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7篇)

2023-06-09 18:56:11

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一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二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三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www.shubaoc.com)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四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适宜的学科和不适宜的对象。坦率地说,影片的杯具结局基丁老师就应是负有必须职责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就应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但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那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潜质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十分反对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主角,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之后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杯具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五

那天加厚老师在电话里跟我提到电影《死亡诗社》,因为他知道我酷爱惠特曼,而《死亡诗社》里主人公也酷爱惠特曼,并大量引用他的诗句。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电影,有同样的印象。但那时还是录像带时代,我租的录像带很不清晰,而且不完整,所以没有看得太明白。昨天我在电视里点播了这部电影,又认真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教育电影。教育电影是教育叙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我看过好多部国外的教育电影,但国内的教育电影似乎没有印象。现在想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或教育工作者没想过也拍一两部教育电影呢?

从教育电影来看,国外的教育也遇到我们在国内同样的困惑,似乎也比我们先进不了多少。例如,我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被大学录取,感觉抬不起头,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就伪造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还虚构了一个该大学的网站。没想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高中生也需要一份这样的假录取通知书。于是,这帮假大学生索性弄假成真,在一个废弃的工场里开办了一所大学。在这所他们自己办的大学里,他们自定课程、自请老师、自我教育,把大学办得有声有色,最后居然战胜了临近一所名牌大学的挑战,成功赢得了办学资格。这部喜剧电影表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假期里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可惜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XXX的奇异世界》之类,讲的是一个多动症儿童如何让学校和老师烦不胜烦,几乎要将他开除。甚至他的班主任老师也因为他的顽皮而受伤住院。后来,临时接替班主任的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他懂得如何发挥多动症儿童的长处,因材施教,让孩子转变了学习态度,也让老班主任转变了对孩子的看法。这部电影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强求一律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个性化教育才是正确之道。

《死亡诗社》的结局则没有那么乐观了,也许才显得更真实一些。在一所常春藤名校的中学里,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背负着家长沉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未来能接过父辈的班,成为银行家、律师、医生这样的社会精英。美国的名校好像跟中国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学生们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击剑、划船、社交等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生活技能。但在违背孩子的兴趣和真实意愿这一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恰好这时学校来了一位叫基廷的新老师,这位新老师是一个充满艺术家气息的教师,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他的课别具一格、极富创意,很多上课的桥段可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经典案例。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遵从内心的呼唤,享受生命的激情与快乐。在课堂上他经常让学生们朗诵惠特曼等伟大诗人的诗作。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学生成立了古诗人诗社,夜里躲到山洞里朗诵诗歌,做各种年轻人想做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与主流社会的教育观截然对立,必然引发激烈的冲突。我原以为美国社会应该比中国要宽容一些,但电影展示的结局与在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情景完全一致。一位诗社成员因为喜爱戏剧,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医生的父亲发生激烈对抗,最后以自杀表达对父亲专制的反抗。结果,基廷老师被学校和家长作为导致该学生死亡的替罪羊而遭到学校的开除。孩子们的课堂又重新回到沉闷乏味的旧轨道上。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基廷老师到课室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准备离开,遭到校长的羞辱,而学生们则一个个站上课桌(在基廷的课上,他曾经要求学生这样做过)对他表示无声的支持,让观众看到了一丝希望。

如果是以前,我会无条件的支持基廷老师的做法。即使在今天,我也还是认同他的观念的,只是在做法上不主张那么极端,而希望与现实之间寻求某种妥协,尤其不要让孩子独自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而应先寻求社会的基本共识。学生的死,家长和学校的观念与压力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基廷老师也负有一定的间接责任。就像我反对应试教育,但也不会贸然号召中学生不要参加高考一样。我只会告诉他们,不要把高考成绩看得太重,应该看到分数之外更多的东西、更广阔的世界。

一部电影,能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值得深入的挖掘,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建议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和学生们都看看这些电影,不论你是否赞同它的观念。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六

今天看的是林师兄之前跟我推荐的一部电影,记得他刚给我推荐的时候我也点开过,不过15分钟就被枯燥的情节打败了…但是这次我坚持看下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无聊,越看越起劲……

做学生的时候能遇到一个像Keating这样的老师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身边不仅不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而且还会遇到Neil爸爸那样的家长。他们总是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就是为我们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好像只要我们按照他们的规划去走就什么困难也没有,就能迎来光明的未来,不过那是他们眼里的罢了。Neil喜欢演话剧,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会同意,所以他会想要每一门都拿到A,以此告诉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学习,希望换来爸爸对他参演话剧的允许。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个希望罢了。Neil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确,他在话剧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亲之外的每一个观众都叹为观止,他真的很适合演话剧!同时,在父亲的眼里,他也扮演着孝顺的儿子,孝顺到不敢和爸爸讲自己的想法,连争执都不敢。

我很喜欢Keating老师也感到惋惜失去这个老师是学校的遗憾也是众多学生的遗憾。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七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教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从来没有和孩子进行等位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欢的东西。以一位长辈的口吻强势要求孩子放下自我的爱好去做自我强加给他的事情(真想一个巴掌甩过去)。尼尔妥协了。结果尼尔开枪自杀,父亲和学校却把职责推给了尼尔的教师,一位对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启发的好教师。

“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台词)“殊不知家长的逼迫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台词)”不明白多少家长以此为由进行着无形的杀人行动。

我想很多教师和家长应当都没有想过,逼迫自我的学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利益至上的长远目光我是真不明白该如何评价。能够理解他们为了让自我的孩子谋求好的发展而迫使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学习。

但我更想说的是,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活到八十岁的人七十岁退休也还有十年时光是脱离自我的工作的。而对生活的热情和理解才是一辈子的。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赚钱,赚很多钱,赚更多的钱。”听到这样的回答如何不让人难过。

物欲已经超越精神世界而称霸了吗?那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闻说到某某学校某学生跳楼自杀,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深层原因。学习压力大的背后是什么,元凶就是这些自以为是为了学生和孩子好的家长和教师。为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无法避免的是在求学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学这学那,我的专业也是我自我喜欢和热爱的。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的学子,我能够深深的体会到,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心酸。期望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仍然骇人听闻。

最新范文

导盲犬小q观后感(优秀9篇)06-09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500字优秀4篇06-09

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优秀3篇)06-09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优秀5篇)06-09

《动物世界》观后感【优秀7篇】06-09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优秀9篇】06-09

电影《爱在回响》优秀观后感精彩5篇06-09

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汇总 红色革命06-09

最新大国工匠观后感300字(优秀7篇)06-09

开学啦观后感精彩7篇06-09

27 1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