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 世界经济现况范例【优秀3篇】

2023-12-28 18:10:24

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世界经济现况范例【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朋友们。

世界经济现况 篇一

一、发展的“钟形曲线”

战后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辉煌的成绩,也有痛苦的失败。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实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高速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以来为停滞—衰退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留下了一条“增长—衰退”的钟型曲线。这条钟型曲线集中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是我们研究与认识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规律时必须首先承认和尊重的基本前提。

第三世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在1956—1960年为4.9%,1961—1965年为5.1%,1966—1970年为5.6%,1971—1975年间为6.6%,1976—1980年为4.5%,1980—1990年为2.6%,1990—1994年竟为–0.11%。第三世界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5年,这是奇迹般的15年。

但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陷入了停滞和衰退。80年代对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是“失去的十年”,对98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统计表明:80年代中有10个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10.2%。90年代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更加严峻。在被统计的102个第三世界国家中有35个在1990至1994年间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34.3%。(WorldBank,1996)最近,巴西全国经济开发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80年代的巴西经济》(1999)中指出:从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7%,比“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的年增长率2.9%又进一步下降了。90年代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将意味着又一个“失去的十年”。

从“奇迹的15年”到“失去的20年”,一条钟型曲线,赫然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曲折与艰难,它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为什么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的是一条先增长,后衰退的道路?其中的规律性是什么?

二、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条件的转化

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制约。

在50年代前后,概括起来说,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般具有三个有利因素:其一,具有发展工业、服务业的较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其二,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三,具有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正是这三个关键性的因素在第三世界工业化初期,对推动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第三世界战前的经济形态大多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独立后实行工业化的初期,在外国资本进入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其次,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初期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国内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进入工业化生产提供的高额利润率的支持。

第三,在工业化初期,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在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中,以极其低廉的自然资源、原材料换取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因此,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客观上也有利于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初期发展。

但是,第三世界的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运动也是当代资本国际循环的一部分。资本国际循环既有促进第三世界工业化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随着介入资本国际循环程度的加深,不利的因素逐渐导致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障碍。从内部结构看,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国际分工与资本国际循环后,经过近50年的发展,尽管在绝对意义上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社会结构并未随之得到优化,甚至遭到了劣化,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内部,农业、农村的衰退,造成工农业发展失调。在历史上,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化解决了早期工业化发展中的工、农业的结构性矛盾。但是,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却无法重复西方的作法,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主要是内向性的,大多具有剥夺农业和农民的性质,并最终导致了农业的衰退。当前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衰退主要表现在粮食危机上。战后初期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尚能保持粮食的自给自足,进入80年代后粮食紧缺日益加剧并发展为粮食危机,非洲大陆爆发了震惊世界的。90年代以来粮食危机依然没有明显缓解,甚至范围还有所扩大。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对90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0个国家的粮食状况趋于恶化。农业、农村的衰退导致国内市场发育缓慢甚至出现萎缩,反过来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工业体系内部出现了“双重化”的结构分化趋势。这一现象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出口导向”是许多拉美国家和部分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70或80年代以来采取的主要发展战略,也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特别是西方市场,却使本国和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内部出现了不均衡的变动。如韩国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经常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结果产生了国内生产结构双重化的效应,即导致了出口型产业的过度膨胀和内需产业的相对萎缩,为经济波动埋下了隐患。

以韩国的半导体业为例,80年代末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韩国企业大量投资半导体生产,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助。但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半导体市场转向萧条,韩国庞大的半导体出口业顿时陷入困境。有人估计,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受此影响高达20%,与半导体业相关的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牵累。经济过度开放,过度依赖外资和海外市场,阻塞了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使产业发展空间趋于狭窄,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一旦国际市场上风吹草动,发展中国家就难免出现经济波动。

——社会结构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是以所谓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经济的分工体系的,然而“垂直分工”依然是这一分工体系的结构特征。那么,发展中国家究竟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呢?说到底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包括人力和自然资源。这也正是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和看中的。这样的“优势”正好把发展中国家送入国际垂直分工的底部,在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发达的发展”。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分化,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199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指出:1965年至198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约为2亿,而1980年至1993年,这个数字上升为10亿。另据联合国拉美委员会的统计表明,60年代被视为工业化样板的拉丁美洲国家,70年代以来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一直在拉大,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现象均在发展。70年代初期,拥有社会总收入一半左右的富有阶层占总人口的10%,而到90年代初期占总人口5%的富人就拥有社会总收入的50%;另一方面,城市贫困人口比重从70年代初期的42%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墨西哥的最高和最低收入差距相差25倍。巴西50年代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410雷亚尔,1992年最低工资标准降至70雷亚尔,巴西有11.6%的劳动者的月工资只达到这个标准。

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为基础的。1985年至1991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的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1.48%,比同期四国的第三产业平均增长率高3.5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量西方资本,扩大了出口,但并没有带来本国技术水平的升级。虽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虽在一定阶段内有所提高,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经济剩余大量向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进而加剧了本国的社会分化,最终损害本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以泰国为例,泰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谓不快,1989年至1995年是泰国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4%,危机前泰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但泰国真正富有的只是占人口20%的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所占的比例高达55%,而最低收入的20%人口只拥有国民收入的4.6%。

社会分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国内市场和内需产业的需求约束,造成了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有效需求不足,并进而使剩余资本大量转向金融、房地产投机。社会分化实际上是东南亚地区泡沫经济膨胀的深层原因。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使第三世界工业化有利的外部条件日益减损。在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以极其廉价的原材料及粗加工产品与发达国家交换,自然“经济互补性”很强。但随着部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加强、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含量一定程度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形成了压力。南北经济关系中互补性相对减弱,竞争性相对加强。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并使第三世界国家深受其害。以至于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今后不再会有新兴工业国家了,由于世界贸易环境的改变,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道路已经不能通行。(Broad,1988)

农业衰退、工业结构“双重化”、社会分化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构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陷阱。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发展现象。如果说第三世界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的话,我们认为:它具体的意味是“发展陷阱”有可能最终断送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第三世界工业化停滞可能的后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地带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出现停滞与衰退,势必对于“中心”地带产生反馈,势必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对“中心”的反馈

第三世界工业化停滞对于西方和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深入的研究。根据80年代以来可以观察到的情况看,经过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的问题与危机,可能将依以下三个步骤对于“中心”产生影响。

首先,在发生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放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第三世界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场所、产品市场的作用下降。这一阶段“”表现出对于“中心”的经济重要性下降。这一趋势自80年代以来已经较为明显地出现。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一直在稳定增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是资本净流入地区。其中当时经济增长迅速的拉丁美洲国家吸引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第三世界直接投资的50%。进入8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拉丁美洲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发展处于停滞、衰退状态,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迅速减少,并出现了资本回流现象。1984~1988年发达国家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了50%。发展中国家占西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比重中的份额,从6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0%。(陈雨露,1997)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资本流向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增加,但1997年东南亚爆发危机以来又大幅度减少。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下降。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左右,目前下降到20%左右。版权所有

其次,第三世界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场所和产品市场的作用下降,加剧了西方的资本和产品的过剩,对于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泡沫化”起了促进作用。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第三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实际经济物品的生产,而相形之下西方经济日益“泡沫化”,即在经济总量在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情况下,实质性物质生产活动却在日益下降。

以美国为例,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物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萎缩。以1967年的按人口平均的产出量为基数,1990年同1967年相比,按人口平均的资本货物的产出量,化肥下降了21%,建筑机械下降了46%,油田机械下降了67%,工业建筑下降了63%,海洋运输船只下降了5%;按人口平均的生活资料的消费量,纺织品下降了66%,鞋和皮革制品下降了70%,轿车的生产量下降了43%,住宅建设下降了13%,学校建筑下降了50%,医院建筑下降了17%;按人口平均的中间产品的产出量,水泥下降了73%,粗钢下降了43%,硫璜下降了89%,铜下降了95%,镍下降了98%,铝土矿下降了98.5%。(Larouche,1995)

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逆差。据美国统计摘要提供的资料,构成美国外贸巨额逆差的主要是矿物燃料和制成品的入超。其中矿物燃料的入超是美国外贸逆差中最大的一组产品,主要包括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90年代初这三项产品中的贸易入超均在450亿美元以上,1990年竟高达578亿美元。其次是制成品贸易的巨额入超,主要是运输工具及零部件、轻工类产品、电器类产品等等。上述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毕竟也反映了在整体经济活动中实物生产下降的事实。

世界经济现况 篇二

经济危机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影响都是重大的,其对国内的经济状况往往甚至颠覆性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看清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情况,也是中国从中更好认清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的好机会,从而可以据此制定中国经济的可只需发展战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经济地位

一、绪论

经济危机的存在是世界经济的一件大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大约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上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1997年,那次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因为中国坚持人民币的价值保持,在国际经济领域留下了较为良好的印象。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秩序失衡,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状况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危机。在这样的动荡的经济局面下,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病,职工失业,内需空虚,出口量下降,筹资困难等状况。

二、世界经济格局现状

只有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局势,对现状有一定的分析研究,才能使本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不会迷失,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清醒的头脑,规划长远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唯有这样,光喊口号,却没有实际措施的状况才能避免,才能在世界经济中站稳脚跟。

当代的世界经济形势,仍是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发展中国家等世界经济新势头的发展一样猛烈,近几年金砖国家的发展也不容小觑。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中最重要最有实力的经济体。各种数据表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既是内在成员间的合作增加,也是外部的有规划的扩大。这样的趋势下,欧盟于国际中无论经济还是其他事情的发言的力度程持续上升。货币方面欧元的金融地位也不断上升,对美元的抗衡也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日本虽国土面积狭小,但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进年来,经济水平有所萎缩,日本的实力水平与国际地位都在日益缩减。我国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和新兴的经济势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亦不会很小,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国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因素。

三、经济危机下世界经济的变动

(一)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主导地位不再

需要重新对美国的经济水平进行衡。08年的一份论文报告让美国经济已经陷进衰退的状态。这一结果令人哗然,其认为美国自二战以来,曾有过多次金融危机,经济水平动荡地称下降趋势。不可否认的,美国经济确实在出去一个衰退阶段,这必然会动摇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于美国模式尤其是经济模式的评价也要重新进行。美国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倡导市场的自主作用与自我调节,尽量少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摸索发现,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的美国经济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成就相伴的还有随之积累的问题和麻烦。这也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源头。

(二)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地位

只有客观正确地认识本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详细有效的规划和排布。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对外交往能力的体现,是国家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渠道,同时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形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也日益增加,这使得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压力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的经济金融也受之很大的影响。经济危机出现使得外需减少,出口量受到巨大压力。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外的内需减少,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密切经济进出口往来的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推广,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危机引发的人们恐惧使得这一保护主义再次登上经济舞台。现如今,国际间经济合作不断加深,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齐心协力加强措施共同应对,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使得国家之间有了隔阂从而得不到更深度的合作共赢。这将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就是,经济危机的出现造成世界性的投资变动,我国对外资投入量极其不稳定,还伴随着非正常的外部撤资。使得我国经济处于较被地位。且金融危机也显露出来一系列存在我国经济中的问题。譬如说我国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我国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较为强烈,所以经济危机后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巨大。

五、中国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世界经济局势的改变,但是在改变中不仅仅是困难与危机,还有机遇和挑战。每个国家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性,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认清国际局势,不间断改革发展的道路,这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才能保持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发展里,在世界经济局势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经济中各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应配合世界各经济组织,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寻求相同,寻找利益共同点,从而进行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重视对外贸易的同时,内需的作用不能轻视。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我国对出口业务的过度依赖使得危机一旦出现,我国的经济必然出现缺口,其依靠国外经济的弊端不可避免。所以解决此问题的答案就是扩大内需。当外部经济面临低迷时期,我国就可用内需的拉动填补经济出现的空缺。从依赖对外贸易的需求过渡到内外需相结合的模式,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树立特有的品牌,从而把内需拉动上来。再有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营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迫切地需要从劳动力为主要元素的经济状况发展到由品牌、技术影响的有实力的发展方式。

六、结束

对全球经济都影响颇深的经济危机至今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这场经济大变动下,世界经济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日本在经济危机过后,收到较大影响而没能很好地恢复,近几年的经济状况一直呈低迷形势,而中国借发展较好的势头超过日本,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但我国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姿态,对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到处惊不乱,以沉稳的世界大国形象在经济领域立足。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白宇飞。《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3]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陈勇。《中国式突围: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世界经济现况 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以康氏长波理论为基础,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及科技创新等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世界经济第五长波已来临的结论,并推断第五长波的起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

原苏联 经济学 家康得拉季耶夫(以下简称康氏)对英、法、美等国从1780年到1920年的140年经济状况进行 统计 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着40-60年的周期运动(亦称长波),每个长波又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20-30年。根据统计,从1780年到1920年西方经济已出现过两个半长波。他预言第三长波的下降期开始于1920年。后来的世界经济运行的结果正是如此。人们据此推断,第三长波的结束期为1945年,并以此为起点开始第四长波的运行。

当前对世界经济第四、第五长波的起止点存在疑问,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将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看成同步,如均以1945年为起点;那么,其结束的时间自然就要一样了,如此,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就自然不能成为其经济周期的新起点。第二,是将世界经济周期等同各主要 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周期,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日、欧各国经济不振的情况下,自然不能说世界经济已开始新的长波了。

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世界经济第四和第五长波的转折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冷战结束之前,世界经济运行周期主要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周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及东欧 社会 主义 国家发生解体,并转轨 市场 经济;同时,

(二)发达国家 经济 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步

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长波的幅度更长,大约是60年左右,而世界经济的长波却是50年左右。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换代后,将淘汰了的机器、设备、技术等转移到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市场作为各国竞争的大舞台,谁能获得领先优势,谁就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各国激烈竞争的结果加快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从而缩短了世界经济运行周期。

世界经济周期是各国经济周期的有机构成,而各个国家经济运行周期是不同步的。若世界经济第四长波的起点是1945年,经过大约50年,结束时间的指向正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三、世界经济周期运动的动力源仍是创新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世界经济长波的出现,往往与重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关。因为造成经济波动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产业的生命周期决定经济运行的长波。康氏第一长波与第一次产业革命相关;第二长波则与第二次产业革命联系;第三长波与 电力 、化学 工业 及汽车相伴;第四长波则与原子理论、航天科技、 计算机 技术相随。那么,第五长波的出现,一定要伴随着重大的创新出现。事实上,这些创新已经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推动美国经济长久繁荣的同时,迅速席卷全球。知识和技术创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现在的70-80%。知识的生产和 传播 不再是简单地为工 农业 生产服务,而是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且,知识经济在创造一系列新部门、新产业的同时,将使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部门发生深刻的变化,使 社会 生产各部门成为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的载体,使整个国民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支配21世纪,并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时代。

这一时期,科学家破译了人类基因密码、出现了克隆技术;人类的触角已伸向火星;新能源、新 材料 等领域出现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发明创造,如纳米技术等。

最新范文

专业宣传稿件7篇12-28

催款函的(优秀9篇)12-28

线路故障停电通知范文推荐(优秀3篇)12-28

心路历程800字范文推荐4篇12-28

班级横幅标语经典6篇12-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通用7篇】12-28

祝福结婚的成语(优秀9篇)12-28

初学者学习游泳的技巧【优秀8篇】12-28

风声鹤唳成语故事精彩3篇12-28

形容丰收的经典语句【3篇】12-28

149 28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