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舆情信息范例(最新4篇)

2023-12-25 19:00:34

在当下社会,我们可以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拟定制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舆情信息范例(最新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舆情工作方案 篇一

关键词:舆情人才;核心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17-02

在新媒体时代,舆情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生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督权力、揭露假丑恶;争取权利、传播正能量,对现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新的传播生态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政府、企业常规性工作,社会对专业性舆情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社会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舆情人才、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舆情人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

一、舆情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掌握社会对舆情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舆情人才,为设立“舆情调查与分析”本科专业做系统论证,在全国首创“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通过发放“我国舆情信息工作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9分。在受访单位中,既包括党政机关,也包括人民日报、江苏省广播电台、MSN中文网、中国网、新京报、零点调查公司、招商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被选单位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方面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能较好地代表我国当前舆情信息工作的总体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27.6%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五年需要增加对舆情专业应届本科生的需求。受访者希望聘用到本科毕业生来做的具体工作是舆情调查(41.4%)、舆情搜集(34.5%)、舆情上报(25.7%)等基础性工作,而对于综合素质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舆情分析(15.8%)、舆情跟踪(5.1%)、舆情预警(3.2%)、舆情引导(8.9%)等工作,需求则相对较少。数据显示,舆情信息工作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政治素养、实践经验等,所以应届本科毕业生较适合从事基础性的工作。

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社会对舆情人才的素质或能力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分析能力(83.3%),其次为媒介素养(56.2%),再次为信息收集能力(52.1%),往下依次为政治素质(33.3%)、危机公关能力(25%)、网络技术(14.6%)、写作能力(12.5%)等。鉴于就业市场对于舆情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严密的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致力于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和各类调查机构培养掌握舆情调查和分析技能,从事舆情监测、调查、分析、和引导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2009年面向专转本的同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2010年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学生。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核心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发展和建设在摸索中前进,经过四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用人需求的舆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我院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设置了八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原理、政治学基础、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

三、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原则。(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指引和影响着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所以在设立舆情调查与分析之初,我们进行了科学的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对舆情人才的真实需求。(2)以舆情传播活动普遍规律为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在受到社会需求因素影响的同时,又受到舆情传播活动本质属性的规范,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性以和其他相关专业形成区分。(3)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的最好的落脚点在于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践、实训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建设。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共八门,分别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原理、政治学基础、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其中前三门属于学科交叉课,新闻传播类的学校多有开设,这里不再介绍,重点介绍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设的后面五门课程。(1)舆情概论:主要讲授中国舆情思想嬗变和制度沿革,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网络舆情与传播、网络舆情与网络行为、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网络舆情形成模式和变动、网络舆情与谣言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对舆情概念和传播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舆情对于国家、企业、个人的影响和意义,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2)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使用、网络舆情选题、网络舆情抽样、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报告写作。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教学利用南广学院舆情监测实验室平台,进行舆情监测的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广泛的知识和实际运作能力相结合,实训教学也是落实我校应用型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3)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本课程作为《舆情概论》和《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课的后续课程,授课内容为从新近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授课方式为案例教学法,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的价值在于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使得学生获得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4)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做网络舆情信息分析,面对海量互联网数据,不懂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所谓兵马未动,数据先行,因此数据分析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挖掘概述,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集成与预处理技术,多维数据分析与组织,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关联规则模型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应用。数据分析会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挖掘对业务发展有价值的、潜在的知识,找出趋势,为决策层提供有力的依据。(5)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主要内容为危机概述、公关视角下危机类型分析、危机防范、危机应对、危机传播管控、危机中的声誉、声誉的培育与管理。本课程知识新颖,实践性强,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并会应用基本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尤其在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危机公关能力上有显著提升。而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能力是我们在前期调查中,社会对舆情人才需求中最关注的两种能力素质。至于媒介素养、政治素质、网络技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中都有对应的课程,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舆情工作方案 篇二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我校重大突发舆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科室采写的信息,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支部进行文字审核。

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审定新闻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师生担任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上海电力学院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学生、家长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舆情监控信息员发现有关学校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汇报。

4. 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 建立信息机制。加大在学校微信群有关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完善新闻制度,形成权威、畅通的信息渠道。如发生舆情突发事件,校级领导同党办、校办迅速拟定新闻内容和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统一的口径,选择合适的时机,并组织媒体进行报道,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为网民提供权威声音,营造有利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成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争取网民理解支持。

6. 学校档案馆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篇三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策略建议

在全民皆发声的自媒体时代【1】,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这其中既包含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也包含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消极的舆情信息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发现与控制,将会对社会的稳定性造成危机影响。

一、自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

2003年7月,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联合了“We Media”(自媒体)的严谨定义,即“一个普通民众经由数字技术联接全球知识体系以分享事实和想法的途径”。自媒体的核心要素是自由开放的信息共享,它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广播”传播模式,转向点对点的“互播”新型传播模式。如果说自媒体发轫于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那么自媒体时代到来的真正标志是微博的广泛普及【2】。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转发或评论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任何形式的精短信息。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中心一周边”的信息传播模式,创造出无中心、无群组、双向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在传播的同时又可以引发信息的讨论、传播,所有信息在同一层次上迅速流动,并顺着无数条链路快速传播开,是一种边传播边分裂如同核爆炸一样的链式传播。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自媒体把人们带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时代【3】,网络舆情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参与主体平民化。自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草根性、平民化,用户没有任何性别、职业、身份、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借助于电脑、手机等客户端登录微博就可以自由地信息、表达观点等,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事故真相的现象。

(二)舆情内容碎片化【4】。由于微博信息受限于140个字符,其内容和信息量很有限,再加上用户主体的表达能力、立场观点、知识水平以及受众客体的理解能力等因素,就造成了舆情内容呈碎片化的特征,其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广受质疑。

(三)传播速度快捷化。140个字的碎片化语言及手机与网络的无缝对接,使得普通大众都能够随时随地信息,基本上实现了信息零时间传递、意见零时间,其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

(四)传播方式立体化。微博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平台等载体,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格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结成了网络化的立体传播空间,致使其传播效应以几何级数倍增。

(五)社会效应扩大化。微博以其“短、平、快”等优势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情感、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由于微博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信道多样化、信息流动快以及传播类型多等特点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扩散,产生“蝴蝶效应”般的社会影响力。

三、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不少政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看不到网络舆论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认识不到网络舆情表达是人们现实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的某种反映,虽然舆情中掺杂着“杂音”、“敌情”,但更多的是民意民情、利益诉求。各级政府对群众的诉求绝不能轻视、冷漠,因为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待人民群众、民主执政的态度。

(二)对舆情风险评估重视不足。自媒体能使网民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缺陷以及信息来源的复杂性,这些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的信息在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的网上传播,极易引发非理性舆论风暴。出台一项政策、上一个项目、开展一项活动,如果不重视民意调查、舆情风险评估,就会引发群众借助自媒体加大诉求反映的强度,极易引发网络舆情热点,激化社会矛盾。

(三)反应速度迟缓。由于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多、覆盖面广,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且扩散的速度呈裂变式增长,往往使政府陷入信息的被动局面。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应对时间是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5】,而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就错过了改变舆情导向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不满情绪的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四)自媒体易滋生谣言。当网络舆论热点出现而情况不明时,受众急于了解情况,而速度快、覆盖广的微博就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当事人所的信息,常常夹杂着个人的情感偏向、利益导向,再加上转发、传播者是非辨别能力的差异,使信息在在广泛传播的同时,谣言也迅速蔓延。

四、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的策略建议

(一)重视社情民意、强化舆情意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风险评估。在自媒体时代,只有加大网络舆情监测力度,早发现、早谋划、早处置,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及时化解矛盾。总结以往舆情处置的经验教训,有五个重要环节需要机制保障。(1)舆情风险评估机制。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活动出台或实施前,一定要做好民意调查和舆情风险评估,并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舆情隐患。(2)舆情监测机制。建立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微博受理民众投诉质疑以及主动通过搜索来获取舆情,并建立网络信息联络员,监控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热点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3)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专业新闻人员,对海量、零散的舆情及时汇集、研判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大程度的将舆情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4)舆情预案启动机制。在监测和分析,以及预警工作的基础,依据舆情信息的来源、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等指标启动应急预案,将预案与实际舆情进行匹配,实施正确的化解方法,实现舆情风险的化解。(5)案例总结评估机制。对舆情事件认真总结,举一反三,吸取经验教训,完善预案,提高舆情处置能力。

(二)及时、主动公开信息,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最大限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的时空。政府要尊重自媒体舆情的传播规律,面对重大热点舆情时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权威信息,主动回应、动态回应,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传播空间,从而有效规制网络谣言。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时相关信息。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发生后,往往由于政府应对缓慢、不及时信息而迅速升级。我国于2007年4月24日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时间不长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政务公开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随机性、公开的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制度应有的保证。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完善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细则,并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及其配套立法,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用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

2.利用政务微博提高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政务微博是指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6】,截至2013年12月30日,腾讯政务微博开通总数172 276个。其中党政机构微103 556个,公务人员微博68 720个。但目前大多数政务微博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平台,互动性较差,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足,管理机构和制度尚不健全。政务微博要从信息型向互动交流型转变,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沟通的互动载体,尊重群众情绪表达,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最广泛的民意。同时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出现时,政务微博能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及时权威信息、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消除谣言,避免舆论危机。

3.深化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我国从2009年开始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减低行政成本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存在着政府新闻通报不及时、新闻发言人打官腔应付网民等问题,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急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政府机关要敢于说出实情,不要过多得管制信息;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使他们既能运用网络语言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又能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势、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三)推进网络法制建设、伦理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促进网络舆情向着社会和谐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强化网络行业自律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道德约束作为一种软约束,能够帮助网络行为主体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实现网络行为主体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网络问题。一是强化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要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制定健全的行业规范,充分发挥中国网络协会、中国软件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并不断完善网络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信息网络行业的从业行为。二是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育成熟网民。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和规范,在网上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社会正气,建立网络伦理准则,建设网络道德,明确网民的道德义务,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

2.加强自媒体相关法制建设。在自媒体时代,法律是规制网络舆情最有效的手段。当前,应该从立法、普法、执法两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网,净化网络空间。(1)立法部门应完善自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全我国国情和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与自媒体相关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明确区分隐私、非隐私信息类型,依法维护网上言论自由、保护网络隐私。另一方面要倡导公民理性表达自身诉求,依法追究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个人权益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合理可行地确定网络媒体的责任和监督义务,协助相关部门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加强其社会责任感。(2)加大法律普及力度,培育网民的法治意识。及时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网络社会里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增强人们的网络法律素质,共同建设文明、绿色网络。(3)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依法打击在网络上恶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恶意攻击他人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加强对网络执法情况以及执法人员的监督,并持续不断对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泛结盟。整合力量,建立舆情处置的统一战线

1.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微博中,意见领袖往往受众者群【7】,有着庞大的粉丝数和微博转发数。“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通过自身的名人效应,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凝聚力,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同时也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政府和广大网民之间“舆情调节阀”的角色。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言论,辨明事实真相,孤立过激舆论,使舆情朝着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2.推进传统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具有报道严谨、深刻和权威的优点,但也存在时效性、互动性差的缺点;而新媒体网络宣传范围广速度快,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缺陷、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存在虚假报道多、价值观混乱、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可信度低等弊端。政府应当根据媒体功能的不同,在各个媒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二者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功能,做好“报网互动”,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形成社会舆论强势,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参考文献

[1]范晶晶。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J].青年记者,2013 (23):11-12.

[2]唐开文。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网络舆论[J].新闻与写作,2012(12):47-49.

[3]王中桥。自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做法[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23.

[4]焦德武,常松。微博舆情:生产、研判与处置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1):65-71.

[5]李丽坤。微博时代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舆情应对[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8):58-59.

[6]马子博。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失灵的原因及改进策略分析[J].中国出版,2013(17):31-35.

[7]陈舒畅,高晶,周洋等。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危机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23.

作者简介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篇四

一、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辨析、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形成的特点以及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等方而。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土来华,其研究认为“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曾润喜则认为网络舆情是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中。笔者认为,曾润喜的观点更广泛地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

(二)媒介认知能力的要素

媒介认知能力包括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认知首先包括媒介内容认知,即了解媒介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其次,媒介信息认知还包括媒介规则(convention认知,即了解特定媒介的表达规则。媒介社会认知同样包括两方而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媒介信息的政治、经济语境的认知;二是对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进程互动关系的认知。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因特网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娱乐、体育、卫生、科技、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网络舆论最自接、最快速地反映了各个层而的社会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它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的社会舆情晴幽表,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表现特点来看,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传播与接受信息的方式。受众(网民)小仅从网络上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民小仅可以从国家、政府等权威媒介机构那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民间组织和个体那里获取信息;获取信息之后,经过受众的分析与评价,又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最终形成网络舆情。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成为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又进一步影响着网民对媒介信息的认知。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影响巨大,进而形成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体,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小仅起着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还起着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作用。因此,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形成、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方向转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除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等传统应用方式外,又出现了博客(Blo乡、维基CWiI}.聚介新闻((RSS)等新形态的信息交互模式。互联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从2005年起,国内已经开始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到2010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这种研究的四个主要方而,即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研究、网络舆情的主体研究和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从南京大学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中所选取的}一大舆情事件来看,网络舆情的热点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层面。总的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全民化的舆论工具,网络舆情的兴起为公民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成为政府聆听民意、汇集民智的新渠道。但网络舆情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介、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关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非常多,但大多数只是炒作某一概念,尚小具备热点识别、主题跟踪、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等功能。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监控有VSP网络监控系统、TRS网络监控系统、方正监控系统、优捷网络监控系统和谷尼监控系统等。但网络监控系统只是一个软件,而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则是指研究人员利用检测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监测网络舆情产生与发展并提供决策建议的目的。

2.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们-.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并迅速形成危机,让人碎小及防,看小清网络舆论的形势,把小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重点。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热点形成们-.们是速度快、影响而广,如果没有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事件和和会向小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危及国家女全。从我国近几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来看,在事件的发生之初,并没有一个完善的J决速反应机制,致使事件发展到最后而产生小良的社会舆论。

3.网络舆情向正确或错误舆论转化的导向性小强

网络舆情在发生之初,完全是自发性的传播,传播者只是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民众的兴趣点)加以关注并自觉传播信息,而大多数传者并小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更何况网络舆情是自发的流动传播,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4.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舆情引导机制

从CNNIC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到了半数,他们既是网络舆情的受众,又是网络舆情的传者,但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却有待提高。在缺乏专门、有效的舆情引导湘L制及青少年媒介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网络舆情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邓玉娇事件说明,受众很难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大多是凭借从网络获取到的小完整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真相,这就很容易夸大事件的小良影响,而小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完整地看待某一事件。山此造成的网络舆论以及社会舆论,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而影响厂

三、面对网络舆情,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存在的诸多不足

媒介认知能力属于媒介素养的重要方而,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而,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青少年网民山于心理、生理年龄的特征及生活阅历较浅,而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而对经过大量网民集中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更是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很容易自从,甚至形成所谓的“网络暴民”。从根源上来说,还是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青少年对媒介内容辫别力不足

1963年,NewsomReport的报告中指出了媒介倡导的价值观与学校小符,建议“训练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即强调提升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认识到,媒介教育者小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小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与青少年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青少年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统一的价值观教育,因而跟小上时代的发展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接受互联网信息的时候,无法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好坏,小能批判地看待媒介内容。而对媒介内容的认知与辨别,则需要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

(二)青少年对媒介传播规则了解有限

媒介传播规则是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传播原理,从信源、信道到传播效果,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传播效果则是受众接受信息之后传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受众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子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子各种议题小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青少年没有经过系统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小了解传播效果理论,所以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小可避免地被动接受自己所接触的媒介讯息。

(三)青少年对网络舆情缺乏对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意义的判断

任何一种媒介信息都是一定政治及经济语境中的产物,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与意识形态及经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背后,隐藏着媒介信息的真实意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都会在小同程度上对媒介内容构成一种制约因素。正如传播学者威廉·克赖斯特(WilliamChrist)和詹姆士·波特所说:“大多数(关于媒介认知能力的)概念涵盖了以下元素:媒介是在被建构的同时建构现实的;媒介具有商业含义;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任一媒介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符码和规则。”青少年在而对媒介信息特别是网络舆情的时候,而是从简单的是与非、真与假中得出最基本的判断,而小能够从中角军读出深层次的含义。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而对网络良荞小齐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青少年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尚小足以使他们应对当下的网络生活,然而网络生活却正在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让我们小得小把提高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提高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但具体措施却鲜有实施。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构建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措施,小应该是泛泛而谈,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一方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女全,另一方而也自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此,针对网络舆情,构建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四、针对网络舆情的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路径

(一)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辫别能力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有介适的信息位置。网络舆情对传播效果的要求就是要引起尽量多的网民关注与参与。而作为传播过程第一步的信息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信息能否引起网民的第一波关注,将自接影响其以后的传播过程,并决定其传播路径。这种介适的信息位置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该位置积聚了大量的受众,即该位置上的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二是这些受众可能会对该话题产生共鸣,并就该话题积极地表态和行动。(2)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所谓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是指信息表达应该简明、有趣以及日吻介适。当然,这并非网络舆情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它对促进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3)舆论领袖的传播。在卡茨和拉扎斯非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舆论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他们对舆论领袖所下的定义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通过舆论领袖对事件的传播,影响力将会呈几何倍数扩大。(4)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具有权威性,通过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民众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事件的正当性或严重性,从而使事件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因此,应当使青少年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机制,让他们能够分析和评价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的形成,从网络媒介、传统电视媒介和纸质媒介等多个角度看待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小自目跟进和参与传播,使网络舆情能够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了解“把关人”理论,在学习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赋权”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最早是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介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小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日,通过这个关日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青少年应该充分了解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过程模式,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全而、多角度地了解信息,进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传播有价值的、可信的信息,而小是自目跟il}}、肆意造谣,使网络舆情朝恶性方向发展。

(三)引导青少年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编码解码理论来自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nHa1D霍尔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并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存在“主导的复杂结构”。霍尔还以此为起点,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是“制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一个多义的、开放的话语系统。第三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在这个阶段,观众根据自己的地位、角色和生活经验开始对作品进行复杂的多层次的解读。青少年网民在接收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并小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制作和生产出来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于青少年掌握大众传播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使青少年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码”甚至“编码”,了解媒介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批判地接收信息。

(四)安排与设置针对网络舆情有关的媒介教育课程

最新范文

舆情信息范例【优秀4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6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最新8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优秀10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最新5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最新9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优秀4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最新8篇】12-25

舆情信息范例5篇12-25

送给幼儿园孩子的开学寄语【9篇】12-25

149 28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