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赏析【9篇】

2024-02-15 00:54:10

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 赏析【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平乐村居》。(出示词)

【设计意图:所选读的这几首古诗与所要学习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易于激发他们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习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典诗词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只有读顺读通了词句,才能披文入境,进一步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2.从低矮的茅屋,我们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户物质富有的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却能一边饮酒,一边亲热地谈笑,说明这里的“醉”不仅仅指两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陶醉其中。想想看,两位老人到底会陶醉于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谈笑,老师不禁想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翻译,就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对老夫妻相敬如宾,相爱一生,这样的情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从词眼“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使之领会抓词眼阅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四、走近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平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近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 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平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拓展文本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写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学生读译文(略)。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一伟大的爱国词人,课后既要去读他那温柔甜美的《清平乐村居)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更要去聆听他那充满金戈铁马之声的词。

【设计意图: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必要让学生在初涉辛词的时候,对辛弃疾的精神世界及其创作风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激发学生课后对其阅读探究的兴趣。】

清平乐·村居 赏析 篇二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清平乐·村居 赏析 篇三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通过古诗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难点: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介绍古代文学,引入课题

想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神圣感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清平乐·村居》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在理解醉和喜的基础之上,在词体会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情感。

四、配乐朗读,感悟词意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 赏析 篇四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五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所以在教学这首词时,我采用了乐、演、唱、画、写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课伊始,播放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描述心中意象,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上课时我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后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以根据词意让学生画出词中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还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朗读、唱歌及绘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某些环节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 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才能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六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2003/03/23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七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借助朗读、想象,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说到田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一些词:“阡陌交错”、“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田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其词可分为: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和艳情词。)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走进田园,共同领略田园所特有的美。谁来读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师指名读。)(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乐”要读“yue”,不读“le”)是词牌,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词牌)词牌还有很多呢:“念奴娇”、“浣溪纱”、“虞美人”,“沁园春”也是的,对了,还有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后 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

★关于题目“村居”———激发学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学生接触到的首先是题目。一个“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还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有了这个情感体验,对于走进辛弃疾所要描绘的世界是大有帮助的,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比较,一个良好的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诗词、“走向村居”,走进辛弃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1. 学生试读, 检查自学效果。(读对读通)

2.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老师对照正音。 明确词的节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里 ‖吴 音‖ 相 媚 好, 白发‖ 谁 家 翁 媪。

大 儿 ‖锄 豆 溪 东, 中 儿 ‖正 织 鸡 笼。 最 喜 ‖小 儿 无 赖,溪 头‖ 卧 剥 莲 蓬。

学生再齐读一遍。 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温馨、清新、恬静、亲情、活泼……)

(三)、学习上片(上阙):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说说?

a、茅屋又低又小,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

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清新、秀丽 、悠然、生机勃勃)

b、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妇女的代称。)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

(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媪 (板书)

(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着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又是什么让他们觉得幸福呢?结合词的下片(下阙),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这里有个词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样的无赖:顽皮,可爱的意思。)溪头卧剥莲蓬:

趴在溪边剥莲蓬取莲子吃 。

小结:那么,下片又具体写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儿、 中儿、小儿 (板书)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各尽其力,各得其乐, 其乐融融

哦,我们明白了。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 那么“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来人先醉”。

同学们,我们再一齐来朗读这种其乐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小!……

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理解词意,领悟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读好读出来)

关于《清平乐 村居》中重点词的交流、讨论?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发翁媪真的是因为喝了酒醉了吗? (不是?) 那是因为什么?

(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学参考中,“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不要拘泥这个答案,大胆讨论:认为“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因为诗歌本来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

2、“无赖”中现真情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在对这个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达到对词的理解。但是词人到底是喜欢小儿的什么?(他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著(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3、对“最”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往往会忽视词人对大儿、中儿的情感。大儿、中儿都在劳动,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他们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其实辛弃疾对他们感情已经通过一个“最”字展现了出来。词人是喜欢大儿、中儿的勤劳的,但是他们和小孩来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理解。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五、精读品位,体会意境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 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作业:

1.发动学生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找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还要到找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等;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2 (联系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或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或者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诵《清平乐 村居》。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喜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八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通过学生与词之间的深度对话,反复朗读、感悟、品味、涵咏,通过空白处的补白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迸撞出智慧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设计思路〕: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揭示课题,走近村居;读出词韵,初识村居;看图品文,走进村居;回顾全文、走出村居;拓展背景,放眼村居五个版块实施教学。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统领整个课堂,创设情境,多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练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意。

2.通过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感悟文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3.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翁媪为何而“醉”,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走近村居

由词语“安居乐业”进入到词的学习——走近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去感受一份幸福和谐的农家生活。

(1)释词以及词牌名。词牌名是古人用来唱的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2)清平乐是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3)齐读课题。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

【设计意图:课堂从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开始,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和汉语言文字热爱。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期待。】

二、读出词韵,初识村居

(1)读正确、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媪”“亡”“剥”“蓬”正音解释。

(2)读出节奏、韵味

师范读,生跟读→划节奏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朗读,逐层提高要求,让学生对诗文形成整体印象,奠定情感基调,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看图品文,走进村居

(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释吴音(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江西上饶,春秋战国时期,江西上饶一带、包括浙江、江苏一带都被吴国统治,所以这一带的方言就统称为吴音),“相媚好”的意思。

2.想象: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_______。

媪对翁说:__________。

3.这是一对怎样的翁媪?指导读。

【设计意图:想象翁媪的对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由诗句联想学过的诗句。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理解“卧”字的妙用。

【设计意图:注意联系已经学过诗句,融会贯通地运用。从“卧”字的妙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对小儿卧剥莲蓬和送莲蓬时动作、语言的描述,再现小儿的天真烂漫,潜移默化地进行关爱身边人的思想教育。】

(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比较:青草与青青草的区别。

2.(放流水声)听到什么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让这老俩口醉的不仅仅是酒。从“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快乐,那么幸福呢?

【设计意图:提供具体的句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入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美丽景色,不仅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到这里的美,也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融朗读指导于其中。】

四、回顾全文、走出村居

1.理解“醉”的含义。

2.配乐齐读。

3.背诵。

【设计意图:对“醉”的理解,如层层剥笋,逐层深入,让学生立体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融指导说话、积累于一体,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将生硬的技巧指导化为无形的情感渗透,让语言随着感情流淌,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和层次性。】

五、拓展背景,放眼村居

1. 简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42岁时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清平乐·村居》就是他被贬之后写的。

2.拓展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辛弃疾的愿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安居乐业)

4.再次齐背《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了心灵的洗涤,让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同生共长。】

五、作业超市,张扬个性

走进辛弃疾,走进宋词(根据星级提示和自己的兴趣特长,任选一题。)

★妙笔生花: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清平乐村居》,再现清新淡雅的画面。

★★诗词宝库:搜集并背诵辛弃疾的其它诗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小小词人:模仿《清平乐·村居》写写自己的生活。

【设计意图:星级作业的设计,给学生自由选择、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机会,体现了教学的弹性。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让课堂习得在课外的活动中实践运用,将情感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九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 “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 “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最新范文

《质数和合数》教学教案优秀4篇02-1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8篇02-15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02-14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9篇】02-14

Unit 4 What can you do第一课时【优秀02-14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902-14

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02-14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7篇02-14

《蟋蟀的住宅》|人教版(优秀3篇)02-14

《忆读书》教学实录【优秀2篇】02-14

67 8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