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最新6篇)

2023-12-28 18:12:41

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心理游戏(最新6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心理游戏 篇一

2018年2月央视新闻频道重点报道了网络暴力游戏盛行对青少年的危害,“绝地求生”“公主生小孩”“地下城勇士”等游戏被称为网络暴力游戏,“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借助各种媒介形式,以打斗、凶杀等为主要内容,众多参与者同时参加的互动游戏”。有调查显示七成左右青少年乃至大学生的网络娱乐,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中80%都与暴力攻击和血腥有关[1]。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导致“精神麻醉”。2018年2月,湖南15岁少年沉迷网络暴力游戏而杀死22岁女邻居的事件,已是血淋淋的事实。201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将把游戏障碍(主要是游戏成瘾)与合成毒品等一起,列入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障碍。网络游戏成瘾,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暴力游戏,因此荒废学业、网络成瘾、手机依赖、人际暴力、脱离社会,对学业发展、人际关系、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暴力游戏成瘾容易引起网络依赖、道德失范和攻击性行为。国家要求部分视频网站全面下线涉及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游戏产品等,以减少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

1、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①角色内化与身份认同:网络暴力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自觉内化角色功能,使用攻击伤害技能,特别是生活化的角色,更容易让游戏者产生角色认同,以至于将游戏与现实相混淆,也容易将游戏中的功能在生活中进行试验。在游戏中给予惩罚措施的游戏者,在现实中也更倾向于给予严厉惩罚,存在内隐和外显攻击。有研究发现,对于媒体中的暴力角色产生认同的观众随后暴力倾向的增加要显著高于没有对暴力角色发生认同的观众;②动作模仿与行为强化:青少年缺乏更全面的辨识能力,网络暴力游戏攻击后给予奖励,是在游戏中刺激和鼓励游戏者进行伤害行为,重复的伤害操作本身是一种强化,动作的重复,血液的喷射,团队的胜利都是行为模仿的心理强化。根据部分网络上伤人事件的报道可知,青少年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来源于网络模仿,模仿网络角色行为,进行偷盗、伤人、强奸等行为,使游戏情景进入生活。不合理的奖励设置更是强化了攻击行为,攻击可以得到奖赏,与法律和现实中的攻击会得到惩罚,形成了背道而驰的理念,作用也将相反;③情感宣泄与体验增强:网络暴力游戏容易造成攻击性行为增加,暴力情绪和态度激惹,这是游戏符合常规的身心反映。也有研究表明自知力较强,性格完善的游戏者,暴力射击游戏等并不会让他们成瘾,也并不会在现实中增加攻击性行为,反而只是他们休闲娱乐的放松方式之一,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不良情绪的宣泄,游戏群体友谊的升华,操作技能的提升,甚至达到自我满足的愉悦。心理咨询过程中情绪宣泄的“假人”游戏,其实也是一个道理,通过攻击假人,实现情绪宣泄,“假人”模型本身也是角色扮演;④死亡本能与自我实现:有研究显示,暴力游戏成瘾并不一定就引起攻击性行为,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是人们的死亡本能,人人都有攻击的欲望,都有伤害别人的冲动,只是平时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约束,人们将行为进行升华为可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活动。游戏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达到自我实现,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了既定游戏,取得胜利,也是通过游戏实现自我的方式。特别是生活中没有目标,缺乏动力的个体,更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归宿,进而实现虚无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个人保持动力的源泉,也是成瘾的因素,是保持行为持续的方式。

2、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学行动指南

①降低强化和实现脱敏:网络暴力游戏的不断模仿,增加了攻击性的可能,减少强化可以降低角色内化和身份认同,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个体产生一定的道德歪曲,表现出对暴力的脱敏,从而导致个体产生相对强烈的攻击性。一是从源头上减少网络暴力游戏,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暴力游戏,需要政、企、校合力,约束暴力游戏进校园、进手机、进市场。二是家长加强监管,减少游戏接触时间和情景卷入程度,实现成瘾的系统脱敏。减少青少年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消除含有暴力网络游戏的教育APP,掌握戒断网络暴力游戏的脱敏方法,能及时减少网络游戏伤害;②增强法制和理想教育:法制教育是游戏者的知识内化,有强烈法制意识的游戏者,能够分清游戏与生活的边界,不会轻易尝试游戏场景和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理想信念教育是防止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开关”,有崇高理想和时间观念的人不会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游戏之中,帮助游戏者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帮助他们有效管理时间的方式。法制教育是底线,理想教育是上线,守住底线,提高上线,促进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价值观;③健全人格和生活方式:人格对游戏者有着深远影响,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游戏的卷入程度有差异,不健全的人格更容易沉溺于游戏和产生攻击性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远离网络暴力游戏成瘾和攻击行为的需要。国家正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培养新时代网络新青年、好网民和网络新人为己任,网民也应积极向好网民的标准靠近,减少网络暴力游戏对自身的伤害。

心理游戏 篇二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游戏 安阳市中学生

1.引言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很多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心理游戏,对于心理游戏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获得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检索国内学术期刊却未发现关于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的,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较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个体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心理游戏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确认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测时在安阳市随机选择初中与高中各5所,其中各包含有1所重点中学和4所一般中学,每所中学选择4个班级(高三除外),共1480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701人,女生752人,初中生792人,高中生661人。再次施测时测试了139人,男生61人,女生78人,全部为高一学生。

2.2测试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问卷共60个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总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

调查中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全部由讲课组中具备问卷调查经验的心理教师主持调查,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为20—25分钟。

剔除无效问卷后,初测有效问卷1443份,再将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安阳市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完全正常者737人,占51.07%,轻度心理问题的有579人,40.12%,中度心理问题的72人,占4.99%,重度心理问题的55人,占3.8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看,女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比男生稍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而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这几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比男生高,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现,10个因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初中生高,且统计上差异显著。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2心理干预后三个班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初测后的结果中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初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三个班级全部都属于高中一年级,分别在三所不同的高中。在三个班级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干预的两个班级都是每周三下午上一个课时的心理辅导课。第一个班级进行以各种心理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第二个班级的心理辅导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第三个班级以心理健康教师生病为由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上自习。三个月后,再次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班级初测与再测结果

注:表中数字全部为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初测时相比,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和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改变,而未做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于以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

4.讨论

4.1安阳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安阳市大多数中学生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其他研究基本符合[1,2],但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3,4]。而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与有的研究不太一致[1],但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情绪有关的方面,这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更情绪化一些。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对比中,发现高中生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的共识[5,6]。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高中有着明显更重的学习压力,学习的竞争,父母的期望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4.2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7],这早已在国内外取得共识。只是有些学者对此还认识不足。要强化心理游戏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适合于增进大家交往的心理游戏;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适合于“优点轰炸”等这样的心理游戏。要发挥心理游戏优越性,在做游戏时就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相互“找优点”要真诚,要是实实在在的优点,不要说假话恭维别人。

5.结语

本研究发现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是最好的,要比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这提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别于一般文化课,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多搞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这样效果最好。本研究显示心理游戏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样本班级的心理问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极少,几乎没有。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游戏是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别是重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游戏有着巨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健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03):310-312,316.

[2]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3]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08):761-762.

[4]邓厚才等。贵阳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01):55-57.

[5]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6-79.

[6]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5):759-761.

心理游戏 篇三

心理游戏既然是游戏,就非常地有趣,能让大家全身心地投入,而只有投入了才会有体验,只有体验了才会有感悟;心理游戏还很放松,在放松中一些平时被掩饰的心理特征,才会暴露无遗,从而让老师号准心脉,对症下药。

确实,在教学中,心理游戏之石,可以玫克学生的心理坚冰。如在讲授《珍爱我们的生命》这一框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根本引发不了学生对生命更深的感司与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施展一下心理游戏的魅力,整节课用两个心理游戏来贯穿始终。第一个心理游戏-----“我的5个最重要的人”,我先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5个人的名字。当同学们写完以后,我开始模拟和假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次意外使你失去了其中的一位,你心须除掉他的名字”。我的语间刚落,“嗡”的一声,刚才还异常平静的教室炸开了。“不会吧?这么残忍啊 !”尽管如此,学生们颇费了一番苦心,划掉了其中一个名字。但这毕竟是游戏,有些学生还显得很轻松,没有完全沉浸进去。“人的生活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请大家再划掉一个名字。”。“请大家再划掉一个。”大多数学生此时就剩下父母的名字了,教室里一片死寂,学生们真切的体会到家人竟然是那么重要,真切地感悟到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只有在失去中,你才能体会到每个生命的无价,你才能懂得去珍爱在你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

停顿片刻以后,第二个心理游戏“墓志铭”开始。首先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现在你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波音客机内,透过窗,外面是蓝天、白云。“突然!”我的话题一转,“飞机遇到了强气流,机长宣布飞机已经无法回避空难,现在离飞机坠落只有5分钟,大家必须在5分钟内写下自己的生命遗言。”在场的学生,第一次感到短短5分钏的重要。学生的笔开始在纸上飞舞,时间很紧,思绪很杂,可是此时此刻,每个人表现得也最真实。5分钟很快就过去,叫停以后,不少学生还低头猛写,此刻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当这个游戏结束后,再让学生回头看看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的所思所写,好多同学都哭了。他们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过危机意识,也没有时不待我的观念。而这两个游戏极大地冲击了自己的人生观,唤起了对生活的激情,唤起了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以后会更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当然,在让心理游戏走进课堂时,应把握“度”,时刻明确心理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情感体验服务的。这时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感悟目的设计不同的心理游戏,如《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爱心之旅》等。通过这些游戏,实现着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使人的精神生长和充盈,同时还可以实现知师、信师、爱师、敬师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快乐的学习,更快的进步。

心理游戏 篇四

【关键词】体育游戏;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重庆市璧山大路中学部分学生和重庆市璧山大路完小部分学生为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查找图书馆资料为本文撰写的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访谈调查法。通过对两所学校的体育游戏课堂和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的出结论,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依据。

1.2.3分班教学实验法。对两学校进行分班实验教学,一组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组融入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并得出结论。从理论上说明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让学生的情趣得到了满足,实现了教与学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共鸣。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1在体育课堂中使用体育游戏教学现实意义。通过对调查和实验的两所学校进行体育游戏教学课,在课后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一些学生脱离自闭的心理;有助于调节松弛过度紧张的情绪、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达到身心健康平衡的目的。

2.2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在体育课中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的智能和体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能改善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可与田径、球类等项目密切配合,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3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价值。体育游戏可以愉悦身心,在体育游戏的课堂上学生们更喜欢表现自己。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在不断的提高,而此时心里的发育相对缓慢。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倦和抵制的心里,加上身体的发育和变化使很多学生产生害羞的情绪。所以在体育课上,如果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难活跃课堂气氛的。而在游戏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游戏,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还要不断监督、评价同伴的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了解“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的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的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了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见和观念。

3.体育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游戏能提高自尊、自信的意志品格,能建立自尊与自信。作为参加体育运动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运动能力,任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这保证了他能从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育游戏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体育游戏中的技术、动作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做出动作,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促进的作用,因为体育游戏不是简单的肌肉活动,而是头脑中形成各种动作形象和概念的过程;体育游戏能培养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建设是体育游戏对心理建设的一个亮点。

3.1 体育游戏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游戏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体育动机。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全面发展身体,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体育游戏能开发中小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创造力。体育游戏的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在练习中如果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练习的方法、理解体育游戏的内容。思维运用越灵活就越能在游戏中体现出学生的优越性;体育游戏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艰苦顽强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能利用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促进其意志发展。

3.2 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总结有以下几点促进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竞争性有利于缓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焦虑。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是青少年心理特点的表现,他们的很多积极情绪也是在竞争与挑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体育游是在规则要求下,使参与者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越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站的激情,培养不服输的精神;二、体育游戏能缓解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个体感到愉快。;三、体育游戏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游戏中小学生将在和谐、平等、有爱的运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的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四、体育游戏中的人际沟通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人际沟通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它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

4.结 语

将游戏贯穿于课的全过程。在体育游戏中,体育教师应经常将游戏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来运用。青少年都乐于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并且得到赞同、认可和尊重。在体育游戏愉快的竞争和对抗中,学生能够自然地表现自己的体力、技能与智慧,从而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得到快乐的体验,品味到成功的喜悦;科学合理运用游戏,明确游戏的注意事项。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如意料之外的伤害事故、学生之因竞争而产生不愉快的现象、运动负荷难以控制,以及不道德不文明的道德言行等。总之,合理利用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能帮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所以倡议我们的体育老师要重视游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是应该被当代体育教师广泛运用的。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3] 周绍忠。体育游戏[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心理游戏 篇五

关键词:体育游戏;心理发展;作用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特点和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游戏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众多的体育工作者虽就体育游戏诸多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进行关于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作用的专门性研究的,却少之又少。为此,笔者就此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分析。

一、 心理发展的概念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一般说来,只有那些由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可以称为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性的心理变化过程。而本文所指的是后者。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复杂,归纳起来大体有两个方面:遗传和生理,环境和教育。遗传和生理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题,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遗传和生理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及个人的主观努力。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教育起着特殊的主导作用,教育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他比一般的环境影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 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游戏对学生认知过程发展的作用

1、体育游戏时学生感觉和知觉发展的作用感觉、知觉同属认知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复杂认知过程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感觉和知觉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就无法发展。剥夺感知觉能力的实验启示我们:在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相应水平的特殊感知觉能力,如果缺少这种能力,就可能阻碍教学的效果。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因素,精心选编设计、巧妙组织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感知觉模拟性心理训练,在体育游戏中发展各种特殊的感知觉能力。因为各项运动所需要的专门化知觉,只有在与它们近似或相同的具体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和发展。

2、体育游戏时学生表象和想象发展的作用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过程,它对学生的行动和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凭着自己的动作表象,进行各种体育游戏的练习或表演。如果动作表象不清楚,会给练习带来限制和困难。因此,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的动作表象有益。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它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体育游戏的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情景的改变要求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行动,预见行动结果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想象的"超前"反映,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游戏练习之前预测计划行动,使行动的结果,进行的程序,使用的手段等都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具有周密而具体的进行体育游戏练习的行动计划。在体育游戏练习过程中,通过想象调节行动的学生,他们的行动准确、有创造性,易于战胜对手、获得胜利。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体育游戏,他们的想象力必然也能得到发展。

3、体育游戏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是认知能力的核心。体育游戏的过程不仅是身体运动过程,而且也是开展积极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体育游戏的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在练习中如果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练习的方法、理解体育游戏的内容,解决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和重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直接影响体育游戏练习的效果。所以,合理的组织体育游戏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游戏对学生记忆发展的作用

记忆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学生的记忆是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体育游戏练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既有动作概念的词语 逻辑记忆,又有教师优美示范动作的形象记忆,还有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记忆,并常常伴随着某种情绪体验的情绪记忆。这种基于不可分离的形象记忆、词语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而实现的记忆,总称为运动记忆。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的各种记忆,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游戏对学生情感发展的作用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于体育游戏的多样性和其环境的多变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其次,由于体育游戏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第三,由于体育游戏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情感,成为夺取胜利的推动力。此外,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三)体育游戏对学生意志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最优体育教学手段之一。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有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战胜对手的勇气,有在瞬息多变的体育游戏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的决断力,有战胜困难、对手的坚韧性,有遵守体育游戏规则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所以,在体育游戏中,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自制、坚韧等意志品质。

(四) 体育游戏时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游戏对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困难,认识主观世界比认识客观世界困难。当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时,就会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出现不快。体育游戏大多是集体性的竞赛活动,每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等,都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己的真面目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第二,体育游戏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了服从集体利益,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了在体育游戏练习中取得胜利,就会有意识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在各方面获得进步。

(五)体育游戏对学生注意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情节和明确的目的任务,趣味浓,富有变化性,组织有序,集体练习,能满足学生生理、交往和求知的需要,尤其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成就需要,可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有组织地控制自己的注意状态。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到课堂上,也是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基于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特点,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另外,体育游戏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也大有裨益,例如,在练习球类体育游戏时,学生要注意全场的变化情况,既要注意对方的动态,洞悉对方的练习方案,又要注意组织己方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同伴配合默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力争在体育游戏中获胜。

(六)体育游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人的大脑的发育情况是与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有关。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任何意志行为或动作都是以外部逐渐转变为内部,从生理水平转变为心理水平,并由此互相影响促进的。而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不仅为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能力发展开辟了理想的园地。体育游戏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可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运用表现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以及集体的智慧和组织才能得到锻炼与培养,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感知觉能力得以加强,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 结束语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如果能够得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必将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就可以机械地决定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学生是在积极的活动中接触现实、改变现实,从而发展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精心编选设计、巧妙组织、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以适合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既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并在准确把握其心理水平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选用稍高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的体育游戏,这样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要求,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完成体育游戏,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l] 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重印.

[3]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唐立军。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与要求[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科技文版:233.

心理游戏 篇六

关键词:心理游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3-00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学科教育课程不同,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调控技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开展,全国有近80%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在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存在着形式化、课程化、医学化、德育化的模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使学生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致力于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以改善整个教学探究过程,增进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新课程改革推行进程中,心理健康课虽然起步较晚,但任务艰巨,它是当今高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生动深刻的心理游戏应用在心理健康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道理、体验情感,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与实际效果。

1心理游戏——让高校心理健康课活起来

1.1心理游戏的内涵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1.2心理游戏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每位高校大学生都经历过3岁至6、7岁的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又称为学前期。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第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精神分析学派的始祖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1.2.1视真性。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想象世界,但是孩子们的感情是真实的。“如果认为孩子对待那个世界的态度并不认真,那就错了;相反的,他做游戏时非常认真,在游戏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孩子们非常清楚游戏并不是“真实的事情”,只是“认真的事情”,他很清楚将它和现实区别开来,他们只是从感情上把游戏看成是现实生活,但决不在理智上把它作为真人真事,这是因为只有虚构和想象而非真实才能给人乐趣。

1.2.2持续性。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长大以后,停止游戏,似乎他们要放弃那种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但是,凡懂得人类心理的人都知道,要一个人放弃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快乐,比什么事情都困难。事实上,我们从来不可能放弃任何一件事情,只不过是把一件事转移成另一件事罢了。”在成年期,儿童游戏心理在客观是那个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压抑”,在主观上就往往显示为一种“转移”,从形象形式中获取的心理机制却积淀在心底,成为宝贵的创造素质,而抛弃的只是虚构非得与某种真实事件连结的直观形式。

1.2.3暴露性(开放性)。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的、为社会所赞同的,儿童潜意识中的野心一般不直接构成游戏的具体内容,因此客观上没有必要,主观上也不知道将这种裸追求快乐的“单一”愿望藏匿起来。儿童的心理在游戏这种高级创造形式中是彻底公开的,使之成为一片广阔无垠的自由天地,这与成人心理的自我封闭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心理游戏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

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对与其他方法更为有效。近几年来,心理游戏已悄然进入我国的一些学校和企业,特别是在学校中,以游戏辅导为手段,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模式正在得以应用和推广,它所展现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2心理游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与案例解析

要让心理游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尤其需要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对游戏的主题、对象、形式、场地等进行合理选择和编排。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谈谈心理游戏法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运用游戏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开始就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集中精力并积极期待交流新课,那么学生常常会更好地跟上教师预设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节奏。导课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其方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段等要素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课比较适用于以游戏呈现的方法引入新课。

案例1: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情绪瞬息万变,粗心的我们总是不善于观察、识别和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在情绪教学导课时,先做好10张卡片(卡片上写有最常见的10个情绪词语),邀请10位“模特”上台抽签,学生很兴奋好奇,是什么东西,参与度很高。10位“模特”拿到卡片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也不能相互交流,只能通过自己的面部和肢体表情将抽到的情绪表达出来,台下的同学猜测是什么情绪词语。猜中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非常满意;猜不到的时候,“模特”很着急,胡乱比划,台下的同学摸不着头脑,失败很多次之后,“模特”认真思考,重新表演,台下的同学终于猜中了。

在案例1中,把现实生活中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带入课堂,并定格放大,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导入课题。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关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不仅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排除了第一个障碍(即学生不愿听课),又为下面的课堂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即引出课堂的主题),还能引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留心生活,善于观察、识别和照顾别人的情绪,并主动学习有趣的表情背后的知识,一举多得。很显然,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是明显的。实际上,运用游戏导入,并不一定需要教师事先预设,有时可能是临时生成的,但同样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2.2 运用游戏串联:衔接课堂教学环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选择一种开放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感受。然而,这种教学特点也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环节因教师无法控制课堂而出现脱节的尴尬局面。鉴于此,在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笔者尝试在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恰当地插入一些游戏,通过学生对游戏的积极参与,将课堂教学环节有机地进行衔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2:在人数比较多的课堂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教学。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在突出自我的时候,我们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如何把这两个内容自然的衔接起来呢?利用一个“滚雪球”的小游戏,就可以做到。

由于上课人数过多,少则80人,多则120人。在这种情况下,具体做法是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7-10人,围坐在一起,每一组员向其他组员介绍自己,内容包括生源地、性格特征以及姓名,要求:一、第一名同学介绍“我是来自……性格……的……”。二、第二名同学要将前一名同学所叙述的内容也加入其中,介绍为“我是坐在……( 前一同学叙述的内容) 前/ 后/左/ 右边的来自……性格……的……”。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同学要用一句话复述全组的内容,另外还要加上介绍自己。游戏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深入的去做,避免走过场,“蜻蜓点水”,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参与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为此本人特意临时增加了一个步骤三、请每组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PK,用一句话来总结全组的信息。目的就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大家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老师一直关注、指导每一组的活动进行的情况,是否按要求开展、是否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目的是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即便是平素不爱说话、羞于表达的同学也创造机会让他在公共场合开口,更多的让他人了解自己。特别增加的PK这一步骤,让小组成员有集体的荣誉感,更用“心”的了解他人,达到更深入了解全班同学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开始了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并且认真的自我分析才能作出与众不同的自我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人记住。听听学生游戏后的心理感受吧:“ 这个自我介绍有点特殊,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介绍方式不同”,“这样既让自己了解了身边的同学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了解了自己,而且我觉得这种方式的自我介绍有趣多了。”另外这个游戏还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在他人发言的时候注意倾听,如果我们都不尊重,不倾听他人游戏也就无法进行。游戏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快乐,游戏过后的思考又让学生受益颇多,本人认为选择该游戏是比较适合入校新生的。

2.3巧妙设计游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讲授进行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干扰或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容易造成“一言堂”的状况。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就要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勤,很多老师会直接点名,这个时候休息一下,与学生做个“拍七令”的小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无形中也点了名,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案例3:“拍七令”。使用横排轮流的方式,每一位同学轮到时坐着说出自己轮到的数字,但在轮到数目字有7(7、17、27…)或是数目字为7的倍数时(7、14、21、28…),该位同学必须站起拍手,且不可说出此数目字。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且缩短时间,采取按座位自然分为两大组,每组一位监督员,分开进行比赛,直至时间到停止,并选出优胜组别。经由此活动增进学生的注意力,帮助教学活动的进行。

2.4 巧用游戏情节:让学生在跌宕起伏中感悟人生

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发展机制,游戏满足了学生因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上不能实现的愿望,帮助学生发展自我的力量,解决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使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通过游戏得到安全的释放,减少焦虑。在人的内心深处,无法表达的情感和愿望,通过游戏能自然的流露出来,通过游戏,感悟人生,体验成长。

案例4:“我的五样”。请学生严肃、认真、真实、真诚的对待这个问题,沉思并写下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排名不分先后,不必考虑别人的眼光,只需是自己情感上的真爱即可。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如果我们现在不得不放弃其中的一样,你会去掉哪一个?请注意把它彻底抹去,注意体会此时的心理感受。用笔记下你的感受,并说说你为什么首先去掉这一样。依次去掉剩下的四样中的三样,只保留一样。要求:1、注意先后顺序,也要把去除的那一样完全抹去; 2、分别用一两句话记下去掉这三样时的感受。现在学生的纸上只剩下一样自己生命中最最宝贵的东西了。请写下自己最终留下这一样的理由,并作交流。

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潜意识中自己真实的愿望和想法,不管他们最后留下的是什么,都是学生目前对生命的理解,随着他们的成长,肯定会找到新的、更深的答案。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萌生感恩之情,感恩亲情、友情、爱情、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原来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幸好没有失去,更懂得珍惜现在。

2.5 运用游戏结尾:升华课堂教学主题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那么,精妙的结尾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上,以游戏作为结尾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一个游戏既是对前面整节课堂活动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可以作为下节课要关注话题的铺垫。

案例5:“掌声响起来”。自信是由内而外的对自我的肯定,接纳。在课堂接近尾声之时,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到力量?鼓掌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一节课临近结束,给自己肯定的掌声,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在此,设计一个小游戏,请大家猜在规定的一分钟内正常人能鼓掌多少次?现场实践,每个人都在心中计算一下自己有多少次掌声,全班PK。立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全场气氛高涨,大家都受到了鼓舞。最后,一分钟时间到,每个人都报出自己鼓掌次数,大家都不可思议,有人一分钟鼓掌了100多次,好高,还有人120次!太神奇了,1秒钟2次,最后在大家感慨的时候,老师突然说掐表掐快了,实际上还没到1分钟,而是29秒钟而已。大家都唏嘘不已,并深受感到,原来人的潜能有那么大,凭什么不自信呢?!

3心理游戏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

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心理游戏的设计绝非随意为之,并非为游戏而游戏,它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服务于学生,体现正面引导、积极性与普适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象是全体学生,它是一种发展性教育模式。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游戏,不是针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少数个体。因此,应当定位于发展性教育,即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

第二,服务于学生实际需要,体现生活性、现实性与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教育的理论出发,运用心理教育知识引导和发展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必须找到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主题,根据辅导主题、对象和场地等具体情况选出合适的游戏。所谓“合适”,就是指规则、方法的难易程度要时候本年龄段学生的水平,场地、人数、道具要适合辅导时对象的人数、场地条件和道具设置的条件,辅导的要求要适合本年龄段的学生,学生对该游戏要有兴趣。

第三,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体现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原则。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定位是发展性心理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因此,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典型经验的提炼、实践活动的策划、开放发展的引导,使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

最新范文

论文目录形式范文怎么写【优秀3篇】12-28

宣传稿标准格式和范文(实用优秀6篇12-28

专业宣传稿件7篇12-28

世界经济现况范例【优秀3篇】12-28

催款函的(优秀9篇)12-28

线路故障停电通知范文推荐(优秀3篇)12-28

心路历程800字范文推荐4篇12-28

班级横幅标语经典6篇12-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通用7篇】12-28

祝福结婚的成语(优秀9篇)12-28

149 28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