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2024-04-28 16:23:15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编辑山仔为大家分享的7篇新闻两则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篇三

1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德育目标: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流程:

一、背景导入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争取得了彻底而伟大的胜利!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就是毛主席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作者怀着什么样的的心情写的文章?

这篇新闻报道了渡江战役开始后三四天的战况,作者满怀豪情,整个战役气势磅礴。

(二)四边互动

1.你了解新闻吗?阅读新闻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闻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仅指消息,它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阅读新闻要把握新闻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情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之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是开头两句,简述渡江战役取得成功。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主体部分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由议论将话题从西路军自然地转向东路军。

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的敌情时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作者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准确、简洁而富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训练内容

1.填空:

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二组: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组: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汗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答案:

第一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的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组: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 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

2.方法归纳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资料,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2.实践探索

到图书馆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3.课后练习1、2、3。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     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新闻的常识,你已经了解了多少?请给大家说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绥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2.选词填空

(1)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a  (a、溃退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b (a、顽固 b、顽强 c、坚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四边互动

1.介绍解放战争概况。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 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     地点:南阳。

事情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简准确明;生动形象。

6.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四、 课堂训练内容

1.阅读下列新闻,勾画出导语部分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2.阅读下列是新闻片断,为它补写一个导语。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 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光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已渡过江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答:21日黄昏,人民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间敌军防线,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国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方法归纳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正确划分层次。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回忆你所看过的表现战争的影视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细节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2.实践探索

(1)搜集战争题材的“小人书”,和同学交流。

(2)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重大活动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七、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第一层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  背景,以史说明南阳是战略要地

第三层  回顾蒋介石重视南阳→放弃南阳

第四层  回顾南线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前途黑暗

《新闻两则》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组织学生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投影]新闻(动画)

二、[教师引导]

你平时在哪里能够看到新闻?

[学生交流]:报纸、电视、广播、网上

三、[教师引导]

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师建议

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出你要掌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教师指导

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学生交流]

六、[投影]强调要点

特点:真实性(真)

简明性(简)

时效性(新)

结构:标语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语言:简明、准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

七、[能力训练]投影网上新闻

美发现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索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现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有关部门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希望找到更多的

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学生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希望学生多读新闻增长最新知识,作出理智判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交流。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探究式教学

2分小组讨论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流 程 图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②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

结构:⑤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主体层次⑥

小结及作业 :⑦

讲解链接

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

导语 :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阐释导语 的内容

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

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

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

三、东路军

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语言的感情色彩,在第二题中,体现明显,“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

⑦ 小结

本节课结合课文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六要素及结构,今后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收集信息,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更好的理解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练习册的1、2、3小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探究式教学,以自渎为主

2分小组讨论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流 程 图

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② 学习目标

练习所学新闻知识,找出本新闻中的六要素和导语 ,给主体分层次

③ 学生自渎课文

④ 师生讨论

⑤ 教师小结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有关新闻的知识,找部分学生复述所学内容,为学生自渎课文打基础。

② 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④ 师生讨论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原因:蒋军溃败,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我军大量歼敌,扩大根据地,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其余部分为主体

⑤ 小结

阅读新闻的目的,就是了解事情的原由,分析成败的原因,积累相应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了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成新闻,报道出来,与人共享。

《新闻两则》习题(三)

字词积累

荻港( di ) 锐不可当( dang ) 逃窜( cuan ) 要塞( sai )

阻(è)遏 (kuì)溃退 (qiān)签订 (dū督战

揣摩加点字的含义

⑴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⑵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糊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课文中的电头精确到时,请你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本文的导语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话,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篇六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 何 宁】

〖细和实〗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中学 钱 韵】

〖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扩大容量,寻求“共生效应”〗

“提高语文课教学效果”是一个大课题。要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使语文教学具有高质、高速、高量的特点。如果只有高质,却低速、少量,从整体观点来看,仍不能算是高效;同理,如果只有速度,只有高量,却低质、无效,也谈不上高效。只有高质、高量、高速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

例如,以往我在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通过多媒体先向学生介绍新闻的一般写作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给这篇课文指出标题、导语、正文等;再通过多媒体把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分开来写,并把它们同时放在银幕上。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很快发现:标题(尤其是正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导语是对标题的补充,正文又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充。这样,学生就很快地学懂了这篇课文,又有效地掌握了写作方法。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节新闻采访片断,要求学生看后,自拟标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写得都比较好。整个教学环节,只用了35分钟,节省了时间,可谓“高速”;学生又真正学懂了该学的知识,可谓“高质”;在较小的时间里,又学会了应用写作,可谓“高量”。

【山东省潍坊市外国语学校 孙志博】

〖新课程呼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五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孩子喜欢做一件事,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即使你不教他,不督促它,他也会自己去学习,去钻研,去探究,就会拥有追求真知、探究科学的动力。同样对一门课程,教师教得苦、讲得累,学生就学得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其实就是教育彻底的失败。语文课要激起学生兴趣,达到引人入胜,除了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语言学、文学、史学等文科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还要了解诸如时事、艺术、哲学、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语文课真正融会百课知识,使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对人类文化精神财富进行了解、并对此产生追求与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要利用有效的真的活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例如将表演、演讲、辩论、竞赛、音乐等引入课堂,对写作及阅读可采用快速作文、创新写作、美文赏析、情景阅读等多种形式,还可进行多媒体、双语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很好的激发学生求知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例如我在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通过播放有关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的看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宏伟景象,从中印象深刻地明确了这则消息的主体内容,了解了渡江战役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2年反动统治、统一全中国起到的历史意义。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 范学英】

〖怎样利用课文插图·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文中的插图,除了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是观察能力。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根据插图内容描绘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课文中不少插图可以说是学生看图作文的好材料,比起教师安写那些与学生生活沾不上边的作文来,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第一中学 王玉霞】

〖激情满怀 方见碧海兰天·师生互动,在综合中求得突破〗

所谓综合式,就是把语文课融合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风识,培养综合能力。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由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历史小组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上网搜索、去咨询老师、图书收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资料,查找这则新闻前后的一些连贯报道;地理小组的学生可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作战地形图;录制小组的学生可从相关影片中截取渡江战役的几个片段加以组合,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解说;新闻报道小组的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老师,了解新闻表达形式的基本特点和报道技巧,准备给全班同学做以现场报道及解说,于是这篇令人乏味的新闻讲读课,在不自然中就变成了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活动课,上得直观生动,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同学们辛苦劳动的成果,他们怎能不售感兴趣,并分外珍惜呢?与此同时,这节课看似难以把握的重难点在师生互动中,也自然得到突破,无形又无声,一切虽是“随风潜入夜”,但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非凡效果。

【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实验中学 魏 明】

〖用现代学生观指导语文教学·课堂教学阶段〗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讲科学,其次也要讲艺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需要有相当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是接受知识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它方面的因素很少考虑,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承认并开发他们的潜能。

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一张志公)的课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教什么”,更要凭借课文“训练”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培养学生“懂读”。如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可先由学生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一一引导学生注意新闻导语,再要求学生用比导语还少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一一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并从中渗透新闻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需要高效阅读新闻的方法,把阅读的指导同学生的阅读过程结合起来。这里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教法中渗透了学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这一要求。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叶老语)”学生在校学习课文是十分有限的,但他们通过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学到了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将来就可以在继续学习以及工作、生活中不断吸收新营养,增长才干。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姚家巷中学 黄莉君】

〖以课本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写个性化作文·针对文体,激发表达欲望〗

狭义的新闻即消息,是新闻媒体常用的一种文体,用简洁、概括的文字叙述新近发生的事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表述如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据此,我在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之后,我先让学生把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甚至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消息叙述出来,让他们明确消息并不难学,也不难写,只要把握其结构,再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即可。消除了畏难心理,有了写作欲望,小记者们报道的消息可不少:有报道自己因参加吉他学习班而刚刚在泾湖公园义演的;有报道自己同学因母亲的去世而伤心悲痛的;有报道校园食堂卫生亟待加强的;有报道年级故事会精彩纷呈的;有报道法制报告会场面激烈的;还有报道“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胜利升空令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振奋、骄傲的……。可见,生活中的材料枚不胜举,关键看学生是否长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们也情愿、乐于做生活的有心人。

【天津市蓟县尤古庄镇初级中学 牛宝林】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课前认真归纳知识点,制作精美的课件〗

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我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认真钻研教育教学大纲,把握好教材,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对一堂课作整体规划,优化课堂结构,整理好思路。在此基础上,认真制作美观、精致的课件,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侧重于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视觉表象,尽可能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这样,为上好这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同时设想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设计好解决的方案。比如,我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时,利用 powerpoint 软件制作了一组精美的幻灯片,包含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壮阔场面等图片,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陈 岚】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春风·乐于成功,享受探究〗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有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对探究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成功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地去获取更大的成功。教师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改的新思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没个学生的上进心。例如在教《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的时候,归纳消息的标题为本课的难点。笔者课前寻找了当日报纸上的几则消息并去掉标题,让学生来给消息归拟标题。有很多平时表现很一般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优异,教师适时的肯定、表扬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其他学生受到鼓舞也文思泉涌,归纳的标题甚至比原来的标题更新颖、更简洁。学生在肯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亮点,体会了自主探究的乐趣。对于没有及时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也不能简单的批评,应该尽量发现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真确的结论。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朱利民】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提供大量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传播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扩大语文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学生接受的刺激源增多。特别是视、听觉的刺激增大。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则有利于精讲多练,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增大语文教学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军事动态新闻,又是解放战争的题材。学生如果不了解新闻的背景,是很难进入新闻的情境中去的。而要讲好背景,光靠导语中的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收集有关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剪辑“渡江战役”的电影片断:辽沈战役胜利、南京和平谈判破裂、百万大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设计渡江战役简易地图,动感突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这就缩短了学生与解放战争的时空距离。这个环节也为学生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理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磅礴的气势、胜利的豪情,垫下了基础。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语言表达和板书时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周必舟】

〖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策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年代相去甚远,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无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学生对战争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为此,讲这篇课文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一组当播音员,一组当军事家,一组当主持人。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课文之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与文本对接,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去发现自我。

【广东省潮阳市黄图盛纪念中学 黄小娟】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唤起需要,初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说: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感到欠缺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并马上转化为需要。而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法让学生感到对知识技能的欠缺,产生学习的需要,初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授新课,特别是含有可转化为操作技能的知识时,我很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而是把这种蕴含在课文内的知识技能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明白本身这方面的欠缺,需要掌握它们,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这种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例如在开始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我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人或事并根据所观察的写一篇新闻报道。因为学生还没有写新闻报道的知识,所以学生就感到欠缺写新闻报道的知识,有了学习的需要,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初步调动上来了。

这种唤起需要的方法在上知识短文或应用文最为实用,最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中学 尹娥梅】

〖浅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散论〗

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要使学生感到难的也新鲜、易的也新鲜,都乐以学习,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教学中对难度大的教材,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化难为易,使其豁然开朗,有个新鲜感。如在指导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题时,结合背景讲清“百万”指部队之多,“横渡”指范围之广,给人以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之感觉。由于学生初步接触新闻,有一定的难 书包范文 度,通过解题学生明确新闻的标题特点是简明概括,使学生即可豁然开朗,了解本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构思成篇,化难为易。比较容易的教材,要加深加广从不同角度探求新意。

【北京市朝阳区垡头中学 苗春玲】

〖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借体验引导〗

有些课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些则反映的事件学生比较陌生,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打开生活宝库,强化他们体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学生的情绪也就上来了。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其中的背景资料就离学生太远,我就把它换成《奥运健儿──刘翔一举争冠》这样的易理解的消息来讲。如此这般,学生兴趣大增,思路大开,形成了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情绪。

【河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 王 涵】

〖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认为阅读教学中讨论、辨析、纠错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方式的特点是,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讨论、辨析、解决,让学生自己经过多次探讨、思辨完成。

例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先要求学生从总体上说我军的进军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我军进军的路线、进程。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是我中路军是否首先从中路进军,突破敌军北岸防线占领安庆城?二是我东路军经过一天激战后,是否将所有抵抗之敌全部消灭并攻占了江阴要塞?

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发言,互相讨论。学生们在经过第一次阅读后,一般都做出肯定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字词再读,并讨论分析。结果明确了出错的原因,第一题的肯定回答是对“渡至”这一词语和长江防线的设置、渡江作战的历史背景不够清楚造成的。第二题的肯定回答则是对“歼灭”、“击溃”和“控制”这三个词语的表述程度理解不够确切而产生的错误判断。对于这些,我没有忙于引导和评价。而是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在第二轮回答中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评价问题。反复两三次阅读和答问,学生自己逐步感悟到此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这样,他们便具备了自己辨别、判断的能力,还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溪东学校 陈国明】

〖向特级教师学套路──宁鸿彬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法”即“套路”,是初阶,“无定法”则是高阶,是“套路”熟后生巧的必然结果。特级教师往往因教学艺术精湛,教学风格独特为人称道、效法。年轻教师向特级教师学“套路”可少走弯路,早出成果。且看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套路”──妙问生花式。

教例:

师: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没有干巴巴的讲解,没有细碎繁琐的分析,而是以问题铺路,很自然地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新闻两则》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横渡(héng) 荻港(dí)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协定(xié) 抵抗(dǐ) 泄气(xiè) 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i)

2、解释词语:

横渡:从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过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⑴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⑵ 报道迅速及时。

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5、研讨问题:

⑴ 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⑵ 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⑶ 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等。

⑷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讨论

1、快速阅读,概括主体内容。

2、新闻也有六要素,和记叙文一样: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请同学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学生讨论归纳主体层次(三层)。

4、研讨三个层次是如何衔接的?

⑴ 按时间顺序。

⑵ 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⑶ 内容上的衔接:

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道了,所以略写。

6、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五、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横渡”“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3、可做课后练习三,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课语言的特色来加以巩固。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流。

5、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 阻遏 阌乡 潢川 管辖 阻隔 消耗 逃窜 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⑴ 新闻的特点。

⑵ 新闻的结构。

⑶ 新闻的六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3、如何划层次:

明确:可分五层。

⑴ 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

⑵ 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⑶ 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⑷ 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 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4、预习第二课。

最新范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优秀8篇04-28

《答谢中书书 》教案最新8篇04-2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3篇)04-24

八年级上《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11篇04-23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优秀14篇】04-22

《再塑生命》教案设计(优秀10篇)04-22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04-20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8篇)04-18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04-17

《春望》教学设计【6篇】04-17

71 9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