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优秀3篇)

2023-06-09 16:28:39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目送》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目送》读后感 篇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我感触颇深,书中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细微感情描绘十分真切。应该说作者用她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着这世间最动人的东西——亲情。由此,我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她与儿子之间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她发现,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有了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变得有思想,甚至有些叛逆。他会开始有些嫌弃自己的妈妈懂得东西太少、没见过世面,讨厌她在看见什么稀奇的东西之后就大惊小怪……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时候,对我而言,她就是天,她会讲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教我唱动听的歌曲,那时候总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然而,我慢慢的长大,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妈妈的依赖就少了。电话里,她开始变得沉默,总是默默的听我讲述着我看到的世界,然后,淡淡的嘱咐我,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学着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态度让我明白,不论是儿时那个懵懂的你,还是后来那个成熟的你,变的,从来都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所以,即使现在的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也不要随便忽略母亲的感受。不要总是嫌弃她给你买的衣服不够时髦;不要总是抱怨她讲话啰啰嗦嗦;不要总是怪她懂得太少……要知道这么多年来都在包容你、都在爱护着你。

有些话啊,要快些讲出来,因为也许某天,你已经没有讲的机会了;有些爱啊,要快些表达,因为这爱太深厚,要用一辈子回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路途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书中关于作者和她父母之间的故事更是让我动容,偶尔的一张老照片,一段逻辑不明的对话,都饱含的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她说道,她的母亲有五个儿女,一个在大陆,四个在台湾,都有很大的成就,而母亲在年老时,患上了痴呆症,经常认不得他们,但作者总会耐心的告诉她:我是你的女儿。她的父亲患病时她在医院照顾,亲手给父亲换洗,从不嫌弃。也许,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以后再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可是,中国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认为自己有实力去回报父母是,也许他们已经老得不认识你了。

我想,也许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不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看的我们过得很好,是经常关心他们,耐心的倾听他们讲述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你也许还未发现,当年取得某些成功时,他们也许表现的很淡然;而当你失意时,他们会在你身边告诉你:孩子,有我们在,什么都不要怕。也许,他们不会经常说我爱你,而他们的爱却从未减少。

也许,你只能在某个瞬间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你觉得这爱不过是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殊不知,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满上遍野茶树开花。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用简单的对话写出了在父亲生命的尽头,作者每天跟他打电话的内容。看出了作者对父亲即将逝去的不舍与心痛,还有淡淡的后悔,她觉得作为儿女,自己为父母做的太少了。我们还小,还不用面对这样痛苦的永别,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会在未来的某天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满上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上遍野的一片白。这是作者最后为父亲送别的画面,很唯美,也很伤感。

看完了《目送》,我将会珍爱与父母相处的每个瞬间。

《目送》读后感 篇二

《目送》是龙应台作的一篇散文集,当中包含了74篇散文。主要讲述作者和儿子,朋友,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离别情境。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看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黙黙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感受都深刻的一句。当我还是小孩时,每天看爸爸,妈妈出外上班的时候,我会把脸印在窗的玻璃上,目送他们的背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家门前的转弯处;当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进入学校,我总会不断都回头看着妈妈,好像穿越无边无际的一条时光长河,妈妈的视线和我的眼神充满了依依不舍;踏进小学大门的那一天,妈妈和我拥抱后,我只回顾头来瞥了妈一下,挥挥手便跑进学校。

小学三年班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独立参加学校的北京交流团,在我踏上旅游巴时,我感到在我的身后,有两双热切的眼神,目送着我,直到旅游巴,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喧嚣的马路上。

对于现在13年岁的我,人生才刚刚起步,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目送的深层意义。但我也曾经历过一次最后的目送。人舆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无疑不是隔在生死的距离。在外公的葬礼上,看着载着外公的棺木,由上层缓缓地,缓缓地及降落到下层的火炉,我万分不舍地看着他的离开,给予他最后的一次目送。那一刻,我会能感受作者在目送父亲的感受。

目送的读后感 篇三

龙应台一向以犀利文风著称,尤其是《野火集》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锐利逼人的批判让国人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叩问让那扇外强中干的旧体制的大门应声倒下。直到《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等亲情系列书籍的连续出版,刚性的批判文学之外开出了清浅柔软的花,同时读者也看到进入天命之年后娴静柔美、温情淡定的龙应台。

《目送》共73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觉,流露出最朴素的人生观,对孩子、父母、朋友的爱,对人的关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尊重。全书提及最多的、最打动人的是亲情。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面对日益长大的孩子时的失落和困惑,作为女儿面对日渐苍老的双亲时的守候与不舍。

同名篇《目送》是全书开篇之作,跨越了三代人的感情。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回忆了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的细节,那时的儿子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时光一划而过,转眼已经16岁的华安要赴美做交换生,机场送别,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期望他消失前的回头,哪怕仅仅是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的深情送别与儿子的毅然离去形成反差,教人如何不落寞?接下来作者追忆了在医院探望生病的父亲时,目送护士推着轮椅上老父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门,后来有一天,父亲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消逝,作为女儿,她深深铭记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就这样,在一次次包含心酸和不舍的目送中,龙应台对亲情有了简单而又深刻的领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一份目送,包含了数不尽感伤、道不完的无奈,尤其是最后的“不必追”3个字渗透作者心中那片不甘心的柔情和不得不放手的勇气。

作为母亲,面对儿子长大后的疏离,龙应台懂得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人理应拥有的自由和选择。在汹涌的母爱面前,她收起年轻时的骄傲和锐气,委曲求全地选择让步。曾经她因刹那间的顿悟“失去了孩子,即便是赢了全世界有如何”?

时光的车轮慢慢滚动,像所有平凡的父母一样,纵然有万般的留恋和不舍,龙应台也不得不目送孩子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而这,也就成为了两代人产生代沟的导火索。《十七岁》一文中,龙应台冒雨步行到巴士站去接儿子。当她递过一把为儿子预备的伞并关切地嘱咐“会感冒”时,被细细的飘雨湿了头发的儿子断然拒接,冷冷扔下一句“不要”。但就是这样追求独立、不喜欢母亲过分呵护的儿子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他看到母亲在孩子们都离开后变得不愿买菜做饭,母亲可从没这么“懒”的,便花3个小时去超市挑选材料并认真地为妈妈做了一顿西餐。当龙应台表示自己学会做西餐并要做给儿子吃的时候,儿子一丝不苟地说“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父母和子女,付出与给予,强和弱,一直在不断地转换轮回,但一脉相承的感动却一直久久延续,可能这就是家庭喜怒哀乐的无限循环。

作为女儿,面对父母年老后的忘却,龙应台懂得多一份温柔和耐心。当母亲从昔日的大家闺秀跌落凡尘,终究抵不过时光的侵蚀,患上老年痴呆症,她像呵护柔弱的婴儿般一遍遍安慰道“我是你女儿呀,我回来陪你”;父亲的身体大不如从前,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她为父亲清理失禁后的排泄物,陪着虚弱的老父一遍遍练习走路……孝顺父母,龙应台不仅能外安其身,而且做到了内安其心。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令人动容的细节,印证了心怀感恩的她静静地守望着父母晚年的幸福。

亲情,就像每天都会照常升起的太阳,最是微妙醇厚,温暖人心。读《目送》,品味淳朴却饱含绵绵情感、平凡却透露汹涌热烈的亲情,我坚信,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亲情永远是最纯真的陪伴。

最新范文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优秀3篇)06-09

怀念母亲读后感300字【优秀10篇】06-09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600字【7篇】06-09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范文【精彩306-09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200字优秀3篇06-09

掩耳盗铃读后感(优秀7篇)06-09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优秀10篇)06-09

《神秘岛》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6-09

城南旧事读后感400字【精选4篇】06-09

《大学》读后感优秀7篇06-09

26 19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