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优秀4篇

2024-01-19 21:14:53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一

一天,我和妈妈去了图书馆。在那里,我读了一本很好的书,它叫《儒林外史》。接下来,我把它介绍给大家。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长长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平民百姓,还高说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不过这本书里还是介绍了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一些人,比如王冕。

我佩服王冕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嫌弃匡超人的不知廉耻。同样是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王冕自食其力,孝敬母亲,拒绝做官,最终成了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而匡超人对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变成了一个毒辣小人、统治者的打手,结果终生痛苦、没了人样,是多么地可笑啊!我觉得我们从小就应该向王冕学习,思想坚定做一个不贪婪又孝敬的好孩子。

看到这里,你们也心动了吧!快去读一读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二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www.shubaoc.com\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评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周进说出此话的错之大。

作者并非是用玩世不恭的游戏笔墨,而是严肃认真地对社会现实的鞭挞,从而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是一本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的名著,大家应该都去读一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300字 篇三

《儒林外史》初读颇觉怪异,荒诞。以范进为例,未中举时不过是一落魄的读书人。他的丈人胡老爹从未看起过他。可当他中举后,一切就都变了,他成了文曲星下凡,胡老爹打之后手就莫名的痛,由此可见中举对一个读书人的重要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范进会疯了。

吴敬梓托明写清,以功名仕禄为中心,描摹形形色色儒林文士的性格与命运,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读书人王冕。并写了这样一首词: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虽然没有主线,但这词可作为它的主旨。

《儒林外史》在我看来是清朝社会的缩影。它详细的描述了清朝人的社会礼仪和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三十七回众人祭祀泰伯祠。展示了清朝的祭祀之礼。

当然《儒林外史》之所以如此出名和经典,当然不仅仅只是它展现了清朝社会。从文学角度而言:鲁迅评价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矛盾甚至认为《儒林外史》是与现代小说观念最为接近的·古代小说。

从其社会意义而言,《儒林外史》借明讽清。抒发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社会的思考。其在第一回中王冕曾说:“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表达其对科举制度的不满。而从历史来看,明清时期进行的八股文科举确实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导致了社会进步缓慢。

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的儒生文士,人生百态尽括其中。在这众多的人中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合理的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

在我看来作者讽刺的不是科举,而是那个社会的病态。科举制度本身是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的,科举制度可以这样说他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中华文华的精华之一。现代考试制度便是脱胎于此。可正如那句话“武器本身是没有罪,有罪的是使用它的人”。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这个制度的人心术不正那也是没也任何意义的。唐朝依靠科举制度而强盛,中国依靠考试制度而强盛,这便是对科举制度最好的佐证。

在古代科举是直接与权力与金钱相挂钩,与其说吴敬梓在讽刺科举不如说他是在讽刺那些为了权力与金钱而丢掉了读书人的良心的人。范进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真不枉宋真宗做的那首《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范进是千万得中的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富贵来为读书人做榜样,加深对读书人的毒害。也就不难理解马二先生这一品行可以的先生对科举念念不忘。游西湖时是那般摸样了。这与现在那些被金钱腐败了灵魂的官员有什么区别?

《儒林外史》不仅仅只是一个出名的讽刺小说,让我们去感叹古代读书人的悲惨,而是直到现在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依然有着重要意义!若说功名是卡在古代人脖子上的一道锁,那么金钱的诱惑便是卡在我们脖子上的一道锁!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四

有一本书,是明末科举制度的讽刺史诗,是封建文人群像的生动画卷,是培养鉴赏能力的文史资料,是教人修养品德的闻名之作。这本书就是我在暑假阅读过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巨著,全书共五十六回。它主要描写了一些受到八股科举制度这种毒药毒害的儒生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儒林外史》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而且被鲁迅先生评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范进是一个非常耀眼的角色。他穷尽大半辈子来考取功名,却因为考官才学不足,不识英才而而从未中举。这也代表了作者对当时无真才实学的考官的讽刺。而范进在五十四岁中举后又发了疯,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被他的岳父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我认为成功应该冷静、低调,失败时不应该气馁,而不是像范进那样抓狂,那样是毫无意义的。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写的:范进的岳父在范进中举之前总是大声呵斥他,而当他中了举人后居然一改往日的威风,对范进百加赞赏。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功成名就就等于有了一切。这是多么可悲啊!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讨厌的是牛浦郎。他本来爱读书是好事,可偏偏要偷钱来买书。而且还故意冒名顶替,假扮他人并骗了收留他的叔公。这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却也是品行不正,总算遭了报应。我想: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坚决不做这些坑蒙拐骗的勾当,否则就会被人们疏远。

在《儒林外史》中,我最敬佩的是杜少卿这个人物,因为他不仅淡泊名利、慷慨大方,还尊重女性。杜少卿是一个才子,但是他在过分看重名利的当时是一个例外。有人让他去当官,他却装病推辞。有人觉得他傻,可是我觉得他的这种淡泊功名、傲视权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继承了他父亲亲近百姓、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他虽然是世家子弟,有许多财产,却很少用在自己身上,大都用在接济穷人、振兴社会上:他送张俊民的儿子去应考、接济下马的王知县、给钱给杨裁缝葬母。这种品质即使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杜少卿还反对纳妾、尊重女性,这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是破天荒的事。

《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死板笨拙;有的品行优良,有的毫无修养;有的富甲一方,有的颠沛流离;有的淡泊名利,有的争夺功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性格、品行各异,值得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林外史》不但让我学到了历史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受益终生的道德修养。建议大家也来读一读哟!

最新范文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优秀9篇】01-19

读书笔记摘抄9篇01-19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精彩6篇)01-19

读书笔记2000字【优秀8篇】01-18

2024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精01-18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优秀5篇)01-1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好词好句摘抄最新301-17

童年读书笔记(精彩5篇)01-17

200字读书笔记优秀2篇01-17

猜猜我有多爱你读书笔记(10篇)01-17

39 3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