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冰花观后感 鲁冰花观后感(精选6篇)

2024-03-09 07:05:07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鲁冰花观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鲁冰花观后感 篇一

这个星期张教师组织我们大家观看了电影《鲁冰花》,电影中的主人公古阿明的经历深深的打动了我。

古阿明的家里十分的贫穷,从小失去了妈妈,和他的爸爸姐姐生活在一齐。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踢球时会打碎教室的玻璃,但他又是一个十分聪明又有想法的人,他会把画好的'太阳涂成蓝色,当教师问他为什么要画成蓝色时,他说这样他的爸爸在田里干农活时就不会再中暑了。从那里我看出古阿明又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电影中的美术郭教师十分欣赏阿明的画,想让他去参加画画比赛。之后又被别的同学替代了,他十分悲痛难过,失去了信心,一下就病倒了。教师也带着他的画离开了学校。

最终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得了一等奖,郭教师带着奖状来看古阿明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看到这边时我哭了,我觉得古阿明太可怜了,他要是活着该多好啊!

电影放完了,我感觉电影的歌声老在我耳边响起,以前唱起时觉得好听,此刻唱起时又多了一份感动。班里好多同学都感动的哭了,我想他们应当都和我一样想的吧,我们要珍惜此刻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鲁冰花观后感 篇二

看完《鲁冰花》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我想我笑过、哭过,但作为一名师范专业并且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更加思考过,思考他们的教学方法,思考他们的教育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改造。”这包含了三个论断,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其中“教育即生活”这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异常是看了《鲁冰花》之后。在电影里,新来的郭云天教师并不像其他教师那样死板的整天呆在教师绘画,而是带领同学们到野外去写生,让同学们接触大自然,联系实际,这样就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知识了。同学们也就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体验更多,也就能丰富自我的知识,扩充自我的视野。能够说那时的郭云天就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对孩子特长的观察和教育要从生活中发现,要给孩子更多的发挥特长的空间。郭云天是一位好教师,这在于他能够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并挖掘属于他们身上的天性和想象力,而不像其他教师那样只重视教学和灌输,而不懂开发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所以,在美术班里,古阿明和林志鸿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当古阿明很快完成一副天狗吐月亮的绘画时,林志鸿却趴在桌子上发呆,不明白如何开始绘画,而这仅仅是因为郭云天没有提出题目,林志鸿就不明白如何绘画,由此可见,电影在此是想借此比较,鞭打传统灌输教育对孩子们天性和想象力的扼杀,而幸运的是此时还有郭云天这样一位理解孩子的教师,不幸的是郭云天这样的教师在那里仅有一位,并且还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把孩子带到生活中,让他们体验大自然,也不仅仅要在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的天性,并且我们也必然要与学生的家长交流沟通。而在这一方面,郭云天无疑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郭云天去古阿明家家访的时候,古阿明正和姐姐、爸爸给茶树捉虫,当古阿明父亲拿起一个碗给郭云天倒了一碗茶时,郭云天接过这碗茶,没有犹豫,端起就大喝起来,没有一丝嫌弃这茶这碗会不会脏的问题,作为一个从台北来的年轻人,郭云天身上这种对人尊重的品质无疑会拉近自我和家长的距离,当他明白古阿明有一个梦想,要画出自我家乡的美景让全世界都明白,却没钱买八色画笔和足够大的纸张时,郭云天就自我为他购买了八色画笔和纸张,可见,郭云天作为一个教师是多么尊重、理解和爱护自我的学生。我想这是一个教师的高尚的师德的体现,一个教师修养的所在。而在里面,我们也看到像训导主任这班马屁精一样的偏心的、固执的、保守的、势力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低下。他们所带给学生的除了伤害,更是扼杀。

在那里,在郭天云教师的身上以及保守派教师的教训下,我只是从教育要从生活开始,对孩子特长的观察和教育要从生活中发现,要给孩子更多的发挥特长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自由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灵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在专业素养上过关外,还要在生活学习上懂得尊重、理解和爱护自我的学生。当然,除了我论述的这方面问题外,同时这篇文章还体现了很多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不平等、个性教育缺失以及教师的偏见等等问题都让我们感到揪心。在那里,我就不一一论述了。

鲁冰花观后感 篇三

听着古阿明和姐姐古茶妹唱着这首歌,同寝室的姐妹们都不禁哭了。

他们是失去妈妈的孩子,家里很穷,可是他们很懂事,他们天真,他们有自我的梦想,他们用他们独有的灵性,用不全的色彩绘出了他们完美而又不太真实的梦,阿明说:姐,总有一天我要绘出跟这一模一样的画。.。.。.生活没有让他们变得绝望,他们有一颗闪着金子般光芒的心。

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十分纯净,天水相接,蓝蓝的天,蓝蓝的水,还有茶树的绿,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那么干净,衬托了善良的人们,郭云天教师的笑脸是多么阳光多么可亲,同时也显得那个功利的乡长的嘴脸是多么丑陋,那些呆板的教师是多么腐朽。

“有钱人家的小孩什么都好”这句话久久回旋在空气里,他被埋没了,人们夺去了他参赛的机会,疾病夺取了他的生命,可是他的梦想在继续

只是小小的天才远去了,这本不该发生的杯具发生了,奖章显得既悲哀有讽刺,那些世俗的人们是否问一问他们的良心在哪“在阿明生前,仅有郭云天教师说他是天才,此刻都说他是天才也没用了,因为阿明永远不能作画了。”茶妹的话是那样哀怨,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深深觉得世道的黑暗,奖章是冲破世俗观念的利剑,只可惜最终也化为灰烬,燃烧的火带走了阿明的梦,飘啊飘啊,但愿他能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他的妈妈。.。.。.

电影从滚滚离去的湖水拉开序幕,似乎有着逝者如斯的感觉,叙说一个悲凉的故事,他们注定了一个杯具的结局,就像他们外出不得不划船一样,他们与外界有条无法跨越的河。

鲁冰花是一种长在茶树下的花,死后肥沃了土地,让茶树开得更加茂盛。是闽南语路边花的意思,作者为了艺术性改成了鲁冰花。鲁冰花是一种植物,山地的茶农在种植茶叶,异常是台湾特有的高山云雾茶时,需要在茶山周边、甚至是茶叶植株的附近就辅助的种上“鲁冰花”这种植物,原因是这种植物据说能够帮忙茶叶健康生长,并且能够让具有芳香甜美的作用。在电影里面,鲁冰花用来象征母爱,它开满乡间田野,就像妈妈的爱一样虽然短暂,却无法忘怀。

鲁冰花观后感 篇四

看过电影鲁冰花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是古阿明和郭云天,其中郭云天无疑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郭云天是一个追求完美的梦想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热爱艺术并懂得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人,作为教师,他仍然带有这种艺术家的气质,而这却让他与世俗显得格格不入,在我看来,这样的追求完美不与世俗妥协的教师永远只能是少数,这样的教师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电影开头,郭云天从大城市台北调任到这样一个落后的乡村担任美术教师,至于从大城市调任到这样一个偏僻乡村的原因,这应当和电影之后郭云天离开水城小学是一样的——无法容忍世俗对于艺术的曲解,对于古阿明的作品得不到大多人认同的无奈之举。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一生,尤其是小时候,能够遇到郭云天这样一个理解孩子、理解艺术,并懂得尊重孩子天分和艺术创作规律的教师实在是一件幸事。

古阿明是幸运的,又是悲惨的。

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遇到了一位理解孩子、理解艺术的教师,他最终能够不用重复去年的杯具,在郭云天的支持下,他最终能够进入美术班。在美术班里,他就像一条鱼重新游回水里一样自在,在那里,古阿明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天赋和属于孩子的想象力,在那里,古阿明得到了认同和鼓励,可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有郭云天这样一个理解艺术的教师在那里。

如果,郭云天不来水城小学,那么古阿明是不是依然会被人忽视?从那里看,古阿明是悲惨的,一旦郭云天不在或者不能给他应有的庇护,那么还会有谁去关注他呢?

郭云天是一位好教师,这在于他能够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并挖掘属于他们身上的天性和想象力,而不像其他教师那样只重视教学和灌输,而不懂开发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所以,在美术班里,古阿明和林志鸿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当古阿明很快完成一副天狗吐月亮的绘画时,林志鸿却趴在桌子上发呆,不明白如何开始绘画,而这仅仅是因为郭云天没有提出题目,林志鸿就不明白如何绘画,由此可见,电影在此是想借此比较,鞭打传统灌输教育对孩子们天性和想象力的扼杀,而幸运的是此时还有郭云天这样一位理解孩子的教师,不幸的是郭云天这样的教师在那里仅有一位,并且还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为了教育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必然要与学生的`家长交流沟通。而在这一方面,郭云天无疑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郭云天去古阿明家家访的时候,古阿明正和姐姐、爸爸给茶树捉虫,当古阿明父亲拿起一个碗给郭云天倒了一碗茶时,郭云天接过这碗茶,没有犹豫,端起就大喝起来,没有一丝嫌弃这茶这碗会不会脏的问题,作为一个从台北来的年轻人,郭云天身上这种对人尊重的品质无疑会拉近自我和家长的距离,当他明白古阿明有一个梦想,要画出自我家乡的美景让全世界都明白,却没钱买八色画笔和足够大的纸张时,郭云天就自我为他购买了八色画笔和纸张,可见,郭云天作为一个教师是多么尊重、理解和爱护自我的学生。

作为一个优秀的却得不到大环境认同的教师,郭云天时时都在和那些扼杀孩子天性的所谓“教育”作斗争,他为古阿明不能代表四年级去参加比赛而和学校教师们争吵甚至打起架,当他看到学生演讲时那做作的手势和假大空的腔调时,他愤然离场,他反对教育里对于孩子天性的束缚的东西,不能容忍教育里那些扼杀孩子天性和想象力的成分,作为这样一个充满梦想主义的艺术家教师,郭云天注定是要孤独的,是得不到大多人理解的,这也正是他最终出走水城小学的一个原因。

古阿明是悲惨的,没钱治病,少年夭折,他都还来不及再看一眼自我获得世界大奖的作品,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郭云天也是杯具的,作为一个充满梦想主义的教师,却处处得不到周围的认同,一如既往的孤独不得志。

在此,我不想谈那些势力者在古阿明获奖后是如何地赞扬古阿明,我只想说:如果我们周围有一位郭云天,请我们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不要再让他感到孤独!如果我们周围有一个古阿明,请我们多给他一些帮忙和鼓励,不要再让他这么年少就夭折!

总之,我们不想再看到郭云天和古阿明这样的杯具发生。

《鲁冰花》观后感5篇优秀 篇五

本来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对于错。坚持着的就是一种向往。淹没了那份纯真。

《鲁冰花》台湾的导演早在20年前就懂得孩子的纯真,快乐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

看看我们小学到高中在到高考,枯燥、乏味的课本,还在循环往复的侵蚀着一带又一代的孩子们。

为什么但凡有些资本的家长都要选着让孩子去国外,或许他们对中国的教育并不是很有信心。当然就我自己来说,上的这十几年的学,我不认为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鲁冰花》中看到真正是伯乐的老师的话语权,是有多么的微弱,以至于真正想要去实现梦想的阿明,都不得不放弃。就像现实中的社会一样,权利往往决定很多事儿,像升职,工资,分红,等等。就这样人们或者屈服于权利或者选着离开、逃避。

也许有一天教育局会发现,其实并不需要老师教,只要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在意的事儿。

《鲁冰花》观后感 篇六

“孩子的世界,除了吃和玩,就是想像”,影片中郭云天老师的话在我脑海中反复回荡,它让我想起了去年我和孩子的次谈话:儿子开学后的第篇日记《马拉湾日游》写得十分好,可往后的日记却没有超越这篇的,我问儿子原因,儿子说:“妈妈,因为第篇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十分简单,而其他的,我没有亲身经历,所以不明白怎样写才好。”儿子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因为生活中我除了能照顾好儿子的吃穿外,其他的我还能做什么?影片中古阿明和姐姐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怀抱,我好羡慕他们啊,同时又感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可怜,他们眼中的大自然可能就是头顶的方蓝天,人工栽种的片草坪······但是连这些,他们也许也没有时间欣赏,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除了课本、作业、资料,还有课外辅导班,虽然风景还在,可我们的孩子有时间吗?我们的孩子太累了······

《鲁冰花》的结局是悲惨的,古阿明死了,留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可这更是种讽刺!影片用古阿明的死来揭示教育体制的缺憾:所有有思想的东西注定没有生存的土壤!

“儿童本来有的是纯真,往往因为大人的教导限制了他们的天份”,“每个小孩都有各式各样的优点”,这两句也是影片中郭云天老师的话,虽然此刻的教育也向在提倡“赏识教育”,然而真正做到“赏识”的,恐怕是凤毛麟角!

有次看电视,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生说:“我在国内的。时候,学习般,可我到了国外以后,我的学习十分优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知识点十分简单,所以学起来既有乐趣,又异常简单,更不会成为种负担!课余生活就是玩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没有作业!以前听过次关于教育的讲座,那位教授说,我们的教育体制落后西方国家几十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我们的教育体制什么时候能来个脱胎换骨的飞跃?看着孩子的书包天比天重,看着孩子小小年纪却没有童年的快乐,作为家长,我除了心疼,就是无助······

最新范文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000字【精彩10篇03-09

《暖春》观后感精彩5篇03-09

“我是接班人”复兴新征程观后感作文精03-09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优秀6篇】03-09

科技馆观后感【3篇】03-09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优秀8篇03-09

大学生看焦裕禄电影观后感(优秀7篇)03-09

《开学第一课》奋斗成就梦想观后感精选03-09

时代楷模朱有勇最新观后感学习心得 看03-09

《第二十条》观后感【优秀6篇】03-09

27 36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