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

2023-09-08 21:17:57

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看完我们仨,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我们仨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我们仨读后感300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一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读到开心处我跟着欢笑,读到坎坷处我随着难过,读到离别处我心酸,读到伤心处我落泪。但在杨先生的字眼里始终波澜不惊,仿佛是在描述别人的故事,那样淡定、宁静。我只想看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叹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读到最后才慢慢读懂了书开始她做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原来就是现实的虚化。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用文字记录的不仅是对至亲挚爱的思念,更是一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就算幸福?读了《我们仨》,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在她们心中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态。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她们都会从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其实幸福的关键是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杨绛的一家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遭受着怎样的苦难,她们永远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爱!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杨绛的一家,很好的诠释了"情感",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们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们没有所谓的爱情基础,但是几十年风雨历程,携手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为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对中国这个著名家庭的亲情故事,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

现代的高科技给我们提供了联络感情的平台,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还有那份平淡真挚的情感吗?似乎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越来越厚。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缺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感情!当飞机、高铁让我们毫无阻隔的飞越千山万水,让我们的生活没有距离的时候,我们心的距离是拉近了,还是越来越远呢?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身边最平淡的美丽。当我们抱怨爱人不够体贴、不够浪漫的时候,我们是否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你有没有用心去体会这平淡中的幸福呢?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无疑给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扪心自问,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我们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面对爱人,我们做到爱他如同爱自己吗?面对父母,我们做到像父母对我们那样对待他们吗?面对朋友,我们做到真诚相待吗?我们做到问心无愧吗?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可以让你变的更加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灵魂不朽,他的影响不朽。

这句话送给已去的杨绛先生最合适!

我们仨读后感 篇二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锺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书中那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不自觉地让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其凄苦与悲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时光,也有艰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伶俐的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调节的有滋有味。

她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拘小节。杨绛先生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从来不嫌弃钱锺书随意;钱老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亲,每天坚持笨手笨脚的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要照顾不敢走夜路的妈妈。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回国后的动荡不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文革期间一家三口的分离,和文革后相聚的艰辛,居无定所的飘摇,他们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个安身立所之处、有书读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标题就让我潸然泪下,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两个至亲,那种孤独和恐惧没有显现出来,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无数人。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含着泪用心写就的书。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平实、自然。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无不彰显着浓浓厚重的亲情。我曾想,杨绛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读不懂。"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温泉缓缓流入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

读《我们仨》有感 篇三

杨绛先生100岁大龄写《我们仨》,确实是一件伟大的事。读来,更惊醒老爷子清楚的文思、清雅的文本和不凡的心理状态。

随梦入关,而老先生的梦并不是虚无缥缈。三人渐行渐远了,幸福的家始终没有了。年分和年底,老爷子陆续丧失俩位家人,这一份伤疼是以怎样的强悍残害风烛残年的老年人?我在老先生文本里明白:我手撑在树上,我的汽车头枕在手里,心中的泪水直往上涌,直围到喉咙。我用劲咽住,可是我使的劲头很大,满怀泪水把胸脯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底石片上坠落下一堆鲜血淋漓的东西。迎面而来的严寒,直往我胸脯的小洞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去把那鲜血淋漓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脯里塞;多亏血许多 ,把滓杂废弃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赶紧裂开,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感觉恶心头晕,害怕倒在驿道上,跌跌撞撞由热闹非凡、相怜僵持的三个人变为孑然一身,孤独寂寞的生活更显以往的快乐。老先生数不胜数地回忆老公和闺女,相思之苦,悲从中来。我只愿我可以变为一块石头,矗立山上,守望先锋着哪个小一点。自己问一下自己:山顶的石块,是否一个个女性变为的望夫石?我确实不想动了,只愿变为一块石头,守望先锋着我已经看不到的小帆船。可是我只变成了一片枯黄,风一吹,就从乱石间漂落下来。我真疲劳地爬上山上,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入古驿道上,一路上敲打着驿道回去拂去。我抚摩着一步步踏过的驿道,一路上全是离情。一片枯黄,守望先锋生命最终。生命比较有限,情海无垠。老先生的忠贞和守卫是百年老的厚实和人生境界。痛难以忘怀,与日猛增,但老先生在坚强不屈再次。她日以继夜地和时间赛跑,用她得话说成把握住回家了以前的时分秒。老先生的顽强与豁达大度要我想起胡杨林,上千年风采,坚强不屈。

老先生博学多才强识,学识渊博,威望极高,然令人感慨的是她为了爱心甘情愿位居并努力,用聪慧和大爱无疆用心构建着家手工编织着日常生活。大家这一家,很质朴;我们仨本人,很单纯性。我们不求世间,不与人争斗,只是聚在一起,白发合在一起,要求分别做有意义的事。遇到困难,钟书总数我一同承担,艰难就不负艰难;也有个阿瑗相随相帮,不管怎样苦味艰苦的事,都能越来越清甜。大家稍有一点开心,也会越来越十分开心。因此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老先生追忆中,沒有过不去的坎,沒有摆脱不上的艰难,这类韩国乐天集团和信心是难能可贵。没事儿是老先生给老公的保心丸,弱女生以四两拨千斤的能量担负家中重任,免去顾虑,乃钱老爷子的福分。令人钦佩的是,繁忙家务活并沒有绑住老先生的手和脚,危害她的事业,书里写到,念书和工作中是她和老公较大的喜好。也正这般,老先生的风采如海底珊瑚丛,积淀浓厚、招灵眩目,神密壮丽,女性能将人生道路演译这般精彩纷呈的莫过老先生。

无论世风怎样,也无论真实身份更改,老先生一以贯之地维持不张扬朴实之风,欠缺名与利,平静超逸。书上写着嘤声很低,寻求朋友的声音。有名便是多一些不相识的人。大家期待几个知己,不追求知名在线听书。老夫妻学识渊博,着作等身,却不必公司办公室,无需文秘,有車都不坐,除非是到看病。诚信的品性一样跃于紙上:大家如要逃走,并不是走投无路。但是一个人在危急关头,决策他出路在哪里的,或许一直他最基础的情感。大家从不唱热爱祖国调。不但不唱,还不想听。但大家不肯逃走,仅仅不肯去父母之邦,撇不动主家。在我国是国耻沉沉的弱国,走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大家不愿意。我们都是文化人,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热爱祖国的文学类,热爱祖国的語言。一句话,我们都是固执的我国普通百姓,不肯做老外。大家并害怕给自己开朗,但是大家清静地留到上海市,等候释放。这般直接坦诚的語言,必须气场和韧劲来支撑点。说真话、干事实,为人处事至少的规定,却一直难以达到,而老先生风吹雨打百年老,仍能这般,这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主动了。

谢谢杨绛先生,让读了到那样清新淡雅的文本!谢谢老先生,跟我说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即本原、爱惜。不断品位,我亦进到太虚幻境:落日恰好,浩瀚无垠无垠的河面如镜,放眼望去,一朵绝世荷花纯洁绚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开、浪漫,任由雨打风吹,她自屹立不倒,只有芳香飘过来,沁人肺腑

读《我们仨》有感 篇四

“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们的客栈了。”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年迈老人都痛失至亲的无助,我们仨失散了,家人已不在,家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暂居的客栈。

这本书,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思念化成如此强大的力量,在现实到梦幻,深入骨髓,又平静如夕,超越寻常的坚毅和勇敢面对,大多数都颓废了时间,虚伪了人生,离思念越来越远,在未知的不安和焦虑中远目极望,寻找失散的梦魇。

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叙述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通读一遍后我真的无法想象杨先生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独特的写法,以感人的文字记叙了坎坷的历程和他们仨相依为命的一生。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文字里行间,领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想上天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对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在孤灯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拿颤动的笔,它一句,伤心欲绝。仿佛远去的人才刚刚远去,垮了的往事就在昨夜。在他挂满泪珠的脸上却带着舒心的微笑,她在想些什么呢?

文章第一段是以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

从第二部分七记叙了他们仨开始分开的情景,说实话,第一遍,我真的没读懂杨先生到底写了什么。她以一种独特的手笔——梦境,幻化了一种飘渺的感觉,钱媛那是还在吗?我揣着这个问题有深读了一遍,似乎还是不大明白,为什么作者梦境中钱媛已经去世,钱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实上钱媛还活着。这是真的梦吗?为什么天天都做这个梦呢?这真是奇怪!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杨先生的地方。

到了第三部分时,已只剩杨先生一个人了,夫女都接连脱离了这个家,连杨先生自己也说,我现在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容:顾望徘徊,能不能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大概这就是她要继女儿之后完成《我们仨》的原因吧,一个人闲暇时间难免会胡思乱想的,而将回忆与读者分享快乐会增添一点,也许痛苦会减一点。.。

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这个朴素的家,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然而这个小小的要求命运却不愿满足他们,“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活下来的人要比去世的人痛苦千倍。可又怎样,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果然就是如此啊!

现在,杨先生将他们曾经共同的岁月重温了一遍,再享受一下亲情存在的感觉。回忆往事,那深藏内心的痛苦又再一次被掀开,我想她应该是含着眼泪完成的吧。特别是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小舟上的生活,那冥冥之中无尽的思念,折磨了我们好久好久。而我似乎跟着作者在他们的驿道上走了一回杨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回“梦境以逐漫漫柴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书中的钱媛是个乖巧聪慧的孩子,更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和父亲更胜密友,两人的默契绝对可得100分,“格物致知”更是他们一直赞同的理活。我真的很佩服她对病魔抗战到底的'勇气,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敢说敢做的干劲以及对父母的孝顺。与她相比,我真的还差着远呢。就连她去世前不久,还放心不下她妈妈的一日三餐,特地写信教妈妈做简单的菜。事实上,当时的她自己已经进食了,可赞他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妈妈。这份深厚的母女情恐怕现在少有。

她尽管忍受着疾病加治疗的折磨,还想利用自己身尚在床上无所事事的时间,把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来留为纪念。于是,她拖着微弱的身体开始写《我们仨》。但是不久医院报病危,她便放下了笔,而这本书也只到了个内容清单,就无法再写下去了所以最后只好由母亲杨先生来完成了。

而杨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有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个的天伦之乐和童心未泯。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生命、家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所有的悲欢离合,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书中最后谁:“我清醒地看到我们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罢了,没有丝毫温暖可言。这时候仅剩的一人活下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怀着潸潸的眼泪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了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我们仨读后感 篇五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锺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书中那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不自觉地让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其凄苦与悲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时光,也有艰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伶俐的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调节的有滋有味。

她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拘小节。杨绛先生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从来不嫌弃钱锺书随意;钱老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亲,每天坚持笨手笨脚的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要照顾不敢走夜路的妈妈。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回国后的动荡不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文革期间一家三口的分离,和文革后相聚的艰辛,居无定所的飘摇,他们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个安身立所之处、有书读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标题就让我潸然泪下,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两个至亲,那种孤独和恐惧没有显现出来,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无数人。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含着泪用心写就的书。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平实、自然。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无不彰显着浓浓厚重的亲情。我曾想,杨绛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读不懂。"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温泉缓缓流入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

我们仨读后感1800字 篇六

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很平静,但是我们心里却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和无言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

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这样聪慧的女儿,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还能有人不动容吗?

最后的附录里,有钱瑗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但不放心阿妈,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父女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最后附录三里,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一一收藏其间,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没有人能走进,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

杨绛先生用她的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仨”,一生,也因为有“我们仨”,感觉并不孤独,生活很有意义。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杨绛先生心里的,是“我们仨”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回忆,有些痛楚,有些温暖,有些感动,有些回味。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很快乐,很温馨。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七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锺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锺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心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得更远的。想必锺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读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锺书的对话,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动容,此情此景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

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第三部,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说不要紧,而且为了锺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甘愿成为灶下俾,在锺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一生的写照。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好在,还有那一艘船一个万里长梦,如今,一艘船终于将她渡得那万里长梦里去,一家人团圆相亲,再也不醒来。

我们仨读后感2300字 篇八

按说大篇幅的传记式叙述应挺无聊的,可是我却读上了瘾,出门时想着,工作时惦着,连做饭时也念着。第一天读时,天气阴着,似乎要下雨,却下不来,我刚读了一点点,就忍不住看最后的附录,父女、母女间的书信,不知道哪个地方触动了我,眼泪哗哗地流。今天全书读完又看了一遍附录及文中精彩处,没有眼泪,只有感慨。天却绵绵地下了一天的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然后是附录(书信及瑗为爸爸画的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仅两页,杨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与钱突然失散,惶惶中总想找到他,却等不来,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一部又分三节,第一节,走上古驿道;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第三节,古驿道上相失。我读这部分时,我也跟随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说它是梦,可是好多情节却那么真切。我迷惑了。我想这古驿道上的来来回回是杨的心里历程,在古驿道上她送走了她最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当人面临巨大打击时,特别是一个垂暮老人,送走她一生依恋并敬仰的丈夫和哄着她护着她爱着她的心上肉女儿时,这内心历程可想而知。上传唱着她是如何坚强,如何一个人举办了什么什么重要学术会等斐然成绩,其实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只想仨人相守平常过一生的女人。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章节用了将近一百页,篇幅最长。讲述从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夫妇结了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直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去世,这期间发生的生活叙述。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钟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工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

"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阿瑗那么个小不点儿,我有她陪着,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走过小桥,一点也不觉害怕。"

"上随便什么馆子,他(钟书)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和故事。""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段时期,钟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不是真探险,我也解释不好,就是一种小兴致吧,看此书才会明白),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很想追随杨绛的记述,把她在国外的两次搬家,在牛津从老金家搬到高级住宅区,再搬到巴黎;回国后,住在上海搬家的种种,以及建国后住在北京的种种搬家,最终莫名地(不知是谁帮他们的帮,给的房子)住入三里河寓所,这些搬家过程中的生活波澜给勾勒出来,但我最终放弃了。杨绛已经把她的生活勾勒成一本书了,我再简化,恐怕就失去中其中的味道。生活的纹理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非读此书不可乱揣也。

这本书是杨绛的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是小说,可我却有上瘾的感觉。它不深奥,也不哲理化,却处处有情味。生活有苦闷有波折,但有书有爱,一切都可过去。家是哪里?家是有爱人有孩子的地方。

《我们仨》读后感 篇九

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

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潜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

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杨绛和钱锺书一齐,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静。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我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但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钱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锺书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作者并没有用多么悲痛欲绝的词来描述她当时的情绪,也许是作者经历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许在我们看来,钱锺书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笔下但是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只是一个丈夫和爸爸的主角。最后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单单,但生活在回忆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还在寻觅归途。”一家人在一齐六十多年,转眼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单,想起当年相聚相失过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值得回忆的片段。作者将会带着钱锺书和阿媛的信念,携带着与他们的回忆,坚定的生活下去。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明白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是完美的还是悲伤的?我开始一篇篇的仔细读,直到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个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个人的悲伤。我也能理解想念一个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每一天都在医院里照顾姥姥,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大部分时光妈妈都在医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见过一两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当地医生无法医治,只能去北京治疗。妈妈坐上火车的时候而我正在补习班上课,妈妈也没能打个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来后,我们每一天在网上聊天、谈心。此刻几个星期过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来越浓,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体会的。其实和作者一同回忆她的过去,一同回忆作者家中那些快乐的点点滴滴,回忆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温馨的生活,回忆他们在一齐走过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快乐的片段,我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她的梦。直到最后,这本书最后读完了,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媛。

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结局虽然是悲伤的但也能够说是完美的。我们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作者许多感情在里面,对女儿的思念,对钱锺书的思念。但是岁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时也能够说是无情地,最后还是把他们拆散了。我在作者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我还是走出来了,我想在这个梦中,没有人能够走进去,这毕竟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梦。

最新范文

《草房子》读后感300字作文优秀2篇09-08

《狼王梦》读后感优秀600字(优秀7篇)09-08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50字【优秀5篇】09-08

狼王梦读后感优秀4篇09-08

科普知识读后感【优秀8篇】09-08

扎克伯格自传心得体会报告 马克扎克伯09-08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09-08

父亲的病读后感(精彩10篇)09-08

读《绿》有感【优秀8篇】09-08

《童年》的读后感500字【精选3篇】09-08

26 24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