍数同时又是偶数,10以内最大的合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联系了以前的知识。通过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强化探究学习的效果,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4、课堂反馈:

(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

1、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回到课始情境,你能打开密码锁了吗?里面是什么?屏显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八个大字。

3、师: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快乐吗?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及时反馈,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www.shubaoc.com)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课题:第五单元:练习十七(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练习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岁。

3x-x=39-11

2x=28

x=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2(8-x)=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2x+16=26

2x=10

2x÷2=10÷2

x=58-x=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3x-x=39-11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2(8-x)=26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3、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5、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知识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练习

最新范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4篇05-2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优秀6篇05-22

小学五年级教案(优秀6篇)05-2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05-21

丰 碑【优秀10篇】05-21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篇】05-20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0篇05-18

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教案(优秀5篇)05-17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6篇)05-1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原文及教05-15

67 4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