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8篇

2023-11-09 10:17:57

课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总起,然后分别写水和山的美,最后总写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之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总结。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一

欸乃一声山水绿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王文丽

评析:钱正权

《小学语文教师》20101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

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 (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  (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清得    ;清得    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点评]

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你们再来看—— (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

生:(叫起来)骆驼山

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 (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

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执教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总评】

发现“陌生的秘密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自主赏析     创新阅读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    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 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五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它也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表达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学们去积累,去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以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理解,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感悟。

教学过程:

今天,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堂课都有三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实际我将第二课时具体安排安排为五个环节:

一、板题示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课上导入语要简洁,最好能开门见山的引出新课,可以不再复习提问,不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再解题,这一切都交给学生在自学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两句富有激qing的语言。因此,我将这一课的导入语设计为;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桂林,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课题的板书也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不但要把字体写工整,笔画笔顺也要正确,板书的地点还要醒目。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在板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结束还要让大家读一读。接着是出示学习目标。(八字教学法,对学习目标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易测量,所以,我们只要求教师每堂课必须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却设定为“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最后,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师生记住。)学习目标的出示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但出示的时间不宜太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目标出示后,还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大家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激励语;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过渡语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环节的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呢?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自学提示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确: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自学提示要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有可能达到八字教学法的效果----紧张、高效、愉快。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横线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4、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三、 检查自学效果

八字教学法中提规定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应适当延长时间。举手统计之后就是检测,检测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以笔头练习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根据我的理解在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而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2、(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么哪位同学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里?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教师相机板书:静、清、绿)

3、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的

(指名朗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句子,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试着朗读体会。八字教学法中提到;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检查朗读时,先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读,读不好再找其他学生帮忙,如果还读不好,老师引导。

比如,学生在读漓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找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第一遍读得很平淡,只是做到了将句子读通顺,清的程度没读出来,接着,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点学生来读,这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接着又让第一个同学来读,这个同学这次读得也带上了感情,但我感觉他还能读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见江底的沙石的图片,然后让这个学生再来读,这一次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样一来后进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学生在听、纠正的过程中朗读的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同时这位后进生的成功也是后教的成功体现。

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读好每一个句子,我有安排了齐读第二段。(过渡语;看着这样静清绿的漓江水,怪不得游客都忘了穿在前进,岸在后移,让我们也带着陶醉之情一起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学生学习了漓江的水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第三段的理解(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1)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变)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谁来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奇、秀、险)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它,下面让我们大家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桂林的山的美(师生同读)

5、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美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因此这一环节看视频谈感受。

师过渡: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品味了桂林的山,如果把山和水结合起来欣赏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请看大屏幕。

请大家带着各自的感受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给你的同桌说说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

指名谈作者的感受。

齐读最后一段。

6、谁来说一说,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本环节也可安排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四、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环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他强调精讲多练,八字教学法中重点强调宁可老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在操作此环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心设计习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二要注意面向全体、团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作题、选作题和思考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三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三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五要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学生去学和练,教师不当堂批改作业,六要强调学生纠错。纠错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纠错一定要及时。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背诵的内容要适中要求当堂背诵的一定要做好检查,检查可以是抽查,也可以是互查,抽查时一定要多抽查后进生。实在背不上来的可放在课下抓,最好不要出现有的同学在背诵,有的同学在做题的现象)

2、完成练习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尽情的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其实我们国家像桂林这样迷人的景色还有许多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去尽情的欣赏,也希望大家也能向作者一样把他写的如诗如画。下课!

板书设计; 学手段不断更新,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越来越强,但是,就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而言,黑板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用具。用好黑板,精心设计好板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一节课,45分钟,什么时间,在黑板上板书什么内容,写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式写,由谁来写,教师都要在备课时预先考虑好。科学合理地设计板书,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六

师:大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板书:“陈大伟”)

生(小声):陈大伟

师:对。就是陈大伟,陈老师。知道上什么课文吗?

生:桂林山水。

师(板书:“桂林山水”):对,上“桂林山水”,大家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想不想知道陈老师将怎么上?

生:想。

师:陈老师想用检查的方式来上。首先我要检查同学们书读得怎么样,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打断):自己读自己理解,不要齐读。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刚才陈老师看同学们读书都很不错。现在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和一些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是不是会写了,记住了?现在请大家合上书,拿出练习本来听写。准备:“漓江”“峰峦雄伟”“波澜壮阔”“无暇的翡翠”“屏障”“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生写,师巡视)

师:写完了,请大家翻开书对照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写对了几个。

(生检查)

师:对于没有写正确的词语,大家下来要写一写。在这当中,既有生字,也有一些优美的词语,大家会写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能。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暇的翡翠?“无暇”是什么意思?“翡翠”是什么?

生1:“无暇”的“瑕”原指玉上的斑点,“无暇”就是没有斑点,没有缺点的意思。翡翠就是一种玉石。加在一起就是没有斑点的玉石。

师:哦。翡翠这种玉石是什么颜色呢?

生:绿色。

师:对,“无暇的翡翠”本意是没有瑕疵的绿色宝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可能觉得用语言不好来解释,你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想象一种画面。

生2:一只小木舟,行驶在碧绿的水中,仿佛人在一幅美丽的画卷当中游览。

师:说得好,请坐下。舟行驶在碧绿的水面上,两边是如画的山水,人在当中游览。我们检查了字词。现在,陈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天下第一”。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是谁说的?

(生有的说“作者”,有的说“人们”)

师:在这里是谁说?

生:“人们说”。

师(板书“人们:”):是人们说。这里面,你们有问题吗?因为今天我们是检查,我想听一听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你们没有问题,那陈老师就有问题了:这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们的意思,还是作者的意思?

生:人们。

师:这里,陈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作者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有?他同意不同意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他相不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板书:作者:?)

部分学生(犹豫):没有。

师:哦,(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看来你有不同意见?

生3:在这里,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但是作者没有直接的表明,他同意人们的看法,而且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方法来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

师:哦。你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没有明说,但隐含着这个意思。很好。

生4:我也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因为在第二、第三自然段里面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但描写山、描写水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你注意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请你认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想说什么?

其他同学请把他读的段落找到,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到底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

生4:“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我们来琢磨一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品位一下。

(师朗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在这里,你们体会到,作者是不是想说漓江的水比大海和西湖的水更好?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意思?

生:有。

师:就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

生(犹豫):是。

师:有的同学在犹豫了。大家再看一看书,这里是不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漓江的水天下第一?

生(看书后):不是

师:到底是还是不是啊?你说说看。

生5: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说大海和西湖的水比不上漓江的水,我觉得作者的意思就是说他看见过大海,也赏玩过西湖,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意思是漓江的水很特别,它的水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特别”的水。也就是说,漓江的水有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的特点?漓江的水、大海的水和西湖的水是各有……

生:各有千秋。

师:对,各有千秋。是不是天下第一?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6:有特点。

(师擦“?”板书:“有特点”)

师:作者认为桂林山水有特点,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呢?

生:三个。

师:那三个方面?

生7:静,清,绿

师:对,这也是三个。这是说的什么的特点?

生7:水

(师板书“水”)

师:除了水,后面还有什么?

生(众):还有山

(师板书“山”)

师(到生7面前):你刚才抓住了第二自然段,分析了写水的三个特点。我们以后分析文章,首先要注意从整个一篇文章来找。

师:后面还有什么?

生8:我来我来。

师:好,你来!最后一段说什么?

生8:最后一段说的是总结山和水

师:对,是总写山和水,写了山水结合的特点。

(师板书“山水结合”)

师:好,现在,大家说一说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静,清,绿

师:大家都知道了: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师:明明就是这漓江的水,为什么他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写,使我们读着感到特别舒服?想一想,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感受了水?写了水?

(生迟疑)

师:好,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从那些方面写了水?

(生犹豫):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从哪个方面写的?

生:静。

师:对,写的是“静”。从哪一个方面写,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后面紧跟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静得怎么样呀?

生:“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感觉不到”,写的是什么?

生9:这是从感觉的方面写漓江的水。

师(板书“感觉”):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一看,写“清”是从那一方面写?

生10:“看见”。从视觉写

师(板书“视觉”):后面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11:好像。

师:用了什么方法?

生11:比喻的方法。

师(板书“比喻”):作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山的特点是什么?

生:奇,秀,险。

师(板书“奇,秀,险”):大家读一读: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读)

师:“奇”写的什么?

生12:形状。

师:“秀”写的什么?

生13:颜色。

师:“险”写的什么?

(生迟疑):

师:“险”是带给人的感受。所以,陈老师认为,是从感受方面写的。

看看最后一段,山水结合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总结的?

生1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山”是什么样的山?

生:奇,秀,险

师:“这样的水”又是什么样的水?

生:静,清,绿

师:这样的水又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结合,加上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现在我们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发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游桂林山水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些特点。

大家想一下,在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时候,作者发现了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发现了他们的特别之处,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15:激动

师:激动!然后又会怎么样?看到它美,看到它好,你会怎么样?

生16:赞美。

师:对,赞美,歌唱。看一看,感受一下,作者会怎么赞赏?我们来读一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想一想“真”字和“啊”字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又该怎么读出这样的心情?

生17:激动。

师:还有吗?

生18:兴奋。

师:还有没有?

生19:自豪。

师:为什么自豪?

生19:因为他发现了。

师:发现了什么?

生19: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

师:对,这是他自己发现的东西,是他发现了自己的美。大家试一下,我们去掉“真”和“啊”:“漓江的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家读一读:

生(语气平淡地读):“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现在加上“真”和“啊”,再读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激动、欣喜和赞美。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这里有一种欣喜,一种赞美。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们在游览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想把它表达出来,再读一读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好,读得真好。读这些文章该怎么读啊?首先要“入境”,头脑中要有这些美境,多美呀!第二要入情,作者在这里游览着,发现着美,他抑制不住地想表达美,歌唱美。

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入境入情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体会作者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指点和描述去观察美,发现美。注意,“入境”时头脑当中要有一些画面,“入情”,心中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20读全文)

师:好,谢谢你。大家有没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和激动、欣喜的感觉?如果我们有,就要感谢作者,感谢这位同学。

(师生共同鼓掌)

师:刚才在大家闭眼想象的时候。这一位同学(走到那位同学面前)在认真观察课本前面的桂林山水图。她在看着图,听着同学的声音,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江上荡漾。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现在,作者说桂林山水有这样的特点。你呢?你怎么看?(师板书“你:?”)哪些同学到过桂林?

(同学中没有举手的)

现在没有去过,今后可能会去,当你们到桂林时候,你会怎么看桂林山水?你们是不是要去发现“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否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水清、水绿,桂林的山奇、山秀、山险?

生21:我到桂林,除了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以外,我还想去观赏那里的树木,体会树木的茂密和生机。

师:好,他还有去观赏植物。注意,他去旅游除了发现作者的发现,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

生:自己。

师:自己的东西。还有哪些同学想去看什么?

生22:我想去观察和发现桂林那一带的人文文化,因为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那里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我对少数民族很感兴趣,对他们的服装、人文风情感兴趣。所以,我到桂林,不仅要观赏作者写出的山、水以及山水结合的特点,也要观察这里的人文风情。

师:好!说得真好!注意,两个同学都有一个想法值得陈老师学习,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这就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师板书:“用自己的眼睛”)

生8(插嘴):发现美。

师:对,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板书:“发现美”)。我们要向作者学习: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来了。但我来了不是来重复别人的发现,而是发现自己心中的桂林。

同学们今后游览桂林山水,既不要被“桂林山水甲天下”吓住了,也不要只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我们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心中的桂林,用自己的眼睛发现——

生:自己的美。

师:当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的美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生:激动、欣喜和赞美。

师:对,我们可能就和作者一样激动、欣喜和赞美,这就是旅游的乐趣。旅游的目的不是去印证别人的观察和思考,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下面陈老师要介绍一位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歌唱,这就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陈老师在这里朗诵其中的一小节: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生鼓掌):

师:大家下课以后可以找“桂林山水歌”读一读,琢磨一下,两位作者心中的桂林山水有没有不同。大家会发现,两位作者就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刚才我们说用自己的眼睛看,在这里,我们还要说要用自己的嘴巴说,

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想一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14:我觉得是总结了文章。

师:是总结了文章吗?好,他的观点是总结了文章。还有其他看法没有?

生4:我觉得,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

师: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你还是同意总写的?

生4:是。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好,你有不同的想法?

生23:我认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吸引作者,写出了去的原因。

师:这里有两种意见,到底是原因还是总写呢?大家琢磨一下。想一想,作者听到这一句的时候,他已经去过了,还是还没有去过?

生:没有。

师:对,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才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注意“来”观赏,才来了。想一想,是原因,还是总写。

生:是原因。

师:陈老师的看法,也是写原因。它就像我们听到某个人说,某个地方好玩,我们就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写游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写原因,再写过程和感受。有那位同学最近出去旅游过,用这种方法开一个头?

生18:我是去的三亚。

师:为什么去的?

生18:我们在网上知道三亚那里很好,我们这里天气很冷,我们想去,我们就去了。

师:我们这里冬天很冷,我们在网上看到三亚很暖和,我们就到三亚去了。

生24:我去的是青海湖。我们学过一篇青海湖的文章,我的印象比较深。回去给爸爸说想去看一看,没有想到我爸爸竟然答应了,把我吓了一跳。

师:好!好!好!这个游记就很好写了,接下来就可以写怎么旅游和发现了什么了。

现在,大家知不知道人们四川一些风景名胜的评价和说法?有那些风景名胜因为听说好你就去了?对青城山,人们说——

生:青城天下幽。

师:于是,在某一个时间,你和几个朋友就去游览了。人们又说,峨眉——

生:峨眉天下秀

师:容中尔甲唱的:“神奇的九寨——”

生:人间的天堂。

师:于是,我们就去游九寨沟了。现在我们再讨论,这里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听到了一个什么?

生25:广告。

师:对,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听到一个广告,然后就去了,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写成游记,你们觉得这样写困难大吗?

生:不大。

师:对。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我听说某个地方好,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们发现了什么,走的时候感受是什么,这样写出来就很清楚明白。但要写精彩,重要的是什么——

生:用自己的眼睛。

师:有这样一句话: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发现美的眼睛。

师:希望大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可以照着这样的方式写一写自己最近的一次旅游,当然除了景物,大家还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旅游的心情写得生动一些。

好,我们说在这一篇文章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一句广告,是引起游览的原因,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可是的方法呢?请大家翻到下一课《林海》,大家下来以后去读一读,研究一下,它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我还要请大家读一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你可以体会着作者的感情读,也可以用自己的判断和和思考读。

(生读课文)

师:陈老师想知道,你们认为这一节课陈老师最想让大家明白的是什么?

生:用自己的眼睛。

师:真好!下课!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七

温馨寄语:

“愿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桂林山水的美举世闻名,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重点)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2、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3、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有石乳、石笋、石柱、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丽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一、自主学习:

1、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bó  lán  zhuàng  kuò     wú  xiá    pān  dēng   fēng  luán  xiōng  wěi

(                   )   (        )  (         )  (                    )

tài shān   luò  tuó   qí  fēng  luó  liè   píng zhàng   wēi  fēng  wù lì

(     )  (      )  (                ) (          ) (               )

lián  mián  bú  duàn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我还知道课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______和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写___,第三自然段写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进一步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4、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5、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

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 上一课,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这一课我们要到哪里去观赏呢?请听——我国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 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到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欣赏图片。

二、整体感知,捕捉知觉

感觉怎么样呀?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

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

★思吧! 如果你和作者一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桂林的洞比童话里的洞更奇绝。)

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 清 绿)

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一个句子?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还很绿。)

还可以怎么说?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指点: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

指点:“静、清、绿”几个字一重叠,语气加重了,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

现在就请看书,我念上半句,人们念下半句。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遐想旅行: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我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绿、怎么清;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怎样?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 (引导看图)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 (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指点烘托的手法——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

突出了哪一个字?( “甲” )

指导读。重点在哪儿?(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

提示层次:先用对比方法说漓江水的与众不同,再用排比句式说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现在就请你按照这样顺序背诵这一段。

读写结合,延伸课外——语言训练。

(1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2 )出示:“教室里真静啊,”

(3 )出示:“真啊,”

观赏了桂林的水,我们再游桂林的山。

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1 )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① 略) ,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老人在望着远方;老人在思考;老人在沉思)

(2 )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② 略) ,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骆驼像伏在地上;骆驼好像在沙漠上蹲着;我会产生一种联想,骆驼是不是在等我们骑上去。)

(3 )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③ 略) ,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大象好像在饮水;)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4 )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形象万千” )“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5 )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6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略。)

(7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 (图⑤) ,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8 )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A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B 、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9 )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四、感悟实践

这样的山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间又有这样变幻无穷的洞,这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就请你用课下时间来自学整理,下节课就请你当小导游,为我们介绍“桂林的山、桂林的洞”,喜欢创造的同学可别忘记给桂林山水设计旅游广告词。

最新范文

四年级《母鸡》教案【精选9篇】11-0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11-0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优秀10篇11-08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11-07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7篇)11-07

我不是最弱小的(8篇)11-06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优秀8篇)11-0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11-06

四年级美术教案(优秀6篇)11-06

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教案(优秀2篇)11-05

66 7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