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优秀5篇)

2023-08-03 03:09:10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比的应用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了解图层的概念、作用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图像编辑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图层的基本操作及图层与选区的关系

(2)图像和编辑与更改图层的基本操作及图层与选区的关系

(3)图像和编辑与更改

教学课时:

8学时

第一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PhotoshopCS的基本操作

教师演示修改上节课“守住绿色”的广告效果图(含有多个图层),学生观察老师修改的步骤。

学生活动生上台尝试修改宣传画(同一个宣传画,但只有单图层)

导入:图层的应用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的作用,以及它的四种类型,分别是普通图层、文本图层、调整图层和背景图层。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

(1)新建图层

教师演示:图层→新建→图层

设置名称、颜色、模式、不透明度等单击确定

教师强调普通层是透明无色的,就好比一张透明的纸一样,可以在上面任意绘制和擦除。

任务1:建立几个新图层,并在图层上绘制不同的图案,组成一幅画。

(2)移动图层

任务2::使用以下快捷键练习移动图层。

置为顶层:Shift+Ctrl+]

前移一层:Ctrl+]

下移一层:Ctrl+[

置为底层:Shift+Ctrl+[

(3)删除图层

教师演示:图层→删除→图层

任务2:删除你觉得不重要的图层,保证图像的美观性。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图层和图层的基本操作(PPT):“水满物吉”的效果

导入:图层蒙版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蒙版的作用。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蒙版

任务:将3幅图像组合为“水满物吉”的效果教师演示:

(1)文件→打开,打开3副图像

(2)创建图层蒙版,分别移动鸟儿、平安结到图层蒙版中

(3)用橡皮擦擦除鸟儿、平安结图像

学生模仿练习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三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图层蒙版和相关操作(PPT):黄昏照片

导入:图层混合模式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混合模式。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制作黄昏照片

学生模仿练习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四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图层混合模式和相关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投影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样式。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1)投影图层样式

投影:设置投影效果。

混合模式:设置投影的混合模式。

颜色图标:单击在拾色器中选择投影的颜色。

不透明度:设置投影的不透明度。

角度:设置投影的角度。

使用全局光:通过统一调整在其他效果或其他图层效果上的光照角度,使图像效果更加逼真。

距离:设置投影与图像的距离。

扩展:扩展除投影的模糊区域以外的其余部分。

大小:将投影模糊并加大。

等高线:设置投影的样式。单击等高线图标,在“等高线编辑器”中制作新的样式,或编辑当前样式。单击图标右侧的三角按钮,可选择样式。

消除锯齿:在投影样式上应用消除锯齿。

杂色:在投影上应用杂色效果。

图层挖空投影:当在混合选项上选择“挖空”时,将透过投影显示下方的图像。

教师演示:在文字层中打开“图层样式”对话框,选择“投影”选项栏,为文字添加投影

任务1:给“流”添加上投影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投影选项

(2)内投影图层样式

阻塞:设置内阴影的距离,并使它变得模糊。

教师演示:选择“内阴影”选项栏,为文字添加内阴影,使图像有向内投影的效果

任务2:给“流”添加上内投影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内投影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五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投影和内投影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发光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外发光和内发光图层样式。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1)外发光图层样式

颜色图标:设置发光的颜色。

渐变栏:编辑发光颜色的渐变效果。

方法:选择发光的方法,包括柔软和精确。

范围:设置发光的范围。

抖动:当选择渐变时,设置渐变的范围和不透明度。

教师演示:选择“外发光”选项栏,使文字边缘有向外发光的效果

任务1:给“流”添加上外发光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外发光选项

(2)内投影图层样式

居中:从图像中间向外发光。

边缘:从图像边缘向内发光。

教师演示:选择“内发光”选项栏,为文字添加内发光效果

任务2:给“流”添加上内发光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内发光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六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外发光和内发光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斜面和浮雕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斜面和浮雕图层样式。

“外斜面”样式:突出图像边缘外侧表现图像的立体感

“内斜面”样式:突出图像边缘内部表现图像的立体感

浮雕效果:

方法:设置斜面和浮雕的应用方法,包括平滑、雕刻清晰和雕刻柔和。

深度:调整凸出程度。

方向:设置斜面和浮雕的应用方向。

大小:设置斜面和浮雕的大小。

软化:设置斜面的柔和度。

高度:设置光源高度。

光泽等高线:向阴影添加曲线。

高光和阴影模式:设置高光和阴影的模式、颜色和不透明度。

选择“枕状浮雕”样式使图像有中间向外突出、边缘凹进的效果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给“流”添加上斜面和浮雕

学生练习,自行搭配斜面和浮雕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七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斜面和浮雕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光泽和描边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光泽和描边图层样式。

“光泽”样式可以在文字内部添加材质,并根据等高线来变更材质效果,主要用于制作金属或丝绸图案的材质。

“描边”样式为文字描边

大小:设置描边的宽度。

位置:设置描边的位置。

填充类型:通过选择颜色、渐变或图案来填充描边。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给“流”添加上光泽和描边

学生练习,自行搭配光泽和描边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八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光泽和描边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叠加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叠加图层样式。

颜色叠加:能够在图层中叠加一种纯色

渐变叠加:能够在文字上叠加渐变效果

图案叠加:能够在文字中叠加图案,并保持图案原来的色相和亮度

贴紧原点:将原点与图层或文档的左上角对齐。

新建样式按钮:从当前设置创建新的预设。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给“流”添加上各种叠加

学生练习,自行搭配各种叠加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比的应用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函数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问题的阅读分析和解决.

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b

一、提出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实际问题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刚刚学过的函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直线的左方被截得图形的面积为,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板书)

(作为应用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所以可先选择以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研究)

首先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让直线运动起来,观察三角形的变化,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法.由学生说出由于图形的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应分类讨论.分界点应在,再由另一个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

当时(板书)

(计算第二段时,可以再画一个相应的图形,如图)

综上!

此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函数?定义域应怎样计算?让学生明确是分段函数的前提条件下,求出定义域为.(板书)

问题解决后可由教师简单小结一下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1)阅读理解;(2)建立目标函数;(3)按要求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某工厂制定了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期间的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两个三年计划,预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则第二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与第一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相比,增长率为多少?(投影仪打出)

首先让学生搞清增长率的含义是两个三年总产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问题转化为已知年增长率为,分别求两个三年计划的总产值.

设1999年总产值为,第一步让学生依次说出2000年到2005年的年总产值,它们分别为:

2000年2003年

2001年2004年

2002年2005年(板书)

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算出第一个三年总产值和第二个三年总产值

=++

=.

=++

=.(板书)

第三步计算增长率.

.(板书)

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关于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指出关于增长率的问题经常构建的数学模型为,其中为基数,为增长率,为时间.所以经常会用到指数函数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总结后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一商场批发某种商品的进价为每个80元,零售价为每个100元,为了促进销售,拟采用买一个这种商品赠送一个小礼品的办法,试验表明,礼品价格为1元时,销售量可增加10%,且在一定范围内礼品价格每增加1元销售量就可增加10%.设未赠送礼品时的销售量为件.

(1)写出礼品价值为元时,所获利润(元)关于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设计礼品价值,以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为节省时间,应用题都可以用投影仪打出)

题目出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关键量.再引导学生找出与利润相关的量.包括销售量,每件的利润及礼品价值等.让学生思考后,列出销售量的式子.再找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利润的表达式,完成第一问的列式计算.

解:.(板书)

完成第一问后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提出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此出最值问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可以先具体计算几个值看一看能否发现规律,若看不出规律,能否把具体计算改进一下,再计算中能体现它是最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最大值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概括为两个不等式的求解即

(2)若使利润最大应满足

同时成立即解得

当或时,有最大值.

由于这是实际应用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应考虑价值为9元的礼品赠送,可获的最大利润.

三.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应用问题的研究,要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9函数初步应用

问题一:

解:

问题二

分析

问题三

分析

小结:

比的应用教案 篇三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img src="

数学复课后教学计划 篇四

一、 教法分析:

1、 在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3、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4、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二、具体教学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理)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4、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5、(理)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理)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7、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8、了解程序框图;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结构图;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的应用教案 篇五

一、授课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滤镜在PS处理图像过程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利用滤镜可以制作出多种美轮美奂图像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本节课就课本上的知识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强大作用是关键。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关键,辅以老师的点拨、引导。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一些流行元素感兴趣,在导入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障碍:本节课操作简单,但是如何能让学生将操作简单化、操作方法多样化一直是课堂上比较难实现的。所以,要不断的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讲解操作的一般化程序,从而不断的强化学生的意识。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4.教学程序及设想:

(〈WWW.SHUBAOC.COM〉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运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艺术字可以丰富图像的内容,怎样能够制作一些唯美的图像特效进一步丰富图像内容呢,转入本节课滤镜的学习。并且进一步用PPT播放了一些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这种技术的强大功能和效果,并且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2)实践操作:带着憧憬,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提示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共性、可提升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优化自己的操作。

(3)巩固提升:主要想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实践、探索制作一些图像特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5)总结反思: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技巧、误区加以归纳总结。

滤镜是Photoshop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还可以创造出神奇的效果。而对于我们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滤镜,实践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怎样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滤镜的兴趣,促进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兴趣是关键。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明星入手,演示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制作图像特效时的强大功能,但是怎样能让这种新鲜感延续下去,在这一方面思考的较少。接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实践操作,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对于这些我认为应该给学生讲出来,可能学生一开始的操作都不是很明确,想的少,可能下一次也走了那样的弯路。所以,我认为操作之后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有时间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了滤镜的使用,鼓励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创作一些图像特效,我认为在这一部分没能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引导,学生做得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因此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最后和学生共同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作。

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基础操作,但是没能实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教师课堂指引以及铺垫还有待改善。特别对于Photoshop这样的技能课,如一味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就显得只为技术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部分学生学完以后不知道其有何用途。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方面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多下功夫。

最新范文

《我们爱你啊 中国》教案【优秀7篇】08-0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9篇08-02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最新5篇08-01

《夜晚的实验》【优秀8篇】08-01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最08-01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3篇08-0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08-0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08-01

7整理与练习(优秀4篇)08-01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07-31

68 5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