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优秀14篇】

2024-04-21 22:22:57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14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 篇一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3、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教案 篇二

学校主课题:互动共享教学模式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语文阅读教学中让中心问题贯穿阅读教学的互动共享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说教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二、说教法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内部的含义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可是在长期的训练中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你读出了爱因斯坦怎样的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从扶到放),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上课时先再一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后精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过程,初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相遇;最后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其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问题始终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板书:贡献伟大)(明确这里的伟大主要指为世界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下文中爱因斯坦人格的伟大埋下伏笔。)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要想了解本文中所写的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还是让我们先了解这件事情的经过(本堂课的主要话题紧紧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所以必须提出这个话题,课文中应该有这样的句子,引起学生注意)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这里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伟大的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和一个小女孩在一起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这时的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交流)

(2)小女孩又是怎样看待这时的爱因斯坦的呢?

①出示:“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指导朗读)

②小女孩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③难怪小女孩会纳闷了,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呢?现在你认为爱因斯坦为大吗?请你联系第一段再来谈谈。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

2、你对爱因斯坦又有什么了解?你认为他伟大吗?(交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3、分角色指导朗读第二段

4、出示: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为什么会“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第三次遇到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难怪他会说

出示:“她教我怎么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3、爱因斯坦真的像他自己说得那样什么也帮不了小女孩吗?

(1)  现在你还认为他伟大吗?从他的话中你又读出了他伟大在那里呢?(自由交流)

(2)  指导朗读

三、总结

1、课文学完了,相信现在每位同学都会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他到底伟大在那里呢?请你快速浏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写一写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结尾处的写话其实是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贯穿全文的中心。)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伟大

专注思考  不拘小节

平易近人  充满童趣

潜心研究  为人谦逊

这个板书同样也扣住“伟大”一词,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从三方面总结爱因斯坦的人格的伟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修改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结合课文具体讲)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你知道爱因斯坦为科学做出了哪些贡献?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板书:伟大)

明确这里的伟大主要指为世界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了解三次相遇

过渡:要想了解本文中所写的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还是让我们先了解这件事情的经过

1、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①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②“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③“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④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过渡:伟大的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和一个小女孩在一起呢?

2、那么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读读这三次相遇,找找你认为关键的语句,把你的想法随时写在句旁

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这时的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交流)

3、小女孩又是怎样看待这时的爱因斯坦的呢?

(1)出示:“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①指导朗读

②小女孩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奇怪)

③你从那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个奇怪的老人?(自由交流,相机朗读)

4、是啊,不管是外貌、动作、衣着还是语言(板书)老人都非常的奇怪,那么你从这奇怪的背后又看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呢?

5、齐读第二小节。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衣着和语言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专注思考、不拘小节的爱因斯坦。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他们的第二次相遇,看看作者又通过哪些描写,写出了爱因斯坦的特点的呢?(语言、动作描写)

2、仔细读读爱因斯坦的动作和他与小女孩的对话,你觉得此时的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平易近人  充满童心)

3、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第三次遇到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难怪他会说

出示:“她教我怎么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3、爱因斯坦真的像他自己说得那样什么也帮不了小女孩吗?

(1)那么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中你看出了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三、总结

那么文中的伟大,与我们一开始交流的伟大意思一样吗?人格伟大。把我们交流的内容根据你的理解整理一下,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这个话题写一段话。写时,注意有层次地表达,语句通顺,字迹工整。

交流,投示。

修改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伟大

专注思考  不拘小节          衣着

平易近人  充满童趣          外貌

潜心研究  为人谦逊          动作

语言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走近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以读促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感受爱因斯坦人格魅力,体会他在平凡中的伟大。

课下同学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也搜集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他的伟大体现在哪里?生活小节!这篇课文透过写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

一、感悟文字,创设互动氛围

课堂上,让学生抓住描写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感悟文字,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生活中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在课堂中体会他对工作的热爱,有忘我的工作精神。从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可以体会出。这是他们在第一次相遇时。在第二次相遇时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话,让他们反复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感受爱因斯坦伟大与平凡。尤其是从他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谦逊诚恳坦、富有一颗童心。第三次相遇时:小女孩教他穿戴及整理房间。从以下语句中可以看出:“读了小女孩的话,……”要联系上下文:“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的整整齐齐”来体会。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请小姑娘作客。“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来领悟,感受小女孩已经把他看成朋友,知己。从这几句话,体会爱因斯坦不是不会打扮,而是因为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平凡但又的一个人。

二、抓住主线,引发多纬度互动

课文的主线就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你读出了爱因斯坦怎样的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从扶到放),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三、“扶”“放”结合,促进互动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上课时先再一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后精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过程,初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相遇;最后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其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问题始终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经过这从扶到放的学习指导,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写话中,学生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为大的人,为什么?”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熟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

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情况。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组织审题

同学们,从题目上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些什么问题?

请同学带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

读完以后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 指名请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完以后进行点评。

(2) 请学生说说读了以后你对刚才的疑问处有了什么答案,请学生概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多次相遇,小女孩教因斯坦穿戴和整理房间,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3) 学习生字新词

撮 踱 噢 嘛 耸

蓄 裹 鞋 鬼 呵

裹 鬼脸 蓬乱 纳闷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 拖鞋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他们几次见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思考他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

2.读完以后请同学们进行交流,说说他们见了几次面,课文中哪些话分别写出了他们的每次相见?

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3.请同学认真读三句话,想一想,他们三次见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三次相遇方式不同,特别是第三次,爱因斯坦“等待“小姑娘,请学生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根据以上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读熟课文,巩固练习。

1.请学生分别演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母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其他部分。

2.进行描红,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不同特点;

2.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2.请学生说说,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人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平凡、普通)

板书( 伟大? 爱因斯坦 普通?)

那么,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二)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学生自学课文,准备交流。

(三)我们先来讨论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同学,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1.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请学生说说你是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当今世界上,最伟大,他是爱因斯坦!兴奋) 请学生练习朗读,体会父亲对爱因斯坦的崇拜和说话时的兴奋。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你知道爱因斯坦取得了哪些成就?

2.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到了爱因斯坦具有怎样的品格?(文明)

再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明明是小姑娘撞了他,他还要向她说对不起?为什么说“是我不小心” ?他是怎能走路的?他平时也是这么走路的吗?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他这样走路,以前可能被谁撞到过?或者他撞到过什么?这样相撞以后,他都会怎样说?

那么,你从这样一边走路一边在思考着什么,还看出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想出来,那么追问:他到底在思考着什么呢?(思考科学问题),他走路时还在思考,那么平时呢?吃饭时在…… 喝茶时在……躺在床上时……乘在车上时……)怪不得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再加上……。

对呀,同学们,爱因斯坦很伟大,但我们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体会到了这么多内容,我们也很伟大啊。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从这样一句话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的?

(想一想,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学生体会“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做个鬼脸”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放射出温柔的目光。说说他听到了哪一句话?小姑娘说你并不伟大,他有没有生气(没有)。他不仅没有生气,还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你体会到什么?

4.“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除了虚心,你还感觉到什么呢?(爱因斯坦实际认为父亲的话对不对?爱因斯坦有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这样说话给人感觉怎样?)

(四)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给我们这部分同学来发现意见。当然,刚才发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交流

1.“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请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联系第二段说说,小女孩为什么说爱因斯坦像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他哪些地方很特别?

2.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小女孩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不像最伟大的人?“衣服也穿不整齐”能换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小女孩觉得,最伟大的人身上能用“衣衫不整”这个词语吗?应该用哪些词语呢?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

请学生说说此时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童心、幽默)

抓住“但愿你能教会”展开教学。想一想,“但愿你能教我”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后来还请他教过吗?你从哪儿知道的。比较一下,两句话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示请求的语气更强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现在小女孩被称为“小教授” 了,是什么人的小教授?而此时的爱因斯坦又从大科学家变成什么人了呢?此时爱因斯坦不仅不是最伟大的人了,大人也不像了,是一个大小孩了。

(五)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大家都各执己解。请学生说说,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我们从他在生活上的平凡见到了在科学上的伟大。?(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我们身边没有最伟大的人,连能称为伟大的人也很少见到。我们都见到的是普通、平凡的人。有平凡的母亲、平凡的老师、平凡的工人……但是,他们这些普通人身上有伟大之处吗?

请大家以《伟大与平凡》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爱因斯坦谈谈,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人谈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四

放飞心灵  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作者:吴冬霞  方翔    转贴自:扬中外国语学校    点击数:295

放飞心灵  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扬中外国语学校  吴冬霞  方翔

案例: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觉得“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片刻,教师笑着说:“你们可以反复读课文,联系课外阅读,生活体验等来思考。”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请注意要说出理由。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师里顿时“活”起来,学生开始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僵局荡然无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爱因斯坦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当时来讲,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应该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你看现在有些明星见人总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据人于千里之外。可是课文中讲了他与小女孩第一次相撞又相遇后就主动等待小女孩。从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向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整理房间这些事,我知道了他是一个和善可亲的人,他有着小女孩一样的童心。

(大部分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尤其是他说的“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话,更说明了他还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他的谦虚让我感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也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课前我搜集了他的一些资料,知道,了他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中发现了许多科学理论,尤其是他的“相对论”比牛顿物理学还要先进呢!1921年他 还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难道这不能说明他是最为大的人吗?

师:搜集资料我们积累知识的途径之一。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说明这一问题,使人更加信服。你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个别学生举手,欲起立的样子)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师:你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好样的!你能讲出自己得力有吗?

生:他平常出门散步,竟然也不给自己梳梳头,好好打扮一下,“衣衫不整”的样子倒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流浪汉,这与他那个大科学家身份也太不相称了。还有,他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了,竟然要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穿戴、整理房间,都要让人笑掉大牙了。我看,他还不如我呢!

(许多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师(点点头):他说得也挺有道理的,那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一生举手)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说的。因为课文中虽然一开始讲爱因斯坦“衣衫不整”,但毕竟后来他已听从小女孩的建议,去重新打扮了,以至于后来连小女孩都认不出他了。凭这一点,我认为爱因斯坦还是一个勇于认错的人。

生: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课文中讲到,爱因斯坦一打扮后,一下子竟年轻了20岁。我通过课外阅读知道爱因斯坦并不是不注重自己的打扮,而是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

师:两种观点同学们都说得头头是道,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生(自言自语):那就这样说,爱因斯坦一半是“最伟大的人”,一半不是。

师(笑了):那还得把爱因斯坦分成两半呢。

(众生笑。)

生:我赞成意见。爱因斯坦是一个大科学家,但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改正自己的缺点,更能说明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平凡之中见伟大。

师:平凡之中见伟大!你说得真是太棒了!(面向全体)同学们,真正的伟人也是一个凡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爱因斯坦可能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就本文来讲,他不注重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难能可贵的是他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和一颗未泯的童心,相信已深深地印入大家的脑海里。然而,应该确定爱因斯坦之所以没有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是因为他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并且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

反思:

上述教学片段是师生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展开讨论。这一教学片段是开放的,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充实的。

此教学片段,教者始终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门自己去读,去讨论,去展示。而教者也不是一味地旁观,而是不露痕迹的引、导、点拨,引领孩子有效地学习、感悟。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此片段中,绝大多数学生在说出肯定观点后,教师准备作出结论,此时另一种否定的观点出现,造成两种观点的对立。针对此况,教师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直到学生“九九归一”,教师才作了一个辨证及观点肯定的结论,使知识成了“话题”、手段。教者把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教师都应始终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和鼓励其发表不同的意见的权利。警惕教育霸权的产生。

另外,此片段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一系列的表扬、鼓励、肯定,使得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师生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自己的观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积淀了“对话”的内容,使得课堂上听到了更真实的声音,他们敢说“流浪汉、笑掉大牙”这样的话,敢于跟爱因斯坦比,从而学生独特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闪现。在各种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整个课堂上激情荡漾,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此教学片断,教师和学生不再把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及内在动力,从中获得道理和理性的升华。此教学片断体现的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互尊互爱的新型伦理原则,主张新的教学理念,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了灵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 篇五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 )胡子 guǒ( )被子 péng( )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

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 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 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 短而硬胡子 穿着描写 又肥又长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眼睛深陷里 裹在被单里

蓬乱的头发 趿着拖鞋

(穿着上很不讲究)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 篇六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认识8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感受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和慈祥、虚心好学的`品质。

重、难点:感受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和慈祥、虚心好学的品质。

教法:读中感悟,自读自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资料

流程:

一、谈话引入,读读交流

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爱因斯坦的一件什么事?

二、自读体会:

1.生活中的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交往时的语言、外贸、神情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三、课文: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四、积累内化: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发明和生活中的故事和鱼肚有关科学家的书籍。

板书:

相撞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相遇伟大

相邀执着追求

夸小孩儿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篇七

常熟市实验小学 吴晓燕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师: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师: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生: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生: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1955年4月18日于美国普林斯顿逝世。

生: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生: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想了解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生: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从他俩发生的故事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师: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生:刚才某某同学把“趿拉”读成了“汲拉”。

生:我觉得刚才几位同学读得比较流利,而且声音响亮。

……

师: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生:我了解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是偶然相遇的。

生: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遇到相处,并成为好朋友。

生:我知道他们之间最初有过三次交往。

师: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

(生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师: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生: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还有别的发现?

生: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师: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师: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师: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每天……都……坐坐”,可以看出小女孩已经成了爱因斯坦的常客。

生: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

生:他们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

师: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生:我看到小女孩在教爱因斯坦怎样穿戴。

生:我看到小女孩在教爱因斯坦如何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生:我看到的是爱因斯坦在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

……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师: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师: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师: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女孩认为伟人应该是衣着整洁的。

生:伟人应是知识渊博的。

生:在小女孩的眼中,伟人应该完美无缺。

生:……

师: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师: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师: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师: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对付的是物理难题。

生:他会对付的是科学上的疑难杂症。

师: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生: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出示句子: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师: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师: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师: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师: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

教学重点:

在品词、品句、品文中真正融入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感悟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情中明理。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板书:爱因斯坦)你认识爱因斯坦吗?简介爱因斯坦。

(板书:小女孩)为什么要在“女孩”前加“小”字?

2、想想课文可能写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检查自学,学习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理清课文分段。

六、书写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句子,品读人物对话,领会课文内容。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感悟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2、设定悬念导入:父亲告诉女孩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女孩纳闷什么?为什么纳闷?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有关女孩纳闷的句子。

2、多媒体展示句子,提问:纳闷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的意思?为什么纳闷?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

3、多媒体展示有关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请生填填。运用文中的写法仿写自己喜欢的人。

4、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期坦是怎样的?

过渡:还有什么令小女孩纳闷呢?联系上文找出父亲说的话。

5、指导朗读,读出父亲高兴、激动、崇拜的心情。

6、提问: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是怎样?

7、播放小博士的介绍,父亲为什么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

8、师小结。

三、精读感悟第4、5自然段。

1、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

2、提问:你认为老师朗读的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3、相机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怎么谈得上伟大?”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的天真、直率。

4、“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但愿你肯教我。”同桌练读,指导朗读,抓住“温柔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个鬼脸“但愿你肯教我”,从品读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感悟爱因斯坦的爱心、童心、虚心。

5、提问: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随机出示句子“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指导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噢”的读法,感悟爱因斯坦的平易、谦逊。

6、分角色朗读,师小结。

四、学习第6—8自然段。

过渡: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

1、默读、提问:“吓了一跳”怎么理解?为什么?

2、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变成了什么样的?假如你是小姑娘,面对变了一个人的爱因斯坦,你心情会怎么样?指导朗读,师生接读“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3、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变?

4、小女孩使爱因斯坦的什么发生变化?师描述生想象房间“一塌糊涂”请你想象一下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好房间的情景,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说说?

5、师小结。

五、延伸明理。

1、提问:为什么爱因斯坦房间凌乱,穿着不整?爱因斯坦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什么?

2、引导:正因为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所以无暇顾及生活小节,甚至连走路都在埋头思考问题。同学们,从这些平凡的生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爱因斯坦?

3、提问: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

4、作者是怎样塑造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写法选用平凡的生活,通过刻画爱因斯坦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的伟大,这是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5、师小结。

6、师生共赏爱因斯坦名言。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伟大与平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5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难点:

⒈朗读课文。

⒉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质和关爱孩子。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拟定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课文、分段、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板书:爱因斯坦。

⒉、认识这个人物吗?对其有何了解?

⒊、板书:与小女孩

⒋、针对课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读通课文。

3、再读,力争读得正确、流利。

三、交流信息并分段。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质疑(初步对文章内容)。

3、分段。(根据提示: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学习生字。

⒈识记生字。

⒉学写:“裹”。示范、书空、描红。

⒊临写其余生字。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⒈结合课文,体会爱因斯坦的平和、谦逊、诚恳、富有童心等特点。

⒉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小女孩的印象中,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说。

过渡:伟大的科学家只是这样的人吗?他被世人称为“伟大的科学家”肯定有其原因,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学习第一段:第一次相遇。

⒈自由读第一段,留心有关的句子,看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

⒉讨论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引导。

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句子:

⑴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这是被撞者向撞人者道歉,从而体会爱因斯坦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指导朗读。

⑵描写爱因斯坦外貌、动作的句子。

引导思考:爱因斯坦把穿着打扮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低着头”在干什么?

体会这位科学家只知“思考”科学问题,不拘生活小节,不修边幅的性格。

指导朗读。

⑶自由读第3节。

①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兴奋)说说你的理解。

②练习朗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段(4-5节):第二次相遇。

⒈自学。提示:

⑴注意描写爱因斯坦的句子。

⑵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⑶画出有关的句子。

⒉小组交流。

⒊全班讨论。

⒋练习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6节):第三次相遇。

⒈自学。

⒉交流。

五、学习第四段(7-8节)

过渡:后来,爱因斯坦和小姑娘成了忘年交,但一个大科学家与一个尚未开蒙的小女孩能有多少共同的话题呢?因而另人非常好奇。

1、自读。

2、指名读。

3、小结。

六、积累内化。

⒈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⒉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⒈练习朗读课文。

⒉听写生词。

⒊造句。

⒋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词。

蓬乱 蓄胡子 裹着 纳闷 踱步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冷不丁

衣衫不整 一塌糊涂

二、指导朗读课文。

⒈指名读。

⒉评议。

⒊练读。

⒋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造句。

⒈自由读课后题4的句子。

⒉板书:一面……一面……

只好……

⑴指导用“一面……一面……”造句。

仔细观察,爱因斯坦踱步和埋头沉思有什么关系?(同时进行)

对,同时进行两件事就可以用“一面……一面……”连接。

有哪些事可以同时进行?

书面写句子。

⑵指导用“只好”造句。

指名读例句。

爱因斯坦此时做的事有几件?(一件)还有别的帮助法?这种情况就说“只好”

造句。

出示:下雨,我没带伞,只好 。

妈妈不在家,中午,我只好 。

我只好独自回家。

只好 。

自由说。

书面写句子。

四、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你是否喜欢他?说说理由。

⒈自由说。

⒉用几句话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板书设计:

⒌爱因斯坦→不拘小节

与 谦逊s

小女孩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能找到文中体现爱因斯坦伟大的重点词语及句子。

3、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爱因斯坦的潜心研究、关爱孩子、童心爱心、谦虚真诚、平易宽容。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文中体现爱因斯坦伟大的词语及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穿衣歌:

衣领翻翻好

纽扣对对齐

袖子拉拉平

裤子穿穿正

鞋带系系后

大步朝前走

一、检查预习:

1号上黑板用一个词语写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2号默写词语:衣衫不整整整齐齐一塌糊涂布置房间

检查并点评:

伟大、不拘小节,这些,都是爱因斯坦具有的品质。其实,爱因斯坦优秀的品质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

二、自主学习:

你觉得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请自读全文,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写一写,写出自己的批注感悟。(潜心研究、关爱孩子、童心爱心、谦虚真诚、平易宽容。)

汉字有温度,词语有情感。孩子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你最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吧。重要句子画一画,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打上五角星,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眼睛越亮的孩子找到的答案会越多。

三、合作讨论:

小组3人交流讨论,互补答案。

四、交流展示:

说说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发现?边交流边练读。

五、总结点评:

从冷不丁一撞地相遇,到互教互学地相处,再到诚心诚意地相邀,六十岁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十二岁的小姑娘偶然相遇并快乐相处的生活片段,让我们认识到了女孩的天真可爱,更认识到了这位谦和而宽容、真诚而坦荡的科学家。这是一段伟大的趣谈,更是一段伟大的佳话。

六、检测达标:

你喜欢爱因斯坦吗?十岁的你想跟他说些什么?在爱因斯坦的图片前,写下来。

师:我们了解到了爱因斯坦许多伟大的品质,找找你画曲线的句子,你打五角星的词语,说说看,认识一个人,主要从哪些方面观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作业: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上面的课文片段,从“温柔”这个描写神态的词语,从“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的语言描写,我们能发现爱因斯坦的童心未泯、平易近人,这就是用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

试着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通过对他的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他的性格品质。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潜心研究

关爱孩子

谦虚真诚

平易宽容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上面的课文片段,从“温柔”这个描写神态的词语,从“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的语言描写,我们能发现爱因斯坦的童心未泯、平易近人,这就是用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

试着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通过对他的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他的性格品质。

今天我最想谈的话题是:

简单最美

我认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魅力,就是简单。

主干问题,抓好重点。

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提一个主干问题。如这节课的主干为题就是“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整节课就是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不会有旁枝末节的干扰。问题提出后,由孩子们自己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理解,去发现。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每节课知识点都很多,但绝不需要面面俱到。抓好主干问题,就是抓好了重点。

这节课,原来还设想了两个方案。一是让孩子找爱因斯坦在文中所说的七句话。从语言描写,来品味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并引出习作指导“通过语言写内心”。二是让孩子找爱因斯坦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从他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去品味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最后这两种方案我都舍弃了。原因是我觉得这样问,太局限孩子,孩子找的会很纠结,这样的汉语言学习就不幸福了。我最终采用的主干问题最简单,是“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找吧。”孩子们找爱因斯坦的语言也好,找动作也好,找外貌也好,随便,只要有词可考,有字可依,有话可说就好。这样的阅读课,才最简单,最美好,最幸福。

流程简单,删繁就简。

我个人极不喜欢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或所谓的问答式教学。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实则寡淡无味,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的童趣语言,学生的创造思维,全都会被扼杀在教师那种多而无序的问题之中。我一直认为,汉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幸福的,汉语言课堂上所有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对与错,只有更精确、更完善、更有文采的分别。

我的小组合作阅读课堂只有四步:检查预习,查基础知识,主要是检查孩子词语默写;自主学习,让笔下生花,主要是孩子自己根据我提的主干问题找答案写批注;合作讨论,做思想碰撞,主要是孩子们讨论各自所写的批注,完善各自的`答案;交流展示,看百家争鸣,主要是孩子们各抒己见,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练习口语表达。我还课堂简单,学生就给我精彩。

学生画龙,我来点睛。

每节语文阅读课,我都是只有一个主干问题。孩子们根据主干问题,去文章中找词找句找答案,答案毫无疑问是散的,是杂而乱的。作为语文老师,我的任务,就是时不时点拨一句,让答案更精彩。还有就是做好总结点评,给孩子更精准的答案。如这节课,我的主干问题是,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们谈了许多。我最后的板书,就是最终的答案:爱因斯坦是个潜心研究、平易近人、宽容真诚、谦虚有童心的人。拿画笔画龙的主人公,永远是学生,我做的,最多是那个点睛的人。

分层学习,照顾全体。

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机会均等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1号孩子写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这种比较难的答案。2号孩子3号孩子就默写词语。这比较简单。在同一个时段,每个孩子都在做事,每个孩子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面向全体,全程体验,全面发展,一个不能少,每个都重要。

语文课,是汉字舞蹈。语文课,是墨香游戏。汉字是有灵魂的,汉语是有温度的,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会继续用最简单的方式,去闻汉字最初的香味;继续用最澄明的眼睛,去发现汉语言最根本的美好。简单,最美。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难点:

1. 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 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爱因斯坦,去看一看他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来说说看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见面?(三次)

过渡: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次见面中去看看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二、第一次见面

1. 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去找找第一次见面时的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呢?(指名回答)

2. 出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鞋子。”(齐读)提问: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觉得爱因斯坦怎样呢?

(1) 他为什么不刮胡子呢?为什么头发蓬蓬的呢?联系我们生活中怎样的人才会这样呢?原来他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拘小节”。(板书:不拘小节)

(师:如果我们直接说爱因斯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你们会认同吗?可能不会相信,通过对胡子、眼睛、头发等细致的描写,会更加有说服力,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科学家。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2) 爱因斯坦怎么把卧室里的鞋子都穿出来了呢?(引导学生回答,他可能思考问题太认真、太入迷,以至于忘了换鞋子。)

3. 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呢?在第一次见面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很爱思考呢?(指明回答)

4. 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1) 什么是“一边……一边……”呢?就是同时进行两个动作。同学们,你们平时走路的时候会思考学习上的难题吗?不会,他可真是爱思考!(板书:爱思考)

(2)我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读的真好,你抓住了“友好地”这一提示语。被撞后的爱因斯坦还如此有礼貌,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宽容、平易近人)

(3)被撞后的爱因斯坦道歉后立刻低头向前走去,他急着干嘛去啊?哦,他又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了,他真是爱思考,舍得不浪费一丁点时间。

过渡:小女孩回到家后,她的父亲听了这件事后是如何评价爱因斯坦的呢?“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 小女孩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不伟大)

出示: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1) 谁能用陈述句的语气来说一说这句话呢?

(2) 在小女孩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普通人”。

过渡:那么爱因斯坦会觉得自己伟大吗?下面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4-6自然段,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三、第二次见面

1. 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爱因斯坦,一位同学扮演小女孩。老师来念旁白。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要向爱因斯坦一样爱思考哦!

预设学生回答

(1) 爱因斯坦明明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却不觉得自己伟大。他很谦逊诚恳。(板书:谦逊诚恳)

(2) 在小女孩的眼中,任何人都只是身边的普通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都是天真无邪的表现。

(3) 然而成熟的爱因斯坦也跟着小女孩“胡闹”。出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提问: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调皮、友善)(板书)也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2. 提问:找一找第二次见面中用了哪些笔墨来写爱因斯坦不会穿衣服呢?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

(1) 衣衫不整是怎样的呢?引导同学们用第一次见面时的外貌描写来陈述。

(2) 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爱因斯坦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将“一面……一面……”与“一边……一边……”联系起来理解,都是表示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也来试试造个句。

(师:为什么在这里不进行详细的外貌描写了呢?如果再写,就和上文重复了。在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一系列小动作来突出他不拘小节、爱思考之外的友善和调皮。)

过渡:爱因斯坦虚心地像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不是,他真的去做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第三次见面的情况。

四、第三次见面

1.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说的穿戴要领有用吗?(有用)

出示:“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的整整齐齐。”提问: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不仅友善、调皮,而且真的去认真听取了小女孩的话,他真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 请同学们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自然段,读一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想一想这两个人仿佛是什么样的关系啊?(朋友)

3. 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能和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为朋友,可见这位科学家非常的友善、有童心,同时也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过渡:就因为爱因斯坦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他们两成了好朋友,这极大地引起了小姑娘的母亲的好奇心,她不知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有什么共同话题。

五、总结延伸

1.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聊些啥呢?

出示:“她教我怎样穿戴,怎么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提问:什么是“只好”呢?就是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做了。可爱因斯坦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了吗?不是的,因为他非常的谦虚。

2. 小女孩的母亲之所以好奇是因为把爱因斯坦看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既可)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但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而是因为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他爱思考、生活不拘小节;他谦逊诚恳、友善调皮,拥有一颗童心;他善于和小朋友相处,十分喜爱小朋友……这些品质让他变得伟大。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旨在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来体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好,通过一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把人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

2. 课后多读读一些写人的文章。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教案 篇十二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与深度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过讨论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学,观点更加鲜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还处在模糊状态的学生也能明确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朱祺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朱祺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有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下课的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探究,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认为爱因斯坦是              的人,因为                          ,小女孩则认为爱因斯坦                         的人,因为                                 我认为,爱因斯坦是                                    的人,因为                                            。 在批阅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爱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但却有两个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能,应该改进。     我们的课堂,追求知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认识与理性的升华,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课文讲了一个小姑娘撞到了爱因斯坦,两人认识以后,成了互相学习、帮助的忘年交。从中我们感受到爱因斯坦无暇顾及穿着而专心致志于学术问题的忘我精神,以及小姑娘纯真无邪的童趣、爱因斯坦不泯的童心。

文章共8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初步理解:

第1~6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具体写小姑娘和爱因斯坦的认识过程和教他怎样穿戴、放置东西、布置房间。

第7、8自然段是简略介绍他们认识后的交往。

第一部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又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1~2自然段是第一层,讲小姑娘撞到了一位衣着随意的老人;

第3~5自然段是第二层,讲小姑娘从爸爸口中得知自己撞到的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可她却对伟大的人产生了疑问,还教他如何穿戴;

第6自然段是第三层,讲爱因斯坦请小姑娘到家里作客,小姑娘教他如何自己照顾自己。

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和相应发生的事情来记住文章的思路:

第一天--撞到老人

第二天--教穿戴

第三天--教整理东西

以后--互相帮助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点   评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

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      生动而传神的外貌描写。

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

,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

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      被撞了,还友好的笑,从中你能体会到老人的慈爱吗?

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

姑娘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

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女孩

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裹"字用得好,说明穿的含糊。

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

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

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

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纯真而有趣的想法。

【欣赏】

这一段写得很精彩,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因为这一段写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把爱因斯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思索回味。

作者先写爱因斯坦的外貌长相,这是这一段的第1句,其中"短而硬"、"棕褐色"、"深陷"、"蓬乱"等词分别把胡子、眼睛、头发的特点表现得如在眼前,使人仿佛见到爱因斯坦衣冠不整、头发蓬乱的模样。如果文章这么写—

老人蓄着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长着灰白头发。

你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第2句、第3句、第4句则通过写爱因斯坦的神态、动作、语言使我们对这位科学巨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不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位老人怎么这样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读者真正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就会领悟文章的主旨了。所以,这些文字除了本身的传神之外,还具有"促人思考"的作用,成为读者理解课文内涵的突破口之一。

接着,借助孩子的眼睛,斜爱因斯坦的衣着,突出衣服的肥大",鞋子的随意。这样,作者就完成了对爱因斯坦长相、神态、动作、语言、衣着等多角度的描写,使读者能从多个角度得来的印象认识爱因斯坦,思考着背后的原因。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引人入胜的悬念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每一节几乎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使我们读了第一节想知道第二节,读了第二届又想知道第三节在说什么。

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魔力呢?其实,这正是文章作者在表达上巧设的悬念起着作用。

比如说你读了第一小节,你一定在心里会想:小姑娘撞上了一个老人,结果会怎样呢?你肯定会有许多设想,甚至更想从接下来的一小节里尽早知道答案,可是当你读完第二节时,虽然你对被撞的老人已有了一点粗浅的了解,可是还是不知道他是谁。于是你又极想读第三节,终于,你知道了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此时,你一定有某种心理满足,因为读了第三节,你在读第一、二节时产生的疑问终于解决了一点点。或许你会问:这和作者的写法有什么关系呀?大有关系,不信你设想第一节就直接告诉你小姑娘撞上了爱因斯坦,然后在第二节告诉你爱因斯坦长什么样,你读起来觉得很有吸引力吗?一定不怎么觉得吧。这就是文章悬念的作用之所在。

有的文章设置的悬念是一悬到底,读者只有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而这篇文章却不全是这样,它在文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悬念,同时又解决已有的悬念。

我们还以第三节为例,当读者通过父亲的话明白了老人就是爱因斯坦时,又对小姑娘的纳闷产生了困惑了吧,你一定又想知道"爱因斯坦怎么是最伟大的人"呢?于是文章的下文又吸引着你继续读下去。当你知道了第二天小姑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后,你又极想知道第三天他们怎样见面吧……就这样,读者每读一节都有收获,同时又有新的疑惑,常常为文章所吸引。

这种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产生的作用是写作前巧妙构思的结果,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习作之前胸有成竹",想好了再写,这种方法一定也会学会的。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文章第4自然段有不少对话,但作者都没有写出表示语气的提示语,请你想一想,当时两人会有什么样的语气对话呢?不妨再找一个同学,试着分角色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好。 2、请你想象--

当小姑娘的妈妈知道了女儿和爱因斯坦在一起谈些什么以后,她会有什么反应呢?你可以想一想,有时间可续写下来。(注意可以学一学"悬念"的设置哟。)

附:课后习题5提示:

讨论爱因斯坦是否最伟大时,要从他的贡献和精神来谈,而不是根据衣着打扮。这样,才能接近伟大的实质。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十四

爱因斯坦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一)撮踱(步) 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 )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 )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 )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 )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 )胡子guǒ( )被子péng( )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 纳闷 踱步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着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最新范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设计优秀12篇04-22

六年级科学教案14篇04-18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12篇)04-18

《七色花》教案(优秀6篇)04-17

《索溪峪的“野”》综合资料【2篇】04-17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04-16

广玉兰优秀15篇04-15

六年级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优04-14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最新5篇】04-14

《麋鹿》教学设计【最新13篇】04-13

68 9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