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故事 古诗的故事优秀4篇

2024-01-16 15:49:50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古诗的故事优秀4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古诗的故事 篇一

那是在天天六岁那年的三月,那天,是个周末,我带天天到桂湖公园玩。路上,天天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说好。可是不知道怎么的,肚子里故事倒是不少,适合给天天讲的实在太稀缺。《西游记》故事他也很熟悉,《三国演义》的很多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讲希腊神话吧,又记不住那些长长的名字,此刻附上心头的只有几首唐诗,于是“敷衍”天天:

“爸爸给你讲一个诗人写诗的故事好吗?”

“好好!”天天倒是兴致勃勃。

可是到底讲什么呢?我抬头四望,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指头新绿初绽,春意盎然,干脆就讲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吧!我开始给天天大声讲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杜甫……”

我话音未落,天天马上大声插嘴:

“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

“嗯,说得真对!”我从来不放过对孩子表示赞许的机会,更欣赏他在我讲的时候随时插话,因为这说明孩子的小脑袋在跟着我一起转,也许有时会转到别的地方去,但如果没有自由的想象力,孩子怎么会“跑题”呢?

答应了孩子要讲故事,那么必须还是得有故事的样子,我心里想:把诗人写作诗歌时的背景连着诗歌一起介绍,不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吗? “天天知道,杜甫是中国的大诗人,不过你知道吗,杜甫还在我们成都生活过几年呢!当时,他就住在爸爸带你去过的杜甫草堂。那时候,杜甫有个邻居,叫黄四娘,黄四娘有一个爱好,你知道是什么吗?”天天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

我告诉他:黄四娘最喜欢养花了,她养了很多很多的花,有一年春天,就跟现在一样,她花园里面的花儿都盛开了,杜甫在花园里游玩,欣赏着这美丽的繁花,还有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小鸟在树梢上婉转啼叫,真是一幅美丽的画!

天天听得出神了,握着我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努力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鲜花。

我继续讲:杜甫心里就想啊,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一定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我把诗歌给天天背了一遍,根本用不着多余的解释,天天就完全理解了这首诗。

而这次经历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从此觉得古诗很好玩。又好听,又有故事,一石二鸟,因此就开始经常缠着我要讲诗词故事了。

对很多人来说,古典诗词仿佛是供奉在神坛上的塑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些家长更是认为古典诗词距现在过于久远,一些语句连家长自己都不懂,怎么给孩子讲。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从语言发展的角度上说,古文与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阅读古文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对大多数经历过正规教育的家长来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其次,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一般语言都较为简单,没有太多的生僻字词,加之儿童古诗词读本大多有较为准确的注释,父母粗看一遍,理解意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就这样直接给孩子讲,似乎情节性弱了一点,孩子也不会满意,所以,我采取的是背景加释义的方式,在讲一首诗之前,先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再将背景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简陋”,不过这种情节上的简陋往往可以以诗歌的音韵、节奏、内涵之美来弥补,因此,孩子一般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自从那次去游桂湖公园给天天讲了杜甫作诗的故事之后,天天对诗歌故事的兴趣陡然增加,天天睡觉前都要我讲诗词故事,于是,我就用这种方法,给天天讲了很多诗词。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按照讲故事的要求,我先给天天讲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原来是个大官,后来因为被人陷害,就被贬到江州当一个小官了……

“江州是什么?”天天是个每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我耐心给他解释:江州是一个小地方,这里也很穷,大家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白居易在这里也就交了不少朋友。

有一个冬天,天很冷,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不过古代的酒跟现在我们喝的白酒啤酒不一样,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很老练地进行了解释。

我笑了:是啊,可是,一个人喝酒太孤单,白居易想请一个朋友来一起喝,于是他就想到了刘十九。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白居易是诗人啊,所以他的信也是用诗来写的:我刚酿好了美味的米酒,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就像绿色的小蚂蚁。我温酒用的,是一只小小的红泥的火炉。天晚了,看来要下雪了,我的朋友啊,你可以过来喝一杯吗?

我给天天解释了这首诗,又给天天读了一遍,没想到的是,他的好奇心还没得到满足:“后来呢?”

我楞了一下:白居易诗里面没有讲后来怎么样啊?不过为了不让天天失望,脆就根据诗意杜撰了:

“后来啊,刘十九看到了这首诗,高兴极了,马上跑过来和白居易一起喝酒,两人正在喝酒的时候,天就下起雪来了,外面天寒地冻,里面两个人喝着烫过的热酒,聊着天,真快乐啊!”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古代,诗歌本来就是诗人们用来记录人生经历、抒发个人感受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每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蕴含了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背影。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说,也只有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特点、创作背景,才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一首诗。而在给孩子讲诗歌的时候,将诗歌讲解与背景介绍适当结合,将单纯的意义讲解变成立体的背景、诗人、内容介绍,既比较全面地让孩子了解了诗歌,又更受孩子欢迎,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我们注意阅读和积累,就会发觉,很多诗歌背后经常都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了《问刘十九》之后不久,我又给孩子讲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那是一个冬日的周末,有成都难得的阳光。“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索性让他自己“点菜”:天天说讲什么诗词吧?

他想了一下说:“讲那个白居易的什么古原草……”

我笑着说:“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吧?”

“就是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天应该是从他的诗歌碟子里听到这首诗的。不过看样子他对这首诗大致意思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我不给他一点新鲜货色,估计是无法让他满意的。因此我决定把与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讲给他听:

白居易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学习,很爱看书。很小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呢,他的奶妈抱着他,就指着屏风上的一些简单的字念给他听,后来他会说话了,居然那些字就都认识了。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写诗。等他长大的时候,他的诗就写得很好了,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去。按照当时的习惯,他要把自己的诗歌给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看,所以,他就来到了一个著名的诗人顾况的家里。

“我怎么不知道这个大诗人呢?”

天天觉得自己诗歌“造诣”已经很深了,对现在居然冒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大诗人觉得很奇怪。

我笑了笑,继续讲:“顾况在当时很有名,不过现在不是那么有名了。白居易到了他家门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让仆人传进去,把自己的诗歌也托仆人带进去。谁知道啊,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就哈哈大笑说:“京城米价很高啊!白白居住恐怕不容易啊!”

“什么意思啊?”

六岁的天天一下子很没能明白这个文字幽默。我跟他解释:“白”就是不给钱,“居”就是居住,“易”就是容易,顾况把白居易的名字拆开了,意思就是白白居住很不容易,他在跟白居易开玩笑呢!天天明白了,也跟着咯咯地笑。

可是,当顾况笑过了之后,拿起白居易的诗歌一看,大惊说:“能写这么好的诗歌的人,在京城白白居住也是很容易的啊!”马上派人把白居易请进来,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后来,白居易在顾况的推荐下,又结识了很多诗人,他自己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大诗人。顾况称赞的这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一起背一下好吗?

我知道天天对这首诗已经比较熟悉了,答应得很干脆。于是,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我牵着天天的手,一起大声背诵。我们刚背完,天天就着急地说:这首诗的前面我明白什么意思! “好啊,那你给爸爸讲一下好吗?”我说。

“好!”天天答应:“古原上生长着很多小草,每年会黄一次,枯一次,没有一次。也会生长一次。野外的火烧起来但是无法烧完它们,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又会生长出绿色美丽的小草了!”

“天天解释得真好!后面什么意思呢?”后面四句,天天却不是很明白。

“好的,爸爸来讲。草原上盛开着一些小小的花,这些小花啊,生长得很远,连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都生长着它们;草原很宽广,草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古代留下的城市里面。现在又要送我的好朋友离开了,这里的王孙就是指作者的好朋友,萋萋满别情就是说,我的心里就像这凄凄的春草,充满了离愁别绪啊!”

“哦,我明白了。”天天点着头说。我没有要求他,他自己又大声地把这首诗背了一遍,古人说,读书切忌太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天天倒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个理念了。

古诗的故事 篇二

一、发挥古诗插图的作用,让学生从插图中求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古诗中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可知可感的生动形象,那么,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就会化难为易。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教材中每一首古诗都配备了一幅插图,这些插图都较形象地再现了古诗的内容。所以,教学时,教师如果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插图,那么,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是很有帮助的。教师怎样利用插图呢?

1.对于某些难懂的词语,可以让学生看图领悟。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时,问学生“学‘垂纶’”是学什么。有两个学生非常聪明,问题一出就从图中找到了答案,但大多数学生仍感到茫然。于是,这位教师就提示学生:“你能从图中找到答案吗?”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图文对照,终于领悟了:“原来是学钓鱼啊。”

2.教学晦涩难懂的古诗时,可先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说说图画上的内容,从图画上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池》时,由于学生对第一、二句难以理解,所以,他便先引导学生看图,弄清:细细的泉水无声地流着,是因为泉水的出口爱惜它们;树阴映照在水上,是因为喜爱晴天柔和的风光。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学生就知道了“泉眼”就是“泉口”,“无声”指泉水无声地流着,懂得了树阴照在水面上的原因。

二、讲古诗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感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故事是为学生所喜爱的,所以,把古诗中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接受古诗的内容,达到对古诗内容的初步了解,从而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打下了基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江上渔者》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江上渔者’是指什么人?”紧接着又说道:“先听老师讲个故事:在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的人的艰险。你看,江中那一只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是多么的惊险啊!”(带点的部分说得响亮)学生听后便知道了“江上渔者”是指江上打鱼的人,句中“但”是“只”的意思,“出没”是指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妙设问,让学生从问中领悟

巧妙设问,在课文的提示下,往往可以使学生得到与作者相同的认识。王安石曾说过:“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因此,对于某些古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在“问”上动脑筋,让学生在已明白诗中部分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诗句,达到理解诗句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夜宿山寺》时,在学生理解了“不敢高声语”后,她进行了这样的设问:“诗人在高楼之上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呢?”接着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恐惊天上人”,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诗人不敢高声说话的原因。许多学生都自豪地举起了手,说出了诗句的意思。这样在说中,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恐”和“惊”的意思。

古诗的故事 篇三

与读图时代的文化产品的直观性相反,“含蓄”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钱钟书、朱光潜等中外批评家先后指出中国诗歌在表达上富于暗示性、空灵轻淡、意在言外的特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在“义生文外”和“余味曲包”的意义上使用“隐”的概念,从效果的角度触及到文学表达之暗示性的要求。这种意不浅露,语不穷尽,避免直接指称言说对象,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代语置换本名,或以典故,或以歇后语,或以借代。古典诗词中把古人的言论或生动的事迹浓缩成极精练的语言,常用几个字就把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蕴含其中,这种写作风格或习惯常常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难以品味其朦胧深邃的意境了。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古诗词的阅读需要大量的诵读积累。古典诗歌中的典故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典故的教学历来受到语文学界的重视,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往往与历史神话传说相连,其背后的叙事性是极易引起课堂兴趣的地方,因而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引子;二是典故属于熟语学研究范围,有些涉及词源,弄清用典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古汉语知识;再者,典故不仅属于语言学领域,而且与文学史学领域相通,可以由点带面,起到文化传承的效果。诗词用典问题虽说构成诗词阅读鉴赏的障碍,但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值得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纵览高中教材,不算读本,古典诗词辟有3个单元,共44首,涉及典故180多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典故一般是出处可考甚至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先秦作品中的典故,多出自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一典,见于《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楚辞》中典故运用也很多,涉及不少民间传说和楚地神话故事。有的典故来自儒家典籍,如“楚狂”出自《论语·微子》,讲述了楚地狂生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出自其他诸子的更多,如“腐鼠”来自《庄子·秋水》,“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魏晋以后的诗人,多以佛语入诗,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中的“毒龙”,李商隐《题僧壁》中的“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中的“针锋”都是佛教话语。此外,出自史书、古文笔记的也不在少数。如“飞将”出自《史记》中对飞将军李广的称呼。“青衫泪”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等等。

“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所以用典现象在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有人说无典不成诗。宋人黄庭坚指出了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相传李商隐作诗文,“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有时他在一首诗里用故事达五六处之多。用典现象极为普遍,确实构成学生古诗文阅读的一大难点。

尽管如此,典故的教学不应该忽略或回避。恰恰相反,典故的教学应该适时展开。

首先,典故时常表现为固定的词组或句子结构,不少典故形象以成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如高山流水、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悲歌击筑等等。中学生对于这些常用成语并不陌生,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再适当拓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了。而且,典故是可教的。因为典故的运用是有一定依据的,除了少数人为了显示自己博闻强记,“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之外,主要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文学效果,不至于使用冷僻的典故,否则,读者不能取得一致的理解,于诗文作者的传情达意无益。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不动声色地把典故“青鸟”、“蓬山”(出自《山海经》)嵌入其中,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不仅无碍于诗意的传达,由此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像这样巧妙、自然运用的典故更需要我们仔细鉴别和体味。

古诗的故事 篇四

一、典故的含义及其“密码性”

所谓典故,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说来,典故是指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语言,历史人物、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前人诗句,也包括化用前人诗句。用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引古以说今;二是所引古事古语是特指的,应都有出处;三是词约而意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典故被普遍使用。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因为典故来源于古代典籍,所以它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就像电报中的密码一样,需要破译。否则,就会导致对诗意浅薄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们以李商隐的《华清宫》一诗为例: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在熟悉这些典故的人看来,这首诗十分“浅近”,但对一个现代读者来说,他除了要了解每个词的“字典意义”之外,还必须了解:“华清恩幸”的故事内容;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故事内容;玄宗于安史之乱时幸蜀的故事内容。此外,还应对中晚唐的历史环境、当时出现的众多咏华清宫、杨贵妃的诗歌等有所了解。要想鉴赏古代诗歌,就必须破译这些“密码”。否则,这些典故就会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

二、用典方式

1.引用故事

引用故事,简称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故事首先包括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引用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

引用故事,还包括引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又有明用和暗用之别。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用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暗用历史故事,是指没有明白指出引用了哪个历史故事,让人难以一眼看出。如果读者知道所引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甚至不知所云。如杜甫的《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的诗句,就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就颇令人费解了。也有反用历史故事的。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他,这本来是汉文帝惜才的表现。而李商隐却在《贾生》一诗中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这一典故的反用,李商隐借此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2.点化前人语句

用典的另一种方式是点化前人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诗句;也可以化用,即将前人的诗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典型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如《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杜甫将其点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更生动形象了,也更精警了;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诗文的艺术风格大有不同。

三、典故的使用与诗的意境

典故主要来自古代典籍,它的使用可以瞬时引人遐思,这自然会增加诗的内涵。而它的凝缩性又使它能够以简驭繁,使诗歌达到词约意丰的效果。典故的使用,还可以使诗歌避免直露表达,变得委婉含蓄,进而而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境界。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最新范文

天狗望月【优秀4篇】01-16

春游计划优秀4篇01-16

兔年拜年四字成语精辟祝福语优秀4篇01-16

《月迹》的阅读答案优秀6篇01-16

中西文化论文精选10篇01-16

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5篇01-16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精选6篇01-16

公交车多人运动阅读(通用10篇)01-16

计算机硬件培训范例6篇01-16

祝万圣节快乐的祝福语精彩3篇01-16

149 296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