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改写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优秀4篇)

2023-10-26 22:30:33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的《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一

读想品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习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评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理念】“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诵读和感悟的空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让学生体验情感,积累巩固,感悟诗境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二)“授之以渔”,理解词意

1、“授之以渔”,教给学习方法

师: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呢?(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

2、自主合作,理解词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观察图片,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分小组自由学习)。

3、交流汇报,以学定教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师重点点拨以下字词:

吴音:吴地的方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亡”读“wú”,指顽皮、淘气。

4、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基于本课古诗的浅白的内容和简单的结构特点与及五年级学生的已有阅读潜力,采用归纳学法,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中感悟、体悟情趣,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一)读想结合,感悟诗情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研读全诗,领悟内蕴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相机出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相机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卧”是什么样的姿势?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3、相机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是什么使他们醉了?说说你的体会。

4、相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学生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www.shubaoc.com),老师助之;精彩之处,适时点拨。想象与朗读相结合,学生在想象研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朗读中生成文本,在朗读中生成体验,在朗读中生成思想。

四、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一)全词朗读,回叩背景

1、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指名说)。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呀!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吧。

2、回叩背景: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们有这样的一禺荷塘,有这样的一方农田,有这样的一间茅屋,让老百姓们团团圆圆,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让我们再次感受词人那份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乐韵飞扬,诵读积淀

1、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齐读课文:“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2、拓展延伸:同学们,除此之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都是赫赫有名的。其实,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在今事的学习中,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词,既要有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又要有细细品味,最终还要有整体的提升。诗词中的景之美、情之深和表达的见解和精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将词文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读出文中之形,读出文中之境、读中文中之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寓记于想,字字入心”。另外,在引导学生立足课文,研究文本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文本,拓展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景美

清平乐·村居                                             向往、热爱

(南宋  辛弃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人醉

【设计理念】 一则词语式的板书,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融读、想、悟为一体,同时,提纲挈领地的板书形式,突出诗词内容,清晰写作脉络。

六、作业设计

(一)必做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选做作业:

1、拿起自己的画笔,根据你的理解为这首词作一幅画。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设计理念】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图文结合是激发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验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绘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入情入境的同时拓展古诗意境。改写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达到读中解诗,绘中入境,改中激趣的效果。

清平乐村居改写500字 篇二

有一天早上,阳光明媚,辛弃疾觉得天气很好,便出来散步。他边走边看着风景,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看样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又低又小茅屋里应该住着五口人。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里有小鱼,小虾,蝌蚪,正在欢快地嬉戏着,溪面上有几朵美丽的荷花,红的,白的,紫的……还有几片大圆盘似的荷叶,荷叶上面是青蛙,下面是莲蓬,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辛弃疾正准备去登门拜访,他踱步过去,无意间听到了一对白发老夫妻用当地的方言(吴音)悠闲自得地聊天,那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前,手里拿着一瓶茅台,明显的是喝醉了,好像在聊:“今年要上交多少粮食……”唉!不忧国忧民了!

辛弃疾来到了溪边,去溪里捉一条鱼岂不妙哉?往东边望去,发现作为长子的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虽然大儿子身上流着汗,但他依然还在劳作。辛弃疾捉累了,钻到树底下乘凉小憩,他回头一看,发现二儿子正在自己的后面织着鸡笼,他织一段,就立即眯上一会儿。但是诗人辛弃疾却最喜欢三儿子,因为他调皮,可爱,聪明。诗人辛弃疾看见他够不着莲蓬,便跳到王莲上,摘下莲蓬,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由此情此景,回到屋里的辛弃疾,提笔写下了《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200字 篇三

王佳祺

我在村子里散步,看见溪上有好多荷花、荷叶和莲蓬,有好多小鱼在水里嬉戏,蜻蜓还立在荷花的花骨朵上,这一切真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往远处一看,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打牌呢。他的大儿子正在溪边的豆田上除草,看起来非常辛苦,汗流浃背。二儿子正在忙着编织鸡笼。小儿子的样子特别有趣,躺在溪边的草地上,摘下莲蓬,还把莲子剥在碗里,估计是准备留给大哥和二哥吃的吧。

往远看还有一些村舍,一些嫩绿的竹子从屋前屋后探出身子,这般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300字 篇四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里,一户人家住在茅屋里,只见茅屋旁边长着青青的嫩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旁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那小溪一会儿漾起波纹,一会儿变得平静。小溪加上小花小草,美极了!

只见茅屋里有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闲聊着,看着他们聊的那样有趣,我都想加进去了!他们为什么能这样聊天而不是去忙碌呢?只因为他们有三个勤劳、可爱的儿子。

大儿子在豆园里锄草,只见豆大的汗珠从他脸颊走过,但他仿佛看到以后的豆子,更使劲干了,旁边的南瓜、小花、豆子都为他说加油!加油!

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他用那双灵巧的手飞快地编着,喝个水,打个哈欠的功夫,他都编到一半了,小鸡使劲叫着,仿佛在催赶着他!

不远处,可爱、顽皮的小儿子正躺着剥莲蓬呢!只见他的小脚摇摇摆摆,可爱着呢!他可能从未想过他的哥哥们在干着什么。

这一家让我看到了幸福的影子。农村生活真好!让我们有劳动的快乐,也让我们幸福地生活!

最新范文

《窗边的小豆豆》续写作文(优秀5篇)10-28

续写《稻草人》300字 续写《稻草人》里10-26

续写窗的作文(优秀8篇)10-23

《皇帝的新装》续写作文精彩10篇10-23

仿写改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优秀5篇)10-23

《爱之链》续写作文【优秀8篇】10-23

子衿改写作文【优秀3篇】10-22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精彩5篇10-22

续写井底之蛙作文【优秀8篇】10-22

续写《穷人》 -作文【精彩7篇】10-21

38 27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