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优秀4篇)

2023-05-28 00:03:50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总结。 篇二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篇三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赵红颜【教材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四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汪曾祺《金岳霖先生》)。它们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⑵ 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 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能问题及预案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习: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篇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设计方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要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学习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学习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和语言的品味。

思路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全面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重点。运用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等,学习多种多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是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开头讲到的一首古诗《箜篌引》,梁实秋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感受一下。

设问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同学们大多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可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启超,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补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明确:先自己标出,后小组交流,最后共同明确部分词语的读音。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明确:文章记叙了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2.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感染、影响了听众。

(从课文中找原句)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探讨问题:梁任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先自己总结,后小组讨论,最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能力提升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1)直接抒发。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

a.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地抒发。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拓展探究

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提示: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方面与梁启超相提并论的不多。

作业设计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习题解答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着眼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的内容才能回答;找课外的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也就是加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合作探究”,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是一种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如:“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再如:“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生动、幽默、有趣、自负、谦逊。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课文在体现这种主张的时候,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的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以外的另一方面的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就是文章的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加进文言语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资料选编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xx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神童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2月23日)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他从四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认字,并随祖父阅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的主要经典。五岁又学习《易》《尚书》《诗》《礼》《春秋》等儒家著作。到了六岁,就能引用所学的经典作对子。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祖父担心他会跌倒,便站在梯子下看他爬,暗中保护他。他却在梯子上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听到他如此出口成诗,十分高兴。还有一次,父亲有位朋友到家里来玩,梁启超给客人送来一碗茶。那位客人早就听说这孩子很聪明,小小年纪已读了不少书,还会吟诗作对子,便想试试他,随口说了句“饮茶龙上水”,要他作对,梁启超很快就回应说:“写字狗扒田。”客人见他回应得很快,随即又说了一句:“东篱客采陶潜菊。”梁启超略加思索,对道:“南国人怀召伯棠。”客人听后,连连点头,赞不绝口。从七岁起,梁启超学习写文章,进步很快。到了八岁,已能写出洋洋千言、文理通顺的文章来。至九岁,更是诗才敏捷。1882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应试。同船者多为家乡的熟人和前辈,早知他的才华出众。中午在船上用饭时,有人突然指着盘中的咸鱼,要梁启超以此为题作诗。他稍停片刻,便当众朗诵:“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在座的人听了,都拍手叫好,称赞他说得十分切题,叹为“神童”。从此,“神童”的美名传遍乡里。梁启超十岁阅读《车酋轩语》《书目答问》,十一岁进一步阅读《唐诗》《史记》《汉书》等。根据后来梁启超自己所说,《史记》一书,他能背诵十之八九,几乎过目不忘,熟记唐诗、宋词,更不在话下。

4.童年家庭教育

梁启超从小就在祖父和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而以接受祖父的教育最多。幼时,晚上总是睡在祖父的床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除了语文和书法的功底以及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外,在品德修养上,也被严格要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勤俭朴实的教育。在这方面,梁启超的祖父和父母是既言传又身教。他家十世务农,至其祖父时乃变为耕读之家,仍以劳动为美德。他在考中秀才之后,仍被要求参加农业劳动。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并不是整天关在房子里读书。有一次,他不想下地劳动,父亲便批评他说:“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这种批评,给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每当想到父亲这一训斥,就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保持勤俭朴素的家风。他后来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论述,许多都是童年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体验与认识。由于祖父与父亲只充当私塾的教师,他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比别人家的大。

其次是爱国、救国的教育。在新会县的南端,属于西江水系的江门水道和潭江的出海处,有一个如同珠江口虎门那样形势的崖门。茶坑在新会县的中心,崖门北距茶坑约30千米(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茶坑“距崖山七里强”,这可能是他童年时的印象,不很准确,后来许多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学者,由于没有前往实地考察,也就援引这一说法)。梁启超的高祖毅轩之墓,就在崖门北面不远的崖山上。崖门,也是十三世纪南宋末代皇帝赵日丙和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又是南宋失国时,水师与元军最后激战遭到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时,梁家乘船前往。水路往返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南宋亡国时,抗元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故事,讲述当年陆秀夫如何背着皇上投海殉国的情景。当然,还会讲到岳飞、文天祥等许多英雄豪杰的事迹。

据《曼殊室戊辰笔记》记载,梁启超六岁以后受其祖父的户外教育情况:“吾乡有一庙宇,中藏古画四十八幅……写历史上二十四忠臣、二十四孝子之故事。……每年灯节辄悬之以供众览。……上元佳节,祖父每携诸孙入庙,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这些民族英雄们,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矢志抗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后来,梁启超一生的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多变,但他的爱国、救国的思想始终未变。这一点,不能不承认和他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再次,是忠厚仁慈的教育。梁启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若言行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评。为人要忠实,对人要仁慈厚道,这是家庭对梁启超一贯的教育。除祖父和父亲外,母亲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后来的立身处世也有极大的影响。据他自己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回忆幼时母亲对他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他说:我家的教育,任何过错都可以原谅,唯独说谎,则不可饶恕。我六岁时,已记不起因为什么事,说了句谎话,不久即被我母亲发觉。晚饭后,母亲唤我进房,严厉地盘问我说谎的情况和原因。母亲气得脸色苍白,把我翻倒在膝前,用力鞭打我十几下。可怜我幼嫩的身躯,自出母胎以来,从未受过如此苦楚。鞭打之后,母亲责教我说:你若再说谎,将(www.shubaoc.com)来就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人为什么说谎?或者是因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别人责备不应该做,便谎言自己没有做;或者必须做、应该做的事,而自己不愿做,但又害怕别人责备自己应做而不做,便谎言自己已经做了。这对说谎的人来说,明知它的过错而故意犯之,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自欺欺人,以为有什么好处。这种行为与盗贼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可是,欺骗了别人,最终都会被人知道,将来人人都会指着他说,这是个爱说谎的人。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相信他了。既然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母亲这一番教导,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终生难忘。梁启超后来毕生仁厚,也以忠厚仁慈教育自己的儿女。有些亲友的孩子寄居在他家时,梁启超夫妇也视如己出,非常仁慈地关怀爱护他们。

5.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他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宣传家,早在戊戌变法前便主编《时务报》,成为大众舆论界的骄子;戊戌之后,便相继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有十几年时间执宣传界牛耳,其影响风靡海内,广被后世。梁启超一生的贡献,主要不在文学成就,而在宣传业绩;就其文学成就而言,则主要不在文学创作,而在文学运动的倡导与组织。

近来有人反对文学运动的提法,认为文学基本是个体的创造,不好称以群众性的运动。但从梁启超生平的实际情况看,他曾一度掌握传播媒介,又提出系统而明确的创作主张,不仅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加以响应,而且有一大批追随附和者,有一大批内容、风格具有相同特点的作品在其主持的刊物上发表。这种有阵地、有理论、有作者队伍、有创作成果的群体性的活动,称之为文学运动毫不为过。梁启超自然是这种运动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断言,没有梁启超,就不会有近代的文学革命。对此早有人予以明确的肯定:

梁启超是晚清文学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和鼓吹者,在本世纪最初几年里,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戏曲改良”甚力,对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积极的影响。(连燕堂《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

下面分别论述梁启超在有关文学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近代名声最响、影响最大的文学运动,因梁启超极力推崇黄遵宪对这一运动的贡献,人们往往将其与黄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梁启超才是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而且,关于这一运动的记写,也出自梁启超的手笔,若无梁氏,这个名称也不会产生。

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作者圈子只限于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三人,主要是模仿夏曾佑的“新诗”形式,抒写他们对于思想解放的快感。所谓“新诗”,则只是滥用翻译名称、自造新词的晦涩难懂的学问诗。如夏曾佑首创此体的代表作:

冰期世界太清凉,洪水茫茫下土方。

巴别塔前分种教,人天从此感参商。

《饮冰室诗话》解释说:“冰期、洪水,用地质学家言。巴别塔云云,用《旧约》闪、含、雅费分辟三洲事也。”即使有此注,人们也很难读懂。但是,这样的诗却因有意与传统旧诗相区别,是抒写个人理想的工具,却能给作者以思想解放的快感。

由于时代的变迁,这种思想解放的快感,后人已很难领会,但在当事人来说,是兴奋得近于迷狂,所以诗写得好坏,早已毫不在乎。作“新诗”,实意在宣扬“新学”,而所谓“新学”,不过是儒、佛、耶三教经典中的典故、译语而已,十分浅薄,当事人自己却“崇拜迷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饮冰室诗话》)。戊戌后梁启超回顾“新诗”创作时,评论夏曾佑诗,着重强调了其诗好用“经典语”的特点:“驱役教典庖丁刀,耶佛评论语更鲜。”(《饮冰室诗话》)

这样的诗,外人很难读懂,自然很难作下去。1896年春,夏、谭、梁三人分手之后,夏曾佑便很少再写这类诗作。戊戌后梁启超撰写《诗话》时,便慨叹:“穗卿近作殊罕见,所见一二,亦无复此等窠臼矣。”所谓“新诗”,便就此销声匿迹了。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于1898年年底开始主办改良派机关刊物《清议报》。在《清议报》上,梁启超开辟了改良派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用以发表改良派及其同情者的创作。“新诗”只是梁启超与少数挚友间的相互唱和,不妨写那些“非常在一块的人不懂”的诗作。“诗文辞随录”则要面对范围广大得多的读者,再不好写那些“苟非当时同学者,断无从索解”的作品了。形势发生了变化,改良派的诗歌创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诗文辞随录”专栏的创办,又给改良派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公开的阵地,将许多作者集结起来。于是1899年年底,梁启超在去夏威夷的途中,认真总结了“新诗”创作的教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朗(即麦哲伦)然后可。……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朗之出世,必不远矣。(《夏威夷游记》)

在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以后,梁启超以他相继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为阵地,不断地推进诗界革命运动,直至走向高潮。

只是在这时,为更好地发挥诗作的影响力,梁启超才将黄遵宪的诗作当作典范推出来,并据此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歌创作的标准,黄遵宪这才得以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梁启超创作主张的这一变化,对于推进诗界革命十分重要: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冰室诗话》)

黄遵宪受推重,即与此直接相关。因“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

诗界革命走向高潮的标志,是对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有人称为“歌体诗”)的提倡。这固然与黄遵宪的倡议与创作实践相关,确与黄氏的重要贡献分不开,但也与梁启超的附和响应与积极鼓吹相关。梁启超更将通俗化的趋向,上升至规律性的高度去认识:

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此体非徒小说当采用而已,凡为文章,莫不有然。(《小说丛话》)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XX年第6期)

设计点评

高中新课标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设计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文的独到之处,挖掘过去学生无法熟知的东西作为学习的重点,以此来多方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以便学生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设计方案(二)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听过演讲吗?你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能,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及字词积累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xx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请学生上台为加点字词注音:

xū chìzhà lì  jiǒnɡ  hàn  kàng  kōng hóu    hān  jì

戊戌   叱  咤   莅临  迥异    精悍    激亢        箜     篌       酣畅  蓟北

信息筛选

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原句:“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合作探究

小组探讨: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

拓展探究

如何理解文末“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一句?(学生自寻材料解决)

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产生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作业设计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潇洒自信)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最新范文

525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优秀9篇】05-28

一唱雄鸡天下白教案【优秀3篇】05-27

劳动教育主题教案(优秀4篇)05-27

《泉城》教案(优秀10篇)05-27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教案【最新405-27

防溺水主题的班会教案(优秀3篇)05-27

课文《刷子李》教案优秀8篇05-27

红领巾心向党主题班会教案最新10篇05-27

妈妈节日快乐主题班会教案(优秀9篇)05-27

足球青训教案(7篇)05-27

77 4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