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7篇】

2022-06-07 05:47:24

积极探索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会画电路图。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重点

难点 重点 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难点 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画电路图

教学准备 手电筒、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提要

教 学 环 节 个 人 复 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和电路的组成。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一、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以及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名称 用途 电源类型 电能转化成的主要能量形式

交流电 直流电 内能 机械能 光能 声能

电灯 照明 √ √ √

收音机

电饭煲

手电筒

二、观察手电筒

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

1) 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

2) 观察电池的安放;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

3) 电灯的安置

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

三、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

1、 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2、 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

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3、 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 教师总结:

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5、教师重复实验,观察当开关闭合,打开或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所发生的现象,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开路——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

四、电路图

1、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出示电路中常见元件示教板),而画实物图是很麻烦的为了简便,用国家统—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元件,出示画有电路元件的实物图和符号的投影片,并对元件符号的画法做一说明

2、电路图

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和总结

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电路元件的符号

三、

拓展

延伸

一、画电路图

①示范画出“活动13.2”的电路图

②变换元件的位置,画出电路图

二、画电路图的要求

①要用统一规定的元件符号

②连接线要画成横平竖直,整个电路图呈长方形

③线路要画得简洁、整齐、美观

④元件分布要均匀不要画在拐角处

四、

课堂

小结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

布置

作业

课本P62“WWW”第1、2题

板书

设计

§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一、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二、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三、电路处于的三种状态

1、通路

2、开路

3、短路

四、电路图: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1、电路元件符号

2、画电路图的要求

初三物理学案 课题:§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学习过程

1、用导线把_____、_____、_____连接起来组成的_______叫电路,其中电源的作用是______,用电器是利用____ __来工作的设备,导线的作用是________,它是_______通道,开关的作用是控制______

2、电路接通时,有电流从电源的______极流出,经过______流回到______极,接通的电路叫做_______路,电路断开时,电路中______电流,此时电路叫做_______

3、用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要将导线的两端接在电池盒、灯座、开关等的__________,并__________旋紧,以保证接触良好。

4、在下面空白处分别画出电池、开关、、电灯、电阻、电铃、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的元件符号

§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当堂训练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短路,常见的短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连接电路时,为了安全,控制电路的开关应该处于_________状态。

3、画出下列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1)电灯_________;(2)开关_________;(3)电池_________;(4)交叉相连接的导线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开关合上的电路一定是通路

B导线内部断裂时会发生短路

C电路发生开路时电流很大会造成事故

D电路中连接导线松脱会产生开路

5、画出课本P59手电筒的电路图

6、一个电路中有两只灯泡,由一只开关控制,画出电路图,有几种情况?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典例精析]

一、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答案AC

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三、惯性的理解

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C

[课堂要点小结]

[自我检测]

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A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

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2

A.冰壶的速度

B.冰壶的质量

C.冰壶受到的推力

D.冰壶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三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五、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题1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例题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例题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秒。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108千米/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   秒。

(二)。选择题

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

二、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1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例题 2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 B.90° C.120° D.150°

例题 3(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12中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

例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成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

2、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   反射定律。

(二)。选择题

3、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

(A)30° (B)60° (C) 90° (D)120°

4、如图5-8,入射光AO与镜面成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120°

(C)入射光线AO与法线间夹角是60° (D)反射角是30°

(三)。作图题

1、在图1中,已知入射线OA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射角。

2、在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60°,画出这条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一、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三、复习过程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称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例题1 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

A、潜望镜 B、显微镜 C、照相机 D、电影机

例题2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例3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 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2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

的  的像。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

2、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9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如果以1米/秒的速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   的速度朝   方向运动。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以地面为参照物)

3、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   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   作用。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   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   观察范围。

4、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   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

(二)。选择题

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

(B)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

(C)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20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10厘米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6、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凹镜 (B)凸镜  (C)平面镜

(三)、作图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1、(锦州)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距离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泰安)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B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例题1: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B、小孔成像

C、灯光下的手影 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题2: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例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

五、堂上练习

(一)作图题:

1、(河北) 如图8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与人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 (石家庄) 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晚上灯光下,墙壁上出现人影

(C)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D)人们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三)、实验题。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图是他根据实验现象画的光路图,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你猜想,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是 ,你猜想的依据是 。

六、教学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四

《惯性现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板书。

§4.6惯性现象

一、惯性概念

一切物体不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中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二、解释惯性现象的表述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五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七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抛体运动

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

1、基本知识

(1)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

(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

(1)水平方向:vx=v0.

(2)竖直方向:vy=gt.

(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

(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

【提示】 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

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答案】 BC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

(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

3、探究交流

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

【提示】 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

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

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

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

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

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

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答案】 ACD

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问题导思】

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

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分运动

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问题导思】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

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

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

1、平抛运动的时间

A.tan φ=sin θ B.tan φ=cos θ

C.tan φ=tan θ D.tan φ=2tan θ

【答案】 D

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

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思考判断

(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

【提示】 在斜上抛运动的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

最新范文

初二数学教案(优秀3篇)06-07

初二地理优秀教案10篇06-07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优秀9篇06-07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06-06

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10篇)06-06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优秀教案【优秀9篇06-05

八年级教案语文人教版2021年编写案例(优06-05

初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0篇06-05

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5篇】06-05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06-04

71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