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重要性 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最新7篇)

2024-01-12 07:25:05

语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好好学好国语—普通话。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的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最新7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一

关键词: “推普” 普通话课程教材 普通话水平测试 语言教育

汉语普通话在普及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促进信息化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扩大普通话的传播和影响,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推普”、“普通话水平测试”、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普通课程的背景下,反思普通话课程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一、教材编写向PSC应试培训倾斜——课程定位偏差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1994年国家三部委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了测试的对象及相应人员获得普通话资格证书的等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1994年开始使用,2003年《大纲》修订版实施。2004年由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组织编写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版。《大纲》和《纲要》规定了测试内容、测试题型及评分系统。

PSC“大纲”和“纲要”是新时期“推普”的纲领性文件,对普通话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产生重大影响,随后出版的各类普通话教材大多以两“纲”为依据,教材内容与PSC高度统一,将普通话基础知识、普通话测试指导、普通话测试训练等内容,“按照理论——训练——测试的程序进行整体编排”[1]P100。这类教材按照《大纲》和《纲要》规定的测试范围,涵盖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部分内容,进行训练和指导,突出实用性、针对性。

据统计,从1994至2011年,全国各地由官方机构组织编写的普通话测试教材14部,非官方编写的教材48部。2010年是这类教材编写的高峰——该年度共出版普通话测试教材10部。从2005年—2010年,平均每年有8.5本普通话测试教材面世[2]P84-85。

语言学习注重讲练结合,结合测试评分标准进行训练,突出语言知识体系教学服务语言实践,是这类教材的主要特征。但这种“应试培训型”教材的用途被扩大化,多年来的情况是,“应试培训型”教材成为普通话课程普遍的首选教材,PSC应试培训逐渐取代了普通话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内容与训练的各个环节都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题型及评分标准为依据”,导致普通话课程目标单一化、纯工具化现象严重[3]P50。

普通话课程的确是一门特别强调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在当前推行PSC的背景下,有必要将PSC的训练机制引入普通话课程教学,将提高学生PSC应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但在此过程中还是要坚守一个原则:“普通话课程不应等同于应试培训课”[3]P50。

多年的观察证明,应试训练的意义重在识记而不是生成,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学习者而言,PSC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里记住一些字词的发音,但难以形成对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许多担任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教师发现,学习者在“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两项测试中往往得分较高,但在朗读和说话测试时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频频暴露方音特点,出现“系统性错误”、“系统性缺陷”。不少测试员发现,一些学习者在测试中朗读、说话的能力与读字词的表现判若两人。这是因为在读字词的强化训练阶段,学习者努力用普通话语音纠正和掩盖其方音特点,听起来虽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显得生硬、不自然,但声、韵、调发音基本正确。当进入朗读、说话测试时,他们在语流表现中总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这类PSC“应试培训型”教材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在停止强化训练后,学习者说普通话的水平很可能回到原有状态。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已达到较高测试等级的学习者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的表现与其获得的PSC等级不相符合。

这类PSC测试用书几乎全面占据普通话课堂,成为主流教材,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严重的后果,是使普通话课程变为PSC应试培训课。在PSC《大纲》和《纲要》的引领作用下,普通话课程向PSC应试培训倾斜,普通话作为一门课程,其学科属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受到冲击。

二、教材知识结构失衡——以语音教学代替语言教学

当前普通话教材偏重语音教学,教材知识体系的重点是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如声、韵、调、音变的理论与发声训练,在读词语、朗读作品及说话训练中,都偏重对语音规范程度的评价。有学者指出,普通话“课程内容失衡”[4]P135,将教学重点放在语音知识教学和静态语境下的发音训练上。亦有学者反对将普通话课程当做口语正音课,提出“词汇教学中心论”,主张“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说话、阅读、写作三种能力[5]P46。

语音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以偏概全,以语音教学取代语言教学的丰富内涵,淡化母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语言的结构是多元的,语音、词汇、语法要素和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语言技巧及语言文化素养,都需要学习者在长期的艰苦学习中付出努力。

普通话的定义正反映了语言概念及其内涵的丰富性特征:“普通话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6]P3这一定义恰好说明,语音不是普通话学习的唯一和全部,仅依赖语音学习无法把握普通话的精神内涵,获得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学习者除了掌握普通话语音体系外,还应掌握词汇、语法的规范标准及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因此,将语音教学为主的教材作为普通话课程教材,偏离了课程教学的主旨,导致课程知识结构严重失衡。

三、教材对实践教学设计不足,对营造语言学习氛围缺乏认识

语言学习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的口头实践,特别需要借助语言环境的熏陶,与其他课程相比,实践环节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

目前各学校普通话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许多教师抱怨普通话课时被不断压缩,多数学校是36学时,有的少至18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的确是个难题”[7]P334,在较少的课时内教师无法细致讲授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无法用较充裕的时间组织课内的实践练习,特别是课外的实践环节更难落到实处。因为课堂上实践不足,课后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来督促学生加强训练,所以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实效很难保障。

当前普通话教学忽略了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环节,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氛围,使学习者脱离母语方言的“大海”,在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语境中“耳濡目染”,从而有效增强课程学习效果。

关于语言学习与环境氛围的重要关系,可以借助“一傅众咻”的成语来说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8]P2712《孟子》文本以语言教学案例来论证环境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性。从语言教育视域看,该成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语言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楚大夫之子生活在楚语的“大海”中,尽管这位来自齐国的“外教”发音纯正、督责甚严,但这个学生在“一傅众咻”的氛围下学说齐国话实在难见成效。等到他身处齐国临淄城内的街巷里,被齐国话熏染“数年”后,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结合“推普”与普通话教学实际可推断:普通话课程教学要避免出现“一傅众咻”局面,应重视“课内”、“课外”的实践训练,通过实践环节全面营造普通话学习的环境氛围。基于对实践教学和营造“推普”语言氛围的重要性,普通话教材编写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创新型实践教学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语言学是一门领先学科,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正是语言学发挥作用的时刻”[9]P1。语言学界在继续加强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应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加快研究步伐,进一步研究“推普”的理论与实践,加大力度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期待有更多学者关注普通话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推普”形势,并不断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春玲。普通话教材现状调查研究[J].语文学刊,2012.6.

[2]王彩豫,曹艳丽,王群生,李德龙。普通话测试教材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韩佳蔚。普通话课程不应等同于应试培训课[J].文教资料,2012.20.

[4]周红苓。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论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5]李振中。基于“词汇教学中心论”的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探析[J].教育探索,2012.9.

[6]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增订第四版).

[7]童玮。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的提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8.

[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中华书局,1980.

[9]许嘉璐。面对新世纪的我国语言学[J].中国语文,1999.5.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二

摘 要: 语言态度调查是社会语言学中重要的内容,是人们对某种语言评价及其行为的倾向。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内高中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其潍坊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及在不同场合下不同的语言使用选择。利用卡方检验着重分析性别与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的相关性,并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普通话推广、方言保留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潍坊市高中生 潍坊方言 普通话 使用状态 语言态度

1.研究目的与方法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国地域广阔,汉语方言区和民族语言区众多,潍坊方言则属于北方语言中齐鲁方言的一个分支。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标准语言是高级变体,即高位语言,服务于高级功能,如公众场合;地方语言是低级变体,即低位语言,服务于低级功能,如非正式场所。对于高中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还需要再进行一番调查,才能使我们的分析更有针对性。

语言态度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和人们关系较密切的领域。语言态度指的是“不同语言(或变体)的说话人对自己的语言和彼此的语言的态度”。对一种语言表示正面或反面的情绪可以反映一个人对语言的难度、语言的重要性和语言的社会地位的看法,也可以表现出人们对某一种语言的人的态度。

本文着重研究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背景下,以潍坊话为母语的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他们对于潍坊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及由语言态度影响下的语言行为。最终,调查结果对于城市语言环境的改造和方言未来去留的倾向,以及对学校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指导性意义。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95名在校高中生发放并回收问卷,通过不同情况下的语言选择多样性的设定问题,利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和EXCEL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预测趋势。“语义微分量法”是评价语言态度的重要方法。

2.调查环境和样本构成

选取山东省昌乐二中高二某三个班的学生为调查样本。昌乐二中是省级重点高中,其生源一半来源于潍坊市,样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其中3份为无效问卷,5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5%。

潍坊市内实验组被调查者共52名,其中男生37名,女生15名;来自潍坊市城市的被调查者26名,潍坊市内农村的被调查者26名。

3.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潍坊市内被调查对象的语言能力为,选择潍坊方言“熟练”的37人,选择“会说,但不地道”的12人。因此,潍坊市内被调查对象大部分熟练掌握潍坊方言。

3.1语言分布与使用情况分析

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时,被调查者对于潍坊话与普通话的语言选择存在差异。对父母交谈时,说潍坊话的人数为37,占71.2%,与兄弟姐妹交谈时说潍坊话人数为36,占69.2%,与老师同学交谈时,说普通话人数为30,占57.5%。与父母、兄弟姐妹交谈时,因为属于方言环境占主导地位家庭共同体,方言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而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处于学校这一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场所,因此选择交流没有障碍的普通话的频率大大超过使用方言的频率。

在问卷中,有关“交谈场合”的问题中,“大型商场”和“菜市场”的调查结果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在大型商场,说普通话的人数为24,占46.2%,在菜市场,说潍坊话的人数为37,占71.2%。在大型商场里购物的时候,近一半被调查者选择用普通话,其次是方言普通话混用,最后是方言;而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用方言,由此可知,两者的语言选择明显受到环境影响。在大型商场中,与普遍讲普通话的营业员交流时,人们会普遍选择普通话;出于在高档场合表现自己高档身份的心理诉求和不威胁到自己的面子,会使用更高级的语言。菜市场中大部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小贩,对普通话掌握程度很低,与之交流出于舒适便捷的需要,绝大部分人会选择方言,表现出被调查者中存在语码转换现象。

在对于“未来配偶、子女说什么语言好”的问题上,两者都是选择普通话的人数最多,分别为36.5%和51.9%。表明普通话正得到广泛的接受,未来将占据主流地位,并且父母的语言态度和希望也会影响子女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能力。

下面研究性别对被调查者语言选择的影响,现在假设性别对被调查者的语言选择具有影响,我们用到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方法――卡方检验一一检验性别对于潍坊话、普通话、潍坊话与普通话并用这三个选项的相关性。

卡方检验法是统计学中一个重要并且常用的相关性检验法,卡方检测就是统计样本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经过一一检测,得到性别与“您与兄弟姐妹交谈用 ”这个问题的A选项“潍坊话”具有相关性。卡方检验步骤如下:

卡方检验

a.1单元格(25.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08。

b.仅对2x2表计算。

(1)假设性别与“在学校同老师和同学交流用潍坊话”相互独立;(2)根据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得到Pearson卡方值为5.503相伴概率p为0.019;(3)显著水平α=0.05,p=0.019

同时,“您在大型商场购物时最常用 ”这个问题的C选项“潍坊话与普通话并用”具有相关性。

卡方检验

a.1单元格(25.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46。

b.仅对2x2表计算。

(1)假设性别与“在大型商龉何锸毖窳街钟镅圆⒂谩毕嗷ザ懒;(2)进行卡方检验,得到Pearson卡方值为6.609,相伴概率p=0.01;(3)显著水平α=0.05p=0.01

3.2语言态度分析

本部分重点研究潍坊市高中生对于潍坊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通过对于潍坊方言认可度的八个问题,使用语义微分量法取平均值的方式测定数值,从而得出对于潍坊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及接受程度。我们这里采取五分法测定分别为:“非常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一般(3分)”、“不太同意(2分)”和“非常不同意(1分)”。

由上可以得出,除18题“我很喜欢方言电视、广播节目”平均值小于4,是3.9分之外,其他题目的平均分均高于4分,表明我们调查的结果,潍坊市以潍坊方言为母语的高中生总体对于潍坊方言的态度非常积极。

在15题“我认为潍坊话特别亲切,特别有认同感”、17题“我愿意传承潍坊话,使其得以传承而不是消失”和21题“我不认为潍坊话土、没内涵”等心理和情感倾向问题上,得分较高分别为4.6,4.7,4.6。结果普遍认同潍坊话作为方言,给人们带来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同时希望潍坊话得以继续保留,普遍不认为潍坊话作为方言土和没内涵,自己也愿意为方言的保留做出贡献,表明对这三个关于方言态度的问题上,足以看出被调查者整体对于潍坊方言主观性的积极态度与热爱程度。

在16题“在潍坊话与普通话皆可的场合,我更愿意说潍坊话”、18题“我很喜欢方言电视、广播节目”、19题“我觉得本地政府跟媒体与要加强方言的宣传”和20题“我的老师上课如果用潍坊话,我可以接受”等方言与普通话具体使用选择的问题上,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为4.3,3.9,4.3,4.2。这表明在国家大力倡导普通话的前提下,被调查者大多认为大众传播途径和语言社会的主流导向应以普通话为主,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交流,同时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场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同时,规范有声媒体的语言使用,方言节目进行严格的筛选,符合人们的需求。在要求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场所正确文明使用普通话,提高办事与生活效率,营造良好的社会语言氛围。

下面我们分析性别因素对语言态度的影响:

男生总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分别为4.7,4.8,4.5,4.8,4.1,4.4,4.3,4.8),而女生的平均值则始终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分别为4.1,4.4,3.7,4.5,3.5,3.9,3.7,4.3)。可以得出,潍坊市高中男生被调查者对于潍坊方言的好感程度和积极态度好于女生。

首先,社会语言学里关于性别的研究普遍认为,女性对于处于社会性上位的、威势型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正统的语言会有更积极的反映。女性的传统地位比男性要低,说更威势型的、被社会承认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男性希望维持原有的势地位,方言是传统的象征,维持方言有助于维持自己原有的权势地位。其次,女性情感细腻,注重自己方方面面的形象展现。最后,我们普遍认为女性学习语言的天赋和能力高于男性,所以喜g选择自己有优势的语言。

在16题中,男女的分数差距最大语言态度差别最明显,表明在一般方言和普通话皆可时,男生相比较喜欢说方言,而女生更喜欢说普通话。

4.结论

4.1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状况

通过对潍坊市内以潍坊话为母语的高中生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我们初步了解在潍坊市这一方言和普通话并用的城市,高中生对于不同的交谈对象、在不同的交谈场合及语言的展望等问题上不同的语言态度和语言选择问题,也就是存在语码转换现象。

在性别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上,与老师、同学交谈的时候和在大型商场购物的时候,性别因素是有影响的。

潍坊市内高中生对于潍坊方言和潍坊话的语言态度,调查的结果,潍坊市以潍坊方言为母语的高中生总体对于潍坊方言的态度非常积极。在性别因素的影响问题上,男生对于潍坊方言的语言态度高于女生,表明男性对于方言的态度比女性对于方言的态度积极。

4.2思考与建议

经过以上关于潍坊市内高中生潍坊方言与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方言的情感认同很高,认为需要保护与传承。个人要正确认识方言的价值,为家乡语言的发展做出贡献。

普通话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也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因此人人要会说普通话,这样才能让我们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对学生从语言行为及语言态度上进行引导,加大对教师普通话的重视力度。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树立积极健康的语言态度。

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且要传承方言文化,美美与共,让不同的文化共同发展、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冰洁。青岛大学生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及其语言态度调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2]冯广艺。论语言态度的三种表现[J].语言研究,2013(02):112-118.

[3]杨玲。四川方言区在校学生的语言态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8-61.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陕西关中;和谐;普通话;方言

一、新农村下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新农村”即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农村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范畴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新农民”和“新风尚”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来体现,提高农民的普通话语言使用水平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农民普通话水平,农民对普通话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关键,但目前的中国农村,普通话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其核心因素就是农村居民对本地方言的使用,所以要提高农民普通话语言水平,就必须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理性看待方言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方言是一个地区风俗文化的代表,是地区居民约定俗成的生活语言习惯,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外化形式,还是集体情感的凝结,推行普通话,必须尊重农民的方言情节,要给予方言使用空间,同时让普通话和方言文化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一步实现新农村环境下普通话与方言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石。

以下,本文将以陕西关中农村居民的语言状况为例,从陕西关中农村居民对待方言与普通话使用目的及态度来分析农村居民对语言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并针对于此,提出新农村下构建通用语言与方言和谐发展语言环境的一些建议。

二、陕西关中农村居民对待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市,共54个县(市、区),总人口2180万,其中农业人口1557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7%,这一地区是西北地区农业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农村普通话与方言共存发展特征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我们对这一地区农村居民的普通话及方言的使用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约700份,回收问卷521份,回收率为74%,针对笔者此次对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语言状况的调查结果,以下将从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目的和接受态度来分析陕西关中农村居民对待方言与普通话的认知程度。

(一)在方言背景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不同性别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调查中,关中农村男性使用普通话的目的更侧重于:“是否能够对获得理想工作有帮助”,“是否在各种应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否有助于提升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层次”这三个项目。而女性相对侧重:“普通话水平与自身内化素质是否吻合,喜欢普通话交际时获得的认同和赞美,掌握普通话可使自己区别于其他同伴,更能突出自己优点”这三个方面。

综合分析得出,男性看重掌握普通话在生活语言运用环境中的功利作用;而女性则看重普通话对个人内在素质的提升功用。

其次,对于方言的使用目的调查从性别角度来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中对方言持相对维护态度的女性多于男性。因为农村区域的女性获得的普通话交际机会较少,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主体还是以男性为主,女性的家庭劳务的负担较重,生活接触范围较小,虽然现在农村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相较之男性,女性获得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方言的使用,使她们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产生共同认知,因此她们也更愿意使用方言交流。而农村的男性在外出经商务工机会相对较多的状况下,更愿意在保留方言的基础上,学习和使用便于外出交流的通用语言。

(二)在方言背景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陕西关中农村区域的居民按不同年龄阶段对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认知数据呈不同正反比状态。

首先,受访者中50岁以上年龄者,多对方言使用持绝对认可态度,对普通话的使用呈轻视态度。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基于随着年龄增大,出于应试、求职而学习和应用普通话的动机减少或丧失。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机会增加,农村存留人口多以老龄人口为主。农村老龄人口的甚或环境固定,语言使用习惯基本上已经固化,接受新的语言观念较为困难,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动机,都不会再有新的普通话语言使用环境提供给他们,没有了使用普通话的必要,因此也就对方言的认可度更高。

其次,受访者中30至45岁左右年龄阶段的人中,对普通话的使用效力持认可态度的明显增加,因为他们多属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中的主力军,方言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在其生活工作中显现的更为明显,为了提升生活及工作质量,推进良好的生存状态,他们必须接受并使用普通话。但同时,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对普通话重要性的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村居民普通话认知接受的态度也就更呈现出被动化的特点,许多受访者甚至在40岁前,都未使用过普通话交际,迫于客观环境,才开始使用普通话,但浓重的方言本色,使他们的普通话交际显得并不和谐,因此,一旦脱离被动起因环境,他们更愿意回归单一方言使用的环境中。

至于,陕西关中区域农村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于普通话的主动学用者则较多。一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举措,多从基础教育入手,对年轻人影响较深;二是信息化时代,农村闭塞状态已大为改观,新事物、新观念的引入也对农村青年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三是农村青年人受到的传统观念及语言习惯影响较轻,易于将现有的语言交际习惯与普通话接轨。

(三)在方言背景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就文化程度而言,随着学历层次提高,为满足应试需要而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比例递增,文盲、小学、中学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成递增状态。同时,受普通话本身功用性吸引的人数比例也处于递增状态。这说明,学历层次越高的人,越重视普通话的应试性及社会功用性。

陕西关中区域文化程度较低或彻底未受过教育的人员对学习使用普通话持冷漠态度的人数比例最大,在关中区域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者多由于不同原因丧失受教育机会。这些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的农村劳动和生活环境中,能够有机会外出务工的机会很少,无法真正体会到学用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于是,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此持冷漠态度,多愿意使用方言交流。

主动学用普通话的人群多集中在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中中学文化程度及以上人员中。这类人群,年龄区段跨度广,多集中在18至45岁之间,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所形成的认识高度,促使他们主动认识到学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此类人群大多都是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更感兴趣,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地采纳,或者率先改变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大力与城市化生活方式靠近;一部分人经常外出,脱离农务开始经商,每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务工的经历使这些人经常具有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所以主动接受意识较为强烈。

三、促进新农村下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居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学习认识,使普通话能够顺利成为农村新语言环境和谐建设的一份子

显然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从性别、年龄、文化层次三个角度,农村居民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知接受程度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横向比较下,农村人口中年龄在45岁以下,中等文化程度,社会接触层面较广的人群明显在方言使用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接受普通话的普及。而这部分人口逐渐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这充分说明,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已逐渐被农村人口所接受。同时也体现了半个多世纪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巨大成就。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地方历史,记录了地方风物。方言更多的保存了地方的民俗文化。例如陕西关中的秦腔是我国传统戏剧中最古老的方言剧种之一,而且目前在陕西关中农村依然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三娘教子”等经典剧目广为传唱。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方言在农村的文化地位,认可方言在农村的文化地位是正确处理广大农村通用语言与方言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对广大农民的情感本体的尊重。

我国是一个方言种类繁多的国家,普通话的推广更有利于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尤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流通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言的地位会被取代或削弱。我们认为普通话是为了沟通交流,而方言,则是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放弃方言,会使文化传承的基础日益单薄。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存在不应形成矛盾对峙,普通话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是在尊重方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二者是和谐共存关系,而不是单项覆盖,在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要掌握好度,而这种度的标准就是不能破坏广大农民的本土文化感情―方言。

但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也是发展形成的,方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它有自身在发展中需要被保护尊重的要求,但社会民族的发展一定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多种语言文化形式并存的状态是社会发展多元化特点的典型体现。依据这个规律,农村人口完全可具备方言和普通话共同有效学习使用的能力,方言是文化财富,社会生存也同样需要通用的交流工具,普通话由此而生,这也正是其被国家大力倡导推行的目的。

第三,不断加强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普通话语言使用优势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村居民对普通话的认知度,甚至可以通过广大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途径,营造普通话的使用氛围,使普通话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语言中,但同时也兼顾了农村居民的方言使用习惯,不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最终使新农村下普通话与方言得以和谐发展,和谐的新农村语言环境得以成功构建。

参考文献:

[1]赵小刚。甘肃农村居民通用语言文字观的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11)

[2]乔倩关延庆。新农村和谐生活语言的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7)

[3].从影视方言化看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J].电影文学,2009,(3)

[4]关延庆张继德张晓燕。建设新农村语言文字工作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

[5]王煜涵。浅谈方言与普通话[J].商业文化,2010,(10)

[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周庆生,王铁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下编)[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四

关键词: 职业学校幼师专业 普通话教学 教学方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而幼儿教师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教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通过幼儿教师来实现。幼儿教师能否完成这一神圣而关键的使命,取决于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长期训练、逐步改善和提高积累的结果。职业学校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对普通话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幼师专业尽管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然而由于专业教师紧缺、课时有限,很难满足这个专业对学生普通话的高要求。我长期从事普通话培训及测试工作,对于如何在职业学校现有条件下切实提高幼师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一)是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幼师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是幼儿园教师,要想受聘于幼儿园做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中普通话等级水平(必须达二级甲等)是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普通话,而且要学好普通话。

(二)是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将来职业的要求。

《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老师,教师本身语言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3―6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会幼儿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的能力,这是幼教职业的要求。

(三)是提高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现代教育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而且是通识教育,即素质教育。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交际能力的依托,在由文字到文学和文化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工作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文字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素之一,是学好一切知识、掌握一切理论的前提。同时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

二、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对普通话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普通话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幼师专业尽管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但在教学设施配备和教学队伍建设上都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普通话教师,教师教学手段相对滞后,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室很少提供给普通话教学使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不高。

(二)师生对普通话课程认识不足。

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话课应该与幼师的专业课程及技能课程同等重要,但实际情况是普通话课程课时很少,一般一个星期两节课,因为不是专职普通话教师上课,教学也较为随意,甚至随意降低要求。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是把学习普通话当成一项任务来面对,应付过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普通话学习过程,重普通话测试结果的急功近利思想,表现为重拿证而轻提高。很多师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仍然习惯使用方言,他们只为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而做临时性、阶段性的应付式学习。

三、优化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1.对于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话是其职业语言,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其必备的职业素质。学校要统一认识,向全体教师及学生宣传,深层次地认识语言标准化、规范化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身体力行,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依据学生语音面貌的实际状况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语音面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分为语音面貌较好、一般和较差三个组。对语音面貌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在正音问题,异读字、多音字误读等方面加强训练;对语言面貌一般和方言浓重的学生,采用形声字声旁类推法,声韵拼合规律,记少不记多,勤查字典等方法将字的标准音落实;对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重点辅导。提高与补差相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优生吃不饱,又可以避免学困生消化不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课堂教学,强化语音训练。

由于职业学校普通话课程课时的限制,普通话课堂教学只能起一个指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语音训练。

1.正音训练。普通话语音教学包括发音和正音两个部分。发音准确是语音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发音是否准确与听音、辨音能力的强弱有关,所以首先要提高语音的分辨力,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掌握了正确发音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正音是指掌握汉字、词语的普通话标准读音,纠正受方言影响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这属于一种记忆的训练。方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不是毫无规律的。了解了方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就不必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死记,而可以一批一批地去记。如有的把r声母或n声母读成l声母,有的平、翘舌音不分,等等,遇到这种系统性的语音错误,我们就可以成组分类来辨正。

2.吐字归音的训练。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汉字的发音应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达到枣核形是普通话纯正的关键。但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否则必然会削弱声音的感彩,破坏语言的节奏。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出字训练――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立字训练――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归音训练――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只有这样发音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声音和谐悦耳。

3.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互动中完成任务。普通话教学属口语教学系列,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能否顺利“撬开”学生的嘴巴,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训练环节,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要真正地学好这门课,重点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提高普通话水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记住普通话发音基础知识就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普通话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听音、发音、正音,诵读、说话、讲演等的训练,坚持“以理论为前提,以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当他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再因势利导,通过纠正方言笑话中不规范的语音、词汇、语法,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互动学习中。

(三)重视课外训练,使课堂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习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因此,仅靠普通话课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外下大工夫进行练习。普通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将普通话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使普通话运用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能力和日常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养成课外自觉练习的习惯,努力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交际语言,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弥补普通话课程教学时间的不足。

1.成立帮扶结对学习小组。住宿生以宿舍为单位,走读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帮扶结对共同提高法,选派语音面貌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帮扶方言较重的同学,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帮扶对子进行语音练习,要求学生相互监督,相互纠正方音,相互学习规范的语音。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而且普通话水平会共同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普通话教师可联合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诗朗诵、讲故事等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提高普通话水平。

3.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做表率。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要说普通话,学习语言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大课堂。

(四)以测促教,以测促学。

由国家语委组织审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指导用书。我们可以以《纲要》中覆盖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围绕测试的具体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将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作为幼师专业学生一项硬性的学业指标,使学习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成为幼师专业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公安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初探。森林公安,2010,(5).

[2]倪文。浅谈技校幼儿师范专业普通话语音教学。海峡科学,2010,(9).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五

“新农村”即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农村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范畴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新农民”和“新风尚”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来体现,提高农民的普通话语言使用水平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农民普通话水平,农民对普通话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关键,但目前的中国农村,普通话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其核心因素就是农村居民对本地方言的使用,所以要提高农民普通话语言水平,就必须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理性看待方言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方言是一个地区风俗文化的代表,是地区居民约定俗成的生活语言习惯,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外化形式,还是集体情感的凝结,推行普通话,必须尊重农民的方言情节,要给予方言使用空间,同时让普通话和方言文化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一步实现新农村环境下普通话与方言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石。

以下,本文将以陕西关中农村居民的语言状况为例,从陕西关中农村居民对待方言与普通话使用目的及态度来分析农村居民对语言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并针对于此,提出新农村下构建通用语言与方言和谐发展语言环境的一些建议。

二、陕西关中农村居民对待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市,共54个县(市、区),总人口2180万,其中农业人口1557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7%,这一地区是西北地区农业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农村普通话与方言共存发展特征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我们对这一地区农村居民的普通话及方言的使用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约700份,回收问卷521份,回收率为74%,针对笔者此次对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语言状况的调查结果,以下将从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目的和接受态度来分析陕西关中农村居民对待方言与普通话的认知程度。

(一)在方言背景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不同性别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调查中,关中农村男性使用普通话的目的更侧重于:“是否能够对获得理想工作有帮助”,“是否在各种应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否有助于提升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层次”这三个项目。而女性相对侧重:“普通话水平与自身内化素质是否吻合,喜欢普通话交际时获得的认同和赞美,掌握普通话可使自己区别于其他同伴,更能突出自己优点”这三个方面。

综合分析得出,男性看重掌握普通话在生活语言运用环境中的功利作用;而女性则看重普通话对个人内在素质的提升功用。

其次,对于方言的使用目的调查从性别角度来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中对方言持相对维护态度的女性多于男性。因为农村区域的女性获得的普通话交际机会较少,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主体还是以男性为主,女性的家庭劳务的负担较重,生活接触范围较小,虽然现在农村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相较之男性,女性获得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方言的使用,使她们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产生共同认知,因此她们也更愿意使用方言交流。而农村的男性在外出经商务工机会相对较多的状况下,更愿意在保留方言的基础上,学习和使用便于外出交流的通用语言。

(二)在方言背景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陕西关中农村区域的居民按不同年龄阶段对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认知数据呈不同正反比状态。

首先,受访者中50岁以上年龄者,多对方言使用持绝对认可态度,对普通话的使用呈轻视态度。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基于随着年龄增大,出于应试、求职而学习和应用普通话的动机减少或丧失。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机会增加,农村存留人口多以老龄人口为主。农村老龄人口的甚或环境固定,语言使用习惯基本上已经固化,接受新的语言观念较为困难,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动机,都不会再有新的普通话语言使用环境提供给他们,没有了使用普通话的必要,因此也就对方言的认可度更高。

其次,受访者中30至45岁左右年龄阶段的人中,对普通话的使用效力持认可态度的明显增加,因为他们多属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中的主力军,方言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在其生活工作中显现的更为明显,为了提升生活及工作质量,推进良好的生存状态,他们必须接受并使用普通话。但同时,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对普通话重要性的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村居民普通话认知接受的态度也就更呈现出被动化的特点,许多受访者甚至在40岁前,都未使用过普通话交际,迫于客观环境,才开始使用普通话,但浓重的方言本色,使他们的普通话交际显得并不和谐,因此,一旦脱离被动起因环境,他们更愿意回归单一方言使用的环境中。

至于,陕西关中区域农村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于普通话的主动学用者则较多。一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举措,多从基础教育入手,对年轻人影响较深;二是信息化时代,农村闭塞状态已大为改观,新事物、新观念的引入也对农村青年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三是农村青年人受到的传统观念及语言习惯影响较轻,易于将现有的语言交际习惯与普通话接轨。

(三)在方言背景下,陕西关中区域农村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认知分析

就文化程度而言,随着学历层次提高,为满足应试需要而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比例递增,文盲、小学、中学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成递增状态。同时,受普通话本身功用性吸引的人数比例也处于递增状态。这说明,学历层次越高的人,越重视普通话的应试性及社会功用性。

陕西关中区域文化程度较低或彻底未受过教育的人员对学习使用普通话持冷漠态度的人数比例最大,在关中区域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者多由于不同原因丧失受教育机会。这些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的农村劳动和生活环境中,能够有机会外出务工的机会很少,无法真正体会到学用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于是,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此持冷漠态度,多愿意使用方言交流。

主动学用普通话的人群多集中在陕西关中区域农村居民中中学文化程度及以上人员中。这类人群,年龄区段跨度广,多集中在18至45岁之间,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所形成的认识高度,促使他们主动认识到学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此类人群大多都是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更感兴趣,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地采纳,或者率先改变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大力与城市化生活方式靠近;一部分人经常外出,脱离农务开始经商,每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务工的经历使这些人经常具有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所以主动接受意识较为强烈。

三、促进新农村下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居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学习认识,使普通话能够顺利成为农村新语言环境和谐建设的一份子

显然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从性别、年龄、文化层次三个角度,农村居民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知接受程度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横向比较下,农村人口中年龄在45岁以下,中等文化程度,社会接触层面较广的人群明显在方言使用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接受普通话的普及。而这部分人口逐渐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这充分说明,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已逐渐被农村人口所接受。同时也体现了半个多世纪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巨大成就。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地方历史,记录了地方风物。方言更多的保存了地方的民俗文化。例如陕西关中的秦腔是我国传统戏剧中最古老的方言剧种之一,而且目前在陕西关中农村依然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三娘教子”等经典剧目广为传唱。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方言在农村的文化地位,认可方言在农村的文化地位是正确处理广大农村通用语言与方言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对广大农民的情感本体的尊重。

我国是一个方言种类繁多的国家,普通话的推广更有利于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尤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流通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言的地位会被取代或削弱。我们认为普通话是为了沟通交流,而方言,则是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放弃方言,会使文化传承的基础日益单薄。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存在不应形成矛盾对峙,普通话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是在尊重方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二者是和谐共存关系,而不是单项覆盖,在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要掌握好度,而这种度的标准就是不能破坏广大农民的本土文化感情―方言。

但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也是发展形成的,方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它有自身在发展中需要被保护尊重的要求,但社会民族的发展一定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多种语言文化形式并存的状态是社会发展多元化特点的典型体现。依据这个规律,农村人口完全可具备方言和普通话共同有效学习使用的能力,方言是文化财富,社会生存也同样需要通用的交流工具,普通话由此而生,这也正是其被国家大力倡导推行的目的。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六

关键词: 机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普通话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不仅立法规定推广普通话,而且对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各种行业人员提出明确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更不断研究和改进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2000年9月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包括:“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省语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08〕4号文件规定:“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和担任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语音教师和播音、主持、影视剧表演等专业教师应当达到一级水平。”为了确保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可信度与科学性,提高测试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国家测试中心建立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断改革和创新测试手段,于2007年开始试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2009年在全国十三个省市试点,2011年全面展开机辅测试。

由此可见,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特殊行业的教师,国家对其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等级区分更加细致,其中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由2000年规定的二级乙等提升到2008年规定的二级甲等。《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应该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应该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读能力,能胜任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学生在毕业前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才能获取相应的教师资格。从2009年开始,普通话测试全部实行机辅测试。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等级要求的提高和普通话测试难度的增加,普通话教学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与新问题,我们进行了普通话教学的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

1.教师精力分散。普通话教学起步晚,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如我校任课教师全部是兼职,都是通过后期培训获得普通话教师资格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共有四名,其中两名是语文教师,一名学前教育卫生学教师,一名是音乐教师。他们都有相应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研究任务,每人带5~7个班的普通话教学,每周每班一课时,此外还要承担学生测试前辅导、培训工作,测试后评测听测,工作这样教学头绪多,任务重,精力分散,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普通话教学研究。

2.学习研究薄弱。以往学校对普通话课不重视,教师又都是兼职,普通话研究也就无人关心。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对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的提高,学校开始重视普通话教学,但还是把注意力放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上面,对于普通话课程的安排、普通话教师的培养等不够重视。普通话教学凭借旧经验已经不能很好地应对机测的新要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新要求。教学研究的薄弱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普通话测试过关率,而且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如学生在见实习中暴露出与幼儿沟通不畅、分析教材能力不足、课堂教学语言贫乏等问题与普通话教学研究的欠缺不无关系。因此,应特别加强新时期机测背景下该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研究。

(二)学生

1.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在美术、钢琴、舞蹈方面有特长,其凭借这些特长获得加分而进入本专业,因而都意识到这些技能课的重要性。而普通话人人会说,说得好并不能体现出相应的优势,普通话课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生普遍对学校开设普通话课感到惊讶,认为多此一举。

2.对普通话学习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国家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有18年,我们的学生正是第一批规范普通话教育的受惠者,其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氛围与环境中,都能较好地用普通话表达与交流,因而不认为学习普通话有什么困难,普遍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评价很高,意识不到普通话学习的难处。

3.对普通话学习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经过学校和教师课堂的宣传,学生入学以后都能明普通话学习的目的,知道普通话要考级,但同时又认为自己才刚上一年级,离毕业时间还长,加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时间和次数上的限制,因而对普通话学习也就没有紧迫感。

4.对自身的普通话基础认识不足。学生从小在普通话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可以说对普通话并不陌生。然而会说不等于掌握,熟悉不等于理解。考查学生的语音知识,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元音、辅音、声韵调、音节、音变等认识模糊,一知半解。如字词方面识字量不足,学习习惯差,不会读的生字、辨不清的形近字、读不准的多音字很多,普遍没有查工具书的习惯,整个班级找不到一本词典,不会读的字就等着老师来讲。朗读和说话方面问题更大,朗读中添字、漏字、读错字,结巴、回读、怪声调等问题层出不穷,说话时思维混乱、语无伦次、话不成句、病句迭出、难以继续等现象也频频出现。还有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尖音问题严重,男生多受周杰伦等歌星时髦口音的影响,口齿含糊不清。至于说话中的书面语现象、用语不规范现象等就更普遍了。究其原因,小学阶段学习的语音知识大多忘却,初中阶段重视应试教育,忙着做阅读,对答案,学生疲于应付繁重作业,不仅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而且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语音知识不巩固,语言基础不扎实,将来必无法胜任幼儿园语言教学任务。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认识不全面。《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幼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幼儿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幼师的言语习惯与水平将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其次是对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不了解,特别是实行机测以后,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更细、更严格,想要过关难度更大。

(三)教学

1.教学内容单一。由于课时少,普通话教学趋于功利,目标直接指向测试。按照测试的内容要求,字词部分重在进行语音知识的讲解、发音要领的指导、难点字词的辨析;朗读、说话部分重在明确要求,然后让学生围绕作品和话题自己练习,教师进行抽测,找出共性问题再加以辅导。由于面广量大,教师抽测只能蜻蜓点水,个别指导也是挂一漏万。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在话题上不肯下工夫,只是每天读字词、读作品,由于内容单一,不免乏味。新时期机测要求我们必须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做好准备,灵活应对,树立自信心。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要求我们补充教学内容,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2.教学方式机械。多年的普通话兼职教学和功利性造成的后果就是经验主义,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直接呈现每一模块以往可能出现的难点,教给应对办法。如字词部分教师以讲解难点字词为主,学生课外自练为辅;朗读部分以教师示范、指出每篇朗读难点为主,学生课外听录音练习为辅;话题部分教师讲解要求,学生写稿、练说。这种机械的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以规避测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目的,完全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能动性,忽视学生个体探究的价值,剥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时期的普通话教学应能结合机测要求,加强情境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训练;应能结合专业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诊断与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后续研究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研究的建议:

(一)普通话教学对中职学前专业特殊意义的调查研究

1.搜集、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话教学对中职学前专业的积极意义。

2.访问就业、实习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幼儿园园长,了解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普通话方面的职业技能要求。

3.与已在幼儿园参加实习的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座谈或电话访问,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感悟到的普通话方面的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语言沟通技能、语言运用能力等)要求。

(二)机测背景下中职学前专业普通话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1.我校2012级学前专业普通话学习情况及2011级学前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研究。

2.我校普通话教学软、硬件现状的调查。

3.我校普通话教师及教学现状的调查。

(三)机测背景下中职学前专业普通话教学对策的研究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普通话教学的专业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2.调查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结合机测新形势和学前专业要求探究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1)尝试模块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与研究的效率。

(2)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设计开发出普通话教学的校本教材。

普通话的重要性 篇七

知识碎片化普通话教学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微课、慕课等在各个学校中逐渐出现,知识“碎片化”也就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在普通话的教学中,知识碎片化显得尤为重要。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他分为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在教学中如果想要学生快速的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那必须将这些知识进行“碎片化”划分。知识碎片化即把普通话的系统知识点,划分为多个零散的知识点,利用传统教学或者现代互联网技术将碎片呈现给学习者。

一、知识碎片化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取学习内容

普通话是一门系统课程,用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检验普通话标准与否,但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练习,而在学习与练习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系统性练习,必须将系统知识碎片化为多个知识点,以便学生快速获取学习内容。如普通话的声母有7个分类,想让学生把这7个分类一次性快速掌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教学时,将声母碎片化为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中音d、t、n、l、舌根音g、k、h、舌面音j、q、x、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前音:z、c、s等,让学生每次掌握其中1-2个,那么学生便可以很轻松的获取学习内容。

二、知识碎片化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重点

我们以“生”字为例,如果机械的靠老师读“生”学生跟读“生”,恐怕很难让有发音错误的同学快速掌握“生”字的知识重点,所以我们可以将“生”字的拼音碎片化为声母部分“Sh”韵母部分“eng”,以及声调55,依次给学生讲碎片化的知识重点“sh”的发音,“eng”的发音,以及55调。再如普通话中的音变部分,音变也是普通话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知识点分支,而在讲音变的时候,为了学生能快速掌握音变,我们可以将音变的知识碎片化为“一”的变调、“不”的变调、“上声”的变调等等。每次讲解其中一个知识点,学生再根据这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知识重点。

三、知识碎片化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短

普通话知识碎片化已经将系统知识化整为零,学生练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较弱的部分进行重点练习,如声母部分的舌尖后音和舌尖前音,有部分同学舌尖后音发音缺陷,有部分同学可能会在舌尖前音上有缺陷,我们如果把这部分知识碎片化以后,在舌尖后音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着重练习舌尖后音,而在舌尖前音部分可以稍微放松,这样即提高了学习效率,也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四、知识碎片化有利于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各位教师伤脑筋的事情,而学生现在普遍对微信、QQ、易企秀等APP兴趣浓厚,而知识碎片化以后,可以将课程搬到微信、QQ、易企秀里,如可以微信语音聊天与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实时对话练习,利用微信公众号碎片化的知识点(如图)以及可以用易企秀将知识c发到学生手机,让学生在娱乐之余,花较少的时间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以上是笔者根据普通话这门课程的特点来谈知识碎片化教学,知识的碎片化在普通话的教学中也的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知识碎片化因不同学科门类在使用的时候利弊也不同,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祥。基于碎片化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学习模式探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最新范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优秀3篇)01-12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精选7篇01-12

人物肖像范文最新3篇01-12

初恋之青涩回忆范文【精选7篇】01-12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范文优秀4篇01-12

考核办法方案4篇01-12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范文【优秀4篇】01-12

最有情商的生日祝福语优秀8篇01-12

一个人心烦的伤感说说【经典8篇】01-12

祝二人新婚的句子经典6篇01-12

149 29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