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案例类论文范文格式【最新4篇】

2024-01-23 20:12:43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案例类论文范文格式【最新4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您。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一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5201

本文结合笔者案例教学实践,对公共政策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以此抛砖引玉。

1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理论分析

1.1 公共政策案例的界定

案例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方式,“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创作“剧情说明书”用来做详细的检查、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学习者像从业人员那样进行思考和行动。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公共政策案例是基于鲜活的公共政策活动,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1.2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功能分析

(1)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使学生吸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公共政策理念,比传统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2)适应公共政策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较困难。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能够加深对政策术语、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消化所学知识,能够以简易而又抽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共政策技能和应用能力。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通过创设政策情景对公共政策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增长学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政策操作性技能,同时也能增进学生的政策信息收集与加工技能、政策管理技能等。通过严格的“经验性练习”,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和职业分析师奠定基础。

(4)有利于转变学生思维模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更主动,它以个案分析为载体,通过富有针对性的理论阐述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最终为学生从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提升为以理性为主的思维素养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途径,能使学习者针对模拟情景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对于公共政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与实际部门工作者分享经验,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

2 公共政策案例创建原则

案例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应重视案例选编环节,精心设计。选编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原则

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范围的扩大,公共政策活动繁杂,公共政策事件层出不穷,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公共政策事件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但是传媒中的事件,有些是虚假的、不全面的,在选做案例时必须去伪存真,在案例编写时必须忠实于事件本身,不能夸大和扭曲事实。同时,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关注社会现实,要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尽量反映当代最新的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和方法。

2.2 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案例是为学生正确吸收理论知识服务的,因此案例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应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避免无关材料的罗列。

2.3 本土化原则

尽管公共政策原理具有共性,但是各国在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及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各国公共政策具有个性。在公共政策教学中可以参考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案例,但是案例选择的内容应具有中国特色,尽量反映我国公共政策的现实,反映公共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实际,最好选用一些发生在身边或者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有机联系起来,融入案例情景,产生共鸣,促其思考,掌握知识点,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方法分析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二

(一)提升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之举诚如季卫东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法律技艺的培训,而且要着重陶冶远见卓识和法律精神。这就需要认识到工科强校的某些不足之处以及法科的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弘扬人文主义理念,形成认真探讨基本原则、价值范畴以及正义观的博雅氛围。”因此在理工主宰、人文欠佳的工科院校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理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法律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确是工科院校法学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5]就此而言,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还包括模拟法庭、法院旁听、诊所式教学和媒体教学等。对于法科学生来讲,这些教学形式固然可以使他们从法律人的专业角度获得知识的升华和应用,从中探寻辩论的魅力和职业的神圣感,而对于面向非法科学生所开展的法学双学位教学和法学选修课来讲,案例教学特别是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则使这些与主要与机械、工程和技艺打交道的学生得以在法庭特定氛围的感染下直面正义、公平、价值等话题的探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工科院校法学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法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而相比于专门的政法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工科院校的法学院系无论在图书资料、师资水平,还是在学生基础、校园法学文化氛围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故而,工科院校法学院系欲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出被社会接纳的法学人才,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重实践的文化氛围———因为法律与机械以及工程学之间其实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法律事实上就是个人维护合法利益的操作规程,是处理和解决各种纠纷的技能,这注定法律专业与其说是一门科学,毋宁说是一种工艺。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彰显法学的实践特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工科院校法学院系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不断获得发展的的重要手段。综上,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不仅应引入案例教学法,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案例教学法上存在比专门政法院校、综合性院校的法学院系更为迫切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目前很多工科院校都将其贯彻于法学教学之中,但总体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案例教学应有功能的发挥,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一)重形式而轻效果在一些工科院校,开展法学案例教学成为对外宣传、彰显创新的有力依据,是否采用案例教学还被作为教学考评的一个量化项目,受此影响,法学案例教学异化为“追赶潮流”之举。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分注重,却隐藏着对法学案例教学实际效果的忽略。比如,案例教学沦为变相的案例讲授,教师依然是主导,从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到结论得出仍受控于教师的指挥,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只不过是从“听讲课”变成了“听案例”。尤其是部分教师不注重典型案例和真实案例的选择,往往将“格式化”后的虚构案例引入讨论,这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无法用实际问题来检验学生所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适应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特殊需要前已述及,工科院校的法学欲求得生存、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重实践的文化氛围优势,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旨在检验法律职业技能,赋予法律实务工作“市场准入”资格的司法考试就理所当然成为众多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重头戏,司法考试的过关率也被视为评价法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案例教学却并未很好回应司法考试的现实要求,更多关注学生对抽象法学理论的理解,其存在的价值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而非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一旦面对司法考试中纷繁复杂的案例情形便不知所措,所以虽名曰“案例教学”,但实际上却不能适应司法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需要,显然是一种失败的案例教学。

(三)不利于工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体现了教育对社会需要和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个性全面发展的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就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不少工科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却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往往在案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需在教师事先安排的思路“诱导”下,对格式化后的“平板型”案例展开定向分析、思考。而且,该过程以书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为大前提,学生按照三段论式推理,结合案例给出的小前提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不难发现,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和关系纵横交错、事实纷繁复杂的真实案例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将书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作为推理的大前提,实际上也消解了学生主动挑战主流观点或法律条文中可能存在缺陷的热情,抹杀了他们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工科院校实施法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思路

(一)基本理念工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之所以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正确理念的缺失,或者说“法学案例教学究竟应当围绕什么中心展开”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所以才会出现诸如案例教学沦为案例讲授,案例教学与工科院校法学教学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法学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彰显法学的实践特性,培养学生应用法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法学案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因此这就决定了法学案例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把是否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作为判断法学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唯此,工科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发挥。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三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 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页制作已成为当今社会上一种比较热门的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是我院网页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传统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

(2)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思维,而且培养了独特的创造力。

(3)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纯的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网页制作能力、网上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结束时学生能自行开发一个静态网站。

基于以上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设计出了一套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这门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及要求,由教师创设环境,师生发现问题,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和共同写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传授、指导为辅,配合学生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从案例开始,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引导学生做好独立分析研究工作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是为学生的分析研究服务的。

在讲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时,首先向学生讲授Flash,Fireworks软件的使用,再介绍DreamweaverMX网页编辑工具,并将三者结合起来,讲解图片插入网页中和在网页中如何设置字体格式等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学生的实训课题,将一个有特定主题的网页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这张网页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网页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刚开始介绍DreamweaverMX网页制作工具时,由于学生对DreamweaverMX网页制作工具的使用还比较生疏,可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讲解法,等学生熟练使用DreamweaverMX后,教师则可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设计案例,并充分备课,讲授并解析与案例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以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应对。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特点,并且与学生的学习、工作紧密相关。我们结合课程内容,制作了近百个精美的案例,每个案例都综合了若干个知识点。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相关案例,引出问题,然后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实现案例的功能。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介绍网页制作中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并且注意总结一些实用的技巧。这种教学方式目的明确、形式生动,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组织良好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组织案例讨论旨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删除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关键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想方设法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在宏观上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主角,同时又不至于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

3.进行适宜的案例总结。案例经过学生的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做出讲评,并再次讲授案例分析中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把要求掌握的知识记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同时,我们改革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刺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变上课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日渐活跃。学生课下主动复习预习,课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相结合,以问题的探索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掌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做“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第一次实验时,我们会推荐一些富有特色的网站供学生欣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建设网站、设计网页,由此确定课程的总体任务――建设一个完整网站。然后针对课程中每一部分知识点将总体任务细分为若干大任务,如文本、图像、链接、表格、框架、CSS样式、层时间轴、模板和库等,再将这些大任务进一步细分为一些小任务,让学生了解建设网站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而后,通过布置一个学习任务(网站作品),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课程要求与自己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和差异,进而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对任务进行分析和探索,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该任务作为一条主线自始至终贯穿课程,整个学习活动的展开都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

在高职院校网页制作的教学实践中,任务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一些较复杂的网页,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网页,遵循“模仿―提高”这一过程。例如,在学习“表格”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浏览观察几个网站的页面,激发他们的热情,再提出任务。初始任务可以是较为简单页面的制作,其中包含“表格的插入”“表格的修改”“表格属性的设置”等一些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给出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例如让学生利用“布局视图”“布局表格”“绘制布局单元格”去实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页面。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页面主题内容进行页面的布局设计,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在前两个任务完成后,再逐渐过渡到最后的创新设计中;而基础好的学生,从开始就可以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在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务必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学生对一个网站进行全面的剖析,分析网站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基本要求包括整体风格、排版布局、色彩搭配、网站Logo、音乐、网页特效、网站中必有的网页元素等;技术要求包括主页文件命名规范、作品文件空间上限、栏目规划、导航和链接要求、网站文件管理、网页浏览兼容性等。其次,在完成演示案例制作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拔高要求,让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做出扩充的演示案例网页;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更高要求,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和素材,以教师提供网页案例为模板,制作网页。最后,选择任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有典型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最后阶段,要求制作个人求职网站,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网页设计制作知识,根据设计任务,分析求职素材,独立做出设计,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总结

在两年的高职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

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赢得了用户单位的好评。我们将进一步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颜谦和,颜珍平。《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9).

[2]吴安平,王明珠,王继忠。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2(5).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四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传统毕业论文模式,实践性是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的“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一、案例选择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熟悉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通过这种知识领域的跨越,即考核学生对法学思维、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又考核了学生将各类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二、文书设计

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法律文书写作形式上的格式化包含着远远超过形式主义的法律内容,它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积累、复制与繁殖,是文书制作者按照逻辑规则整合和实际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是文书制作者在司法实践中的品格和创造性思维,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法 www.haozuowen.net 律语言的话语权威实现国家法治。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教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曾指出的那样:“现在有些司法文书,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文书,水平不高。有的语句不通,甚至有错别字;对事实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层次不明;对使用法律的理由表达不充分,有的不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差错。”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言简意赅、逻辑严谨。

三、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是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梁”。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点重要的不同: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的选择时,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的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四、案例分析

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

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分析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性、多类型性、专业差异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也应“因校制宜”“因业制宜”。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高校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建议性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周萍。以法律文书写作学回归法学为视角的法学发展趋势[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03).

最新范文

民事庭审笔录范文案例优秀3篇01-23

广告策划书案例4篇01-23

案例分析怎么写【优秀3篇】01-23

珠宝销售案例分享范文(推荐通用3篇01-23

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优秀6篇】01-23

优质教师酒驾醉驾的心得体会(案例【优秀01-22

国际商务经典案例【最新5篇】01-22

事故案例心得体会【3篇】01-22

事故案例心得体会(10篇)01-22

科研创新案例(通用3篇)01-21

148 3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