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优秀4篇)

2023-03-04 19:22:39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正方形的周长(优秀4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正方形的周长的相关知识。

正方形的周长 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正方形的周长 篇二

是学生是学生让课堂更精彩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正方形的周长 篇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上册p63~6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4、测量:请个同学跟老师合作一起测量

(测量之前先提问:你需要测量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呢?)

(量得数据并板书:长大约4米,宽大约1米)

【例题的呈现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黑板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测量数据,不仅明白了求长方形周长所需要的合适的条件和一般需要条件,而且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试求黑板一周铝合金边的长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2、交流算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 1×2=2(米) 8+2=10(米)

d、4+1=5(米) 5×2=10(米)

提问:请用方法c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来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硬把成人思考的解题思路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凭他们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学生既可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又可以博采众长,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引导学生用所谓“最简单”的方法,而让学生自己逐步体会。】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片篮球场,看图:指一指什么是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1、独立解决

2、交流方法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虽未统一,但总有学生喜欢或已内化的方法。此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让学生逐步体会最简单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教材没有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作为例题出现,而是安排在“试一试”中,其意图十分明显。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三、实践应用,及时反馈。

1、想想做做1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2、想想做做2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3、想想做做4、5

只交流,不解答。

4、想想做做6

拼一拼:同桌合作动手拼摆,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拼法及所求图形的周长。

说一说: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教材中“想想做做”的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适合不同的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在动手拼摆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p64-65 t3 t4

正方形的周长 篇四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内容教材96-98页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周长?2、  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3、  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4、  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周长?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 1、  知道周长的含义2、  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1、  导入  :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2、  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3、  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4、  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5、  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6、  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1、  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2、  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3、  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4、  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1、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2、  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3、  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4、  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一、回顾旧课,导入  新课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 方法进行测量。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 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 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二节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2、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  在探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教学重点难点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1、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一课时一、摆长方形,导入  新课1、  引导: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长方形吗?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物体哪些是长方形?2、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根9厘米的小棒和两根6厘米的小棒,同时提问:大家想用这4根小棒如何摆动出一个长方形?哪 两根摆长边,哪 两根摆短边?3、  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二、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1、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你们知道怎样计算吗?2、  肯定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并让学生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3、  对这个算法表示肯定,并让学生列出算式。4、  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继续思考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5、  肯定学生的思路,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告诉学生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引导学生列出带小括号的式子。6、  让学生观察江比较先后列出的4个式子,指出哪 个最简便7、  让学生根据最简便的算式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8、  请学生汇报讨论出来的计算公式。板书课题。三、探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1、  让学生动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长和宽都是6厘米的图形的周长。2、  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图形特征,计算出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分组合作。3、  在黑板上列出算式6×4=24(厘米),并让学生对比上边的算式(6+6)×2=24(厘米)4、  让学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一般计算公式。四、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1、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给学生有针对地指导。2、  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题在学生计算完成后答案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一、回顾周长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在黑板上板书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2、  给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对学生算出的结果进行评议。3、  给出一个正方形的连长。 让学生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找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及,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集体评议。二、周长计算公式的现实应用。1、  教学例2,)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让学生看图后说出内容2、  请学生来说出题意,让学生讨论该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3、  鼓励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思路予以肯定。并让学生继续思考该如何算出这个养殖场需要篱笆的数量4、  表扬学生很聪明,让其它同学也理解这个想法。5、  让学生计算养殖场的周长。6、  让学生先互相检查过程和结果,然后再判断篱笆够不够?7、  大家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提示学生可以靠着养殖场外边数一数篱笆数。三、进行课堂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和思考题1、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的内容,给学生经必要的提示和指导。2、  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的2、3、4、题,在学生完成韪后,讲评答案。3、  指导学生解决思考题。教学探讨与反思

最新范文

《荷花》课文相关优秀7篇03-04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7篇03-04

《小摄影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703-04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优秀10篇】03-04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最新8篇)03-04

《赵州桥》教案设计6篇03-04

儿童和平条约【优秀7篇】03-04

和时间赛跑教案【优秀4篇】03-04

《蒲公英》教案精选4篇03-04

《和时间赛跑》说课稿(优秀6篇)03-04

65 3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