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 人物肖像范文最新3篇

2024-01-12 07:22:52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的人物肖像范文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人物肖像 篇一

1、不符合商标法第一节商标定义的;

2、缺乏显著性的;

3、直接描述商品类别、质量、数量等特征的;

4、已在现行语言中成为通用语的;

5、违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的;

6、带有欺骗性质的质量或商品,服务来源的;

7、商标申请是恶意的;

8、含有跟皇家有关的任何标记、肖像等;

9、国旗国徽、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及马恩岛的区旗,国际组织的徽记、军队标识等。

人物肖像 篇二

【关键词】有趣 夸张 漫画 体验 创新 实践

一、研究背景

漫画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绘画艺术形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初中生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平均仅仅为30分钟左右,许多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和休闲类书刊,其中喜欢卡通漫画故事的比例为39%。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们的世界是一个卡通、漫画的世界,但他们对漫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兴趣和临摹上,没有创新,没有想象。因此,本文旨在引导学生如何于时尚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锻炼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给他们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课堂教学设计路径

欣赏――欣赏和分析熟知的人物形象,体会漫画幽默的表现方法,感受创作肖像艺术活动的乐趣。

了解――了解肖像漫画的造型特点,学会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创作肖像漫画,掌握简单易学的漫画表现方法,尝试漫画的创作。

体验――通过对人物五官特点的细心观察,尝试用概括、组合、替代等方式体会肖像漫画的创作过程。

应用――通过同学互动、原型创作,尝试发现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特征,体会发现人物形象使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工具带来的变化。

创造――人物肖像夸张再创造:通过收集肖像漫画资料、交流、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研究和创作肖像漫画。

三、课堂教学设计思考与实录

1.感受漫画。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看――议――画”的过程引入,展开课题。主要通过两个环节:

(1)教师自画像导入。通过教师自我介绍,寥寥数笔展现简单生动的自画像,引发学生对漫画的探求欲。

(2)儿时歌谣漫画的回忆。教师选取了耳熟能详的口诀漫画“丁老头” 帮助学生回忆其绘画的特点,通过“诵读歌谣――教师引导――学生试画”的渐进过程,加深学生对漫画的认识。

2.美的感受。重点赏析《! ?》-丰子恺、《父亲碗里有了肉》-王复羊、《园艺大梦》-几米。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几件漫画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漫画的特点与乐趣。对丰子恺的作品《! ?》,教师引导设问:“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发现:“小男孩看见心爱的小鸟死了,很伤心。”“鸟笼敞开着,希望小鸟飞起来。”教师进一步设问:“请根据漫画表现的内容,为其取一个适合的题目。”学生讨论热烈,很快得到各种画题:“小鸟怎么了”“飞翔”“笼中鸟”。

对作品《父亲碗里有了肉》,教师通过与油画《父亲》的比较,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异同中发现漫画的侧重点及表现意义。该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上许多农民的现实问题,让观者陷于深深的思考,也感到了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和生命存在的力量。

3.肖像漫画初体验。这一环节是在学生了解漫画的基础上进行肖像漫画的认识与体验。通过熟悉的明星肖像赵本山、崔永元、奥巴马的欣赏,发现肖像漫画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差别,感受特点,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观察讨论肖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有效的肖像漫画初体验。

4.学学画画――肖像漫画的深入学习。随着学生对肖像漫画认识体验的加深,他们积聚了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着重对表现肖像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学习引导。(1)符号化的语言。在肖像漫画的表现中,如何把复杂的肖像变成简单易表现的有趣漫画呢?符号化语言即运用方、圆、三角等几何形把比较复杂的表现对象提炼、简化,完成肖像漫画创作。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加入学生游戏接力画。教师提供五官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五官特点,并给出几个基本形符号,由各组同学依次画一个五官,直至完成肖像。然后,比一比,哪组肖像最夸张有趣。最后,学生自评、互评,发表不同的看法,体会符号化意义。(2)夸张与变形。用符号化的语言降低了绘画的难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要想把肖像漫画表现得更生动有趣,还必须解决另一个难题:夸张与变形。我们具体以明星姚明为例,通过“分析――示范――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要领。 设计意图:a通过观察照片,分析人物的主要特征;b课件分步展示夸张变形的过程,帮助学生抓住肖像的典型特征,明确变形的方法步骤。(3)借代与联想。这一环节是对肖像漫画基本画法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对动植物等的观察,借用其局部特征表现人物形象,达到夸张变形的目的。

5.应用与创作。通过以上师生互动、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简单易用的表现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要尝试让学生进行漫画创作,感受艺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练习的具体设计:为同学画一幅有趣的肖像漫画。

要求:线条简洁、造型夸张、人物形象突出。

人物肖像 篇三

然而,在我国悠长的绘画历史中,肖像画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不仅在中国画主流上罕见,甚至连国画基本的精神和美学原则也是与肖像画寻求的“逼肖”标准相悖的。有人做过统计,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精选出的印有近700幅历代名画的《中国绘画历史图录》之中,按题材分,人物画占18%,山水画多达51%,花鸟竹石画有27%,其余类为4%。以俞剑华先生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作以补证,对收录的理论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山水画类占到56%,花鸟竹石类为26%,人物画同样还是18%。由此可见,这个百分比应当是大致浓缩了不同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比重或分量。山水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精华中的主导部分,花鸟竹石类位在其次,而不到1/5的人物画相对来说应居下位。

那么,产生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呢?肖像画的魅力又在哪里?现如今肖像画又是特别受青睐的呢?接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一、肖像画的发展之路

肖像画起源于何时?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第三卷的第一句话就写到:“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其实,自从我们遥远的祖先在石头、陶罐以及青铜器上绘制人们自身画像的时候,肖像画就已经诞生了。甲骨文中的“观”字,就是人面目光的合成意向。早期的肖像画艺术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作为彩陶、青铜艺术以及简帛艺术的主体形象而存在的。作为我国艺术与文明的独特表现形式,中国肖像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字与头像起源和构成的远古时代。晋代傅咸的《画像赋》,其中就有提到:“惟年命之遒短,速流光之有经。疾没世而不称,贵立身而扬名。既铭勒于钟鼎,又图像于丹青,览光烈之攸画,睹卞子之容形。”傅咸提出肖像画的一些表现要素,如:情、形、像等,进一步提出了肖像画的艺术功能。元代以前就有许多优秀的肖像画,最有代表性的就有阎立本的《历代帝皇像》p《步辇图》p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但是,据说《历代皇帝像》中的人物并非是对着真人而画,而是根据史料推测画出来的。

那个时期的肖像画可以说是具有很强的“中国特征”,即明暗几乎没有强调,而是利用笔触的深浅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也是我国一直以来国画所推崇的技法,其难度也是不小的,仅仅凭借几根线条就可以将人物的神态、形象拿捏得当并不是大多数画家做得到的。直至明朝,开始出现了少线描多晕染的绘画方式。代表人物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从而形成波臣派。肖像画发展至今也是历经沧桑,从国画的角落逐渐被世人追捧。

二、“似与不似”的肖像画

众所周知,中国画以精神和境界为上,推崇“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畅神”和“解衣般礴”式的风格和状态,而贬抑“谨细”、“板”、“刻”、“结”等那类“受揖而立”式的拘束死板特征。这也是肖像画在我国一直以来进入不了主流的原因,正如坡总结的那样,山水只有“常理”而无“常形”,人物有更为严密僵固的“常理”并有“常形”。传统中国画领域中的肖像艺术本身是含有深刻的内在矛盾的,我国的肖像画艺术一直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是作为肖像画,一定要符合“逼肖”的严格标准;二是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和精神来说,更需要“似与不似之间”和“逸笔草草”那种自然生动的笔墨和境界。中国画的材料技法自身在应对第一点上有难度,所以在历史的起起落落之后至今就更求助于西画的素描。而西画虽然在第一点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却无法企及中国画追求的远超写真之上的气韵和意境,因此西法只能是中国文人画家所贬的“不入雅赏,见随于俗工”,完全不达中国画的画风、画神、画意、画韵和画格。这样,在“不似”的“欺世”和“太似”的“媚俗”之间,就形成了中国肖像画的最大悖论。

三、瓷像是一脉相承的艺术

从古至今,肖像画的历史上从不缺少大家。且不说上文提到的阎立本和曾鲸的独特风格,清代的禹之鼎、罗聘、改琦、费丹旭、任颐、郎世宁等肖像画大家都是各具特色。其中,禹之鼎善写照,时常为其老师王石谷在山水画里补画人物小像。改琦,开创清一代人物仕女画之模式。费丹旭亦承袭其法,发扬肖像画精髓。而郎世宁虽然是外国人,但是他贵为宫廷画师,用中国画工具按西洋画透视法写肖像,为我国肖像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任伯年则为集大成者,既有写真工夫,也有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技法,使整幅写照画改变了过去人物主角必正襟危坐的呆板写照方法,其人物画也影响晚清及民国,使肖像画的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肖像画在当今社会也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瓷上肖像,就是一种主流的肖像画形式。瓷上肖像画继承了我国传统肖像画的画骨,学习借鉴西方的肖像画技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瓷板画的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明中叶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出现。清中期,随着清代瓷艺的迅猛发展,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瓷板画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瓷板画越来越走向兴盛。嵌瓷屏风无论是围屏、插屏还是挂屏,都经常会见到上边镶嵌有装饰意味浓厚的瓷板画。

邓碧珊可以说是瓷板画的一代宗师。邓碧珊是“珠山八友”之一,发明了陶瓷肖像结画,其专功鱼藻兼画花鸟,邓碧珊的鱼虫,在设色上受东洋画艺术的影响,他的笔及构图又受宋画的影响较深。由于他有着一定的文学素养,所以他的画一面世便给人一股浓郁的书香气质,画面优雅而栩栩如生。

说到瓷板画,不能不提到南昌瓷板画。南昌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赣文化的代表,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南昌瓷板画在中国绘画史和国际绘画艺术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开创瓷板画在南昌发展的先河。在梁兑石的带动下,各类画庄陆续出现,有开设在西大街的中华瓷庄、子固路的肖庐瓷像馆等,同时也诞生了杨厚兴、关月山、梁燮亭、黄六子等一批瓷板画家。二十世纪中期,杨厚兴先生在南昌首创了彩色肖像瓷画,他的人物画像,笔法细腻,色彩讲究,人物形态逼真,细腻,质感等均属国内外一流水平。1948年,杨厚兴在南昌开设“最明轩画庄”,成为南昌市权威瓷像画庄之一。1979年,国家轻工部首次授予杨厚兴等34人为“中国工艺美术家”(1988年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杨厚兴先生与我的父亲是同门师兄弟,我也是子承父业,立志将瓷上肖像画发扬光大。

最新范文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范文精选7篇01-12

初恋之青涩回忆范文【精选7篇】01-12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范文优秀4篇01-12

考核办法方案4篇01-12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范文【优秀4篇】01-12

最有情商的生日祝福语优秀8篇01-12

一个人心烦的伤感说说【经典8篇】01-12

祝二人新婚的句子经典6篇01-12

犯错万能检讨书【最新4篇】01-12

融资计划(优秀5篇)01-12

149 29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