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0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彩4篇)

2024-01-31 19:14:03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彩4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一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www.shubaoc.com]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二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迈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青年能畅享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青年抢抓发展机遇的新时代,更是青年建功立业、大显身手、彰显自信奋斗姿态、走向未来的新时代。

近日无意间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感伤,并对我敞开温暖的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了更多的角度。

在“谈读书”中,朱光潜先生阐述了读书的益处及其方法。学,不仅仅依靠生活经历的积累,也需要平时多读书。在一本值得读的着作当中,我们会得到人生的新认知或者是心灵的感悟。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在书中寄托我们的情感,在书中,可以保持最初的'自我,守住心中的那份本心。

在“谈动”中,朱先生说到:“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依朱先生之意,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活动,它更多的代表了一份生机。忧郁的人必定是没有生机的人,而那些整天生机勃勃的人,他们忧愁的时间肯定不多。对于我们青年而言,要充满生机的面对每一天。

在谈“静”中,朱先生指出人生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静”是指心灵的空灵,唯有做到心灵的空灵,才能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去领略,去感悟。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闲,闲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在十二封信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生机重在动,在动中体会生机和舒畅。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自会洒脱舒畅。《谈摆脱》是朱先生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鼓励青年认准自己的目标,专注而又大胆的去追,舍弃旁枝末节。

朱光潜先生这十二封家书所说的话,都是由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来。读这些信时,不仅为其所讲之理所折服,更为其字里行间流淌洋溢的情感所打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不仅对我们现在的青年朋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更引领我们到更高一层的世界,为青年立志提供方向。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四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最新范文

朝花夕拾个人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01-31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优秀7篇01-31

经典名著牛虻读后感优秀4篇01-31

孙子兵法读后感【优秀10篇】01-31

200字读后感优秀4篇01-31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优秀7篇01-31

读《变形计》有感7篇01-31

实践论读后感(优秀2篇)01-31

沈石溪混血豺王读后感【精选3篇】01-31

《童年》阅读感悟【精选9篇】01-31

26 33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