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优秀4篇

2024-04-09 09:20:54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了《山行》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山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作内容。

3、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他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作《商山早行》。

二、作者和背景

1、了解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讽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2、了解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他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扫除读音障碍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请读准以下字的音:

铎(duó)槲(h?)枳(zh?)驿(y?)

3、再读,读懂诗意

四、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问题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人迹板桥 www.huzhidao.com 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问题二:首联“悲”可否换成“思”?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

问题三:赏析“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

点拨:这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表达情感。这种“意象叠加”的。写法,我们还学过《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问题三:(1)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3)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点拨:虚实结合,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主题归纳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意象,运用意象叠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六、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收集四、五句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并背诵下来。

八、教学反思

在公开课上这首诗觉得有一点难度,课上学生的表现很让我失望,可能是我没有调动好,问题设计也有些难的原因吧。今后要在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方面多下些功夫。

作者简介:

宋海秋,丽江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愿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成长。

山行 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三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古诗《山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⑴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⑵小组交流。

⑶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⑴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最新范文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优秀10篇】04-09

中学生短跑教案(通用6篇)04-09

教师优秀教案【优秀9篇】04-09

科学教案【优秀12篇】04-09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3篇)04-09

《计算机应用基础》优秀教案优秀5篇04-09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4篇)04-09

《青春舞曲》教案最新3篇04-09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4篇)04-09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优秀3篇04-09

77 9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