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 肖邦故园精选6篇

2023-10-19 22:56:08

教学设计颇具匠心,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放手不足,有包办代替之嫌,似乎在抢时间。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编的肖邦故园精选6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肖邦故园 篇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思考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导入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       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文中描写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       清流源泉

清寒              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肖邦故园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肖邦故园》的原文阅读 篇三

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它曾经是个相当热闹的处所,斯卡尔贝克家族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院子里和花园里想必到处是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有大人,有小孩,有宾客,有主人,有贵族,有下人,还有家庭教师。这个贵族府第同邻近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9世纪,这儿是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它化为了灰烬,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坟场。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不仅很少有人记得,这儿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它正是昔日法语教师和他的妻子,也是这家主人的一个远房亲戚的住房。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经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肖邦是在这儿出生的。虽然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探望故里。青春年少的肖邦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他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当年的柳条亦如今日一样柔媚。甚至在他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今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思想深处也会闪现出整个马佐夫舍地区的风貌,肖邦也目睹过这一切,他热爱这茅舍、小桥、流水。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成了为寻找虚幻的金羊毛而一去不返的远征。

1848年,当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因此,可以说,不仅肖邦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中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肖邦故园 篇四

第一版块  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易错音字、多音字、难读字)。

冰雹   轻俏   涨满    咆哮  万卉  汲    双颊   汀   氛围    迸发

马厩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瘠薄     缱绻    烙印  天籁

簌簌       命运多舛     玲珑剔透      估量     狐裘     窒息

二、辨别字形。

层峦叠( )   翠锦    (bānlán) 晨(xī)   林道   (liányī)   (liao)望

飞流急(tuān) ( )耳欲聋  聋发聩   富丽堂 张失措   兵马乱

养尊处   (è)运   (è)梦    不容疑    雾烟绕         无几

历尽桑    孤苦 粉   玉琢    乔打扮  遮 浮想   心荡神

三、解释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寥寥无几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曾几何时

四、整理文学常识资料,并填空。

1.弗雷德里克•肖邦是    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          ”,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嘱咐                                                  。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     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作品有

、                 等

五、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8段):

第三部分(第9—12段):

第四部分(第13—19段):[来源:高考资源网]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

2.摘录文本中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赏析。

3.文本中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一两个问题。

第二版块  课后练习

常规作业:读书、练字、练笔、摘录笔记。[来源:高考资源网]

一、巩固练习。基础知识部分。

1.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已经成为            、             、                   、

、               。

2.肖邦故居有       、            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的联系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密切联系,正如文中所说:

4.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是因为

二、迁移练习,阅读理解

品味肖邦

一理思绪,我缓缓地写下两个字——肖邦,也只有这两个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他的人生,他的音乐,他的灵魂。常常,入夜已深,我给自己开音乐party,只邀肖邦一人。

肖邦的音乐,风骨,人生,灵魂,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描述都是苍白的。只有肖邦二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与肖邦一见钟情,始与何年何月已是随风而逝的事,不绝如缕的绕梁余音,却一直萦绕心间。  弹过肖邦的一些夜曲,玛组卡还有即兴幻想曲,却无法演奏出肖邦的感觉,仍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手指和心灵去触摸肖邦。

肖邦的音乐美得无以复加,尤其是他的夜曲,几近“天上人间”的意境,让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与忧伤。仿佛置身月下,赏满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那飘逸的音符,从人类感觉所能及的最远端流淌下来,触摸着你的脉搏,携你一起轻舞飞扬。往往,我失去了想象,失去了语言,一任夜包容了我。音乐是黑夜有了呼吸,于是,和着音乐呼吸,枕着音乐入梦,伴着音乐生活,顺着音乐,我的泪在淌。 ...

他的摇篮曲旋律多变,如天马行空,时而婉转时而激扬,但却蕴含了真正的宁静,让人内心变得透彻的宁静。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究,更不要怀疑,只要聆听。曲子中,一切都是透明的,纤尘不染。干净、纯粹得本可以叫人心颤,但让人觉得若有一丝“心颤”都会破坏那种宁静到极致的氛围。  这才是摇篮曲的真谛,让听的人得到内心的宁静。

我偏爱肖邦。他不比贝多芬暴风骤雨般的热情,却有着“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之深沉;他不比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欲绝,却有着诗人般柔和的伤感;他不比拉赫马尼诺夫的沉重辽远,却有着“非人世”的细腻浪漫。在他华丽绝伦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垂死之痛,家国之恨”;在他优雅绝唱的旋律之中,蕴涵着暗淡的坚强与一生的遗憾。

品位肖邦。在听觉与视觉之间,闪现着他的一声。在清丽与忧伤之中,走出一位天才的精灵。我不由与他相对莞尔。

肖邦与王维

如果说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乐坛选出一位用音乐来表达田园诗般优美意境的大师,人们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肖邦。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音乐作品是那样地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24首前奏曲和21首夜曲,洋溢著中国古典田园诗歌般的幽雅、宁静的美。肖邦不刻意追求意境,但他的许多小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乐思,都充满著东方艺术家推崇备至的“神韵”,让人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王维空灵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波兰音乐家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与中国古典田园诗歌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呢? [来源:]

把一个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家与八世纪的中国古典诗人相提并论,似乎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在肖邦与王维这两位艺术大师身上,的确能够找到不少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热爱山水田园,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性情都远离世俗,清高孤傲;其作品都以小品见长,大都韵律生动,风格恬淡,清新简约,富有水墨画般的优美。他们简练的作品结构,白描式的主题,为人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钢琴小品中,我们体验到了古代东方艺术家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就是:轻灵和含蓄。

用文学的眼光来解读音乐,其实并不新奇。音乐与诗歌,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诗歌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

就个性而言,肖邦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情内向、敏感的人,他对自己的祖国波兰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故乡的自发和质朴的眷恋之情,而与政治无关。肖邦也是一个不喜欢热闹和世俗虚名的人。由于身体的衰弱,他回避了欧洲上流社会喧闹的舞台和动荡的政治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为自己筑起了小小的蜂巢。按照李斯特的说法,肖邦的生活没有冒险,没有波澜,没有插曲,而感情和印象便构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作为一位性格内向的艺术家,肖邦擅长用音乐抒发自己的心灵,他把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内心世界的冲动、痛苦和狂喜,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至于有人说,肖邦的创作不是在演奏钢琴,而是在和钢琴交谈。他的许多钢琴小品就像寂寞山谷中盛开的无名小花,充满著恬静而美丽的情怀。

王维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安史之乱以后,他开始远离现实,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创作了一批轻灵优美的写景诗篇。作为盛唐时期多才多艺的杰出艺术家,王维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同时他还擅长音乐,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充满著极其空寂的情怀,而且还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广博而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陶冶,使他对田园山水景色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在音节和节奏上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的艺术,用文字或音符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这是王维和肖邦最大的共同之处。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心境。当两位艺术家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美的时候,只要拥有相似的审美情调和相似的心境,他们所营造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1836年,肖邦创作了一首《a大调前奏曲》,这首风格沉静安详、只有8个小节的音乐短章,与王维的那首意味隽永的小诗《辛夷坞》无论是结构还是在风格和意境上,都有奇妙的相通之处。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们常常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评论家们很少去关注王维诗篇中的音乐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可以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音节与音节的组合、语音的长短、轻重、韵脚的变化,以及音调上平仄的变化,双声、叠韵、象声词的运用,都能营造出音乐般的美感。而王维的诗歌,既有意境上的音乐美,也有韵律上的音乐美。在诗歌的意境方面,王维擅长以短小精练的白描笔法,简洁明快的线条和笔墨抒写大自然的清朗疏旷之美,恰如风中奏响的竹笛,婉约悠扬;在韵律方面,王维的诗歌创作,在音节和节奏上极为考究,往往带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听听他的小诗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小诗音节琅琅上口,节奏舒缓悠长,这其中的安详和恬静,是否能让您想起肖邦的《f小调夜曲》中所抒发的心境呢?

肖邦是轻灵如风的。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中,他是单乐章的小型曲式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创作过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壮丽而气势磅礴的宏篇巨制,正如王维没有创作过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歌行一样。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最短的只有8个小节,最长的不过5分钟,简短的篇幅,并没有影响优美的意境,而是为作品平添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幽雅色彩。与之相似的是,王维所有最好的山水诗几乎都是五言绝句,短短的20个字,音韵宛然,大有以少胜多、尽得风流的“象外之致”; 而肖邦的作品,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具有浓郁的抒情和幻想色彩,使得他超越其他音乐家而成为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他的玛祖卡舞曲、夜曲和前奏曲,优雅,空灵,柔媚,婉转,洋溢著纯真的气息。在夜深人静时聆听肖邦,仿佛能看见他优雅的手指从琴键上滑过,宛如清风掠过盛开著莲花的水面,让人置身于幽深而奇妙的诗情画意之中。他创作的大量抒情小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流畅与洒脱,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空旷与壮阔,更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与空寂,犹如一首首玲珑婉约的绝句,清新隽永,意味深长。无论是他的《降d大调前奏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还是他的《降e大调夜曲》,那些简洁和鲜明的主题,清新淡雅的乐句,淡淡的忧郁和哀伤,质朴平和而又不乏优美的音色,不由让人自然地联想起王维的诗篇《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夜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肖邦又是含蓄的。这种含蓄表现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富有节制的幻想色彩,以及他清新淡雅的作曲风格。从这一点上看,肖邦也许是最接近东方古典艺术理念的欧洲音乐家。他几乎从不追求以华丽的管弦乐组合敷陈浓墨重彩,也极少使用复调音乐,而是用淡淡的、如梦似幻的旋律线条简单地勾勒主题,这又与王维山水诗歌的白描手法极为相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大概各位都很耳熟,它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空寂之美,与王维的绝句《山中》相比,所表达的意境又何其相似: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艺术家生活、成长的地理环境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非同寻常。而大自然正是艺术家最好的导师和最重要的灵感泉源之一。与许多田园诗人非常相似的是,肖邦十分喜爱乡村生活。他的许多钢琴小品,以极其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波兰乡村如诗如画的景色。如果说王维幽雅、恬淡的诗作得益于他的田园幽居生活和辋川的山水美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波兰美丽乡村也为肖邦这位钢琴诗人的作品增色不少。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同胞、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故园的一番描述吧:“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著,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悠扬旋律。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地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对故乡深刻的眷恋之情,为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源泉。是的,我们在此已无须用更多的语言来形容肖邦故园给这位钢琴诗人的精神启迪了。当一个艺术家以不可抑制的激情陶醉在美丽故乡的景色中时,无论他采用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来表达这种美,他总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成为无可争议的诗人。从这一意义上讲,肖邦与王维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大师,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他们各自的艺术领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幅清新隽永、美伦美焕的艺术画卷。

三、时文阅读,高考满分作文示范。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记梵•高的一生  (安徽考生)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来源:]

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许就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的孤独,才让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后作品火得一塌糊涂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梵•高曾经这样说,而我像爱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别人欣赏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他是一匹良驹,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出现一个伯乐,一个也没有,于是,梵•高孤独的活着,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

当血红的鲜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为了摆脱孤独和冷漠向世人发出的最后低吟。

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于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终其种种,我不禁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梵•高注定是一颗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独着?但是为什么老天连“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都不给他?为什么让一个原本是永恒,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为什么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凡粟一粒,没有资格被别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个天才,为什么让他活在孤独的痛苦中?难道天才是扣响扳机之后,鲜血溢满画页之后才能给予的称号?我不明白!我害怕这样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世俗中沉寂了几十年,等到他死后才大红大紫!人们在梵•高作品拍卖会上争先恐后地喊出惊人的数字,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

点评:

本文以梵•高的一生为线索,述其生前沉寂的出人意料以及死后出名的情理之中,文字优美,无奈之中亦有讽刺意味。特别是文章倒数第二段几个问句强而有力,在抒发作者不平的心情,同时也在控诉着社会的不公!

文章行云流水,丝毫没有任何滞涩之感!(严敬群)

答案

第一版块

四、

1.波兰  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2.波兰

第二版块

1.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2.简陋、朴素

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简陋、朴素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3.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 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周国平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 ,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 ,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 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 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 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 ,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 ,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 而那银灰、淡紫 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 ,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 的树冠下,飘到寂静 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

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

他在 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1830 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1849 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 、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1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 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 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 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篇章

4 、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 、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 、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 、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

——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文章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 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 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 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 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恒即是音乐的永恒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肖邦故园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

最新范文

数学高一上册教案【优秀9篇】10-20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优秀3篇】10-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9篇10-19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最新6篇)10-19

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优秀3篇10-19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优秀9篇)10-19

《师说》优秀教案【9篇】10-19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优秀7篇】10-19

胡 同 文 化7篇10-18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10-18

74 7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