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范文【9篇】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卓越计划范文【9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卓越计划的相关知识。
卓越计划范文 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入的改革尝试。
高校中实行“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的工作的改善和创新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工作内涵的合理认识的基础上,是由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做好“卓越计划”下的学生工作正是要建立在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上。
二、“卓越计划”下学生工作的内涵的基本定义
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某种事物区别于别的事物的根本属性,根据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产生的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他可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和概括让事物的本质属性完全体现了出来,因此,事物的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导致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层次和问题域来观察产生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这种内涵这种见仁见智的性质,学者们对学生工作的认识也不不同,当然也有着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学生的工作是“师生在学生工作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有的学者认为是从精神文化这个方面出发,他认为高校学生的工作是“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核,包括支持着高校教育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管理,使其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需要”等等。
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看,这些定义都存在着界定“什么是高校学生工作”,并将学生工作的外延加以静态的、无序的累加集合。“卓越计划”下学生工作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习环境、辅导员、学生、教师(其中包括企业导师)文本等几个重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之后才能兴盛的一种形态,这些要素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特殊性在于原先的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和学生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成员——企业;原先的环境——狭义上的、单纯的教室性的课堂变成了广义上的、灵活性的课堂(教室+工地),这并不能改变“卓越计划”下的学生工作仍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本质,而是丰富了这一有机体的内容,使它能拥有更大的生命圈和更强的活力。
三、“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按照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所表述的“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是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性。生活方式的定位就意味着“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也是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是在学生工作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产生的结果。在实行“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根据工作实践的开展不停地进行有机生长和兴盛衰弱的有机变化,在此同时,高校师生一致认为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是最具备强制性和规约性的,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影响这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可以说,“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实训业务考核、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助困和就业等多方面僵死的、随机的集合。
四、工作实践中师生基本的行为方式是交往互动
“卓越计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环境等因子在交往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管理实践是离不开师生的互动的。与此同时,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其中包括企业导师和辅导员)、文本、学生、学习环境等因子,这些因子之间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不同的作用还可以滋生多种互动形态,从而丰富了工作实践。在高校实行“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同时,在时间工作中也会有生成性和出动态等特点。即,在高职实行“卓越计划”下,高职学生工作一方面可以驻足在之前教师和学生集体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师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进而可以主动地不点地出现更适合高校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方式的整个过程。
五、“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师生集体
“卓越计划”下高校的学生工作是在学生工作方面达成共识,互相认可的行为方式,就是把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在实践工作中创造共同的生活方式。
总之,从理论上运用生态哲学的思想理解“卓越计划”下学生工作的内涵可以建立多维地、立体地构建学生管理工作的设想,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从实践上说,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生态化学生管理工作充实了大学教育的生命活力,为我国搞笑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地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彬,科学创造主体情绪过程的和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2]余某昌,生态学中的主体与客体[J],自然辨证法研究,1988,(2)
[3] [美]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高等教育新论:多科学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
[4]王翼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2
通讯作者:
卓越计划 篇二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药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96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该高质量、高标准、高数量地培养一批药学人才。皖南医学院药学院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并实行“卓越药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文件精神,遵循药学教育发展规律和执业药师人才成长规律,从安徽省医药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出发,试点进行药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只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按照“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做通识、打基础、精方向、重实践、促提升”的综合培养体系,构建卓越药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校企“教产学研用”合作方式,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良好、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高,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药学人才。为此,药学院选取药学专业2013级学生试点实行“卓越药师培养计划”,通过报名、笔试、综合面试,从293名同学中遴选出39名同学组成“卓越药师”培养班。
1.项目实施进展
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通识教育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2013级药学本科学生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
(2)“打基础”培养阶段(2014年1月-2014年8月)
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卓越药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起草并制定了《卓越药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和《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卓越药师”试点班学生选拔办法》;2014年6月,从2013级药学本科学生中择优遴选39名同学组建“卓越药师”培养班。
(3)“精方向”培养阶段(2014年9月-2016年6月)
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组队申报课题,以科研带动创新。
(4)“重工程”培养阶段(2016年7月-2017年6月)
联合医院搭建校外实践基地,提供临床药学见习平台,指导学生在特定专业方向实习实践,结合实习方向辅导学生撰写研究性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促进学生深造或就业。
2.项目特色做法
2.1打好“基础”
“卓越药师”培养班重视学生打基础,成立之初就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实验班学生踏实勤奋,重视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一学年28人获得国家或校奖学金,大二学年25人获得国家或校奖学金,班内学生专业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在同年级学生排名整体靠前。
2.2探索“改革”
在完成“卓越药师人才教育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的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开办“社会生物学”,“新药临床研究关键环节及关键”,“实用美容药物基础”,“心理生理学”,“大学生学习指导”等课程,融合生物医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内容,实现药学教育与GSP接轨。
2.3促进“交流”
“卓越药师”培养班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就专业学习进行交流、通过项目中期报告会、结题报告会就课题申报、项目开展、课题成果进行展示交流。通过交流活动,同学们互相学习经验,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科研思维更加开拓。
2.4重视“科研”
“卓越药师”培养班高度重视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组织同学们参加《氯离子通道与炎症反应》等学术讲座,举办《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的对课题申报进行指导,鼓励同学们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大学生科研等项目。
2.5提供“实践”
“卓越药师”培养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实践平台,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依托于各项课题,充分利用省级实习实训示范中心,提升药学实验操作技能。联合附属医院搭建实践平台,感知临床药学。课余时间,通过组织学生到药厂实地参观,让学生对药品的一线生产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论结合实践。
3.项目实施现状
3.1项目阶段成果
通过“卓越药师”计划的实施,培养班同学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在思想、学业、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3.1.1思想
39名同学全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党校培训,截止2016年6月,2013级药学本科总共发展35名党员,其中17名同学来自“卓越药师”培养班。
3.1.2学业
大一学年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9人获得校级奖学金,13人获校级荣誉称号;大二学年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7人获得校级奖学金,10人获校级荣誉称号。
3.1.3科研创新
“卓越药师”培养班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引导同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学们多次参加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以及创业大赛并取得一定成绩,2015年12月,胡超超同学所组团队获得“昆山花桥杯”第十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组银奖。培养班同学热衷专利创新,目前共参与申请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件,24人次参加第三届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共申报作品17项,其中4项获奖。26人次参加第四届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共申报作品12项,其中6项获奖。
“卓越药师”培养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申报。2014年,“卓越药师”培养班学生共申报8项部级创新创业项目,其中4项获批;申报7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其中5项获批。2015年,“卓越药师”培养班学生共申报10项部级创新创业项目,其中3项获批;申报9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获批。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申报,2014年“卓越药师”培养班学生获批四项,2015年获批2项。
3.1.4
“卓越药师”培养班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不断总结思考,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包括1篇SCI论文,还有2篇论文即将发表。具体论文已发表情况见表1。
3.2项目存在问题
由于该项目在皖南医学院药学专业是首次试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卓越药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时,2013级药学本科学生已入学,培养方案既定,另设小班进行试点教学难度较大。《卓越药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的,既要满足特色培养需求,又不能与现有培养方案冲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协调。
3.2.2评价标准不能量化
项目实行时项目组虽然拟定了《卓越药师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但该标准侧重于定性描述,缺乏有效的量化标准。科学化的评价标准需要纵横向比较分析,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和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构建评价体系,然而目前缺乏可以纵横向比较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数据。
3.2.3难以做到“一对一”指导
项目申报时计划通过“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培养班一共39名学生,学院师资队伍有限,另外企业导师在聘任、配对上也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做到真正的“一对一”,且药学实验中心受场地限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操作需求。
4.项目展望与思考
“卓越药师”培养计划目前已经实施大半,从师生反馈来看总体运行良好,项目组关于项目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希望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卓越药师”培养计划顺利推行,取得更好效果。
4.1继续完善方案
《卓越药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在试行过程中发现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今后将结合药学专业优势,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数量的培养目标,总结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培养方案,争取更加凸显出药学的办学特色。另外,现有培养方案是按照大一下学期遴选学生的模式制定的,今后如果在新生入学之初就采取集中选拔、小班教学的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培养方案。
4.2加强交流合作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安徽大学实施工程类、基础文理类、应用文理类卓越计划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该校在试点学院实施校所合作的“2+2”英才班和“3+1”英才班。为了拓展办学视野,今后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院校间交流与合作,收集有价值信息与数据,争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试图用评价体系评价本项目的实施效果。
4.3注重实践培养
卓越计划 篇三
关键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4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产业经济结构持续不断地转型、调整和升级,我国对于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实际需求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以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尤为突出和迫切。因而,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国内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到2008年止,在全国的普通本科学校中,工科专业的在校生大约770多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35.9%。然而,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1)当今的工程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学科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及工程实际训练方面仍然存在明显欠缺。(2)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因而与工程企业严重脱离。(3)自身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授课教师缺乏工程具体实践经验,使工程教育的教学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4)工程教学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简单和单一。等等诸多问题突出。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2010年6月,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11”、“985”高校――天津大学召开了主题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卓越工程师”计划正式启动会。该项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即为全面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全面提升中国工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水平,大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先进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后,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考核及测评,我国教育部与此同时批准了我国第一批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覆盖全国的61所高校。我国目前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003所,“卓越工程师”计划预计自2010年计划实施10年的时间。截止2015年,计划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等学校预计达到约200所,占开设工科专业的高等普通本科院校数量的20%左右,预计能够参与本项计划的大学生数量约10万人/年,占工科专业本科生数量的10%左右。其中全日制工科硕士生约7万人/年,占全日制工科硕士数量的大约50%。具体来讲,“卓越计划”的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着重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创新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2)强调产学研的合作,使企业和行业深度参与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整个过程。(3)明确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高度战略要求以及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的内容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快速推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及层次。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体指导思想是:应当树立面向全球、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工程的崭新高等教育理念,以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以工程理念为指导,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对课程体系重新统一、系统的构建,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以及工程实际与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的选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专业,应重点选择那些传统产业以及国家新型战略产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并且要结合当前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
3.“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一般可以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以及学校内部培养标准等三个层次。通常来讲,通用标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层面的部级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一般是以通用标准为行动指导,具体到本行业(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各种要求;学校内部培养标准一般是在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用以体现本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4.“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企业和各个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其培养过程一般包括在校的理论学校和到工程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本科生的学生工程实践时间的实践累计不能低于一年。人才培养方案应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制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培养标准,具体到该计划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的重新设计,工程实践课程的系统安排,提供工程实践活动的行业(企业),安排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条件,对指导实践活动教师的配备,等等一系列条件做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5.“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工程企业工作的工作经历,确保在本科生阶段有不低于六门的专业课程由具备“双师型”的教师任教。
四、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学研合作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国内应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鼓励各个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人才执行过程的参与等,使“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各工科高等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特点,针对不同企业Σ煌“卓越工程师”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起多层次、多目标的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学校的不同需求。
3.建立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估机制。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环节效果的评估机制,可以准确、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的保障。
4.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创新和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新模式,对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他们的不足,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符合性,使“卓越工程师”人才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香敏,刘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技术,2011,(09):125.
[2]李旭伟,闫涛,孙海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4,(06):25.
[3]曹然彬,任志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向构建――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践行“卓越计划”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03):1-4.
[4]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11-13.
卓越计划 篇四
>>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向卓越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计划”中的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计划中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管理类运筹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性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卓越计划”的伺服控制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医师计划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MOOC在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计划的自动化专业“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计划中《电子产品装配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卓越计划”模式下材料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卓越计划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校内实验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omId=4131329.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娄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75.
[4]崔媛。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1):66-68.
[5]张海,王小明。FESTO MPS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验教学上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7,35(11):134-136.
卓越计划 篇五
关键词: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为积极推进“卓越教师计划”实施,各高校整合内外优势资源,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建立卓越教师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稳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一、“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高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在卓越教师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与问题。
1. 卓越教师标准不明确
何谓“卓越教师”,如何认定卓越教师,这是目前困扰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类似于美国NBCTs(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Teachers)资格认定标准,NBCTs是美国卓越教师的象征,它是由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实施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National Board Certified)计划,旨在“为称职教师应该了解和能够做到的一切建立高质量的严格标准”[1]。在我国,2011、2012年教育部连续印发了各层次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与引领作用,但这些标准只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在我国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了本校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但过多的是描述性的要求,还没有建立成熟的标准体系,这显然对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是非常不利的。
2. 培养方案重“术”轻“学”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均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在过去“老三门”基础上拓展了教育类课程设置,且增加了教育实践学时数等,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但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要求没有得到“同比”的重视,甚至在有的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方案中看不到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只言片语,通篇就教育论教育,有“泛教育化”之嫌,这样容易造成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本位主义”,弱化学科专业在教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比喻为“学”,教育学科课程更多地体现在“术”上,“学”更多地表现为理论创造,“术”更多地表现为实际应用上,“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2],毕竟“学”是“本”和“体”,“术”是“表”和“用”,应用的张力最终取决于理论的深度。另外,就教育学科而言,其内部也存在重术轻学的倾向。如,许多高校对“强化实践”出现矫枉过正的诠释,在方案中过分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即过分强调教学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更多关注“如何教”、“怎样教”,忽视了教育理论对“为什么这样教”的引领与指导。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学之所以不那么让人理直气壮,就是它太过于强调让人去如何做,而忽略了它首先要研究教学中为什么要这样做[3]。”就教师教育专业来说,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的关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3. 合作单位态度不积极
随着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已清醒地意识到,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符合度分析,要实现“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培养就必须获得中小学校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配合与大力支持。高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想办法争取中小学校的参与支持。然而,许多中小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担心与高校合作,接受高校实习生会冲击自身的教学计划,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加之家长也担心学校接受高校实习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因此许多中小学校对与高校合作采取排斥态度。另外,也有不少高校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是将合作学校作为达成自己利益的手段与工具,没有太多考虑与顾及对方的长远发展与需要,这样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与中小学就难以进行深度的合作。
4.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卓越教师计划”的受益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因素。然而,当高校正积极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却遭遇了来自学生方面的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多元就业机会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心态。二是严峻的教师就业形势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动力。三是受传统学历教育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把进入更高学历层次教育纳入自己的生涯规划,当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实践锻炼,就自然地被一些追求高学历的学生看作是耽误时间,影响其实现目标的干扰因素,最终导致这些学生对卓越计划参与的不积极。四是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让部分学生对卓越计划实施心存抵触。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从寻求“唯一标准答案”到从众多矛盾中寻求最优解的转变,势必对学生的惯常式学习方式和思维产生极大的冲击,必然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予以调整与适应,就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二、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对策性思考
卓越教师培养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存在问题在所难免,这就要求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真探索,既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也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使卓越教师计划真正落实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1. 明确培养标准,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培养标准既体现了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时也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观念。为满足教育界对教师的职业要求,遵循教师培养规律,高校必须明确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级各类教师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教师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人文素质的养成。笔者认为,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我国关于教师有关政策要求把握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如教育法、教师法等对专门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以及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是教师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二是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各层次教师标准深刻认识不同层次学校对教师的一些个性化的要求,这是教师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三是高校要深入中小学校广泛搜集那些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教师的信息资料,从中提炼出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共性化的元素,以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培养标准。因为在他们身上蕴含了大量的卓越教师所具备的种种元素与潜质,如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的肯·贝恩(Ken Bain)所撰写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就是对不同大学和各个学科近百位教师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从而揭示了卓越教师的成长的一般与特殊经历。
课程结构体系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的,卓越教师的课程结构体系必须与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呼应。关于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外学者均提出了不同看法与观点,但大体上包括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等几个方面。2001年前后我国学者在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同时,提出了“实践性知识”概念。鉴于以上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论述,高校在构建卓越教师课程结构体系时,必须要恰当处理好各门知识学科所占的比重与关系,既要防止“学科本位主义”,也要淡化“泛教育化”倾向,既要消除教育理论的普遍化、概括化、抽象化,也要摒弃片面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指导的经验教条主义。
2. 积极争取合作方的支持与配合
卓越教师计划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目标,以合作教育为途径,建立一个“业界全程参与,高校与中小学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有通过获取中小学校对教师的需要信息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借助中小学校现场资源打造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中小学校的需要,并最终契合社会的发展。正如上文所述,与高校合作的学校参与性并未达到高校所期望的热度,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者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理性对待问题,并从各自实际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中小学校关注自身利益,无可厚非,尤其当计划实施之初,不能从中看到明显收益,所以不能从战略合作的高度,将高校卓越教师计划纳入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高校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同时认真思考解决办法。这就要求高校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不断地向中小学校宣传卓越教师培养的理念,并用培养的人才证明中小学校的积极参与支持对于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让中小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到其自身价值所在;二是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中小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获取中小学校对高校的认可。高校需要在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实习学校现场的各种细微的“信息”,从“信息”中提炼出对方学校面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问题解决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方案。三以项目研究为建设平台,巩固双方合作关系。高校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双方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联合申报课题共同研究,在研究中增进彼此了解,同时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理论研究优势,让中小学校意识到与大学合作是促使其不断提升内在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和便捷途径。四是高校要端正合作态度,要让中小学校认识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完成学分量和学时数,不是走一个虚无的过场,而是实实在在地邀请中小学校参与,共同完成教师教育改革的重任。高校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影响对方,赢得对方真诚的合作。这样高校与中小学校双方在初期的接触中能够获得各自利益,在彼此配合中完成合作双方的品质提升,高校与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就成为必然了。总而言之,高校要想争取中小学校的配合与支持,就必须将双方的需求对接,以强化双方合作纽带,让双方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差异随着合作的深入而展开,并找到各自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调动中小学校参与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3. 妥善解决来自学生的阻力
服务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卓越教师计划”的终极追求,卓越计划的实施必须要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学生方面的阻力,高校要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一是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高校要从多方面找原因,是课程安排不合理,还是学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清等。传统的师范类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脱节,让学生感叹“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致使学生感到学不能致用,这是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对此,高校必须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就专业学习心态而言,高校要加强学生从教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对其发展前景有一个总体认识与把握,从而巩固教师教育专业思想。此外,高校应加强教师教育文化建设,温家宝在谈到教师教育工作时特别提到“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这是因为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是教师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是养成“教师人”的精神、情感和职业素质的良田沃土,它对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卓越教师计划不仅应该在每一个学历层次教育中强调对教师素养的重视,还必须通过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缜密调研,明确不同层次学校岗位教师职业中的素养区分,并将这一区分体现在教师教育对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中,以便将不同层次学校岗位对教师要求的递进性体现在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系列培养方案之中,满足不同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体系的愿望。当然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实行本、硕贯通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对授课方式、训练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消除他们对卓越教师计划的抵触情绪。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听讲式学习”的模式,倡导教师推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以及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以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积极探究式学习。改革评价方式,由过去终结性评价,即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即强调学习过程评价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而不是站在终点被动地记忆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同时为学生创造深入教育教学实际现场的条件,让他们身临其境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寻求“最优解”的思维习惯。当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取向适应计划实施要求,他们的参与热情与能量将被激活,这股能量将进一步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逢春。 美国最卓越教师评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5(7):26-27.
[2] 高水平。 蔡元培年谱长编(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98.
[3] 石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32-36.
卓越计划范文 篇六
201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要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迄今为止,“卓越计划”完全是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行,相关研究颇多。如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1]针对“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做了研究综述。汪泓[2]指出,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龚克[3]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摒弃以“知识点”为本的评价标准,而要形成一整套以素质为本、适应社会动态需求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林健[4]对“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遗憾的是,鲜见继续教育与“卓越计划”的相关研究。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针对性不高,远不及“卓越计划”的标准,致使学生认识不到工程设计地位的重要性,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现代工程有关的知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浅显,缺少参与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5]因此,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上显得不足。文章提出将“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实施的观点,希望“卓越计划”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可行性研究
1.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
企业在职人员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继续教育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为要素,以讲授为方式,导致学生所知甚多、所会甚少,能说会道、无力能行。因此,众多在职人员需要“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的实施。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先天的职业工程师的需求倾向与素质定位。“卓越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优的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可以说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
2.继续教育性质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两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满足各行业的需求,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国际化环境中也有竞争优势。要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适应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更加重视与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国际大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继续教育可实施“卓越计划”进行适应性调整。
3.“卓越计划”的需要
“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标准来自通用与行业两个方面以及着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则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培养造价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等各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需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联合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点。[6]目前,我国工程师的在校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模式,在职业培训方面严重不足。继续教育有实现“卓越计划”的先天性的在职实践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路径应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四个转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为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的目的。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意识
(1)学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有多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有多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思考“卓越计划”培养的是“什么人才”的问题,并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计划”的需要,不仅仅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纲的基本要求变成基本任务,包括提升品行、强化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构建完成由这三个任务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应该明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含参与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教育的发展。[7]总理也曾多次提起,企业与企业家身体中不仅要长流着道德、诚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联合教学过程中,企业可选择适合深造的员工到合作高校培训,大幅减少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高校也可优先提供研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给合作企业,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校企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教育的成果进行了综合的检验。可以说,校企联合能够真正形成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达到二者双赢的目标。(3)政府需要给予支持。陈希(男,中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报告中强调,“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顺利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政治举措,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卓越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其健康全面发展。[8]
2.转变手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过程。[9]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在整个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前选题、学中实施到学后评价等教育活动中都应重视学员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综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应该系统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2)多功能适应性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继续学院需要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各行业发展要求,培训学员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都能以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要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多功能适应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学院可以借鉴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套餐式”教学,在设计继续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时,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学院特色制定培养计划。(3)国际化能力培养。“卓越计划”需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概括来说,对国际工程师的要求有:拥有国际视野、易于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交流、善于组织团队并能够建立竞争优势。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要注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重视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工程师定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规则,同时要从工程教育和工程学历国际化互认的角度,参考发达国家对毕业生规定的能力要求。
3.转变教师,抓紧新型师资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能力。基于“卓越计划”的需要,只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院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鉴于当下教师疏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定期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并要求教师记录工作笔记、实践心得,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综合实践经验,才能高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专业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再现到实践当中。[11]学院也可以出台包括职称评定、任期考核、实践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倡导教师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出国考察等方式强化工程背景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师资队伍。[12](2)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由于学院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程。这部分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最好是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职称。他们在工程第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规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联合教学,由专职教师主导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教授工程实践操作和就业形势指导。这样由兼职工程师与专职在校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员的在学需求和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改革教师授课模式。“卓越计划”需要教师从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信息的验证式教学向注重从问题出发的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式教学转变。[13]学院教师要在学前提出学习任务、研究目标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在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径;在学后给出综合评价,既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又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方式,由单纯地掌握知识转变为合理地应用知识
卓越计划 篇七
[关键词] 卓越计划;大学教育项目;培养计划;联合实验室;光电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6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高等工程教育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强化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本文以我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光电信息工程为例,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知名信息技术企业QNX/TI中国大学教育项目资助的NUPT- RIM/QNX-TI光电应用联合实验室为平台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光机电工程技术人才,实现卓越计划之实施初衷。
一、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要求
(一)实施目标
为了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光电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进行工程教育改革而启动实施“卓越计划”。我校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是“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为积极参与教育部 “卓越计划”,探索我校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新模式,促进相关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优秀光电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对 “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部署。预期经过4年“卓越计划”对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学校形成成熟的光电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显著,对其他相关专业建设具有显著示范作用。
(二)培养标准
经过“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熟练掌握光电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必要的生产实践及试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并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可以从事光电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或相关项目过程的实施、使用及维护,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运营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按本校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全面的光电知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
[收稿日期] 2013-07-12;[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南京邮电大学人才引进项目(NY211042);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TJ212031)和QNX/TI大学教育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喻春雨(1976-),女,辽宁沈阳人,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电成像与图像处理;韦玮(1960-),女,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功能材料研究与制备。
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光学与光子学、理论物理、电子技术、光电检测、光电成像、光电显示与存储、图像信息处理及计算机应用、市场经济学、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须的设计、研发、使用、维修及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某个专业方向必须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其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并兼修第二外语。
二、基于大学教育项目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方案
(一)学校总体“卓越计划”实施方案
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我校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目标,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合理制订“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以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等先行试点专业带动其他专业,争取我校所有工程教育专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卓越计划”申报工作并成功加入部级或省级“卓越计划”试点。除制定政策外,学校对试点专业每年投入数十万经费,以支持“卓越计划”实施。
(二)以QNX/TI大学教育项目我校实施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
TI与QNX目前在中国著名高校推行大学教育项目[5]。众所周知,TI成立于1930年,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是全球领先半导体设计制造公司,它的技术应用从数字通信娱乐、医疗服务到汽车系统无所不在。QNX是黑莓RIM的子公司,成立于1980年,总部位于加拿大渥太华,是嵌入式系统领军者,其产品应用包括:网络路由器、车载远程信息处理装置、工业控制系统、医疗设备、安全防卫系统等。
为积极拓展在华业务,QNX于2010年8月上海世博会期间推出中国高校计划,此计划由QNX联合TI共同实施,展现软件对于系统运行在降低开发时间、成本上的重要性,为中国顶尖工程院校(以车辆研究为主)提供有力支持。此计划已于2011年暑假在中国教育部备案,并将在5年内发展30家高校成员,目前以清华为首的十几所高校已加入该教育项目,我校是唯一的光电应用技术高校成员。此教育项目有助于提高我校在光电技术领域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接触QNX嵌入式软件和TI硬件产品,能够进行更多以实践为基础的技术研究,有效的将光、机、电结合,更好地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校涵盖信息类专业比较全面的高校,有实时嵌入式系统专职教师,具备RTOS平台研发经验并熟悉Vxworks、Linux系统和源码,对于掌握QNX技术具有良好基础,同时对TI产品已经比较熟悉。充分利用QNX/TI教育项目为我校提供的软件(QNX Neutrino微内核实时系统平台)、硬件(TI OMAP3530为基础的Beagle Board开源社区开发平台)及相关参考设计部分源代码,初步建立两个实验平台,分别是医疗系统实验平台和智慧汽车实验平台。
在医疗系统实验平台方面,我们已进行前期研究,设计了新型X射线影像增强器和成像系统,并通过DSP和FPGA进行图像处理,图像重建和远程通信编码。QNX/TI教育项目资助的QNX Neutrino实时操作系统是基于模块化微内核架构设计,具有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可以为设计医疗系统提供更强的灵活性,并且它符合对医疗设备软件生命周期过程标准(IEC 62304),它的核心技术QNX Neutrino RTOS已被成功应用到CT、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多种医疗系统。QNX Momentics开发工具套件还可以基于Eclipse开发环境对设计软件行为进行透彻分析。因此,基于QNX和TI先进软硬件设备,我们将研究立体X光机,针对三维医学成像、远程会诊开展研究,并将此研究作为科研和学生培养的一个重点方向。
卓越计划 篇八
关键词:卓越计划 自动化 培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设立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09年底,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计划”培养工作,2011年10月,我校(河北联合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开始实施“卓越计划”。
目前,“卓越计划”已经在国内多所高校全面展开,同时很多学者也对如何推进和完善“卓越计划”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及探讨,其中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卓越计划”的整个宏观架构来看,“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一方面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达成,另一方面又是制定课程体系和工程培训体系的主要依据,在整个“卓越计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
我校自动化专业自开始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就一直非常注重培养标准的制定工作,我们通过组织相关师生座谈、走访企业调研以及组织校企联合会等方式逐步修订“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标准,对培养标准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
该文结合我校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实际经验,从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培养标准制定的具体内容两方面展开论述,在归纳和梳理已有工作成果的同时,对将来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1 “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1.1 培养标准的制定要以专业定位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工程师可分为研发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等几类,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我们将自动化专业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因此在制定培养标准时,我们着重考虑的就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了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这些都是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工程师这个定位。
1.2 培养标准的制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着眼全局
“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与所在学校和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关,而且还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此在制定培养标准时必须要从这些实际出发,通关全局。如果标准定得过高,综合各种资源都无法满足这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显然是失败的;而如果标准定的过低,又使其失去了规范“卓越计划”具体实施的作用,无法实现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实际上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培养标准要以实施效果为准绳不断修正
对我校来说,自2011年10月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以来仅仅3年多时间,很多方面的建设还是不尽完善的。另外“卓越计划”的实施的效果要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培养标准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时时追踪培养标准的实施效果,加强与企业和已毕业学生的沟通,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不断修正。
2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制定
如图1所示,“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自上而下可分为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由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审定,经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下发,提供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标准由教育部会同行业(协会)制定,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应体现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高于通用标准;而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则由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依据自身专业特点并结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自行完成制定,是行业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因此本研究所讨论的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特指的是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标准。
2.1 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制定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实施者,负责学生从选拔、培养到学位授予的整个流程,因此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学校培养标准是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最基本规范。由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向来就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特点。因此,一方面自动化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实施“卓越计划”的内在需求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也使其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加繁杂,这无疑使教学改革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我们将教学方式由以往的以知识教授为导向转变以能力塑造为导向,着重学生通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认知能力等五种能力的塑造,并以此来具体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得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集成、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面向行业生产一线,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
2.2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
企业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卓越计划”的初衷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企业。因此实现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标准是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所在。有调查表面,100%的企业认为工科学生不应该取消企业实践环节,但实际上47%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而69%的企业没有接受过大学生实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学生所学基本上都集中在理论层次上,动手能力太差,眼高手低,和企业的需求脱节,使得企业没有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平时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安全意识淡薄,纪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很多企业望实习生而怯步,不敢接受大学生实习。因此我们在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标准时,同时考虑了工程技术能力标准、工程管理能力标准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标准等3个方面,在注重学生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兼顾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设计学生在企业期间实习情况的评测指标,这些评测指标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3类共12项目,各项目设定不同权重及考察要点,对每一项目进行强制排序。从而做到及时把握学生在企业的状况,做到不断反馈和修正。
3 结语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对企业的访谈,我们发现参加过“卓越计划”的学生对现阶段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度较高,相关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也较高,这说明我校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也一定能程度上反应了我们所指定的培养标准是合理的。然而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单单从我校来看,“卓越计划”的实施还都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因素。而且一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本身就应该植根在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标准也应该随之而修订。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完善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以不断改进、不断修正为原则,建立一种内部机制不断强化该培养标准的外部适应性[1-5]。
参考文献
[1] 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9-10.
[3] 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C].2011北京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北京,2011.
[4] 曲明哲,解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135-137.
卓越计划范文 篇九
新时期我国国家事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主要表现在于船舶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不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以及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等,我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船舶工业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现阶段随着我国国家事业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领域高素质的高端人才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多,其中十分短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端人才,卓越计划的全面推行使我国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机械设计制造高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新时期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及创新已取的很多成就,其中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支撑,我国机械制造业在新时期发展中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影响,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以及模块化方向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机械制造业在新时期转型中急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可以满足其发展要求。卓越计划通过高等院校教育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培养出大量高端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我国新时期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不断进行发展与创新,对保证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2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大量机械设计制造专业高端人才进入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在柔性制造、虚拟制造以及敏捷制造等方面取的很多成就,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态势,同时也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柔性制造技术是建立在成组技术基础之上,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数控机床和数控柔性机床作为主要设备核心,同时可以通过装置设备的连接实现自动化物流系统,对提高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整体生产效率、生产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动态性需求和相关产品的更新。现阶段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柔性制造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同时完成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和加工制造这两方面工作,将生产管理完全贯穿到切削加工、冲压以及焊接等工艺中,对提高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的虚拟制造技术是基于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而成,根据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特点对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建模处理,使用计算机对产品设计制造全过程中进行仿真和模拟操作处理,从而使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虚拟模型对产品的实际性方案进行优化,确保机械设计制造产品在研发阶段可以合理配置相关生产资源,对保证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精度、作业风险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有着重要作用。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的敏捷技术是基于精神创新、结构管理创新以及管理人员创新等方面而成,可以确保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以满足动态市场发展要求,对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对促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传承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成果引入到机械设计与制造全过程中,所以高度自动化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中也在不断向着智能化、微型化、模块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虚拟化、机电一体化业已成为其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需要进一步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将虚拟化更深入的融合到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可以提高产品开发速度,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机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这便要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发展中要合理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虚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合理的改进应用到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这样才能确保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我党在新时期国家事业建设中提出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这要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发展中要注重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将绿色生产理念贯穿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全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与创新力度,同时也要求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要加强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减少机械产品在使用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绿色化是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中不断衍生出大量新兴产业,使我国社会生产领域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趋于多样化,很多企业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开始以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为主,这便要求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发展中要注重小批量、个体性的生产节奏。针对我国经济市场对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产品需求这一现状,这便要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中要不断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对提高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经济市场中的生产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效实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4结束语
最新范文
国际贸易服务论文范文【通用3篇】11-05
国际大专辩论赛范文(最新4篇)11-05
纪检监察论文范文(通用8篇)11-05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4篇)11-05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最新8篇)11-05
钳工技术论文范文【通用5篇】11-05
安全防范提示语【经典3篇】11-05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优秀10篇)11-05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精选7篇】11-05
护理会诊范文优秀9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