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毕业论文 通信本科毕业论文(精选5篇)

2024-01-18 11:01:53

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通信本科毕业论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通信科技论文 篇一

关键词:沟通对象;交流方案;批注汇总;全文修订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步,研究领域的学科划分更加专业和细致,学术研究呈现团体化和机构化等特征。团体内成员之间、成员与团体之间、团体之间(甚至跨学科、跨国界团体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合著发文为这种联系的表现之一[1]。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合著论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3]。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统计2019年《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上海畜牧兽医通讯》载文,发现合著论文占总载文比率分别为99.64%、99.67%和91.87%,合著论文较单一作者论文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另外,由于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论文署名在年终考评、职称晋升中占有很大的权重,部分来稿作者署名不严谨,故合著的作者署名也越来越复杂[4-5]。在论文退修过程中,期刊编辑往往只注重与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进行沟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尤其一作是在读研究生或刚参加工作科研人员的论文,通信作者往往只把握研究方向,而真正实验设计、细节指导甚至执行者往往是署名第二、三作者甚至署名更靠后的科研人员。笔者依据多年科技期刊编辑经验,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分析、甄别稿件署名作者在科研生产中的角色,再结合来稿存在的问题,在稿件退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交流对象,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提升论文质量和退修效率。

1与多位署名作者沟通的必要性

实验性论文的产出流程一般涉及实验设计、实验执行和执笔撰文3个环节,而署名作者按照其在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贡献,可分为实验设计者、实验执行者、实验指导者、执笔者、实验合作者、联合导师和团队成员等7种角色。其中前4种角色为论文主要贡献作者。在合著来稿中,前4种角色由1人承担的极少,而由一作,通信作者,第二、三作者甚至更多作者分担的则占大多数。每个角色所熟悉的稿件部分有所不同:比如实验设计者,对研究背景、选题在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待解决的问题等比较了解,因而对论文“引言”和“讨论”部分比较熟悉;实验执行者对实验过程所用的材料、采用的方法和实验原始数据等细节信息比较清楚,故对“材料与方法”和“结果与分析”的数据比较熟悉;实验指导者,负责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对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相关处理比较熟悉;执笔人负责论文撰写,对文字表达和格式规范比较擅长。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在修改合著来稿时,应结合来稿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交流对象,开展有效沟通,进而实现用最少的精力使来稿中问题解决程度最大化。因此,为了保证退修质量和提升退修效率,科技期刊编辑在退修过程中,与多位作者交流沟通很有必要。另外,有部分学生一作来稿,因学生作者拿到《录用通知》后不久便毕业离校,使后期退修工作难以推进,致使稿件休眠现象时有发生。实行与多位作者交流退修策略可促使署名作者间相互督促,又可通过退修分流减轻投稿人的修改压力,进而有效避免休眠稿件和流产稿件的发生。

2与多位署名作者沟通的退修策略

2.1交流退修前的准备。2.1.1确认交流对象。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提供署名作者贡献陈述[4],便于编辑初步掌握署名作者角色,然后由责任编辑联系投稿作者确认署名作者中主要贡献作者的具体角色;再结合待修改问题类型分别明确交流对象。来稿中各部分问题相应交流对象见表1。2.1.2制定交流方案。在与投稿作者确认交流对象的同时,编辑要求投稿人提供每位主要贡献作者的有效即时交流方式信息,并大致了解每个交流对象的岗位和学术背景、黄金交流档期和交流习惯(包括常用交流工具、在线时间、语言风格)等。编辑综合考虑每个交流对象档期的宽泛度、可调度(宽泛度窄、可调度低优先)和待修改问题性质(先“材料与方法”,然后“结果与分析”,再“引言”与“讨论”,最后通篇文字格式)确定交流顺序,制定包括具体问题、交流对象、沟通时间和方式的合理交流方案。制作合理交流方案可以避免出现因交流对象出差、挂职、出国等原因,导致稿件迟迟不能休回,或者因交流工具使用不当,作者未能及时收到退修意见,致使退修延后的问题。2.2沟通与退修策略。因为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不同,存在问题性质和退修要求不同;又因交流对象不同,决定对应的有效交流方式和退修策略有所不同。不同类型问题的适宜交流对象及其特点、交流注意事项和修改要求见表1。2.2.1与多位作者交流沟通。因为“材料”“方法”要求信息比较详细,所以相关交流退修需编辑先制作带有编辑标记的退修稿[6],并作为附件通过E-mail发给实验执行人,利用QQ、微信、电话等即时聊天工具提醒及时查收;待实验执行人基本完成修改时,进行交流,助力其修改规范、到位。制作“带有编辑标记的退修稿”时,责任编辑可将文中缺少的必要信息在原稿适当位置留有“天窗”,并将修改要求用批注说明,以便作者填空补充;而对于不当内容,则需在相应位置批注说明问题性质及修改建议。“引言”“讨论”以及数据分析方面问题的交流沟通,因交流对象———实验设计者或实验指导者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和投稿经验,故责任编辑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说明问题所在及修改要求,亦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或E-mail发送意见具体明确、理由充分的退修信告知。要求交流对象在退修稿或原稿中以修订模式将所修改内容或补充信息标示出来,以方便后期编辑对交流修改信息的审读、汇总等处理。2.2.2交流信息汇总与处理。责任编辑将从与多名作者交流沟通中获得的信息进行记录,仔细审核所获信息是否满足表1中相应的修改要求,对符合要求的信息进行汇总,而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则需与原交流对象再次深入沟通,必要时考虑更换或增加交流对象,直至获得符合要求的信息。编辑在审核和汇总过程中,需注意对交流信息的消化理解。信息汇总完毕,责任编辑还需比较审读源于多位作者的交流信息是否存在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对于不统一的交流信息,责任编辑首先依据自己专业储备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给出初步判断,然后再与信息源作者分别进行深入交流,究其所以然,进行复判;选取合理性高的信息,并与合理性欠缺信息源交流对象沟通,直至达成共识;若复判仍未果,则需求助审稿人评判、完善。2.2.3交由执笔人整体退修。责任编辑将文中问题相关交流信息以及全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方面问题,直接批注于原稿中相应位置,同时提供规范参考模板,以附件形式发邮件给执笔人,及时留言提醒查收并进行统改。一周后联系执笔人,交流探讨统改中的问题。

3结束语

日常稿件退修环节,笔者除了与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沟通外,还需重视第二、第三作者及其他署名作者的实际贡献,准确把握修改时应该联系的作者,做到有侧重、有分工地解决论文中问题,使署名作者间合作从科学研究的方案设计、实验执行延伸到论文加工环节,在共同打造论文精品中充分发挥署名作者各自所长,同时也较好地规避了多次退修后效果不尽如人意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注重个人专业学术素质和编辑业务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整合、调动作者潜力相关能力的培养。在交流与退修过程中,编辑人员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根据作者的学术背景、工作性质和交流习惯等来调整交流方式和退修策略,做到因人退修[7]。另外,编辑部要求投稿作者引入署名作者贡献的陈述[8],这不仅有利于快速有效地识别合著论文中的合作现状[4],有利于加强学术规范、净化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诚信[9],还有利于期刊编辑提高退修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稿件信息的效价,使稿件趋于完善,从而提高论文和期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倪萍,安新颖.国际合著模式与论文被引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9):60

[2]金伟,乔桢.我国科技期刊合著作者署名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4):133

[3]温晓平,马秋明,窦春蕊.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6

[4]张峻.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J].编辑学报,2010,22(5):397

[5]李路丹.论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与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18(2):92

[6]叶红波.带有编辑标记的完整退修稿对期刊工作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08

[7]于荣利,曹晖,朱丽娜,等.专业学术期刊编辑对不同作者群的退修策略:《食用菌学报》的编辑实践[J].编辑学报,2013,25(1):54

[8]刘丽萍,刘春丽.高影响力国际医学期刊署名规范调研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349

通信本科毕业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13-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老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但教学资源,特别是软件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非常不足。各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繁重以及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渐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等,给我们带来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重要性,依据事实,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到虽然现在仅有不到10%的高校未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不少高校仍没有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传统手工管理毕业论文的趋势,必须从数字化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着手。

1 毕业论文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时,重点依据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很高。除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外,也能考察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提升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具体来讲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三种类型,分为优秀和普通论文二个等级制。这些论文大多数成为学校教研利用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利用价值,其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促进了学校信息的公开数字档案室实时接收来自办公平台及业务系统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鲜档案资料,师生们可随时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便可查询相关论文教研档案资料,改变了原有手工被动的查档方式,论文的保管与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实行数字化管理毕业生论文,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教学档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储存印刷品论文或采用双轨制同时收藏电子版的论文制作成光盘,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论文太多,制成印刷品在储存上存在困难,制成光盘在扩充上存在困难;②运用以上两种方式收藏论文,在查询时不方便;③纸质文档数量大,往往“沉睡”在库房不易开放,造成师生查阅受限,利用率低下而且占用库房面积,极大浪费了库存空间。由此可知,由于毕业论文数据量大、效率不高、差错率高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而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协助下,可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传统的人工管理加纸质存档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造成以下问题:

1.1 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论文时,要发放很多文件,填写各种表格。那么多的文件在管理时容易出错。若将这些文件表格进行网上集中管理、查阅、填写等,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互动渠道不畅 如果不依托网上信息技术,就不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各级管理人员、师生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很可能出现信息和接收不一致、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等情况。论文的统一格式和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或通过电邮的方式发送等。

1.3 答辩成绩共享难 最后进行的是毕业论文总评,给学生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传统方式一般采取等级制,进行小组表决,最后确定该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主观性比较强。如使用系统答辩功能,将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结果提交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科学便利,同时,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学生可自行查询成绩,不必进行人工汇总。

1.4 数据缺乏同一性 毕业论文管理参与人员太多而且不集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如果在论文秀做过程中有所改变,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论文写作中会经过多次修改,不同的修改稿会由于手工管理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提交错误等。

2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

应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整合那些分散的信息,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论文过程,对于改善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计算机丰富资源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室几乎成为了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唯一场所,而且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各种专题数据库网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师生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用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即时的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即时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用发帖的方式留言。因此教学的场所可以是任何互联网所能触及的地方,教学时间可以是任意的。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即时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将促进了毕业生论文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达到了论文教与学以及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双赢目的。

通信工程类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163-02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特点[2],大量的理论和算法都要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传统的教学计划学时大都用在算法的讨论和理论公式的推导,教学手段主要以黑板教学为主,缺少灵活性,课程偏难且枯燥;教材中Matlab仿真实例以验证性实验居多,缺少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内容[3],更缺少与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编程实验,与专业教学计划设置脱节,学生渴望实践锻炼,但又对实验等一些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容易出现学生怕学、厌学及学不懂,老师怕教、难教、教不好的现象。

2课堂教学的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

陕西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40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验教学。遵照学时安排,合理设计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指标体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使学生培养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思想,掌握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侧重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具备应用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课堂教学改革

数字信号处理内容理论性较强,偏重于理论及算法推导,较少涉及实现方法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学生容易感觉枯燥难懂。为解决这些难题,就要完善现有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并用的教学手段。

一方面,对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推导,以及习题讲解仍然采用板书详细讲解,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同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列出一些实际的工程实例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以致用。另外,也要把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过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关联与区别,加深对信号处理思想与工具的理解。例如“信号与系统”偏重于模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偏重于数字信号与系统,原因是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不能处理连续信号,所以必须把模拟信号通过抽样、量化、编码等步骤变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识别处理模拟信号。这样就可使学生把相关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于诸如时域频域抽样和Z变换等表示物理工程概念,以及包括本学科新技术和新进展在内的课程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方式,通过声音、图片、动画、Matlab仿真等多种互动教学形式,不仅节省了学时,而且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3考试措施改革

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由笔试、实验和平时成绩组成,各占比重为70%,20%,10%,有效地将学习过程考核、实验设计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纳入到考核范围[4]。其中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注重分析与综合运用;实验成绩为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增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强化其编程、仿真调试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平时成绩的给定主要参考平时课题提问及回答、作业成绩、课堂考勤,以及课程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结课后,分小组自助选题做研究,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3实践教学的改革

3.1改革Matlab实验

在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必要工作环境和条件,增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内容。例如,人体心电图在测量过程中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通信及电磁信号的干扰。实验给出一个心电图信号采样序列标本x(n),假设该信号中存在外界干扰信号,要求在实验中输入心电图序列x(n),滤除x(n)序列中的外界干扰信号,保留原始的有用信号。学生通过类似的综合性实验,可以实现信号的频谱分析、滤波和设计,完成简单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感觉有趣、有用,更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3.2改革DSP实验

目前,我院利用现有的银杏科技公司的DES320PP-U数字信号处理仿真/教学实验系统集成了型号为XDS510仿真调试器,不需要外部JTAG仿真器即可完成DSP各个模块的实验;该实验系统全面支持TI公司的C2000,C5000,C6000等系列DSP,可开设出算术运算类、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类、芯片原理类、DSP/BIOS、信号与系统类、控制类,以及硬件扩展设计实验等实验项目。为此,在现有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借助于试验箱及其CCS编程环境,学生可以在CCS图形窗口观察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曲线,观察原始信号和滤波后信号的曲线。这样,可有机地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进行实验,将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DSP控制器使用编程融为一体,真正地讲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学生在实验与编程环节中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院将全部实验室对外开放,学生可以主动联系实验室,可以在实验室无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行练习教材或课堂上的程序,也可以自己提出要研究的课题,进行论证编程。通过实践实验环节的锻炼,达到从教学实验锻炼到工程实践的逐层深化和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具有自助学习探究的态度,以及创新创业的精神,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5]。

4结语

通过对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信号处理的思想和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与钻研能力。希望通过进一步地教学改革和尝试,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袁海斌。“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87-89.

[2] 王冬霞,李波,孙福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0-31.

[3] 毛伊敏,钟文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80.

[4] 沈媛媛,刘益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8-99.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 篇四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通信专业论文 篇五

我们所说的精细化管理是在一定领域而言的,它是用相对具体的量化标准来代替相对模糊的管理,将量化的概念逐渐的渗入到每一个环节当中,运用量化的数据来提出问题,让无形的管理形式变得有规矩,不断的推行标准化作业一直是我国电力通信专业实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进一步的开展扩大标准化的覆盖面积,提升通信专业的运维能力,我国在通信工程以及日常的检修方面都进行了现场作业标准化,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巡视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而且在常年的巡视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如果按照专业精细化管理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相比的话,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巡视的内容相对简单,取得的效果也很低,安全措施方面不是特别的到位。为了更好的开展通信设施巡视工作,推动通信的精细化发展,我国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编制和完善,完善的是安全预控措施,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作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根据现场的作业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的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晰、作业程序清晰,安全责任清楚,也确保了工作人员思想到位、措施到位,真正的实现了安全生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通信工程的验收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它会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最终质量,由于这些年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管理不是特别的规范,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验收标准,使得很多的工程在验收的时候只能够让老工作人员依靠经验来进行验收,这就给通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改变,使得运行维护和工程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而通过与工程施工等部门的合作,也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由于通信设备是非常复杂而且种类也是特别多的,通信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图像设备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转项的学习,作业人员对作业的程序以及各项安全方面的规则不是特别的熟悉,从而导致作业的最终质量不好,同时也会给运行设备带来一定的安全方面的隐患。

2.开展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为了更好的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的管理,我国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规定会定期的召开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信息网等系统进行运行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出现失误的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对在巡视当中出现的弱点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上诉的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进一步的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当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强了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了整个通信网的安全。

2.2经常进行基础性的普查我们可以根据设施的巡检计划,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性资料进行一次整合,结合通信厂站设备的巡检工作,及时有效的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整合,能够积累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的确保现场设备和运行资料的一致,只有准确的掌握运行设备的真实情况,才能够为通信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3.不断的促进专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最新范文

专业导论心得论文优秀4篇01-18

通信专业论文优秀7篇01-18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用10篇)01-18

市场营销的毕业论文通用10篇01-18

专业导论个人论文【通用10篇】01-18

小学数学论文【最新9篇】01-17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最新3篇】01-17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优秀01-17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优秀10篇)01-17

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精选3篇】01-17

140 29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