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 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选范文2020【精选7篇】

2022-09-15 12:58:45

《激荡三十年》按照编年的体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每年出现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个典型的案例介绍,作者以尖锐的视角帮我们概括了中国这三十年这样一个发展模式。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整理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选范文2020【精选7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大家。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一

《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所有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笑柄或者滑稽皮影戏,但当我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

这是我阅读的吴晓波先生的第二本书。而且已经读完很久了,也正在向别人推荐阅读。

我只是隐约地觉得,《激荡三十年》所描绘的人物、事件,在时间、地点、光线、背影、沟通、竞争等一系列的因素中得以不停的重复,就像人在睡梦中,不同的景象中却似乎有着极其相似的感受。

《激荡三十年》绝对不是梦境,它是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最值得我们回身思考、最能带给我们惆怅和激荡的三十年里那些曾经或者一直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理论和实践家们争奇斗艳、迅速行动、走向巅峰、仰天长叹的一个个剪影,像在中国五千的历史画卷上用墨汁滴出的一个浓点。

事实上,吴先生著作的可读性主要来源于这些真实的、我们所熟悉而又不具体的、令人惊叹却有扼腕叹息的案例,他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幸运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能赶上这样充满了竞争和创造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群企业和企业家的众生图带给我们这样物质充裕的现代是生活,他们曾经那样努力、曾经那样辛苦、曾经那样骄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三十年颠覆了很多很多我们本应骄傲的东西,单纯的物质生活几乎替代了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几乎人人都在寻找幸福,却人人都寻找的很辛酸。

企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微分子,企业家是裂变分子的动力源。别说是三十年,即便是更长的时间里,都会在他们的身上演绎许多激荡人心的经历,我相信。我更加深刻的觉得,这些群体在创造历史的同时,集体性地在寻找着一些东西,不是智慧、不是生产、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从书本的角角落落都在发现,我们贫乏的不再局限于对贫穷的改造勇气和能力,也许是在拥有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后的和谐,还有这一切的和谐背后带来的感动!

《激荡三十年》应该是一本历史书吧,俗话老是说“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这些在迷茫中还显得贫困、在贫困中寻找乐趣、在幸福中自我烦扰的人们,来读这明智书的一本吧。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二

本书一大特点为作者文笔出彩,读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

本书为下部,介绍中国企业1993~2008发展历程。其中国企、外企、民企三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所有的发展均起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

国企:力图提高效率,摆脱体制束缚。它背靠雄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撑,处在得天独厚的竞争高位,最终靠强势的垄断战略实现巨大成就,数家垄断国企位于世界五百强前列。

外企:在税收、用工和土地政策上享受了优惠,继而在行业准入上优先,然后又在垄断领域的开放中猎取惊人的利益,在中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民企:与前两位相比,民企的发展可谓历尽艰辛。而它又对中国的体制变革贡献最大。民企发展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扶持,成长受到多重局限,并每每在宏观调控时刻成为整顿和限制的对象。民企担当着改革先锋的角色,并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在它们的行为被政策认同之前,它们既是计划体制的突破者,又是现行制度的违规者,不得不游离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无数民企的悲剧就发生在这里。有些企业家的成功不是因为政策,而是因为他们无视了政策的存在,敢于闯灰色地带。这是中国独特环境下的独特产物。

企业的成功最大的体现在于进入“世界五百强”榜单。中国企业经历了多年追逐之后也成功进入了这个榜单。但令人遗憾的是,进入这个榜单的中国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在完全竞争领域中诞生的。这些企业因制度安排而成为了市值最高、最赚钱的公司,却没有积极的企业文化,没有文明的管理思想,没有强大的核心技术。他们有的,只是垄断。

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两大方面的限制,一是产权的模糊,为些消耗了企业家大量的智慧并直接导致决策的迂回;二是没有应有的金融支持,无法在最合适的时候完成伟大的跨越。在完全竞争领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无一不受其中之一的困扰。所以说,产权制度的畸形和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中国企业无法完成世界级跨越的重要根源。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三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激荡三十年》,看完后想想现在的大环境,突然间思绪万千。《激荡三十年》这本书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它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记录着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激荡三十年》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又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这光芒并不是洁白无暇,黑暗与光明的角斗,利益与奉献的交织、真理与无知的更替,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在历史的长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却显得尤为不平凡。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WWW.SHUBAOC.COM〉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而像我们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也风风雨雨走过了十个年头,虽然规模小,但却五脏俱全,虽然这其中有低谷,有质疑,有忐忑,有困难,但我们不怕,我们都挺过来了。可能后面还有许多障碍会在阻挠我们,但我们会勇敢面对困难,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就像前人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这些企业家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相信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迟早有一天,市场会接受我们,群众会理解我们,我们会能为政府排忧解难做出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四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从1978-20-,中国由开始改革到如今渐入深水期。这三十年并非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经历了挫折,怀疑,收缩,跃进,这三十年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有悲剧,也有喜剧。于是有人发大愿心,用大智慧,记录下了这三十年的变迁。这份记录,就是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

吴晓波先生68年生人,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生。长期从事财经报道工作。著作包括《大败局》,《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等。享有盛名。在20-的某一天,正在哈佛大学访问的他,突然被从天而降的使命感劈中,认识到自己应该去写一本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于是开始记述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

作为一个著名记者,他亲身经历过许多大事件;同时作为一个有深厚经济学功底的学者,他也可以对一些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吴晓波先生最终选定了以企业和那些兴办企业的人为主体,将30年的改革过程看成国家主持的国企,民业,外企不断博弈的利益杀场,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栩栩如生的改革发展图。也许这里没有大人物眼里的政策设计,没有实权派关心的民计民生。但我辈看了以后,却会被勾去许许多多的回忆,然后再一一归于清晰,并感概一声:确是如此。

改革还没有走向尽头,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现下的我们,面对了反腐,经济结构调整,缩短收入差距,政治体制改革等任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眼下的局势更加严峻。但是这是中国跨入富强之林必修的一课。哪怕悲观,失望的论调尘嚣直上,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犹如美国在四五十年代,日本,香港在六十年代所经历过的,是生产前的阵痛。只有勇于面对,并闯过这关,我们才能真正发展。犹如吴先生所言:“他们(富有原罪的企业家,官员)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的财富积累初期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

最后,摘抄一段吴先生的题记作为结尾: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五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是一本记载着自1978年至2008年间中国企业的变革过程,作者吴晓波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历程。书中的一些人物更是中国早期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作者也对现时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如联想、万科等的创业史有着生动的记录。

当任正非为是否能入党而苦恼时,他也许不会料到,以两万元起家的华为,凭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价战略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刘永好三兄弟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但他们成立的小养殖场,在经过若干年的经营,让他们成为中国首富;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的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也许做梦也没料到,他们日后创立的康佳、创维和TCL在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彩电业市场份额的40%;那时的牛根生还在回民奶厂刷着奶瓶,而在16年后,他以其敏锐的营销才能和精干的经营团队,使蒙牛集团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27岁的文学青年王石,抱着那本 《大卫·科波菲尔》,为主人翁所感动的时候,有可能没想到后来的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领头羊……诸如此类,还有数不清的人物以及关于他们的事迹。

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的。这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把握时机、果断行动的群体,在法律壁垒、制度束缚、政策障碍、观念落后中艰难的挣扎,而又保持一种坚韧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草莽性,他们的奋斗给这三十年历史增添了色彩,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一笔。

过去的三十年,民营、国有、外企三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此消彼长、相互博弈,他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表象。而民营企业发展的艰难和变革的坚决更是让人深思。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市场的闸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民企这股自由水流渗透进来,它们是那样的弱小而坚韧,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成流、轰然成势。如果说海尔是海,那么中国千万民企则是溪,在妥协和无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挡民企前进的趋势。

三十年间,成功的民企有很多,失败的民企也数不胜数,总有一些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或精彩或遗憾的一幕。万向集团那种“小而专、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无疑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挫折中前行的精神,是我国企业所崇尚的,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更是电子商务史上开天辟地的奇迹,也让马云成为中国创业教父。成功的企业是我们研究、学习、借鉴的榜样,同时深刻研究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却是昙花一现的公司,从中吸取教训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诸如潘宁所主持的容声冰箱股权改革在质疑声中失败,从此容声走向衰落;牟其中这位“以罐头换飞机”的创奇人物,带领着南德集团这艘商业航母,在贪婪的海洋中迷失航向,最终慢慢沉沦;三九集团在赵新先的带领下,运用一种近似疯狂的收购兼并模式,给自己带来巨大财务危机……三十年激流已趟过,不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寻找迷雾中的那盏引航灯,只希望我们在下一个三十年能够走得更加坚定,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700字 篇六

3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务必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农业方面,我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务必依靠科学技术个性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

工业方面,则务必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

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务必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各个经济战线不仅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七

初读这套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重新翻看一点也不觉得乏味,而是又会马上被那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记叙和精彩的评论深深吸引。这套被称为“新货殖列传”的“企业史记”的确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的人精读和珍藏。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三十年前半段、并且在经济领域工作的年轻人,更应该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了解我们所成长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形势比人强。只有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进步。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写作特色。

一是编年体和标题语。作者把这三十年罗列开,一年一章,逐年叙述,又穿插对相近年份的比较和类似事件的评述,让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时间坐标,还能够触类旁通,自己挖掘贯穿全书的诸多线索。作者还用几个字的短语或短句分别作为每年的标题语,如1981年“笼子与鸟”,1992年“春天的故事”,2001年“入世与出局”等,都准确提炼了每年的大事,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对现在许多不谙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按时间线索进行的梳理和总结最为直观和有效。

二是春秋笔法和民间视角。作者吴晓波是财经记者出身,与书中很多人物都有过交流。他在这套书里并没有打官腔、唱高调,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记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事件和人物尽量如实记叙,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让我们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对人物前途、民族命运的殷切关心。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对健力宝之父李经纬的描绘。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在企业产权问题上的博弈和必然失败的结果,也配以那幅几乎是整本书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经纬在公司股权被转让他人的仪式上泪眼问苍天——和文字来说明一个创业者在特殊环境下的悲情和无奈。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三是似曾相识,志在高远。读这套书,让我联想起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两本书。吴晓波毫不掩饰对前一本书的崇拜,认为它“令人血脉喷张,激动难以”。在《激荡三十年》中,那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历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绘正是茨威格的血脉。而后一本书的文体可能对吴的影响更大,无论是编年体裁还是“企业人物史”单元,更像是对曼切斯特致敬。这两本书一个是薄薄的册子,一个是厚厚的巨著,却同样是传记中的经典。《激荡三十年》一书吸取前者之魂,后者之体,既是对前辈伟大传记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现在吴晓波作为专栏作家还在用同样的笔触记叙晚清和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传承了他在本书中的一贯风格。

回到本书。我很喜欢这套上下两册的传记,因为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风险。要知道,这段三十年传奇的起点就是政治因素引发的。其间,“腾笼换鸟”,南巡讲话,产权改革,宏观调控等等,政治或者说政策上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在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里,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因为把握政治脉搏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既能看到李经纬、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悲剧,也能看到鲁冠球、柳传志如何老树常青;既为铁本戴国芳和复兴郭广昌在同一轮宏观调控中的不同结局而唏嘘,也为“温州八大王”在“投机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难而慨叹。

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时刻保持对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业选择、经营地域、资金调配等诸多方面顺势而为,才能趋利避害,发展壮大。

第二,企业经营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企业从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的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财富失衡刺激着普罗大众的神经,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可以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实效只拼广告、南德牟其中天马行空要炸珠峰、证券市场庄家横行丑闻不断等等,乱象横生,不一而足。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不过企业的生命来源于社会,必须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责任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消费者反过来就不信任企业。信心缺乏造成经济负外部性过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率难以提高。不解开这个死结,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在这三十年里出现的很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激荡三十年》里,我们看到沈太福集资如何让人倾家荡产,吕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庄,各种富豪排行榜如何变成“落马榜”。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一再出现:就在数天前,号称“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刘晓人涉嫌非法集资被捕,他与沈太福一样是个“包装高手”,只不过换了个创投概念而已;现在的股票市场仍然庄家遍地,这是证券界“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资金量更大,手法更隐蔽;至今很多有钱人仍然畏惧上富豪榜,前首富黄光裕的锒铛入狱又一次验证了“福布斯咒语”。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遗憾:中国的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任重道远。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产生的重大进步是不容抹杀的。如今,我国GDP已经从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与在金融危机之下欧美国家惨淡经营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荡三十年》中记叙的企业史,正是这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绝佳注脚——企业是微观经济层面最为活跃的个体,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经济的兴衰,国家的兴衰。

其实,历史记叙是冰冷的,事件亲历者的悲欢离合对于他们自己是刻骨铭心的,对于我们读者却只是印在这几百页纸上的文字。历史记叙也是残酷的,那些被读者认定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似乎就此已盖棺定论,胜王败寇。历史记叙还是狭隘的,作者所处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观念往往会影响记叙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喜爱《激荡三十年》,却不能过于迷恋它。它无法告诉我们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心情,无法告诉我们牟其中是否能东山再起,无法告诉我们郭广昌再面对宏观调控会有何作为。这些都需要我们超越图书,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只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我们才有机会超越前辈,超越这段历史,在下一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五篇相关文章: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选范文2020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精选集总2020

最新范文

初刻拍案惊奇个人读后感800字(优秀3篇)09-15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优秀7篇)09-15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_《许三观卖血09-15

艾青诗选经典读书笔记(精选5篇)09-15

范爱农课文读书笔记(精彩3篇)09-15

过五关斩六将故事读后感范文优秀5篇09-15

贝多芬传读后感精彩3篇09-15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精选7篇)09-15

童年读后感(优秀9篇)09-15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优秀4篇】09-15

26 5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