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优秀10篇)

2023-03-19 13:01:56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了《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优秀10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国演义1000字读后感 篇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边仿佛又传来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使我再一次想起了中国古典名着—《三国演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在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一些吃不消的,我无法理解书中的场景,语言所富含的意义,越往后就越进入角色,最后就完全沉醉在里面了。书中的人物就仿佛在我的面前,诉说着他的喜悦,他的无奈,他的愤怒……

在书中,我非常敬佩大英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他们骁勇善战,又那么仁义。而我最喜爱的,是聪明机智,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他的心中仿佛就装着军队,装着阵法,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围魏救赵,骂死王朗,火烧赤壁,遗计斩魏延……他一次次的令读者感叹,其中,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三气周瑜,他的计谋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赵云守住城,待周瑜来到时,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们的口号是:“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发,跌下马来,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诸葛亮在山腰上弹琴,弹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长河颂》周瑜是个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诸葛亮,于是就要和他一决雌雄,让军士们向上冲,还没上去,诸葛亮安排的蜀军,就出来了,吴军寡不敌众,直接就愣住了,周瑜于是又气晕了过去。最后就去世了,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周瑜太小心眼了吧,嫉贤妒能。可诸葛亮却说:“周瑜不是嫉贤妒能,他是恨诸葛亮这样的才干为什么不能为吴国所用,否则也不会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劝说诸葛亮降吴。

在书中,我最快乐的就是看到敌人中了卧龙先生的计策,或者被蜀国大将打败,最痛苦的就是看到大英雄们一个一个的死去。关羽,张飞,赵云,刘备,诸葛亮……特别是看到诸葛亮与世长辞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卧龙先生自从刘备去世后,为了报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一直兢兢业业,扶持幼主。可是,天妒英才,他还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那一天,一颗很大的星星从天空中坠了下来,他尽管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想着国家,他把平生所有的结晶留给了姜维,还令人做了他的木雕,给那些大将军们留下了许多锦囊妙计,他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可歌可泣。

当然,在书中,这类忠诚的人,屡见不鲜,一次一次的令人感动,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骄兵必败,兵不厌诈……让我一生受益匪浅。感谢你,罗贯中先生,感谢你《三国演义》!

国演义1200字读后感 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国演义读后感 篇三

“三顾茅庐”一事,被后人广为传颂,但大家似乎只看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却没有看到诸葛亮的择人之道。那么,在当时的众多英雄豪杰中,为什么诸葛亮一眼就相中了刘备呢?他那明察秋毫的眼睛,在刘备身上看见了什么呢?别急,让我给你娓娓道来……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拥有半壁江山,也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人民,而是辅佐贤明,放眼四海,平治天下,统一中原。这很显然,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为自己选一个“好老板”,但是他可选的人似乎很多。比如刘表,就近在眼前,而且还沾亲带故。曹操和孙权,也四海都在招兵买马。但是为什么诸葛亮都看不上他们呢?

原因很简单;刘表太弱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那里似乎发乎不了自己的才能;曹操又太强了,身边都是谋士,就算自己能有发挥才能的地方,但是人多意见多,意见多了曹操也不一定会对他言听计从;孙权,身边已有了周瑜,而且似乎只窝在他那江南地区一动不动,根本没有雄心壮志,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所以,诸葛亮所谓的“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用亮”,恐怕不是“度量”,而应该理解为“空间”。仅仅“见用”还不行,还必须要“重用”,甚至要“专用”。

综所上述:诸葛亮给自己找“好老板”的标注是:第一,这个人必须有条件和能力建立一个新政权、新国家的可能。第二,这个人的志向和条件尚不明显,还处于潜在状态。志向鲜为人知,条件也不成熟。正应为这些所以,他需要一个“诸葛亮”。所以符合这些条件,似乎只有刘备了。

当他进入“刘备集团”后,事实验证了他的选择。虽然最后他没有达成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刘备集团”他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被刘备“专用”,对他言听计从,很少争执,甚至抵足同眠,如同好兄弟一般……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金子如果来到了到了一片泥沙中,再闪耀的光芒也会被掩盖;再聪明科学家,被分配到了门不对户的公司,终将也一事无成。现在,同学们总喜欢盲目的报补习班,听谁说好就去报,最后自己累得半死不活,成绩却是一动不动。适合别人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说的算。

看名著书不仅仅要认真地看,还要多思考“为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和颜如玉可不再输的表面,需要用思考把他们挖出来。如何给自己找合适的“鞋子”,那就多看看诸葛亮,多看看《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四

寒假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完完整整地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政权瓦解后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相互牵制并发生战争,最终司马昭结束三国分裂状态,统一中国。在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龙凤,聪明并且骁勇善战,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赏的人是诸葛亮。我对他真是赞叹不已。

诸葛亮是个将才,在军队中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有一次他带着五千骑兵去送粮草,突然斥候赶来报道说,司马懿带领了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没有可用之大将,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驻守城中。他身边的几位文官听到这样的紧急军情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但是诸葛亮却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打开四个方向的城门,每个城门里派20名老兵打扮成农民的样子打扫街道。”他自己便携带着古琴和两位琴童,微笑着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的军队来到城门前,看见大门敞开,反而起了疑心,怀疑诸葛亮是诱敌深入,不敢进城,他们担心城内有埋伏,于是反而退兵40里地。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空城计”。“空城计”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特征,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重要的是,这次空城计考验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忠诚。《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诸葛亮哭着说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里展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以及他儿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没有野心去取代刘禅,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他的忠心日月可鉴,这让我非常佩服。

最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让我大开眼界。古代没有汽车飞机可以快速运输各类军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书上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在蜀地行路难的实际地理环境中,木牛流马为蜀军运输粮草做出了很多贡献。诸葛亮还自己设计了诸葛连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诸葛亮改装设计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聪明又忠诚,而且有很强的统帅指挥本领,他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五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六

近几日应朋友的请求,接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剧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现在要想写好这个剧本,所以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自从大三结束至现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经典的次数可谓少之又少,实在令我惭愧。

之前在当当网网购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没开封,这次借这个机会,终于动了这套经典。拿起书,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部分。还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有特别喜欢看诸葛亮出山到蜀国鼎盛之时。从这个点就可以知晓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发觉得人生当中好多戏份都是悲剧,那些不完美的,遗憾的,失败的,伤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怪有人说,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喜剧,喜欢看英雄,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主义,等到成年以后就喜欢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东西。等到在老了以后,对于一切看平淡的时候,就喜欢那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年少时追求完美,成年后经历挫折,人老后看破红尘。

这让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写的是人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听雨所见所闻所听所想,与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如今我再读《三国演义》,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更愿意去读《三国演义》前面的部分和后面蜀国衰败、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老将不老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孔明……他们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样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敌万,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刘备称帝前的落寞无助,关羽的自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残暴,赵云的愚忠耿直,甚至于诸葛亮也有其无可奈何的遗憾。

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我渐渐地不再去回避那些缺憾,渐渐地学会去面对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各种缺憾一样。智勇双全,忠义正直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被杀,粗中有细的张飞被人砍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五丈原陨落,这一切的失败现在我都勇于接受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在于追求的整个过程。

自己也好,亲朋好友也罢,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别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这几十年吧!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此为终。

国演义读后感 篇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净英雄”,有那一个个人物在历史的竹简中飘香,他们遭后世谈笑,后人景仰。三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故事,引伶人起舞,骚客放歌。其中,我们可以看见吕布的英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我们可以看见刘备的仁义,实则假仁假义;我们可以看见关羽的忠义,华容道纵曹操;我们可以看见貂蝉的倾世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仿佛看见刀光剑影下的横尸遍野,炮火强弩中的折戟沉沙。那一幕幕如胶卷般放映。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看见那个时代的面貌;它也可以作为一杯香茗,香飘万里惹游人。我读《三国演义》,情感激荡,有时悲,有时喜,有时惊,有时谙。那说不完的历史,聊不尽的文化,让我在梦里与曹植诗文唱和,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与赵子龙一决高下。

我读《三国演义》有几个体会:

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汉朝至汉高祖打下江山已有几百年,那时是“分久必合”,民生安泰,国富兵强,一片欣欣向荣。谈不上极盛,但也没有什么战乱,人民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好不痛快。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考生熟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求功名勤努力,思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武将练兵磨马,有了很好的国防事务。

但是到汉献帝时,汉朝气数已尽,经十常侍之乱,更是雪上加霜。汉献帝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董卓称自己为尚父;曹操窃国不留贼名;曹丕捅破了窗户纸,进而自称为王,改朝换代;最后汉献帝自杀,泱泱大国“合久必分”。

二《三国演义》是智力的比拼

兵不厌诈。各国斗智斗勇,那天马行空的计谋让人荡气回肠。

曹军挑战孙刘联盟,要越过茫茫海域,可是曹军只擅长陆战,不熟悉水战,更不幸的是,曹操中离间计错斩水师统领蔡瑁,接受了部下想当然的计谋:把船只连起来,如同陆地般宽阔,这样岂不是成了陆地?这个消息传到孙刘联盟那里,周瑜与诸葛亮喜上眉梢,两人同时猜中它的要害:火。结果,借着东风,让那片领域成为了一片火海,啼哭声,惨叫声,声声入耳,风中飘散着焚木的味道。“火烧赤壁”让智者指点江山,写激扬文字。

《三国演义》中计谋很多,“空城计”吓退浩浩司马大军;陆逊火攻,挫败在山上扎营的刘备士兵;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

三明主难求

军师们足智多谋,但是难求明主。袁绍错怪许攸,至许攸投曹,许攸告知袁军粮草所在,这是交战中的转折点;吕布不爱惜将士,致将士叛乱,陈宫被俘。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三国演义》给予后人无尽的财富。

让我们翻开手中书卷,品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八

假期与儿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再一次阅读了《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说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史学性,是明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内容而撰写的历史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的历史故事。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在《三国志》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传记,《三国志》里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都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如同饮水平淡无味。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吃火锅一样火热,酣畅淋漓,使这些枯燥的历史鲜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小说部具有较强哲学性,比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败走华容道”这些故事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为人之道。

著名的“出师表”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贤相。且不说他运筹帷幄,身处茅庐却能知晓天下大事;且不说他战群儒,激将周瑜,让东吴成为自己的联盟;且不说他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且不说在他的带领下,蜀军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单说他的忠心,就足以让一代代读者叹服!而三顾茅庐的另一位主人公——刘备,之所以能屈驾枉尊,向一个“山野村夫”讨教治国之道,都在于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已任。这样的人,善于识人,善于用人,他不成功谁成功?这些都体现出处世哲学

这部小说有着极强的文学性,比如描写战争,善于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几笔带过,而把战争的场景留给读者去想象。就说温酒斩华雄,罗贯中把关羽和华雄厮杀的场面省略不写,而关羽上阵前刘备等人温了酒,等关羽取下华雄的头,酒还是温的。这是用侧面手法烘托关羽武功高强,众人难敌的华雄,远不是关羽的对手,而关羽斩华雄不消片刻,可见关羽武功已是登峰造极。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善于用人物的外貌、心理、言语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经过罗贯中的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多少年来,他们在中国老百姓之间,妇孺皆知,再一次感谢这位伟大的作家!再一次向经典致敬!

总之,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享受了文学之美。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在亲子共读的时光里缩短了与孩子的年龄差距,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奠定了孩子的文学基础,增强了自身的文学修养,读书有诸多益处,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

国演义读后感 篇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合上厚厚的三国演义后,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这些诗句,给我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不由得闭上双眼,三国之中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脑中不住的回放,让我的心境从卷首到三国鼎立的时期不由得激动起来,却又在三国落幕,英雄老去的结尾中归复平静。

《三国演义》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用浅显的语句将近百年的故事收入怀中,将那错综复杂的事件和故事组织的有条不絮,阅读起来流畅无比,仿佛亲身经历那激昂的时代,跟随着历史时间的潮流一齐看着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

在这本三国中,他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实在是令读者感动。桃源之中,刘关张三兄弟结义,立誓要在这汉末的混乱时代闯出一片天地,救万民于水火,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也许当时他们自我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实现自我的梦想,当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为了这一梦想而努力,应对着前途未卜的前路,割据的军阀,天下四起的贼人……他们,义无反顾。

可是,梦想的道路并不顺利,他们终究是势单力薄。为了实现自我的梦想,他们不得不在一个个势力之间奔波,没有一个落脚点,在他人屋檐之下不得不低头。但他们并不觉得难以忍受,因为有梦想支撑着他们。跟结束这一乱世,让百姓安居乐业比起来,这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这期间还是惊险不断,期中最为惊险、最为意义深刻的一件自然是那‘青梅煮酒论英雄’了。

在那个梅园里,谈笑之下暗藏致命的危机。曹孟德不经意间的一句“天下英雄,可是你我二人。”令天地为之色变,掩盖了刘玄德惊骇莫名的表现。而在曹操的追问下,巧妙地借用天象来掩盖自我的行为,技巧应变脱离险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刘备在大环境不利的情景下韬光养晦,四处借力来让自我获得足够的成长,为此不顾自身脸面,在众人因为鄙夷的印象而不屑关注他的时候飞快的发展,为后期三国鼎立的形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在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却又靠着进取应变的本事渡过难关,让自我一步步扎实的向梦想迈进。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

为大义,舍小利。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天下大义面前,个人的小小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机警的应变本事更是让人拍案称奇的同时不禁认真学习。

而这却仅仅是这部巨作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全书中蕴含着的道理哲言不是看一遍就能够理解和收获。他需要继续细细的品读,深入的思考,以其中的故事来映照自我的经历,才会让我们在深度理解的同时走得更远。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十

在为期短暂的假期中,我读了我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王称霸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蜀国的刘备,赵云,诸葛亮,关羽……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夏侯兄弟……吴国的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作者运用灵活的笔法将每一个人物描写得十分到位,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时代一个红面长髯的美髯公关羽和黑脸大嗓门燕人张飞就在你身边一起喝酒吃肉一般。

我读完这部作品后深有感触。用兵如神的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武艺高强但有勇无谋的吕布,十万军中七进七出的常山赵子龙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个奸雄,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我再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对曹操却有了另一种看法。我认为,曹操也能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虽然他多疑善妒,但却十分有军事才能,也有识人慧眼,所属从将无一不是一代豪杰。为了笼络关武圣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开恩,倘若曹操没有这份大度与识人慧眼,想必魏国也不会有当时那般规模成就,而且他还是一位诗人,所作诗中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如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可惜只是惜于他的天性多疑,将华佗处死在牢房里后无人再能治他的病,一代枭雄就这么死于自己的多疑心中。

除了曹操这个最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外,诸葛亮也是前百年来人们讨论不休的话题。诸葛亮是否那么神,我认为诸葛亮神不是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神在他对人心的把控和了解,通过分析人心来设置计谋,敢问有这样的人作为对手,谁有能不胆颤心惊呢?

而与他对敌的魏国军事司马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两人在战场上的而屡我诈你来我往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具有思考价值和空间的地方。

诸葛亮因用错马谡错失街亭,面临败军死亡之际一手空城计天下皆知诸葛戏司马,而出师表又是千古绝唱。诸葛亮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智慧的代表人物。但品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却有了另一种想法,这大胆的想法将诸葛亮更加清晰和人性化的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的危机不慌不忙在城上弹琴,用一计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这令我不得其解。我反复看着这段空城计,后来总结出了几个问题。诸葛亮身处城池之上弹琴,司马懿率领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司马懿竟然恐惧伏兵便撤走了自己近百万人马。先不说有没有伏兵,就算真的是有,那么亦可派出一只分队伍进去探探虚实,为何琴弦一断就吓得全军撤退,我想来想去得出了一个答案。他是故意撤退的!

最新范文

关于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400字精选7篇03-19

名著读后感200字左右(优秀5篇)03-19

关于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5篇)03-19

100字读后感【优秀9篇】03-19

弟子规的读后感精选10篇03-19

简爱读后感400字左右(精彩3篇)03-19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秀5篇)03-19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秀7篇03-19

《格列佛游记》读书感想优秀7篇03-19

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范文【优秀3篇】03-19

26 13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