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最新4篇

2023-12-17 20:09:51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卓越计划最新4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卓越计划 篇一

关键词:卓越计划;道;法;术;层面

作者简介:彭煜(1963-),男,湖南永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李永桥(1977-),男,河南南乐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四川 绵阳 62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专项课题“区域产学研联盟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YHE032)、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重大理论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11sxb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8-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全国“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接近200所,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中,还有一大批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各高校根据对“卓越计划”内涵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探索,在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培养模式仍然单一,仍以专业教育为主。由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时间不久,因此关于它的内涵、目标和发展思路等还需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道法术”思想与“卓越计划”

“道法术”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是寄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群体凝聚力和智慧洞察力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道”、“法”、“术”思想的三个层面划分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不易、变易和简易”。道者不易,法者变易,术者简易。为了形象说理,《易经》以“天、地、人”为代表来阐释道理,它启示人们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事物。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法术。“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用这个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产生之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韩非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他从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出发,把“道”归结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必然,并把“道”引向人类社会,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申为政治领域的治国之法和治臣之术。

“术”是狭义的内容层面,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的特征,识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初级目标;“法”是较高一级目标,是相对广义的方法层面,“法”要与时而易,得法是问题解决的中级目标;“道”的特点就是“不易”两个字,永远不变的才叫“道”。“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悟道是问题解决的最高精神层面。它超凡脱俗,突破了“术”与“法”的束缚,“道”是对问题整体的掌控、改进及推广。“道”是核心,“法”必须要基于道,“术”要符合“道”和“法”。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有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教学“软件”的改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卓越计划”,有利于人们以中国传统智慧加深对“卓越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对“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从而达到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

二、“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素质是核心,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基本状况;素质是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和精神境界。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知识为凭、能力为用、素质为本是人才培养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境界。一个人积累了知识,且具备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等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才能是一个卓越的人才。

1.术者,技术、技巧

“卓越计划”之术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识传授,所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知识。教师在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组织。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背景环境下进行工程基础教育的方法(CDIO方法)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通用标准。

2.法者,于术精通而升华成理,复以理指导术之提高

“卓越计划”之法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培养标准细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进行“3+1”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制订相对独立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充分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行业专业标准。

3.道者,人生之道也,通过术法研讨而达人生,探索大道,以求人生妙谛,复以之贯彻于人生

“卓越计划”之道阶段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

三、几点启示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分析“卓越计划”提供的有益启示,对“卓越计划”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多个层面的含义:要体现教育的属性,体现现代人类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要体现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提供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解决面向社会培养何种需求的人才问题。

从目前各个学校的试点工作来看,大部分的认识和做法还处于“卓越计划”之“术”和“法”的层面,突出的是市场价值取向,对于“卓越计划”之“道”的层面还比较少,可“道”却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道”正确了,才能成就“卓越计划”的持续发展。未来“卓越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卓越计划”之“道”以及“卓越计划”之“道、法、术”相结合的发展。

2.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理解“卓越计划”,从而对“卓越计划”有科学的认识

有了“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学校就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各个层面“卓越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如“卓越计划”之“术”层面的工作是见效快,但仅仅从这个层面开展“卓越计划”,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卓越计划”之“道”层面的工作有时候不能立竿见影,但确实能使学校持续发展。“卓越计划”之“道”层面强调培养人的战略思维,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比“卓越计划”之“法”层面更关键。而“卓越计划”之“法”又比“卓越计划”之“术”更关键。

3.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卓越计划”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通常问题分为三个层面,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问题产生层面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比问题高的层面来解决低层面问题。用《孙子兵法》所讲的“势”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即解决问题要以战略专家魏思曼的思想为参考。魏斯曼说:“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相邻的层面,而在与之相高的层面。”“卓越计划”应该是从“卓越计划”之“道”层面思考,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整体布局各个层面的工作。

4.“卓越计划”的实施是由素质、能力、知识三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学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之后才能制订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诚信、环保节能、安全、美学、科学伦理等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因此,深刻认识“卓越计划”“道、法、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学习掌握各个要素的发展规律,才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很少有问题会得到完美的解决。对“道”的追求就是对一个问题十全十美的追求,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悟“道”可以让人们体会教育改革工作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在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时高屋建瓴的潇洒。悟“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卓越计划”,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易经》感悟[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王立仁。韩非的法治理念[J].政治学研究,2010,(4):119-125.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1-105.

[4]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110-112.

[5]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7]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卓越计划 篇二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用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我校从以下五个方面规定了培养标准:

一、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工程制图、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

(2)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了解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涉及电气科学与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原理及技术,电力系统设备结构与性能分析方法及运行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生产过程中有关经济评价、质量检验和产品销售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

二、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1)能参与电力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在考虑电力生产成本、质量、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观、适应性等前提下,能提出完成电力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具有从事电力系统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能力,能对多种方案做出评估,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具有参与制定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的能力;能实施与电力工程项目有关的方案,完成电力工程任务,并能参与相关评价,具有电力系统工程的实施、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具有针对正在实施的电力工程项目和运行中的电力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具有进行电力系统的运行与分析、电力系统设备和装置的运行与维修、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的能力,并能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三、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

(1)了解电气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电力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畴内,能按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具有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资源预算来组织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的初步能力。

(3)具有采取恰当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应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和营运过程中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

(4)具有参与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能力和对开展的国际电力工程项目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体现人文关怀意识。

(2)能够使用工程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3)能够跟踪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运用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1)掌握足够的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知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能自觉承担有关健康、安全和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所制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涉及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等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卓越计划范文 篇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入的改革尝试。

高校中实行“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的工作的改善和创新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工作内涵的合理认识的基础上,是由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做好“卓越计划”下的学生工作正是要建立在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上。

二、“卓越计划”下学生工作的内涵的基本定义

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某种事物区别于别的事物的根本属性,根据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产生的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他可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和概括让事物的本质属性完全体现了出来,因此,事物的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导致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层次和问题域来观察产生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这种内涵这种见仁见智的性质,学者们对学生工作的认识也不不同,当然也有着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学生的工作是“师生在学生工作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有的学者认为是从精神文化这个方面出发,他认为高校学生的工作是“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核,包括支持着高校教育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管理,使其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需要”等等。

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看,这些定义都存在着界定“什么是高校学生工作”,并将学生工作的外延加以静态的、无序的累加集合。“卓越计划”下学生工作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习环境、辅导员、学生、教师(其中包括企业导师)文本等几个重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之后才能兴盛的一种形态,这些要素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特殊性在于原先的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和学生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成员——企业;原先的环境——狭义上的、单纯的教室性的课堂变成了广义上的、灵活性的课堂(教室+工地),这并不能改变“卓越计划”下的学生工作仍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本质,而是丰富了这一有机体的内容,使它能拥有更大的生命圈和更强的活力。

三、“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按照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所表述的“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是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性。生活方式的定位就意味着“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也是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是在学生工作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产生的结果。在实行“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根据工作实践的开展不停地进行有机生长和兴盛衰弱的有机变化,在此同时,高校师生一致认为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是最具备强制性和规约性的,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影响这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可以说,“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实训业务考核、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助困和就业等多方面僵死的、随机的集合。

四、工作实践中师生基本的行为方式是交往互动

“卓越计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环境等因子在交往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管理实践是离不开师生的互动的。与此同时,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其中包括企业导师和辅导员)、文本、学生、学习环境等因子,这些因子之间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不同的作用还可以滋生多种互动形态,从而丰富了工作实践。在高校实行“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同时,在时间工作中也会有生成性和出动态等特点。即,在高职实行“卓越计划”下,高职学生工作一方面可以驻足在之前教师和学生集体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师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进而可以主动地不点地出现更适合高校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方式的整个过程。

五、“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师生集体

“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是在学生工作方面达成共识,互相认可的行为方式,就是把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在实践工作中创造共同的生活方式。

总之,从理论上运用生态哲学的思想理解“卓越计划”下学生工作的内涵可以建立多维地、立体地构建学生管理工作的设想,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从实践上说,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生态化学生管理工作充实了大学教育的生命活力,为我国搞笑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地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彬,科学创造主体情绪过程的和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2]余某昌,生态学中的主体与客体[J],自然辨证法研究,1988,(2)

[3] [美]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高等教育新论:多科学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

[4]王翼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2

通讯作者:

卓越计划 篇四

关键词:卓越计划;会计专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是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构建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1]。会计学专业虽然目前未被纳入到“卓越计划”项目中,但作为实践性强、社会需求大的专业,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遵守会计行业标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这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思想是一致的。 因此为了促进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参照“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本文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对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面向卓越计划的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方式构建思路

(一)企业参与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保障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制定,企业参与程度很低,导致企业财务专业人士的实践经验无法渗透到课程建设中去。另一方面由于任课教师与企业的接触较少,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缺乏了解,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独自构建课程体系,导致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面向卓越计划的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设置课程体系,就是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科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2]。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进行以下操作:首先可以邀请企业财务资深人士进入课程指导委员会,从企业需求角度,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所需课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求使课程设置、技能培养能更切合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其次部分专业课可以实施“1+1”教学模式。比如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在会计专业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开设的,此时学生头脑中对于会计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认识基本上是空白的,但此课程是学生学习会计的入门课,非常重要。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会计的兴趣,对于基础会计课程可以做以下安排:校内教师讲授复式记账、凭证、账簿等理论部分,然后增加一周左右的课内设计环节,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编写课内设计指导书并亲自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对会计工作可以有直观的认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对会计的基础工作也可以熟练上手。再比如毕业设计环节,可以适当控制毕业设计选题,由企业提供实际待解决的课题,学生和校内教师一起面向企业开展应用课题研究。

(二)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既可以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校企合作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专业大多还是靠教师的人脉关系出去找合作企业,企业往往碍于情面会跟高校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种合作带有不确定因素,校企合作深度难以保证,导致多数院校的会计校外实训基地还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实训基地的思路。

现在的企业大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企业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在某些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收益,而且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承担安全等责任,企业的付出和回报不相匹配,而且会计工作还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如何激发企业为高校提供长久持续的实训基地,归根结底还是要给与企业一定的有形或无形的利益。但目前普通的高校一般都面临资金不太充足的情形,对接受学生实训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显然不太现实。为了解决以上的困境,就需要寻求政府的支持。我国作为一个重视教育的大国,国家可以在政策方面出台具体措施,鼓励企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比如国家可以给予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适当的财政补贴,在舆论宣传方面上也要强调企业给高校提供实践的便利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之一并进行正面的报导,借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实习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校外实践的重视程度。这样,在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稳定紧密合作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三)构建“双师型” 教学团队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运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建设的一支教师队伍。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由学校从企业聘任有实战经验的财务专家承担会计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的教学。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通常是精通财务理论和实践的专家,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财务总监进校园”活动,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财务总监们可以通过做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他们工作中积累的实战经验,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财务总监们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教师科研等诸多方面也可以提供很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专家们在实践方面有充足的经验,但对于理论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的理论学习,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这样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赢。

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般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缺少实战经验。安排专业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相应的会计岗位实践,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掌握实际中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把书本知识用活,为教学积累案例,让授课内容更生动和增强吸引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和企业的接触,了解企业的需求,寻找一些横向科研课题,可谓是一举多得。要想达到以上的目的,挂职锻炼切忌流于形式,这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是企业要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让挂职教师真正担任某方面的会计岗位,切实融于到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去,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认真对待挂职锻炼[3]。

三、结束语

深度有效的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会计专业也日益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应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好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卓越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左健民。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

[2]张好徽,王红涛,.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最新范文

传承红色基因名言15句 有关传承红色基12-17

减负提质心得体会【精选3篇】12-17

微信群发通知模板范文(实用(最新8篇)12-17

暖心简短的祝福语【优秀5篇】12-17

对新入职员工寄语最新7篇12-17

比赛新闻稿【最新6篇】12-17

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方案最新9篇12-17

朗诵稿范文短最新3篇12-17

年会主持稿(优秀10篇)12-17

家长会讲话稿【优秀5篇】12-17

149 27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