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6篇】

2023-12-22 06:50:22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拿来主义教案【6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拿来主义》 篇一

拿  来  主  义

授课人:魏红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3、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1、什么是“拿来主义”?(7自然段)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辨别) (有选择)

(二)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8、9、10自然段)

反面——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正面——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鱼翅━(精华)全盘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糟粕)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靡的东西)坚决抵制

▲  8、9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继续探讨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4、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人能自成为新人,文艺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练习: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四、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六、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拿来主义 篇二

鲁迅

返回页首

学习重点

一 总体理解文意

二 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②”,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③,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④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⑤,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⑥。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⑦,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⑧”的仪节⑨,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⑩。尼采⑾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 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②﹙闭关主义﹚指清廷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③﹙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④﹙学艺﹚泛指学术文艺。⑤〔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⑥﹙还有几位……叫作“发扬国光”﹚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⑦﹙听说不远……以催进“象征主义”)《大晚报》在1934年5月28日刊载了一条文艺新闻,说著名美术家徐悲鸿等在莫斯科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会,“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还说“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⑧﹙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⑨﹙仪节﹚礼节。⑩(大度】大方,气量宽宏。⑾﹙尼采﹚(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 ·8·

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②些,可以称之为“送

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③。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④”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⑤(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⑥。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⑦;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⑧,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⑨。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⑩,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⑾,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残羹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②﹙冠冕(miǎn)﹚“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③﹙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④﹙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⑤[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⑥〔做了女婿换来的〕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⑦﹙孱(chàn)头﹚懦弱无能的人。⑧﹙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qí)干制而成。⑨〔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⑩﹙波斯﹚伊朗的旧称。⑾﹙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

·9·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①。

练习

一认真阅读课文,总体把握文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⒈ 解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

2.课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他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3.揣摩“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内涵。

4.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

二 课文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分别比喻什么?

三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味。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只有烟枪和烟灯……倘使背着周游世界……

四 阅读下边这段总结性文字,理解拿来主义者的态度,然后从上文中找出与加点词语相关的内容。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①﹙六月四日﹚指1934年6月4日。

拿来主义 篇三

目  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目  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略)

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三、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B、“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第七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

问:第八段批判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A、怕:徘徊不敢走进门的

头(逃避主义者);B、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虚无主义者);C、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投降主义者)。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

占有:这是前提;B、挑选:这是关键,没有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C、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关于几个比喻:“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人治病);“烟灯、烟枪”比喻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大部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四、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后,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结论,我们要拿来;2、具体做法;3、结果;4、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5、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问:本段共五句话,如果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呢?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五、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B、运用比喻论证,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C、语言犀利。

六、布置作业 :补充

[1]

《拿来主义》 篇四

[教学目标 ]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1]

《拿来主义》 篇五

[教学目标 ]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拿来主义 篇六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

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

1、 注音

磕kē 羹gēng 炙zhì 冕miǎn 吝lìn 啬sè 髓suǐ 孱càn 蹩bié 粹cuì 诩xǔ

2、 解释

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 辨音

① 给 gěi 交给 ② 得 dé 得到

jǐ 自给自足 děi 可得注意

de 跑得快

4、辨形

① 粹 精粹 ② 辨 辨别 ③ 蹩 蹩脚

悴 憔悴 辩 辩护 蹙 蹙眉

猝 仓猝 辫 辫子 鳖 鱼鳖

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对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的(www.shubaoc.com)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实行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

“送去主义”

(1—4)  起因  为什么实行

(1—7)

事实:有往无来

实质:自欺欺人

后果:亡国灭种

(立)

(5—10)  必要性:与“送来”区别

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   怎样实行

(8—10)

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

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

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

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则。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理解了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最新范文

因式分解教案【7篇】12-22

长度单位教案(优秀10篇)12-22

《综合性活动:漫游语文世界》(优秀7篇)12-22

《小青蛙》教学设计(最新3篇)12-22

《藏戏》教学设计9篇12-22

体育教案(优秀8篇)12-22

《雪绒花》教案优秀5篇12-22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5篇12-2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秀10篇12-22

主题班会教案:认识自我优秀3篇12-22

77 8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