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2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2022-07-24 05:57:06

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物理学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朋友们整理了2022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 学生通过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具准备:面具一个,树叶、蜻蜓、蜜蜂、葫芦等图片。面具、透明胶、彩色纸、剪刀等。

学具准备:剪刀、彩色纸,尺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教师出示左右不对称的面具: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面具来上课,大家看看,漂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半,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贴出另一半。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一样的?(看出来的)

你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演示两部分完全一样。

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教师小结并揭题:这几个图片,都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并齐读:对称图形。

二. 动手操作,探究对称轴。

1、 剪一剪,议一议。

教师出示一棵圣诞树。问:这棵圣诞树是一个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这样对称的圣诞树吗?

生动手剪,教师巡视,选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操作。

说说你想剪什么?用刚才的方法3分钟内剪出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并同桌互相介绍展示。

2、 找一找,画一画。

请观察一下,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一条印、一条线或折痕)

据学生回答,沿一个图形的折痕画出对称轴。指出:这条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并齐读:对称轴。

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刚才谁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出来画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检查评价。

3、 找一找,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生举例。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它是对称图形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谁能演示给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动手折一折。

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猜后,动手折一折,比赛谁折出圆的对称轴多。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你能动手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吗?在纸上画。

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才可以找出来啊!

三.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 米老鼠遇到了难题了,你愿意帮助它吗?课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们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吗?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字、汉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演示)

3、我心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想不想再动手剪一剪?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加上你灵巧的双手,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对称图形来吧,并且画上对称轴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乐)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作品?

4、 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话想跟它们说吗?

5、 这些对称图形的确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板贴一个对称的美)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 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3、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习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习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关键: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导学策略: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具准备: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学具准备: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 “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 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 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 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 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2、让学生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练正确用连写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正确区分加、减法计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指导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并请个别学生说说有小括号两题的运算顺序。

3、笔算。

(1)回顾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分三组每组完成两小题,3人板演,其余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评判这两个同学做的好在哪里?错在哪里?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或变小),差也随着变大(或变小)。

2。完成练习五第11题。引导学生观察,指名说题意:运算符号和数据都写在箭头的上面,结果要写在方框内。(提醒:只要前面一个得数错,后面的都要跟着错。)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学生读题说题意,教师引导完成一个斜行的3个数相加,其余的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归纳:每行、每列和每一斜行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都相等,这就是神奇的九宫格。

4、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五第9题。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搜集信息,把搜集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讲清楚是怎样找到的。独立解答。

②交流解答的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别人的解答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集体交流,对提问和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

【设计意图】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既帮助学生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又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4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法”解决。

(1)观察给出的4个数可以发现,它们十位上的数字相同,要把它们填入□中,使等式两边相等,可以只考虑它们个位上的数字。

(2)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发现:6+9-8=7,6+9-7=8,8+7-9=6或8+7-6=9。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把这4个两位数写在相应的□中。

(3)如果把题目中的数字变成26、27、28和29,你们会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数的特点,化繁为简,再通过“组合、试算,组合成算式”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小组探索,共同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指名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上进一步进行的巩固练习。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上教学完时,发现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掌握的还是不错,课堂的习题做的也很好的,自己感觉还可以。可是,当今天早晨拿到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出错率很高,主要的出错是,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的不好,这不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吗?是呀,在上节课中自己讲的也很清楚,学生总结的也很高呀。现在回想一下,的确自己疏忽的方面有很多,首先是对于重点内容把握不够,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其次,对于学生的期望太高,在讲完例题,要做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当时自己也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且利用课间还重复了一遍。而且在总结算法时,我们还一起总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真的是先“乘”“除”吗?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以上情况,我在本节课中是这样想的:

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并且让学生用横线标注;

其次,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情况进行展示,然后集体进行纠错;最后,在本节课中还应加大强化算法练习。让学生经历不同类型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又一节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拿到题目,盲目的去完成了。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故以后再改学生的作业和做课堂练习时,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做法,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使及时的改正。

最新范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07-26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07-22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07-22

二年级语文《彩色的梦》教案【优秀4篇07-21

二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6篇)07-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3篇】07-20

二年级语文教案(精选8篇)07-19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07-18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一教案例文【优秀507-18

二年级下册语文《玲玲的画》教案【最新07-18

64 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