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芙 芙 蕖(优秀3篇)

2023-04-11 00:48:14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芙 蕖(优秀3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古芙的相关知识。

芙 蕖 篇一

一、知识结构

(一)字词

颦 葩 妍 迨 菡萏 徂 擎 馥 颊 擎 菅

(二)语法

1.介宾短语后置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二、[疑难辨析]

一、“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当令时”即“当令之时”。当:值,遇到,在。令:美好。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二、“菡萏”应如何解释?

“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三、课文解析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①有根无树,一岁②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③夏季倚④此为命者,非故⑤效颦⑥于茂叔而袭⑦成说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不一而足,请备⑩述之。 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许多花相比,好像觉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没有树干,一年生长一次,那些情况(却同其他草本花)一样。花谱里说:“生长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那就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了。我夏天全靠荷花才能活下去,(这)并不是故意机械模仿周敦颐《爱莲说》,套用前人已成定论的学说,(而是)因为荷花适合人(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把这些优点)全部说出来。

【注释】①[然]然而、但是。②[岁]年。③[予]我。④[倚]依靠。⑤[故]故意。⑥[效颦]“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⑦[袭]套用。⑧[以]因为。⑨[可以]适合人的心意。可,适合,动词。⑩[备]详尽。

【评点】第一层,揭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群葩①当②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③矣。芙蕖则不然④。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⑤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⑥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⑦夏徂⑧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⑨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⑩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各种花适合时令的时间,只是在花开那几天,那几天以前(和)那几天以后(就)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荷花却不(是)这样:打从小荷叶出水的时候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那茎叶生长以后,就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它)呈现出飘摇的美态,没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这样,我们在荷花还未开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致了。到了荷花开花,(它那)娇艳的姿色(浓得好像)就要滴下来(似的),(一朵朵,一批比)先后开放,从夏天到秋天。这在花来说(开花供人欣赏)是(它)分内的事,在人来说是应该得到的享受。到了荷花谢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已尽了责任,把他所有的姿色都献给了人们)没有什么过错了。(可是它)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莲蓬中结出莲子,亭亭独立,还像那未开的花,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结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合观赏的事。

【注释】①[葩]花。②[当]适合。③[秋]时候。④[然]这样。⑤[日]一天天。⑥[迨]及、到。⑦[自]从。⑧[徂(cú)]到、往。⑨[资]财物,这里是比喻的说法。⑩[乃]却。[擎]向上举,这里指耸立。[能事不已]能事,擅长的本领。不已,不止。

【评点】第二层,着力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先用作比较的方式,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其次,又按它的成长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①;避暑而暑为②之退③,纳凉而凉逐④之生。 适合人们鼻子(嗅觉)的,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气,(用来)避暑,暑气因为它而减退,(用来)纳凉,凉气跟着它而产生。

【注释】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评点】第三层,说明芙蕖“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芬芳和清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①列②盘餐而互芬③齿颊④者也。 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方面,莲子和藕都(是)一起陈列在盘子里的菜肴,交互使人感到满口芳香。

【注释】①[并]一起。②[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评点】说明芙蕖“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①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②经年裹物之用。 只有经过霜打以后的残枯荷叶,衰败不堪,好像(已经)成为可以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来,还可以在一年中用来包裹东西。

【注释】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评点】说明芙蕖“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宕荡起伏

是①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②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③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④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⑤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⑥此者乎? 这样看来,荷花这种东西,(是)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眼睛观赏的,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家常用途的。(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有比种荷花(更)大的吗?

【注释】①[是]如此、这。②[适]适合。③[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⑤[长]长处。⑥[于]比。

【评点】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的四项内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并以一句反问句式,有力点出题旨。

予四命①之中,此命为最。无如②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③为安身立命之地。仅④凿⑤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⑥,又时病⑦其漏。望天乞水⑧以救之,殆⑨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⑩其命者哉。 我的四个生命攸关的东西,这荷花是头等重要的。无奈(我)热爱(它)一生,却得不到半亩池塘(种荷花)作为安身立命的地方。只能挖一个斗大的池子,种几株荷花勉强敷衍过去,又时常因水池向地底下渗水而发愁。(时常)盼望下雨来救它,我大概就是所谓不善于培养(它)而把它的生命随便处置的人了。

【注释】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⑥[塞(sè)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语“草菅人命”。

【评点】再次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

【名言佳句】“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四、课文分析

【作者小传】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本文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本文是一篇说明小品,作者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种植之利。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课文的4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第2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第3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第4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第5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资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

此外,本文的详略处理也颇值一提。全文写“芙蕖”之“可人”,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为明显,略一指出就够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较为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本文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先写“群葩”争艳时间之短突出“芙蕖则不然”。然后从荷的初生直写到其衰败,所谓从“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到“茎叶既生”的“飘摇”“袅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谢”,还“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这样的祥写不但显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绘了荷在各生长阶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的优点。

芙 蕖 篇二

教学目标: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           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教学设想:理由(一)、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

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

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

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

律。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

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    思: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    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    点: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

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

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

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速:一课时

教学准备:一、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

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2、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半节课的翻译,半个小时的朗读后,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

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

“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

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

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1、①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②出示投影: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

“陪宾”。

③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

2、①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②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学生回答有可能会把反衬当对比,可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反衬一主一宾,以宾衬主,对比一个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不同方面,无主次之分)。

③出示投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语言要

清新、活泼、平朴自然。

④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⑤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放配乐朗读录音)

3、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从立意上看《爱

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

4、出示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作结束语。

投影内容:“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i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

结束语: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三、出示课文朗读内容提示投影。听录音,合上课本学生轻声跟

读。接着关上录音机,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

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附:课文内容提示投影

群葩当令时,只      之数目,前此后皆属      。芙蕖则不然:自        ,便        ,及其      ,则又      ,      。

有风既作        ,无风亦呈        ,是我于花之未开,        。

迨至      ,      ,自夏徂秋,此则在花      ,在人        ,及        ,亦      ,乃复      ,      ,      ,犹似      ,

与翠叶      ,不至      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荷叶之      ,荷花之      ,避暑      ,纳凉      。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        而      者也。只有      ,

,乃      ,又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      ,

无一物一丝        。有        ,兼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附:

板书设计:

群葩

荷钱出水──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飘飘之态

可  目                 袅娜之姿

(主脑)    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可  人     可  鼻     花之既谢──亭亭玉立

(主脑)    可  口                 与翠叶并擎

可  用

便      则又        此则      乃复

感情起伏:  自      及        迨至        乃

芙 蕖 篇三

10  芙 蕖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

2.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多义词。

3.了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语法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导入示例]

莲花,这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是浑身都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1)予(我)夏季倚(依仗)此为命者(表停顿,提起下文)

(2)“效颦”是“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3)可人(适合人的心意)

4.文段赏析:

问题:就这一段来说,你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散文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从结构来看,似乎是说明文,笔法不太像散文。开头第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特点。先是引用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的说明文的写法。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把主观的感情作为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备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帐,乃散文之大忌,但却是说明文的基本办法。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的笔法。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步骤如第1段。

重点解释:

(1)及其(它,芙蕖)茎叶既(在……之后,已经)生,则又日(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高日上

(2)菡萏:课文注释“荷花的别称”。具体说,菡萏应是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3)与翠叶并擎: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就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难道藤萝、秋兰、紫荆的茎叶就完全不值得一顾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是“可人”,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以我的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

问题二:“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李渔追求“云所欲云而止”,这种不拘一格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

(三)学习课文第3—7段。

1.步骤如前。

重点解释:

第3段: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第4段:①[并]一起。②[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第5段: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第6段:①[是]如此、这。②[适]适合。③[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⑤[长]长处。⑥[于]比。

第7段: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⑥[塞(sè)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语“草菅人命”。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

问题二:在古代汉语中,“可”原本是个会意字。从口,从丂(供神之架),本义是唱,表示在神前歌唱,似为“歌”字的古文。引申为允诺,同意,准许。如:许可,认可,宁可。还有可能、能够之义,如:可见,可以,不可思议。《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在现代汉语中,还留存着类似的意义,如:可风(可为风范)。进一步向抽象方面联想,有“值得”的意思,如: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耻,可鄙,可恨,可歌可泣,等等。以上诸词语,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字后面,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但是,如果换成了名词,意味就比较特别了。如:可人,可口,可心,可意,可体,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意味。很明显,可口,并不是可以以口食之的意思,而是挺好吃的意思;而可人,也不是让人觉得可以的意思,而是令人觉得可爱。李渔在本文中,利用了这方面的规律,又创造出“可目”、“可鼻”。读者为什么能够接受呢?

明确:这是很有点冒险的。一般说,词语结构是不能任意类推的,类推可能违反约定俗成的、潜在的成规。如可以说“好吃”,却不能说“坏吃”(某些方言不在此例);可以说“可人”,却不可说“可鬼”,可以说“可口”却不可以说“可眼”、“可脚”、“可手”、“可头”。但是,李渔却在本文中创造了“可目”、“可鼻”,读者并不没有感到怪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文中有了“可人”,但这还不够。还有一个原因,他先把花、蓬、实、亭亭独立、翠叶开擎,均为目光所视,讲得很丰富了,然后再说“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这就不太突然了。

问题三: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

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 “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这已经够杀风景的了,又碰上池子漏水,只能求老天帮忙。结尾的句子是:

殆所谓不善营生,而草菅其命哉。

“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

(四)诵读全文。

[作业]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一)“阅读练习•探究”二

1. 指名学生回答。

2. 其他同学评价。

3. 老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答案]立意新: 古代写荷的诗文很多,一般都从其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 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本文写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一直写到荷叶衰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写,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写的。语言新:用语清楚,新鲜,句式整齐,采用多种修辞格--或顶真或拟人或对偶,读来清新入口。

(二)“阅读练习•探究”三

步骤如前。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述,第二部分(2-6) 分述,写芙蕖的各种用途,抒写芙蕖的可人之处。第三部分再写对芙蕖的酷爱,抒发自己的感慨。

二、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⑴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

(答案:可人。)

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可目,可鼻,可口,备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生蓬结实 亭亭独立 与翠叶并擎

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可鼻:荷叶清香 荷花异馥

可口:莲实莲耦 并列盘餐 互芬齿颊

备用:霜中败叶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

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以此说明其可人。

三、比较探究

我们前面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学生讨论回答:

(1)《爱莲说》是如何写莲的?

答案: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其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质。

(2)《芙蕖》又是怎样写莲的?

答案:这篇课文则通过荷的用途,重点写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点,提倡人们种荷。

(3)通过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从上面分析可见,写作目的不同,即使题材相同,描写重点也是不同的。

四、学生按要求背诵最后二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一)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一,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二)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儿用法,掌握词的活用现象。

1.日高日上。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则莲实与藕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此皆言可目者也。

5.可鼻

6.又时病其漏。

(三)阅读下面各句,说出它们各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4.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5.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6.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参考答案]

(一)见“阅读练习•探究”答案。(二)1.日,一天天地,名作状;上,往上长,名作动。2.长,长处,形作名。3.芬,使。芬芳。4.目,观赏,名作动。5.鼻,鼻闻,名作动。6.病,以……为苦,意动。(三)1.顶真2.对偶/拟人3.拟人4.对偶5.对偶6.反问

六、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后),字笠翁,号随菴,又号觉世稗官。原籍兰溪(今属浙江),出生于江苏如皋。清入关后薙发家居,曾客居杭州十年,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经营“芥子园”书铺,以刊书闻于时。晚年又移居杭州西湖畔,自号湖上笠翁、新亭樵客。他一生未仕,对戏曲有特殊的爱好,是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所著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有戏曲集《李笠翁十种曲》、小说《十二楼》等。诗文“自成一家言”(《李笠翁一家言释义》),清新活泼,收入《李笠翁一家言》中。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可人,课本已注。不一而足的后起义是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现一次,这里即不止一件的意思。足,充足,足够。

第2小题,课本已注。

第3小题,经年,经是经过、经历的意思,经年即隔年、来年之意。

第4小题,此句的“也者”为语气词连用,作为提头,引起下文。此句是判断句;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者是语气词,跟在判断句的主语词后面表示提头,句尾的“也”也是语气词,用在煞句句尾与者呼应,帮助判断。此句中的主语词为芙蕖,原句的基本结构是:芙蕖者,……也。现在句首加了“是”,此“是”为指示代词“这”,与芙蕖一起作主语。这样,句中就加上了语气词“也”,表示顿宕,即加强停顿、延长,使句子读起来更舒缓。另外,句尾“也”前的“者”是指示代词,表示“……的事物”。此句中的“备”是充当、充任的意思,译成充当即可。而第3句的“备”虽有充当之意,但更多是准备、预备的意思,可译为备作。

第5小题,塞责,不是后起的做事不认真负责、搪塞应付的意思,而是指弥补责份上所做之事的不足。因作者一生酷爱莲花,把为莲花提供生息之地看着自己的职份,故有此说。又因塞为弥补之意,含勉强对付的成份,文中的“斗大一池”也显然不如“半亩方塘”,故塞责在此可译为“聊补”或“聊以弥补”。此句的病,担忧的意思;以,以之的省略,用的意思;哉,表示感叹。其余加点者课本已注。

第二题

(《芙蕖》自有独创性,与《爱莲说》在文体、内容、所爱重点、创造特色上均有很大不同。)

《芙蕖》做到了未袭前人之说,虽与《爱莲说》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更多是不同。1、文体不同。《爱》为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芙》为写实性的说明文,虽有文学描写的色彩和主观情感的介入,但主要是介绍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内容不同。一是《爱》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芙》重在写芙蕖本身。二是就写莲而言,《爱》主要是描写了它的外观,又侧重写出它的神韵;《芙》则叶、茎、花、果、观赏、实用、外观、神韵,并且从初生到凋谢,几乎是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了述说。三是《爱》概略写莲,《芙》具体入微描述。如写香气,前者只“香远益清”一句,而后者则细分荷叶、荷花的不同香气,并且从嗅觉联想到触觉,具体可感得多。再如写其亭亭玉立,也是后者比前者具体可感。3、爱的重点不同。都是爱莲如命,《爱》更多是爱自己自己所向往的莲花般的君子,《芙》主要爱芙蕖本身。4、创造特色不同,这是最有价值的。《爱》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特别是其“出淤泥而不染”等名句使该篇成为千古名文。《芙》则以可人、可目、可鼻、可口等妙语对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概括,而使该文成为传世佳作;此外,最末的感叹也可看成一种独特的情感。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三题

(层次线索是:“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

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内部又条理清晰,再以“可人”等妙语提纲挈领,因而使文章层次井然。第一段是总说,介绍了芙蕖的生物特性、自己对它的情感特点、自己文章的特点和芙蕖的总特点:可人。以上四个特点使人觉得此文“可读”。接着分别述说了芙蕖的各方面特点:可目――叶、茎、花、果等等四季不败的审美价值;可鼻――香气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可口――莲实、莲藕的食用价值;“可用”――荷叶的废物利用。其中后三小段主要是讲实用价值,恰与前面一大段的审美价值形成对应。再接着又是总说,赞其全身是宝,可名为“可赞”。最后一段,为余论,一方面呼应开头,重述自己爱莲如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着重由此申述偏偏命运不济,感叹自己无力养护心爱之物。因此这余论可称为“可叹”。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四题(略)

最新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04-11

《清平乐村居》【优秀2篇】04-10

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优04-10

《皇帝的新装》教案【优秀5篇】04-10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3篇)04-10

都市精灵优秀6篇04-10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10篇04-09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8篇】04-09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04-08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巴东三峡》教案【优04-07

71 4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