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歌教案 一二三四歌音乐教案(精选6篇)

2024-02-27 19:36:23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页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一二三四歌音乐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歌教案 篇一

小学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了土家族小朋友幸福快乐的生活。所用的音只有三个(do、mi、sol),但其构成的旋律却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以奇特、质朴、清新之感,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理想教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唱土家族民歌《乃哟乃》,通过听、跳、唱、辨、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记住歌曲的主干音,记住歌词,并能充分理解、表现歌曲。

2 能用碗筷与教师合作演奏歌曲《乃哟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结合音乐让学生了解土家风情,在学唱歌曲中体验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理解、唱会土家歌曲《乃哟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碗、筷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歌曲。了解土家风情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哪个吗?

学生:春节。

教师:中国有个少数民族,他们也有一个像咱们过年一样热闹的节日叫“社巴节”,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他们在这个节日里都做了些什么?

(播放《乃哟乃》歌曲,同时屏幕上展示土家风情图片及社巴节跳摆手舞的热闹场景图片。)

教师:谁听见或看见土家人在自己的节日里是怎样庆祝的?

学生:唱歌、跳舞。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的就是土家族社巴节里最好玩的摆手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吧!

(师生在《乃哟乃》歌声中一同跳起摆手舞)

二、学、认、记歌曲主干音“sol、mi、do”

教师:看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跳摆手舞是件快乐的事。土家族的摆手舞好玩,歌曲也非常特别,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一首有名的土家族儿童歌曲,歌名叫《乃哟乃》。“乃哟乃”,多奇怪的名字呀!你想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想!

教师:“乃哟乃”是土家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快快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下这句土家语吧!

(师生呼唤“乃哟乃”)

教师:现在就让我们乃哟乃、快快来看一看这首歌曲的歌谱。

(出示歌谱)

教师:这首歌曲非常特别,全曲只用了三个音谱成,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教师奏曲谱,学生边听边找)

学生:do、mi、sol。

(教师一边弹琴一边带领学生用柯达依手势唱do、mi、sol音高。)

教师:这三音中,哪个音最高?

学生:sol。

教师:哪个音最低?

学生:do。

教师:请大家跟老师唱一唱。

(教师慢速带唱歌谱)

教师:土家族山寨里人们最喜欢用一领众和的方式来唱歌,让我们也一起来玩―下这种唱歌游戏吧!我来领唱歌谱的蓝色部分,红色部分请同学们来和。先来看看你们唱的红色部分,发现它的规律了吗?

学生:每句都是一样的:

教师:一共出现了几次?

学生:五次。

教师:是的。这首歌曲因此有五个乐句,每句的句尾都是以

结束,这就是这首土家族歌曲的风格所在。

(师生接龙唱谱。)教师:谁能发现

的音高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由高向低。

三、瓷乐演奏。强化歌曲主干音“sol、ml、do”

教师:土家人非常热爱自己的音乐,老师也同样喜爱土家的音乐。今天老师带来了家乡瓷都的瓷乐碗筷。它和土家歌曲会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拿出瓷乐碗筷,敲击sol、mi、do三音。)

教师:谁能最快分辨出这是什么音?

学生:sol、mi、do。

(教师用碗筷演奏《乃哟乃》)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教师:请各组的一号同学把碗拿出摆一摆,注意碗边不能相碰。

(第―批学生拿出碗平放在桌上)

教师:请二号同学拿筷子敲一敲,其他同学用耳朵帮忙,一起合作把碗按照发出声音的高低进行排列。

(第二批学生敲击碗,本组其他学生共同合作,老师到各小组适时加以辅导指点。)

教师:请三号同学来展示本组的成果。

(第三批同学分小组依次展示本组的成果,敲击sol、mi、do。)

教师(留下一位学生):你敢不敢挑战―下,和老师合作演奏《乃哟乃》?

学生:敢!

(教师与这位学生合作演奏《乃哟乃》)

教师:有没有更多的同学想与老师合作演奏呢?请第四批同学和老师合作演奏。老师弹琴,你们奏碗,其他同学在

处唱“乃哟嗬”。

(师生用电子琴与碗筷演奏《乃哟乃》,其他同学和“乃哟嗬”。)

四、教唱歌曲。学、背歌词并处理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歌曲里都唱了什么?

(出示第一句:“乃哟乃、乃哟嗬、乃乃哟、乃哟嗬。”)

教师:土家人为了唱歌时更有气氛,把“乃哟乃”重复着、变化着说,意思还是快快来。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句歌词里有重复的词?它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乃哟嗬”,出现了两次,在第2小节和第4小节。

(师生读第一句。)

教师:乃哟乃,快快来干什么呢?让我们―起看第二句。

(出示第二句歌词“唱起歌儿乃哟乃”)

学生:唱歌。

(学生齐读第二句歌词)

教师:除了唱歌还干什么了呢?

(出示第三句歌词“跳起舞来真快乐”)

学生:跳舞。

(学生读第三句歌词)

教师:快乐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学生:高兴、笑…… 教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和表情一起读第四句。

(出示第四句“嘻嘻哈哈乃哟乃、乃哟嗬”,学生齐读第四句。) 教师:看谁能最先记下这首歌曲的歌词?

(学生试着背歌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教唱歌曲两遍)

教师:现在老师用琴教唱。电子琴弹一句,你们唱一句,耳朵可要仔细听哦!

(教师用琴带唱一遍,发现音不准的乐句及时纠正。)

教师:你觉得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唱?

学生:高兴的、快乐的……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过节很快乐、唱这首歌时觉得很高兴……

教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快乐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学生快乐地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里,最有特点、出现最多的是哪一句?

学生:乃哟嗬。

教师:那你觉得这一句是唱轻一些还是重一些?

(学生答案不―)

教师:就让我们来唱一唱、试一试吧!

(一、二组学生在“乃哟嗬”处用弱力度演唱歌曲,三、四组反之,用强力度演唱。)

教师:你认为哪种唱法更适合过土家族的社巴节呢?

学生:唱得强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齐唱《乃哟乃》,并在“乃哟乃”处稍加强力度。)

教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好像把我带到了土家山寨。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过社巴节、跳摆手舞呀?

学生:想!

教师:社巴节到,天亮了,寨子里的小朋友醒来就开始呼唤“乃哟乃”。

创设情境,分组站在“山头”,呼唤同伴:

在“社巴节”的歌舞中结束本堂课教学。

杨 玮 江西省暨阳学校《行进管乐队基础》

作者:荣艾国

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694-5

歌教案 篇二

1

为落实党发[20--]5号文件精神,开展好“唱红歌,颂党恩,抒情怀,强素质”主题教育。特作如下安排:

一、活动的主题:唱红歌,颂党恩,抒情怀,强素质

二、活动的时间:20--年3月至7月

三、活动的对象:辖区中小学全体师生

四、活动目的和意义:

唱红色经典歌曲,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需要,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是推动XX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活动的组织机构:

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六、活动的形式:

1、各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音乐课、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班级学唱、传唱红歌活动;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结合主题班队会、晨会、升旗仪式、读报时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精心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及比赛。

2、组织辖区各学校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

①比赛时间:20--年5月13日下午(遇雨延期)。

②参赛对象:辖区全体教师和中小学生。

③节目要求:各小学以校为单位组织一个节目,参赛人数20人以上;中学以班为单位各组织全体学生参加。

④节目内容:从《XX市教育系统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推荐歌曲曲目》选定。

⑤演唱要求:演唱时间要求3至6分钟,合唱要有指挥,着装统一,道具及伴奏带自备。

⑥奖项设置:学生节目设一等将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奖金分别为100元、80元、60元。教师节目不设奖。

3、参加十一中组织的唱红歌比赛,学生和教师各出一个节目;同时组织10名左右的教师参加十一中组建的唱红歌合唱团,出席XX市的唱红歌比赛。

4、由XX中学团委开展辖区中小学学生“唱红歌,颂党恩,抒情怀,强素质”的主题征文活动,中学每班不少于3至5篇,小学每校在5篇以上。于20--年6月15日前交党支部办公室

七、活动的要求:

①要求各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并有专人具体负责组织活动,督促检查主题教育的开展情况。

②学校要通过校园网络、XX教育信息网等形式进广泛宣传此次红歌传唱活动,营造活动氛围。

③要求各学校每天利用朝读、夕会时间组织学生学唱红歌时间在10分钟以上,唱红歌曲目不少于2首(推荐红歌曲目见附件)。

④要求各学校将活动图文资料上传到XX教育信息网“创新争优活动专题”的“红歌会活动”栏目中上。

唱红歌活动的设计方案2篇2

一、活动宗旨:

为隆重纪念党的

100

周年华诞,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教师的朗诵水平和语言素养,展示全体教师了解党、热爱党、心向党,以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工作作风、优秀工作业绩向党的生日献礼。

根据_区开展纪念建党

100

周年主题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特决定组织开展_小学教师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二、活动主题:重温红色经典,共抒爱国情怀

三、活动时间、地点:5

21

日于郊外

四、活动评委:

五、参加对象:全校教师

六、具体要求:

1、朗诵篇目:学校统一内容,个人赛前抽签决定具体朗诵篇目。

2、表现形式:形式不限,结合情境表演进行,以增强朗诵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参赛顺序: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七、奖项设置:比赛将评出奖一名、优秀奖

歌教案 篇三

一、“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呈现

2016年12月某校教学开放日,笔者有幸听了该校张老师的公_课《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节课张老师围绕《云南映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视频2014版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导入新课,然后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

情境一: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多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

问题一:杨丽萍创作《云南映象》的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结论一:立足于社会实践。

情境二:《云南映象》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问题二:1.《云南映象》的创作将传统歌舞与现代歌舞完美融合是一个什么过程?

2.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结论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境三:《云南映象》既包含原生态的舞蹈,同时揉合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舞蹈。《云南映象》中的许多民族舞蹈有街舞、爵士舞的相似动作。同时,《云南映象》的整个商业运作模式是学习借鉴爱尔兰《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

问题三:1.《云南映象》的创作过程是怎样利用丰富资源?

2.怎样看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结论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情境四:关于《云南映象》,高二(7)班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甲:《云南映象》应该全部采用原生态的乡土歌舞和民族舞。

乙:《云南映象》的创作没必要借鉴街舞、爵士舞的元素。

丙:《云南映象》是乡土歌舞,难登大雅之堂。

丁:《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完全照搬过来。

问题四:你如何看待这四位同学的观点?

结论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这节课从问题的引出,到问题的分析探究,再到归纳小结,始终围绕一个案例而展开,采用的是“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优势

“一例到底”是指教师利用“一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问题形成“探究链”,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同时锻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例到底”教学法,通过围绕“一例”创设情境,层级设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活力。

1.“一例”贯穿始终,保持课堂的流畅性

在相当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一理一例”或“一理多例”,课堂的情境材料非常丰富,课堂中材料多而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以《云南映象》为线索,通过设置连续情境将教学知识点一一呈现,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保持了课堂的流畅性。

2.围绕“一例”设问,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始终围绕《云南映象》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始终密切关注《云南映象》这一文化创新力作的成功原因,保持了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围绕“一例”设问,引导参与讨论,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合作探究性。

3.深挖“一例”内涵,凸显素材的经济性

“一例到底”通过对这“一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挖掘,有利于充分利用素材,凸显素材的经济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云南映象》一例创设了情境,并对它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实施有效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思考

“一例到底”教学法,案例的选择是第一步,问题的设计是第二步,围绕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是第三步,教师的归纳点评是第四步。笔者在践行“一例到底”教学法时,发现实行“一例到底”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选择要典型

“一例到底”的教学的核心是“一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那么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认为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的选取要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相关。(2)案例的选取要联系社会热点。(3)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总之,案例选取的是典型素材。

2.问题设计有价值

在“一例到底”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推动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否有价值是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材料、相关教学内容相关。(2)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3)问题必须围绕情境、结合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设计。

3.课堂讨论要有效

课堂讨论是“一例到底”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2)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3)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4)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以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4.归纳点评要及时

歌教案 篇四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中之重。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正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来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不无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改进选目之我见。

一、时期分布失衡

从三十首正选的时期分布看,春秋前(含春秋)二首,三国一首,晋二首,北朝一首,唐十二首,宋九首,元二首,清一首。显而易见,过于偏重唐宋,唐占40%,宋占30%,二者合计共占70%。

至于附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部六十首中,汉一首,三国二首,南朝一首,唐三十七首,宋十六首,明二首,清一首。唐占61%强,宋占27%弱,两者合计占88%。

唐诗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双峰并峙,其高度空前绝后,选目有所侧重,谁都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的比例似乎严重失衡。尤其使人不能接受的是,作为与《诗经》并列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勰《辨骚》)的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楚辞》,竟然一首(或一章)未录。此外,两汉四百余年,无论乐府民歌、文人诗歌,不乏名家名作,正选一首未录,附选仅录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一首;灿若星河,为唐诗的兴盛准备了条件的南朝宋齐梁陈诗歌,正选一首未录,附选仅录梁吴均《山中杂诗》一首;北朝除正选录北方民歌《木兰诗》外,文人诗一首未录;隋因历史太短,一首未录,情有可原;“开创了词的初盛局面,而且历来还被奉为词的不祧之祖”(吴和熊语,见其《唐五代词三百首》前言)的唐五代词,仅录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一首,“不乏别有情趣的奇花异草和清溪幽涧”(黄天骥语,见罗斯宁选注《辽金元诗三百首》前言)的辽金元诗一首未录;辽金元词一首未录;即便是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的元曲,仅正选二首,附选一首未录;有“陵宋跞元驾清”(羊春秋语,见其《明诗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明诗正选一首未录,仅附选一首;至若明代词曲,仅附选中录散曲一首,词则一首未录;有“承宋继唐”(钱仲联语,见其《=}青诗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清诗正附选各只录一首;有“承宋之绪而后来居上”(钱仲联语,见其《清词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清词竟一首未录;“也有一批杰出的散曲家”(羊春秋语,见其《散曲通论・作家论(清)》)的清代散曲,一首未录。

时期分布的严重失衡,必然无法贯通整个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的发展脉络,无法让学子们领略诗歌长河的继承与创新,尤其是让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淹没不彰。

二、体裁分布不均

(一)诗词曲三者分布不均。在三十首正选中,诗二十一首,占70%;词七首,占23.3%;曲二首,仅占6.6%。附选六十首,失衡的情形进一步加剧,诗四十七首,占78%;词十一首,占18.3%;曲二首,占3.3%。

(二)各体内部之小体分布不均。

1、诗中各小体分布不均。正选中,骚体诗一首未录,六言诗一首未录,五绝一首未录。即便是《诗经》中之二首,全为风体,没有考虑雅体或颂体。附选中情形大致差不多。

2、词中各小体分布不均。正选七首中,表面看,小令一首,中长调各三首,似乎说得过去,但若仔细分析,所选小令和长调,均接近于中调,而与中调字数差距较大的小令和长调全无,尤其是长调中之三阕以上者一首未录,也未尝不是一个缺陷。且所录各词均为正体,“减字”、“偷声”、“摊破”、“摘遍”、“犯”、“慢”、“引”之类的变体一首未录。

附选情形更是糟糕,十一首词中,除晏殊《破阵子》略略超过小令五十八字上线为中调外,其余十首,俱为小令。且《浣溪沙》词牌即有三首(苏轼独占其二),《卜算子》二首。

3、曲中小体分布不均。曲选本来太少,不具有多少代表性,与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极不相称。正附选各二首,纯为小令,套曲、带过曲、集曲、自度曲等皆一首未录,当然也无法录,也无法“均”。

(三)、文人体与民间体分布不均

正附选总共九十首作品中,姑且把《诗经》之《关雎》、《蒹葭》算作民歌,其民歌数量也不过四首,这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实际状况不符。在古代的任何时期,都有大量民歌,尤其是在诗歌的非自觉时期。即便是后来的词、曲,也往往经历了从民间至文人的过程。单说《敦煌曲子词》,即是一个最有名的民间作品集,对此,选编者似乎全无意识。

体裁分布不均,甚至某些体裁一首未录,致使学生无法领略体裁的多样性、作者的创造性,无法体味形式与内容的某些关系。尤其是《楚辞》骚体的缺失,将会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史的认识出现断层。民间体的缺失,不但无法让读者看到文人诗歌以外的另一片广阔天地,亦无法让读者看到诗歌从民间到文人的发展过程,更无法领略民歌与文人诗歌的风格差异。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由于诗的比例太重,导致词、曲(尤以曲为最)内部之小体无法均衡分布。

还需附带说一下的是,除诗词曲之外,对联似乎也可作为诗歌之一体予以考虑。对联,尽管它全盛于明清(有人称之为有清一代之文学),但无论如何,它实际上是伴随着诗歌(包括骈赋)的产生而产生,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以为在我们的课文中选取少许,让学生稍具对联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作者分布偏窄

正选三十首中,共有作者二十二人(包括无名氏二人),其中杜甫四首,无名氏(《诗经》)、陶渊明、李白、苏轼(全为词)、辛弃疾(全为词)各二首,无名氏(《木兰诗》)、曹操、王湾、王维、岑参、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文天祥、马致远、张养浩、龚自珍各一首。

由于前述时期分布失衡的原因,作者的分布,自然在时期上注定了不均。二十二人中,先秦一人(《诗经》),三国一人,晋一人,南北朝一人,唐九人,宋六人,元二人,清一人。很显然,唐占41%,宋占27.7%,其他朝代,要么完全缺失,要么作者太少。即便是在有限的时期或朝代中,其分布状况仍值得商榷,如唐代九位诗人中,主要分布于盛、中唐,初唐全无。在这九人中,杜甫虽是“诗圣”,实在也没有必要选取四首。再,苏轼、辛弃疾不必纯粹以词人身份出现。尤其是苏轼,若诗词各选一首,或许更能使其具有宋代诗词大家的代表性。曲家仅选马致远、张养浩,实在人数太少,且都为元代,明、清散曲则无法入选。

附选作品数量翻了一番,本来应该相对有利于作者的均衡分布,然而,失衡的状况却进一步加剧。在总共六十首作品中,共有作者四十一人,其中唐二十一人,约占51%,宋十一人,约占26.8%,唐宋共占约78%。其他三国二人,汉一人,南朝一人,五代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一人,几乎不成比例。四十一人中,李白六首,杜甫、孟浩然各三首,王维、岑参、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晏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各二首,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曹操、刘桢、吴均、王绩、王勃、杨炯、陈子昂、崔颢、常建、刘方平、刘长卿、韦应物、李贺、刘禹锡、杜牧、温庭筠、李煜、王安石、梅尧臣、王观、杨万里、朱熹、赵师秀、张养浩、王磐、夏完淳、赵翼各一首。

正附选都出现的作者共有十四人,他们在正附选中选取的作品数量合计情况依多少排列如下:李白八首,杜甫七首,苏轼四首(俱为词),辛弃疾四首(俱为词),王维三首,岑参三首,白居易三首,李清照三首,陆游三首,曹操二首,刘禹锡二首,杜牧二首,温庭筠二首,张养浩二首。

只在正选出现的共有八人,他们是无名氏(《诗经》)、陶渊明、无名氏(《木兰诗》)、王湾、范仲淹、文天祥、马致远、龚自珍。

只在附选中出现的共有二十五人,他们是: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刘桢、吴均、王绩、王勃、杨炯、陈子昂、刘方平、刘长卿、韦应物、孟浩然、崔颢、李贺、韩愈、李煜、晏殊、梅尧臣、王安石、王观、杨万里、朱熹、赵师秀、王磐、夏完淳、赵翼。

正附选九十首作品共有作者四十七人,如果我们对其作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

(一)朝代分布面偏窄。

四十七人中,春秋前一人,三国二人,晋一人,南北朝二人,唐二十一人,五代一人,宋十三人,元二人,明二人,清二人。完全缺失的朝代有战国、秦、隋、辽、金。秦、隋历史太短,且无著名诗人,可不选。辽无著名诗人,亦可不选。战国有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作者,不选不应该。金有赵秉文、元好问等大家,至少不应无一人入选。其他晋、南北朝时期似乎入选面还可扩大。

(二)相关朝代的体裁空缺或分布面偏窄。

这主要体现在:

1、楚辞作者全无。

2、元代除散曲作家还应增加外,诗人、词人均不应无一人入选。明代词人不应无一人入选。清代词、曲都不应无一人入选。

(三)风格流派偏窄。

就风格流派而言,诗类完全空缺的有楚辞系、江西诗派、公安竟陵派、江左三大家和神韵派,数量偏少的有六朝山水诗派、建安邺下文人集团等。就词而言,清空典雅派、金元疏快派、晚明蕴藉派、清初阳羡派、清初浙西派、清代常州派等或空缺,或数量太少。就曲而言,无论本色豁达派,还是文采清丽派,均因入选作者太少而无法彰显。

其他如竹林七贤、太康诗风、竟陵八友、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苏门四学士、元诗四大家、元曲四大家、茶陵诗派、清初三遗老、晚清四大家等都应尽可能有所体现。

作者分布面偏窄,使学生无法看到各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自然也就无法整体感受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四、改进选目之我见

我国现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意味着许多人初中毕业以后,不再有系统接受古代诗歌教育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缺失过多,意味着大多数的公民受到的古代诗歌教育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针对上述三大缺失,本人以为,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之改进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作出考虑。

(一)、宏观考虑。

1、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

(1)正选尽可能照顾到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流派有影响的著名作家、诗人团体。①从历史时期而言,春秋前(《诗经》)、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应兼顾到宋齐梁陈)、隋、唐(应兼顾到初盛中晚)、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都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②从体裁而言,A.诗词曲比例应适当;B.诗中之古风、近体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律体、绝体、民歌都要有恰当表现:C.词中之小令、中调、长调都应有所体现;D.曲中之小令、套曲、带过曲等都应有所体现。③从作者而言,尽可能把中国诗歌史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大家名家选进来。

(2)、附选尽可能补正选之不能或不足。①补足未入正选的某些朝代或时期。②补足大家名家不同风格题材作品。③补足未入正选的某些风格流派、诗人团体。

2、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的数量及各时期的数量。

(1)首先给诗、词、曲各体分配一个大致比例。考虑到诗的历史最长,作者面最广,词、曲历史相对较短,作者面相对窄一些的状况,本人以为,诗、词、曲的比例正选可定在5:3:2,附选可定在6:2.5:1.5。

(2)合理分配各体在各时期的数量。①凡有重要作者的时期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②凡有重要风格流派的时期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③凡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重要作家应尽可能有作品入选。④著名的民歌作品应尽可能入选。⑤各体裁的早期作品应尽可能有入选。

(二)、中观考虑。

1、适当减少唐宋分量,尽可能使各时期的作家各品有所体现。

2、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尽可能增列其他名家名作。

3、尽可能照顾到体裁、题材及风格的多样性。

(三)微观考虑。

所谓微观考虑,即考虑到具体作家作品。基于以上宏观、中观考虑,本人试拟出以下作家作品分配方案。

1、正选三十首分配方案。

(1)诗十六首:《诗经》一首(《风》体),楚辞一首或节选一章(屈原作品),汉一首(可考虑蔡琰),三国一首(曹操),晋一首(陶渊明),南朝一首(可考虑谢灵运),北朝一首(《木兰诗》),唐五首(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各一首),宋一首(黄庭坚),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词九首:唐一首(李白),五代一首,宋四首(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姜夔各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3)曲五首:元三首(马致远、张养浩、关汉卿各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附选六十首分配方案。

(1)诗二十九首,《诗经》二首(可考虑《雅》、《颂》各一首),楚辞一首(宋玉),汉一首(可考虑从《古诗十九首》选一),三国二首(可考虑刘桢、阮籍各一),晋二首(可考虑左思一首、民歌一首),南朝二首(谢胱必选,另一首可考虑鲍照),北朝一首(可考虑庾信),唐九首(王绩、李白、杜甫、韦应物、王维、岑参、孟浩然、韩愈、李商隐各一),宋四首(苏轼、欧阳修、陆游、杨万里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二首。

(2)词十八首:唐一首,《敦煌曲子词》一首,五代二首,宋八首(苏轼、柳永、晏椎馈⑶毓邸⒑刂、周邦彦、姜夔、王沂孙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三首(王夫之、陈维崧、纳兰性德各一)。

(3)曲十二首:元八首(卢挚、白朴、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徐再思、无名氏各一,其中应有套曲一首,带过曲一首),明二首(王磐一首,无名氏民间作品一首),清二首。

歌教案范文 篇五

【关键字】:导学案;弹唱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是教育模式,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生源的质量、职业的需要而有所继承和创新。同样《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导学案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实践行动过程,更是完成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转换。

这里所谓的“导学案”,也就是指以《儿童歌曲弹唱》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弹唱指导训练为主导,学生弹唱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儿歌弹唱综合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的“主体”和“主导”,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核心原则

如果我们单从学的方面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其角色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帮助者,责任是帮助学生比自然状态下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发生作用的,同时强调教师导学作用的重要性,师生互动构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它是“一”,而不是“二”,也就是我们不能单独的去拆分“教与学”的任何方面去研究、去实践。就像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都是夸大了“教与学”的某一方面,而有所偏激。

二、最优化分析学生能力,取长补短,协作重组,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关键。

最优化,源于拉丁语“optimus”其意思是“最佳的”归纳其实质就是追求低消耗、高效能,即“低耗高效”或“事半功倍”,也就是通过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

在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中显:78%以上的学生不重视儿歌弹唱的学习。85%的学生儿歌弹唱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要求。识谱能力和琴法的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良好的练琴习惯,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实践环节基本上与见习、实习脱节,无法胜任未来复杂的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工作。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的《儿童歌曲弹唱》学案设计中,主要对学生因素进行了分析:思想品德修养水平、文化教养程度、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学习技巧等。

对14级学前教育1班二十四名学生进行重组编号,分成A、B、C、D四大组,每组六人。同时把14级学前教育2班作为实验对比班进行实践研究。

根据参加本次课题研究组员的现状,对《儿童歌曲弹唱》课程实施的几位教师因素进行分析: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是否具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是否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课程实践,对四位研究组员进行了分工:教师1负责钢琴基础导学案的内容研究实践;教师2负责声乐基础导学案的实习实践;教师3负责“弹唱”导学案设计”与模拟教学;教师4负责“院”、“园”、顶岗实习实践。

三、让学生从被动学学习变成自主学习,永远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难题和突破的主线。

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追问,即“审问”,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吹毛求疵,向文本及权威挑战。在“找”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紧张、激烈、亢奋、挑战的思维活动却会给学生以探究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审问”的成功在于过程。“点评”――重在诱导“成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学生择业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的、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习惯,是我们这一课程实践的关键。《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在学案中学习的行为变成群体效应,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给每个学生设计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分解技能重、难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一体。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突出课程的项目和主要完成的任务,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单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分类设计。

《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它的实施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目标 2、单项能力目标 3、综合能力目标 4、岗位实战能力综合目标。这样的设计是综合了传统教学能力目标不足的设计,既不否定知识目标的重要性,更要加强能力目标,由浅到深最终过渡到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目标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学前教育这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双层体现。

课程重点、难点的引出必须是实际工作的某一个具体活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项目的分解,最终为学前教育实际的教学服务,这也是我们设计这种课型和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忌讳麻木的乱编乱造,形式主义上的所谓创造和创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很重视和注意一个原则。

我们把考评期末的成绩占25%。平常成绩占75%,是由预习情况、课堂合作探究情况、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情况、“院”、“园”、顶岗实习(一个月一次)拓展延伸情况等的每个月的月评积攒起来的。所以除了导学案,还包括四组学生中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考核记录手册,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量化训练中,使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到达横纵的质量飞跃。

(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院”中 “园”的理想实践环境,是具体实施《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的关键和培养学生成才的保障。

学院领导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投入,在2015年的全国职业院校的不完全统计中排在第二位,我院从2007年开始建立校园网,2014年学院校园数字化建设,拟建和实施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教学体系,每个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装有电视机、摄像头,并配有大量的教学VCD碟片,师生借助图、文、声、动画等多种手段,教学合一,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院”(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园”(学院实验幼儿园)交互,设备齐全,实训场地丰富,现设有钢琴室230间,电子琴室78间,手风琴室78间,舞蹈室3间,画室40间,大型展室1间,富媒体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10间,大型舞蹈排练室2间,大型电钢琴室2间。整个院中园占地3.8万平方米,上下四层,软硬件设施完善,师资丰厚,正教授2名,副教授比例占78%,这些实训场所足够满足课程实践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岗。 我国学案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08)

歌教案 篇六

1、上官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

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

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

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o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

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最新范文

标准教案格式(8篇)02-27

民族舞蹈教案(优秀7篇)02-27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精选5篇)02-27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优秀3篇02-27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最新3篇)02-27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秀7篇)02-27

英语的教案优秀3篇02-27

《学弈》优秀教案【优秀9篇】02-27

《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02-27

优秀说课教案(最新10篇)02-27

77 9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