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优秀5篇】

2023-01-30 23:16:25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巨人的陨落》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一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二

一战的硝烟下,每个人都在热烈的生长着!

肯福莱特讲述了一战中五个家庭的故事,其虽处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社会阶级,但在肯福莱特的笔下,却因一战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而相互之间产生了各种纠缠。当沉入到书中的故事,斑驳的历史,波澜壮阔的世界,不由感叹那段历史的残酷以及书中各位人物命运的崎岖!

从书中可以看出,肯福莱特作为一位作家,有着超乎常人的近乎苛刻的严谨,书中现实与虚幻交织,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加入故事情节,使人分不出哪是真实,哪是虚构,细细读下来,仿佛这不是一本历史小说,而就是以上帝视角对当年发生的真实的事件的记录,肯福莱特,不愧经常被冠以“全球读者xx个通宵读完一本书”的作家!

对于这个上帝视角,肯福莱特真正做到了,同盟国与协约国,肯福莱特并没有因为他是英国人而偏袒哪一方,他都是客观的讲述,而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描述,他也没有因为他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全盘否定,相反,我认为他对十月革命充满了赞美,俄国工人和农民奋起反抗推翻贵族统治的那一段描述读来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猜当时肯福莱特写这一段时应该也是充满激情的吧!

同时,这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却并不生硬,书中处处充满了温情,包括工农阶级的觉醒,共产主义的诞生,女性地位的上升,超越国界甚至战争的爱情,对苦难人民的不屈奋斗的赞美等等,所以,当沉浸书中,经常会被书中的情节调动感情,或悲伤,或激动,或愤慨,或欣慰……作者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读来很舒服!

书中的战争以及各个国家政权的更迭构成了主要的世界观,但书中的爱情线却更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迷恋。

格雷戈里和卡捷琳娜的爱情读来让人揪心,卡捷琳娜首先选择了弟弟列夫,因为他高大帅气,能说会道,哪怕是格雷戈里从警察手里救了她。后来弟弟用哥哥的机会去了美国,全然忘记了身处俄国的哥哥和恋人,以及他的还没出生的孩子,哥哥格雷戈里开始照顾她们,哥哥也就成了所谓的“接盘侠”,日子再苦,形势再危急,格雷戈里也没有放弃他们母子,最终打动卡捷琳娜收获爱情!我想此时格雷戈里的爱才是真爱!

沃尔特和茉黛两人虽一个在同盟国,一个在协约国,身处敌对阵营里,但他们的爱情却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战争,战争四年,通讯联系几近于无,但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爱情,这份坚守令人动容!

比利和米尔德丽德、艾瑟尔和伯尼、格斯和罗莎的爱情故事略显平淡,但他们让我们知道爱情应该建立在共同的追求上,在爱情面前,其他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足为道,哪怕一方贫穷一无所有,哪怕米尔德丽德已有一儿一女,哪怕罗莎只有一只眼……但他们最后都成功克服了一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至于菲茨赫伯特伯爵,可以看出他是爱他的祖国的,但是他的思想太保守,一直在努力维持着自己贵族的地位与财富,同时,因为所谓的地位,玩弄了包括艾瑟尔在内的多位女性的感情,其漠然的行为真是令人厌恶!对于这位伯爵,结尾的一段,艾瑟尔牵着菲茨的私生子在议会的大楼从菲茨和他的正统儿子面前走过,全是给他的一个最残酷的报复了!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三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 m.shubaoc.com ,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四

挺好的一本书,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世界主要国家以后的政治制度形成缘由,以及战后世界秩序形成的前因后果。这本书不应该算是部伪历史书,而是本关于一战历史的生动诠释。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天地失色》交待了战前各国的基本情况,各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各国之间的矛盾等。简单点讲,就是交待本书的背景吧,肯福莱特虚构五个主要参战国家中的各一个代表家庭。第二部分《巨人之战》则将小说与历史史实进行融合,将虚构的人物安插入真实历史事件,令人有一种亲身经历的体验。第三部分《世界重生》则更关注史实,尽可能以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的讲述战后各国政治制度形成原缘。

总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肯福莱特擅长构建悬念,但本书中的悬念不多,然而以市井百姓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鸡毛蒜皮来写波澜壮阔的一战,竟更加生动、丰满。也许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应该是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五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陨落”这个书名,以为讲的是某个伟人的故事,之后看了简介,发现写的是以一战为背景,六个家庭的故事。这样我就有疑问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xx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最新范文

感受生命作文【精彩7篇】01-30

读名著的读后感1000字【精彩5篇】01-30

鲁迅选集读后感优秀10篇01-30

《大教学论》读后感优秀9篇01-30

《童年》读书笔记范文300字【优秀7篇】01-30

小王子的读后感(优秀5篇)01-30

《活着》读后感(精彩8篇)01-30

读乌塔有感(优秀6篇)01-30

读《匆匆》有感(优秀3篇)01-30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7篇01-30

26 107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