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优秀6篇)

2023-08-19 03:48:36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了《杜甫诗》(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杜甫诗三首》 篇一

知识目标:

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历史,认真体味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面对频仍战乱时的深切苦难,热爱现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回答的十分的正确。早年,杜甫壮怀满志,“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杜甫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对生活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体味,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杜甫的另一篇诗歌《石壕吏》,来品味一下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三、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1、歌颂老妇勇担,望评定苦难,天下太平;

2、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同情。

五、思考品味:

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吏为什么选择夜晚“捉”人?

2)课文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官吏和老妇的表现的?

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课后记:本首诗歌可以在充分理解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取课堂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杜甫诗三首》 篇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 )客 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 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答B 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 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诗三首》 篇三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 决眦() 凌绝顶() 烽火() 不胜簪() 逾墙() 邺城戍() 老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

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课文精段赏读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5、根据这首诗的描写,加上你自己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泰山,力求生动、细腻。

(50字左右)---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请从吏夜归--- ⑷犹得备晨炊-----

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

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拓展阅读:

(一)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的开头两句,点明看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独看”写妻子独自观月思亲的情景,“未解”写儿女幼稚不知思念长安的父亲。

(B)“云鬓湿”“玉臂寒”写诗人想象中月下的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C)“倚虚幌”是说夫妻双双倚着帷幔看月,“何时”表示出妻子对这一刻的盼望之情。

(D)“双照泪痕干”是诗人想象中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B)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C)诗人从妻子儿女着笔,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和惆怅。

(D)全诗均是想象之词,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

4、这首诗属于唐诗中的---(体裁)。

5、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月思亲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1)------,--------。(2)----------,--------。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却看妻子愁何在 B青春作伴好还乡C白日放歌须纵酒 D却看妻子愁何在

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作者寓居梓州,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而作。你能具体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的“狂喜”吗?------------------------------------------------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剑外忽传收蓟北------ ⑵漫卷诗书喜欲狂--------

4、说说下列诗句的大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B.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不够真实的感受。

C.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回故乡的准备,突现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D.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结构全诗,使全诗转折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三)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宅②里寻常见,崔九堂③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李龟年:唐开元、天宝间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逢节日,为人唱歌,听者都感动流泪。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出蜀至湖南潭州(今长沙市)遇到旧识李龟年,诗即作于此时。②岐王:睿宗第四个儿子李范。③崔九:与玄宗关系极密切,用为秘书监。

1、诗的前二句写过去,表现李龟年----------

2、诗的后二句写--------,点明了相遇的时间:----------,相遇的地点:------。

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表明--------------。

4、末句的“落花时节”仅仅是写景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5、诗的末二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知道是那几句诗吗?请写下来。

写作训练

《杜甫诗三首》 篇四

一、秋兴八首(其一)

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二、《咏怀古迹》(其三)

对偶工整,对比反衬。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三、《登高》

1、各联对仗,形式精雅:

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这首诗却是各联都对仗,形式精雅,被古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2、风格悲壮:

诗人在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悲情,却给人以超越时空的悲壮之感。这和诗人沉郁雄浑的风格是相一致的,景物描写显出了阔大的气势,也显出了诗人心胸的阔大。

《杜甫诗三首》 篇五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

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

4、组词:

⑴ 妪___讴__呕

⑵ 孤__狐__弧__

⑶ 炊__吹___欢

⑷ 暮___幕___慕

5、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 老翁逾墙走 逾:

⑵ 三男邺城戍 戍:

⑶ 老妪力虽衰 妪:

⑷ 急应河阳役 应:

⑸ 夜久语声绝 绝:

⑹ 如闻泣的咽幽 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注音:

齐鲁青末了(liǎo) 岱宗(dài) 决眦(zì)

浑欲不胜簪(zān) 逾(yú) 戍(shù)城

老妪(yù) 泣幽咽(yè)

2、形似字区别:

3、同音字辨析:

4、解词: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神秀:聚焦

阴阳割昏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决眦入归鸟: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浑欲不胜簪:简直

妇啼一何苦:多么

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5、难句试译:

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那时),向四周看去,层层叠叠的山峦都显得矮小了。

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白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⑶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我)赶快去承担河阳兵营的差使,还来得及做明天的早饭。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⑴ 老妪讴歌呕吐 ⑵ 孤独狐狸弧形 ⑶ 炊具吹牛欢呼 ⑷ 暮色幕布仰慕

5、⑴ 越过 ⑵ 防守 ⑶ 年老的女人 ⑷ 应征 ⑸ 停 ⑹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水何澹澹

⑵ 星汉灿烂

⑶ 山岛竦峙

2、曹操的《观沧海》是写景抒情之作,所写之景既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之虚景,写想象之景的诗句是:“____”。

3、课文注解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②篙藜。我里③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④因阵败,归来寻旧蹊⑤。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⑥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⑦。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⑧。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⑨。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⑩。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⑾。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⑿。入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⒀?

【注释】

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后。②[但]。③[里]村庄。④[贱子]老兵自称。⑤[蹊]小路。⑥〔安辞〕怎敢辞去。⑦习间鼓鼙"指参加军事训练。⑧[携]离,告别。⑨[终转述]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吉凶难料。⑩[齐]同。⑾[委沟溪]丢在山沟里。⑿[酸嘶]痛楚悲苦地哭。⒀[蒸黎]老百姓。蒸,众多;黎,平民。

1、诗篇开头“寂寞”二字的作用是?

2、家乡今昔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也是____________的根源。

3、“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家乡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的情景。这句里的“_____”字用得特别传神。

4、“日瘦气惨凄”是“贱子”触景生情,烘托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心境;这一句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5、“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深刻含意是?

6、“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中“永痛”的意思是?

7、“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的意思是?

8、翻译,并简略说明其写作特点。

⑴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译文:

写作特点:

⑵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译文:

写作特点:

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 篇六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最新范文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08-20

初中语文教案《春》【优秀4篇】08-19

初中语文《春》教案优秀4篇08-19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8篇)08-18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8篇】08-18

初中历史教案【精选6篇】08-14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8篇)08-14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4篇】08-13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优秀5篇】08-11

初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完全平方公式(优秀08-08

69 6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