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 《头脑特工队》观后有感心得体会(优秀10篇)

2023-12-14 05:22:03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编的《头脑特工队》观后有感心得体会(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篇一

《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我几乎是含着泪水看完的,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是它绝对是一部成年人才能看懂的影片。只有长大之后,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才会懂得这部影片到底说了些什么。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莱利内心中代表快乐,悲伤,愤怒,讨厌,害怕的五个情绪小人中的乐乐和忧忧就不小心离开了主控制台,致使小姑娘莱利失去了这两种情绪。莱利实际生活中也遇到了爸爸工作不顺,搬离从小生活的优越环境等烦恼。在这个故事中,表面看是在讲成长的烦恼,而我觉得他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

首先,为什么是乐乐和悲伤同时离开了主控台?而不是其他的情绪?其次,我们成长的伤痛到底是什么?能避免吗?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感觉都是完满而美好的,我们认为和妈妈不分你我,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然后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开始在妈妈的眼中找到自我,开始学着独立,慢慢丰富了自己的情绪,然后我们就开始了自我成长,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且只能孤独地自己面对这个让人觉得悲惨和不如意的世界,世界抛弃我们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地震海啸就不用说了,就算没有天灾,老天爷也是个无情的家伙,我们除了靠自己,还是靠自己。别人的帮助只能感激而不能指望的。我们只要长大,早晚会发现生命的底色就是悲伤的,不能避免。

随着长大,随着我们越来越懂得这个世界的无情,我们失去了快乐,并且拒绝着悲伤,乐乐和忧忧丢失了。然后就像莱利一样,我们失去了幸福快乐的能力,甚至偏执的去做一些很危险的傻事。

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影片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让忧忧触碰那些快乐美好的核心记忆球,让他们掺杂进忧伤的蓝色。当我们接受了生命的底色,不再抗拒忧伤,我们也又有了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并重建自己的各种个性之岛。

翻到了武志红对盖茨比解读的那篇文章,里面也谈到了对魔咒的解决之道就是:接受失去,学会哀伤。“ 如果你曾有相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哀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 相反,假若你心有不甘,拒绝承认自己的不幸,拒绝承认失败或失去,拒绝哀伤,甚至还强装笑脸。那么,不管你看似多么成功和快乐,你其实仍是在继续遭受它的诅咒。 ”这跟《头脑特工队》里强调悲伤的作用好像是一回事。拒绝悲伤,就无法接受真正的快乐。除了经历过悲伤事件,只要作为人类,都会因为生命的孤独而悲伤的吧。

真正的成长可能就是承认你儿时的美好回忆终将一去不返,并且能够在心中真实的面对自己,进行哀悼。不然总纠结为什么快乐一去不复返,拒绝悲伤,就掉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无法自拔,也丧失了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从某种角度看,我们一切对外的表现,都是内在情绪的反应。所以观察自己的内心,保持觉知,照顾内心五个情绪小人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如果你是父母,你肯定会像我一样对影片又多了一些感触。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就是帮助他慢慢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面对这个很不美好的真相,父母能做的不过在他小的时候多制造些快乐的核心记忆。在他们长大后,能够独自面对这个有诸多不如意,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在儿时美好记忆都变成蓝色后,也能将快乐作为底色,有幸福快乐的能力,搭建自己的个性之岛,没有任何挫折能够打垮他们。

头脑特工队的观后感 篇二

动画片最开始是来哄小孩的,比如迪士尼早期公主系列,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人物纸片化三观有问题。后来开始掺杂一些心灵鸡汤和人生道理,人物也开始朝丰满的方向发展,比如亲情和友情,比如相信自己,比如善待自然。卖萌和搞笑最开始作为调味品,但是近两年出现了一种几乎全靠卖萌咯吱人笑的动画类别,而道理也就是通过一个正能量的故事那么一笔带过,看了之后除了笑过并没有留下什么别的痕迹。

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对你说,Its ok to be sad么?敢说不论如何悲伤终有一天会主控你的生活然后你只能拥抱这悲伤么?哪个片子不是欢乐多过悲伤,不管是重新认识亲情友情还是重新认识自己都是正能量满满?哪个片子主人公不管出场多么落魄最后结尾也是逆袭成功?就算没有得到最开始想要的是不是也得到了一个别的然后再论证一番这个别的其实更重要?

所以孩子们还在雀跃欢笑,却看哭了半场的大人。喜悦恋恋不舍的让出了控制权,记忆缓缓退色然后随风飘散,曾经形影不离的幻想朋友融化在黑暗的记忆的深渊中。只有悲伤有感染记忆的能力,因为不管儿时的记忆有多甜蜜,联想到当下内心也总还是有苦涩。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列车,不论我们怎样哭喊,都无力阻止热二律在自己身上残忍的展开。能做的只有接受现实,带着满腔复杂的情绪,挥别童年继续前进。

导演说这是一封写给孩子的情书,我觉得这更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情书:献给所有的孩子,愿他们从未长大。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篇三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它把人的五种情绪——快乐。忧伤。讨厌。愤怒。害怕分别以人物“乐乐”,“忧忧”,“厌厌”和“怕怕”来表现。

他们五个小伙伴一直生活在主人公莱莉的脑袋里,他们一起游戏。睡觉,形影不离。突然,有一天,乐乐和忧忧一不小心掉进了储存记忆的仓库。莱莉失去了快乐和忧伤之后,变得沉默寡言,而同时,乐乐和忧忧也想尽办法想回到莱莉的脑袋中。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遇到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篇四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篇五

10月13日晚上,我带着女儿和儿子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头脑特工队》。

作为皮克斯的忠实影迷,该动画工作室出品的每部动画片我几乎都陪着孩子看过至少两遍。其中,《头脑特工队》几乎是皮克斯动画片中情节最简单的一部,然而,却让我几度流泪。

本片主人公是一个叫莱莉的11岁小女孩,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但随着父母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面对新学校的不适,面对旧闺蜜的疏远,面对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导致的淡漠,她的情绪变得很负面,却一直压抑这种负面情绪,故意做出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样子,最后终于某个夜晚,在怒火中爆发,在噩梦中惊醒,偷了母亲的钱离家出走。走到半路上,突然醒悟,于是回家。

影片小主人公外在世界的经历非常简单,但小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却极为复杂,细腻,微妙。莱莉大脑中有五个情绪小专员:喜乐(乐乐)、忧伤(忧忧)、愤怒(怒怒)、厌恶(厌厌)、恐惧(怕怕),它们主导着莱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解、协作,演绎得既富有科学逻辑性的真实,又富有文学戏剧性的美善,实在是难得精品。

我留意观察到,此片之所以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导演彼得·道格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导演女儿艾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道格特读小学五年级时,他父母举家搬到丹麦住了一年,以方便他父亲学习卡尔·尼尔森的赞美诗音乐。道格特的两个妹妹当时都过的比较轻松,但他却掉队了。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他上高中的最后阶段。

“那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他说,“突然之间,砰地一声,你童年那种田园诗一样的肥皂泡就那么破了。你开始意识到,你做的每件事情,你的穿衣戴帽,你说的每一句话,别人都在品头论足……我一直觉得自己笨拙、羞涩,因此,我在某种程度上缩回了我自己的小世界。”

后来,道格特也为人父母,在2009年末,他注意到,自己11岁的女儿艾莉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变。“她开始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内向。老实说,这种情况在我自己心里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惧……大家都知道,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看到我女儿的成长,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让我会想到自己成长的过程是如此艰辛,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都有共鸣,回想成长的经历……”

道格特的分享让我特别感动,难怪我在本片的很多情景中,看到了《飞屋环游记》式的温柔怀旧,看到了《玩具总动员》式的坚贞友情,看到了《怪兽电力公司》式的价值反思----如果说,《怪兽电力公司》指出真正的电力能量不是来自恐惧,而是来自欢乐,那么,《头脑特工队》就更甚一筹,指出真正的情感健康,不是来自营造肤浅的欢乐,而是直面深邃的悲伤。

不过,如果仅仅如大多影评所解读的,认为本片的主题是“鼓励孩子要敞开真实自我,要表达悲伤情绪,要坦然接受失丧……”,我觉得又失之片面和单薄。仅仅到此为止吗?

我思考的问题是:在怎样一种更深层面的人际互动下,才可以帮助孩子自由的敞开真实自我,勇敢的表达悲伤情绪?

每人都有“被忽略被遮蔽的内在小孩”

以小主人公莱莉为例,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其实是方方面面孤独体验的叠加。我们能看到,莱莉在新学校新班级做自我介绍时,从强颜欢笑(象征“我情绪很好”)转到失声痛哭(象征“我情绪不好”)时,并非没有敞开真实的自我,也并非没有表达悲伤的情绪。

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同学(包括老师)走上去拥抱安慰她;集体活动午餐时,没有人搭理陪伴她;冰球比赛受挫时,没有人鼓励扶持她,再加上旧闺蜜有了新伙伴,对她没有任何嘘寒问暖;父母也因为工作忙碌琐事烦乱而忽略她,最后,她只能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怀念从前——从前父母、从前同学、从前老师的爱。

那么,她为什么要半路回家?因为借助无数温馨美好的童年点滴回忆(情感账户),她始终相信爸爸妈妈是爱她的。所以,她回家后才能勇敢而自由地敞开心扉:“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开心,但我真的很想念明尼苏达……”这时,她的父母反应和新同学们完全不一样,他们紧紧将她揽入怀中,心有戚戚地说:“其实我们也和你一样,怀念美丽的森林,怀念自家的后院,怀念你溜冰的春湖……”

在相拥而泣的爱中,莱莉所有的怀旧悲伤都化作更深的成长喜乐。

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莱莉回到家,真实表达悲伤情绪后,换来的是父母的愤怒、讽刺、冷漠或道德批判的话,莱莉还会敞开心扉吗?

莱莉的这种离家出走经历,在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中反复出现。我们上一代父母是比较悲哀的,本来自身就积压了很多百孔千疮的负面情绪——比如我父亲,童年遭遇家庭变故、青春遭遇浩劫,前途遭遇他人排挤,信仰遭遇彻底破产,婚姻遭遇激烈冲突,既不懂得如何经营夫妻关系,更不懂得如何经营亲子关系,所以很多无处泄愤的怨气和怒气都转向了比自己更弱势的儿女。

大约也是在莱莉这个年龄,有一天中午,我父亲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把我重重奚落了一番,平时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就过去了。但那一次,面对那些辱骂嘲笑之语,我实在忍无可忍,哭着跑了出去。

我家附近300米处就是长江,我在长江码头上一边哭一边徘徊,最后情绪平静后才蹑手蹑脚地走回去,父亲只是冷眼看着我:“还敢跑!有本事你就别回来啊!”我心头一哆嗦,只得听着他的嘲讽继续唯唯诺诺,但却暗暗发誓:“这真是自取其辱,永远不要再哭,永远不要当弱者,眼泪没有任何价值!”

后来,在16岁那年夏天,和17岁那年夏天,我又分别有两次离家出走的残酷经历,一次是夜半坐车私逃,一次是夜半投江自杀,但这两次都未遂,而后果也更加惨烈,我也更加封闭。

所以,不难回答,为什么孩童(甚至包括成人)要隐藏真实的自我,回避悲伤情绪?因为比起喜乐,悲伤是内心最脆弱也最柔软的情感,也是最容易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情感。一旦坦露后,如果不被接纳和理解,反而遭遇冷漠或嘲笑,自身就会不再轻易继续坦露,而是用很多的盔甲将自己严严实实武装起来,变得设防、强悍、冷峻、坚硬、过度独立孤傲……

所以,孩童敞开真实自我的程度,与他们父母(包括老师、同学、亲友)无条件接纳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从年龄差异角度,青少年比孩童更不容易敞开一些;而从性别差异角度,男孩比女孩,男人比女人又更不容易敞开一些。在这个看似不得不带着各种面具各种标签各种身份生存的时代,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被遮蔽被忽略的内在小孩”。

苏芮有一首极为风靡的歌,叫《亲爱的小孩》,歌词触动出了无数人的成长体验:“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漂亮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却找不到别人倾诉/聪明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在风中寻找从清晨到日暮/我亲爱的小孩/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在黑暗中独自漫步/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其实,这首歌的词作者杨立德是一位,他说创作此歌是想提醒大家,每个人从小长到大,怎样才能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头脑特工队的观后感 篇六

第一遍,没看懂,第二遍,似懂非懂,第三遍,好像懂了,又好像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什么电影这么“烧脑”?一部儿童动画片而已,值得看三遍?太夸张了吧!

我与莱莉很像,都是十一岁的女孩,聪明却又调皮,懂事却时常任性,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搞得全家鸡犬不宁。我与莱莉也有不像的地方,莱莉最讨厌吃西兰花,我却喜欢吃西兰花,当然更喜欢吃牛排和巧克力。莱莉经常为一些小事情而闹情绪,我更是一不顺心就发脾气,我发脾气时的表现与莱莉几乎一模一样:气冲冲地跑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下把门关上,然后一个人在里面生闷气。爸爸妈妈说,这是成长过程中“叛逆期”的表现,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叛逆”?但是前几年我确实没有这么“叛逆”。莱莉的爸爸妈妈很爱莱莉,我的爸爸妈妈也很爱我。莱莉的妈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莱莉的爸爸偶尔也会发脾气。

我闹情绪发脾气时妈妈总是对我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是能够自己轻易控制好的情绪还是情绪吗?妈妈有时候自己也控制不好她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的妈妈就从一个“和蔼可亲的妈妈”变成“面目可憎的妈妈”。即使我不闹情绪不发脾气时爸爸也总是唠叨:“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爸爸说:“没有为什么,小孩就是应该听父母的”,我很不服气,我也没有见到爸爸什么事情都听爷爷奶奶的。

《头脑特工队》与其说是一部“故事片”其实更像一部“科普片”,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与其强行的“控制它”还不如自然的“顺应它”,遇到伤心难过的事,痛痛快快地哭出来;遇到开心高兴的事,敞开胸怀地笑出来。

影片的最后,莱莉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成了一个充满朝气活泼开朗的女孩,我也一定会像莱莉一样,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父母不再为我操心。

头脑特工队电影观后感 篇七

最近,我和弟弟一起看了一部动画片,名叫头脑特工队。我和弟弟都看得津津有味,里面讲的是主人公莱莉的脑子里有五个奇特的情绪小人,分别是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你一定不知道在莱莉的大脑总部周围还分布着5座个性小岛,分别是家庭岛,诚实岛,冰球岛,友谊岛和淘气岛。

一天,莱莉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原因要搬家到旧金山,莱莉的生活开始变化,她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朋友,她开始变得不开心,开始逃避,不愿意与朋友父母交流,5个个性小岛慢慢地倒塌了。而乐乐和悠悠通过努力并在其他情绪小人的帮助下重新让莱莉积极乐观地适应这个新环境。

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喜怒哀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遇到问题要冷静,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或者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控制。生活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充满阳光,我们也不可能一种情绪打天下,七情六欲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莱莉的记忆球,最后是彩色的,而不是单纯的快乐。她笑过,哭过,得到过,失去过,情绪五味杂陈,这才是人生真正该有的样子。失去过,方能明白得到的可贵,悲伤过才能了解快乐的真谛。

我快11岁了,和莱莉一样的年龄,我也会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有一次,我想妈妈陪我睡,妈妈没同意,于是我回怼道:“那我宁愿一个晚上做上百上千个噩梦,你们也别想睡好觉!”只见妈妈微微地抬抬眉毛,好像要发大火,把我烧着似的,但是她忍住了,说道:“回房间去思考思考后再跟我说!”这时姨妈看到我的白袜子丢在墙边,好心地问我:“这袜子用来干什么的?”正在气头上的我就不耐烦的说:“我去表演的时候用的,你别管!”一气之下姨妈走了。

那天晚上,如果我能冷静下来和妈妈好好地说明,这几天我在做噩梦,希望能陪我一下,我想妈妈会同意的。对于姨妈的好心帮助,我能耐心些,姨妈也不会生气了。看完这部动画片,在妈妈的引导下,我终于明白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她们道了歉。

头脑特工队电影观后感 篇八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却给人带来无尽的欢笑与心酸,然而,这种喜剧却与周星驰的有很大不同,周氏喜剧主要是靠无厘头语言来取得喜剧效果,而卓别林的却完全凭靠滑稽性的动作和情节取胜(也许这与当时电影还处于默片时代有关系)。喜欢卓别林扮演的小人物角色,在那一个个小人物身上,闪现着的却是人性的光辉和普世的价值与情感。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会竭尽办法坚强地与命运抗争;面对心爱女人的赏脸,他宁愿出去帮人扫雪挣钱以备除夕夜的晚餐,甚至在满心期待的时刻会幻想美好的宴会,(这种心情我相信只要恋爱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幻想。)

影片虽不长,仅有一小时十分钟,但影片却给人留下了众多经典搞笑的场景,诸如两个人争枪却把枪口始终对着另一个人的场面,又如带着狗跳舞、用叉子和面包作跳舞状的那几段,以及最后在小木屋里惊险的场面等等,看着看着,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但影片不像一般的纯粹搞笑片,它在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的同时,也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产生一种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例如,在饥饿困扰的时候,吉姆由于神志不清所产生的幻觉,把卓别林当作鸡,想杀了他来填补饥饿。当看到这一场景时,不禁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也许那种幻觉根本就不是由于神志不清,而是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性潜意识中的一种求生的本能。

我又不禁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三年贫困时期曾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幕幕人吃人的惨景。我们并不能去责备谁,当人的生存都成问题时,道德又有何用?也许这就是人的求生本能所致。正如今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时,范美忠老师在那种非常时刻做出了有违社会公认的所谓“道德”的举动,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国内一片骂声如潮,也有不少人为其辩护。对此我只能用一句话,也许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求生本能的缘固吧,在那种非常时刻,我们无权要求他做出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头脑特工队电影观后感 篇九

一部不反派、没进级打怪,仍旧多线索叙事,让《脑子间谍队》酿成了一部斗胆勇敢有创意的动画。靠着够萌够甜够抒怀,各类文娱元素层见叠出,分切多视角的叙事臻入化境,竟然能制造出炫丽过瘾的贪吃盛宴,放眼举世生怕只需“迪士尼+皮克斯”能做到了。况且本片主题竟然是笑中带泪、无惧消极的璀璨回首,注释出细致的真情实感,蕴涵着人生哲理与深思,叫我不能不感受团队的感悟过高了。

康乐、无畏、讨厌、消极、气忿五种差异豪情,作为环节人物浮现正在片里,自身即是创意不凡。一边是“高黑美”乐乐与“矮矬肥”忧忧,正在脑子世界拿着影象球,费全心思想返回总部,另外一边奼女莱莉跟着举家搬家、情况变差,有愤世忌俗的倾向,想离家出奔,尚有三位豪情正在小本营拾掇开局,外加一小堆人生影象片断交织,这么多线索融进《脑子》,该片叙说竟然有条稳定,而且放弃着跌宕放诞起伏、挂念重重,为不雅观众浮现了一场五味俱全的豪情风暴,都足见编导对于脚本与镜头的控制力,可谓至臻完美。

彼特·道格特因为是《怪物公司》编导,正在《飞屋》秉持了自身两重拍档的人物模式。从“小眼仔”与“毛怪”思绪,衍生出“乐乐”与“忧忧”,愚笨四眼、懒散贪睡、少言寡语的忧忧,时刻反渲染乐乐的机灵胆小、甜蜜动听、兴奋话痨。但身为脑子豪情的主控官,她仅想去让奼女莱莉高欢娱兴,是以对于忧忧老是冷眼相待,却没有懂忧忧口中那句“啜泣也是减压一种体式格局”,也是编导对于人类豪情的推翻式深思。终极,乐乐用袋子装满“复制帅哥”,破天荒搭建出了硕大的阶梯,想耍杂技“堆人”一样翻越过来,奋力拉住忧忧返回主基地,迪士尼传统卡通片中神怪精髓,尚有编导逆袭小我决心,完全被施展患上极尽描摹。

同样是“爱可以挽回一切”,同样是排山倒海的冒险奇遇,同样是二位性情不同西崽翁,《脑子》显着要比梦工厂至心巨制《猖狂外星人》超过跨过一筹,缘于编导对于清淡生产微小处的捕获。正在脑子的形象空间内,三人被扭曲变形为两维动画碎片,尚有形象派的外型,都是很复旧、颇有趣、颇有创意。小象开初是一个乐天派高人,犹如啥都清楚,啥都乐不雅观面临,却正在最黝黑绝境的忘掉深渊,用捐躯摒弃了自身性命,悲壮地叫副角驾驶年夜车冲进来,则有种触动魂魄深度,催人泪下的力气,叫人正在消极中连续直面尔后。

形象空间、认识牢狱、忘掉深渊等如许教科书都讲没有清楚的器械,竟然给活龙活现的展示正在不雅观众面前,至关叫人赞不绝口。看着乐乐正在控制台溜冰,镜头切换到奼女莱莉正在房内溜冰,那种温暖暖心的画面,彻底跟实践生产大相径庭,瞬时让人想沉溺其内。那堆数目单一的影象球,时而闪出或者欢喜、或者忧伤、或者气忿的影象片断,有些片断稀释大都人的生长阅历的点滴,由于脚本与镜头先后铺垫的严谨尽心,妥善时刻气象交融,迎刃而解进行催泪人不由想赞叹与敬佩这些优良细节。

不任何淫秽恶俗桥段,羡慕于温情悲剧卡通,炫丽视听无以复加,各类戏剧抵触简朴,却尽可能笑泪俱全,叫不雅观众备感惊喜,进而老小皆益,一直是皮克斯作品宝物。从《玩具》到《飞屋》,再从《玩具3》到《怪物小学》等"超等IP"续集诞生,已经被质疑再难原创肉体的皮克斯团队,终于用《脑子》《恐龙当家》交出一份密切快意的答卷。《脑子》中“霸气女总裁”乐乐,目击小象捐躯豪举,悟出“人生应无惧忧虑”真理,于是让出自身职位地方给忧忧,让奼女痛爽脆快地哭了一回,从而轻松封闭莱莉的心灵桎梏,抵达了不雅观影共识点。魂魄深处璀璨影象是笑泪穿插?真不克不及漠视皮克斯这群才调横溢的可怕高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篇十

从一个点子出发,构想、建模、施工,然后出来一座巨型城堡。点子越新,越难操作,便越可体现手艺人的技术水准。《头脑特工队》是个技术上的巨人,它以极其复杂而精巧的宏大工程,视觉化地呈现了大脑里的情绪与心理活动。模拟现实,再造一个宏观世界,难不倒好莱坞的动画人;进入微观世界,再造一个现实,对于他们也不是多难的事儿;而《头脑特工队》的施工对象,不是人的外部世界,而是从内部进入,将意识活动视觉化。它的技术难度系数,在动画史上应该属于最高的那一梯队。

CG动画发展至今,硬技术在好莱坞大多已不是问题。《头脑特工队》的难度在于,如何将脑中活动,构建成一个具有戏剧性冲突的视觉世界。11岁的莱莉,因为转校,变得郁郁寡欢,如何面对这一切,如何成长,构成了一条叙述线,这条线属于外部世界;她脑中的意识活动,是另外一条线,也是篇幅意义上的主体。两条线内外呼应,讲了一个少女的成长。

主题和娱乐性系于脑部世界,编剧、导演必须将模糊的情绪和心理概念化、可视化。借助心理学、生理学,把情绪拟人化,构建记忆球、人格岛、抽象思维区、幻想乐园、潜意识区、记忆废墟等,这种从无到有的视觉工程,不能不令人赞叹。除此,没有反派,没有蠢萌,这可能的确是皮克斯工作室最为大胆、也最有创意的一次尝试。不过,在“没有”之外,它有些什么呢?

它有五个角色,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和忧忧,俩主角是乐乐和忧忧。莱莉不开心,想快乐起来,于是在她脑中,乐乐和忧忧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成长需要接受失去,接受悲伤情绪,这个有点令人感伤的鸡汤式感悟,就是整片所要讲述的东西。一个少女不经意间的成长,在她脑中原来藏着一次绚烂的情绪冒险。

落脚点是情感,收场时段莱莉和父母相拥的画面,催泪效果十足。告别童年记忆,失去“友谊岛”,忘不了广告神曲,诸如此类细节,表明导演彼特·道格特、罗纳尔多·德尔·卡门对人性、对情感无疑有着相当细微的体察。事实上,皮克斯几乎出动了全部主力,来参与这部动画。他们一起成就了这部动画在技术层面的水准,以及故事层面的通畅。

最新范文

速度与激情7电影观后感【精选3篇】12-14

2021《石榴籽一家亲》观后感心得【优秀12-14

观东京审判有感精选4篇12-14

《开学第一天》观后感优秀5篇12-14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优秀8篇】12-14

电影《泰坦尼克号》观后感【优秀5篇】12-14

玩具总动员4的观后感【3篇】12-14

看春晚观后感【优秀3篇】12-13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作文【3篇】12-13

入团第一课观后感精彩3篇12-13

27 30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