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4篇)

2024-04-06 04:08:15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 篇一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着,对中国的古典名着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缺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着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的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林院名士、市井细民。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很简单的语言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都在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二

《儒林外史》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清朝的一些读书人观念是读书只为了当官,心中只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只有极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欢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写了元朝末年,有一个人叫王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给他几钱银子,还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下,他12岁,就对天文、地理、经诗、了如指掌,无所不通。

一天雨后,王冕来到湖边,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一看从此对画画感兴趣了,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就像是湖里长的。路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长大后,朝廷让王冕当官,王冕执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觉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为金钱,不为财富,这是一般人无法控制的。

今天,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使我深有感处。是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书的!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三

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讲了在元朝末年,有一个王冕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他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很同情王冕,让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想把荷花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纸和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王冕画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然后靠画画赚点钱过日子,后来一位王爷请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爷对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阵子。母亲见他性情高傲,当官可能会闯祸,叫他千万不要去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听说后,急忙收拾好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最后,王冕因病而死。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有书读,每天好吃好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王冕小时候却不能这样,只能从小给别人干活、做事情来挣钱养活自己与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篇四

我们身于浩瀚宇宙中,然而不过被圈于庭院一角的四方天空。当,有一天乘一艘风帆穿过狂风,越过山河,外面的风景最终乱了心神,迷了心智。不知,你是否看到一双清秀,透亮的双眼蒙上了灰雾,在黑暗中欲行欲远。后来细想缘由,这一切不过归结于静心二字。

终南山下,仍是那个一身粗布粗衣的少年,手持一本翻的破烂的书,那便是对未来命运多舛的最好诠释,远处的牛驰骋着天地无限想象。可那个盘腿坐在石头上的少年王冕他难道也曾想过入朝做官,光宗耀祖一事吗?命运的交响曲奏着纷扰的音乐,淡然处之,不论朝廷怎样的请求,王冕他也只是保持内心最初的温柔,一如那童年时不愿折服于狂风的纸飞机,风越大,它越远,越高,最后落脚在自己心有所属的地方。后来,大人们曾说,静能生慧,他的一生,安静的过分,让自己的心悬于世界的高度之上。终了终了,还是离不了一杯黄土的命运,安静的长睡在世界的角落,这样的一生,默默无闻,羡煞的只是寻找静谧的我们。

茫茫大海上,滔天巨浪从远处袭来,冲上了岸边屹立的石礁,毫不留情,浪退却后,岸仍是岸,礁仍立在那里,岸边的贝壳却抓不住沙滩的挽留,随着浪奔向远方,亦不如说奔向黑暗。一如书中一开始心性纯良的匡超人,如果说我羡慕的是王冕的一生,匡超人未染尘世喧嚣的心性是我追求的。当,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的少年郎秉着初心,踏入官场,走上仕途的一刻,他的心再也不能宁静了,初心?追求?,那是什么,名利钱财,那才是他想要的。我们说书中人物的变化的罪因不过是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黑暗,是啊,可倘若像匡超人一样的人在喧嚣浮沉中,不能学会静心,坠落,沉沦不过尔尔。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我,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坚持。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当有一天,世界归于混沌,一切回归自然,不知你可否记起自己一颗宁静的心,不妨想想,那记忆中开满鲜花的羊肠小道,也许,它,就在那里……

最新范文

《草帽计》读后感【优秀6篇】04-06

《骆驼祥子》读后感(精彩9篇)04-06

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9篇)04-06

散文读后感100字(优秀7篇)04-06

读《苏东坡传》有感【优秀6篇】04-06

《居里夫人》读后感(优秀5篇)04-06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8篇04-06

《长腿叔叔》读后感【优秀6篇】04-06

茶馆的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04-06

爱的教育读后感800字(精彩7篇)04-05

26 39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