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7篇】

2024-02-28 16:42:0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如下是书包范文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7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篇一

关键词: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会计人员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在技工院校对会计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加强实用主义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将更多的案例教学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一、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会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的专门性人才。但是在我国大多数教育过程中能形成了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也没有紧抓受教育者的实践技能。较多的院校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设计过于传统观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使学生思维创造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和实际岗位要求严重脱节。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从而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要求,很难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造成他们的能力和社会需要产生一定的差距,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因此,加强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二、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具备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

技能型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标准,技能型教育是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关键。对于会计教育而言,进行技能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会计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会计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上。所以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

会计教育中将课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应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专业的技术基础和综合能力。专业会计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拓展技能,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新的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职业敏感性。

(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传统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通常情况下只能适应会计专业师资的要求。导致较多的学生走向会计岗位因为没有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难以将过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会计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关键讲授学习中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会计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技能会计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没有任何社会制度能够容忍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允许会计人员私自提供或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诚信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

(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

会计人员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当会计人员投身于会计工作时,衡量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标准是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的相关证书,通常要求工作人员的知识基础要和岗位基本标准相适应。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与会计人员相适应的证书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就上岗的需要,能够缩短学生的使用期限,从而更好的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三、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会计实验体系

会计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性教学,离开实践,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难以发挥会计本身的作用。所以对会计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训练的同时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在学生专业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成为技能操作的高手。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一定的实训计划和实习规章,确定基本的教学大纲,以实训和实践为教学宗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手工实训的同时加强电算实训,在教学中应该实施三线统一,所谓的三线统一指的是分散式的手工实训、集中式的手工实训和全方位的手工实训。其中分散式的手工实训要求实训内容和理论教学同步发展,全方位的手工实训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实施实训。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建立会计实验体系,要求实验锻炼中各个操作要满足会计岗位的分工精细化要求。通过不同的岗位实训提高锻炼者的岗位意识。例如可以让学生担任出纳、核算、记账、资金管理等岗位,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工作,也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培养学生对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除上述会计实验体系的建立外,还应该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相适应的综合会计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会计培训者的行业意识和适应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与会计点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体系,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现代化会计工作意识,增强他们对电算化操作的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会计网络体系,提高会计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二)加强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联系

会计和财务是两个不可分离的群体,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加强学生会计核算学习的同时锻炼他们管理财务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逐渐提高和增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多种技能,包括出纳和手工操作以及电算化核算的能力。学校应该建立综合性的培训平台,例如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建立财税审核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等,实现财务和审计的联合,培养学生的业务联结能力。

(三)统一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

学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立的同时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实际要求和需要,培养专门型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结合具体的会计人员就业去向,重新定位会计人员的培养规格。具体应该培养学生熟练填制会计凭证的能力和登记会计账薄以及编制各项会计报表的能力。要让学生熟悉国家具体的会计法规和各项税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会计软件做好账务处理工作。通过培训将学生锻炼成高技能会计人才,确保他们以后能够在企业从事会计或是内部管理及统计等各项工作。

(四)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时,应该按照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合理设置。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对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施不同学科教学的交融。首先应该将教学中的内容划分为两个课程,分别是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对财务会计的学习和应用不断进行强化;技能培养是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应用技能进行掌握。其次,应该压缩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减少教材中重叠的内容,删减会计准则,避免一些详细的准则制度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应该添加实践性内容,将一些企业的会计做账等环节添加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企业会计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其内在的精华。考虑到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体系结构的一致性,应该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革,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的讲解,在会计实践的讲解中拓展企业实践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对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人员的培训机构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基础知识的培养,还要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养,所以应该深化会计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澍清。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基于中高职的有效衔接[J].中国商贸,2012(23).

[2]马玉洁。谈民办普通高校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19).

[3]乔宏亮。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J].会计之友,2012(23).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篇二

关键词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

普陀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汇聚处,位于我国南北海运航线和长江航线的“T”字型交汇点上,区位优势明显,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十一五”时期,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杭州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成,临港工业将得到更快的发展,技能人才将更加紧缺。为此,我们对普陀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探讨,以推动全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普陀培养和发展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临港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显示,“十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高速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9亿元,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海洋生化、机械加工为主要产业的临港工业更是发展迅猛,临港工业实现产值91.32亿元,占82.3%。至“十五”期末,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和新兴的石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企业已增至330家,从业人员达到15622人。“十一五”时期,我区将抓住国际海洋产业兴起和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线,着力建设“五大基地”,形成普陀特色的新型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可以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区临港工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呈现更加强劲的势头,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智力保证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重点发展船舶修造、临港石化、能源、物资储运等临港产业,以内外互动、产业链延伸、空间整合与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力争建成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船舶修理基地、全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以临港大型石化项目为主攻方向,建设深水岸线为依托的岛屿型石化产业基地;以推进结构优化、技术支撑、空间整合为重点,主攻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要实现以上目标,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大量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业水平,提高产品的创新性,走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道路,为促进我区临港工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是临港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人才主体。“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一大批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如果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到其他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使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脱颖而出,不仅能解决临港工业发展之需,也有利于营造重知识、重技能、重技术、重创造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时期,临港工业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临港工业的发展必将为广大渔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以船舶修造业为例,至“十五”期末,我区共有船舶修造企业67家,修船坞容量达到100万吨,从业人员为3749人。“十一五”期间,我区船舶工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修船坞容量将达到200万吨,预计从业人员将突破万人,届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成倍激增,如此大的用工数量全靠外地引进根本不现实。因此,培养发展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具有美好的就业前景。另外,根据舟山市“3X3”产业发展重点规划,我区临港重化工项目在今后几年将有新的突破,临港重化工业将成为企业用工的新亮点。

二、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五”时期,我区加大了对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缺乏培养发展规划,所需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十五”期间,我区对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缺乏总体性规划,培养发展目标、重点和渠道不明确,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层次不高,数量严重不足。调查显示,根据我区临港工业产业发展,现所需技能人才约7000人左右,而目前我区共有临港工业技能人才1095名,其中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的88人,占8.0%;中级工133人,占12.1%;初级工327人,占29.9%;三者之比为16:24:60,有从业资格的547人,占50.0%,供求严重不足,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和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得不到全社会的重视,职业教育培训渠道没有拓展到全社会,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培训的功能弱化,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职工培训责任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致使技能人才培养缓慢,难以适应临港工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狭窄,所需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十五”期间,我区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沈家门中学、普陀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沈家门中学机械分校和普陀水产技校,专业设置以旅游、宾馆服务、机械加工、烹饪、计算机、轮机、船舶驾驶等专业为主,涉及临港工业产业的专业不多,招生人数较少。从我区临港工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紧缺还表现为结构上的矛盾,调查显示,技能人才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型”,高技能人才稀缺,初级技工和从业资格人员居多,层次结构不尽合理。1095人中,419人分布在水产加工行业,占38.3%;487人分布在船舶修造行业,占44.5%;161人分布在机械制造行业,占14.7%;28人分布在石化行业,占2.5%;80%以上的技能人才集中在水产加工和船舶修造行业,行业分布不均衡。究其原因是技能人才专业性较强,转变工种甚至转行的成本和危险性都比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向新兴产业有效转移,加之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职业学校又各自为政,规模较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存在着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社会化培训机构较少,企业自主培训能力不强等,使技能人才储备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有效供给。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十五”时期,我区对于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职业教育法》规定应投入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到位,职业技术教育奖学金、技师培养财政补贴、高技能人才津贴等激励措施缺少,法规落实和政策引导鼓励做得不够。虽然个别企业的个别岗位给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较高待遇,但从总体上看,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偏低,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用工制度上没有获得与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待遇。在投入体制方面,政府对于临港技能人才的培养未能纳入财政预算,投入机制未形成制度化,没有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投资主导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政府培训经费投入累计近400万元,企业投资近50万元。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陈旧,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四)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技能人才培训所需师资薄弱

目前,我区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体制还没完全理顺,教育、劳动保障、安全管理等有关部门职能交叉,重复管理、多头培训等现象依然存在,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缺乏统筹、有序的管理。由于社会和政府从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待遇等方面,不同程度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存在着忽视,因此,我区的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要落后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调查显示,四所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较少,约占教职工的69.0%,特别是从事临港工业教学的专业教师更少,约占专业教师的23.8%,因师资力量薄弱、教研教改滞后和实践场地等因素影响,石化加工等与临港工业技能教育相关的专业缺乏设置条件,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明显滞后于临港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随着“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五大基地”建设的推进,临港工业的大发展,我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根据中央和省市进一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对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总体思路和政策作如下调整和创新。

(一)总体思路调整

“十一五”时期,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从目前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调整为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综合统筹,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优势;在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上,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导,并承担主要责任,指导企业、民间投资共同开展技能培训的多元化格局。一是发展战略重点:在发展战略上,政府应把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作为全区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予以优先考虑,纳入全区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重点强化船舶修造、石化加工、机械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基本工作思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区职教中心和企业为主体、社会培训为补充的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新机制,以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目标,大力促进临港工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临港工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战略目标选择

“十一五”时期,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目标是:建立适应就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及临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的职业培训新体制;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行业指导、职校和企业组织培训的运行机制;创建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新体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技能培训,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格局。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主要指标:至2010年,临港工业技能人才总量发展到3200人,年递增24.7%,高、中、初级工三者之比达到20:40:40,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基本满足临港工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制订培养发展规划

要加强对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把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区属有关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引导临港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培训组织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对企业职工的业务培训,并制定有关职工培训教育的考核制度和办法。同时,要根据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总体思路调整及战略目标选择,研究制订全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五年规划,明确培养发展目标、培养发展重点和培养发展途径。鼓励指导临港工业企业根据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五年规划,结合本企业实际,相应地制订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切实提高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激励制度和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设立区职业技术教育奖学金和就读职高学生助学金,并逐步提高奖学金和助学金额度,提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到职校就读的吸引力。建立技师培养财政补贴、高技能人才津贴、首席技师评选等制度,鼓励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改进技能考评制度,逐步形成以能力为导向、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放宽技能考核鉴定中的年龄、工龄等条件限制,适当降低鉴定费用,鼓励现有技能人才技能的再提高、再发展;将技能人才的薪酬与岗位、等级证书挂钩,逐步建立以岗定薪、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薪酬机制,以制度创新及政策激励引导和促进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

(三)整合开发职教资源,提高教学实训质量

去年11月,我区在四所职校合并基础上成立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基本实现了区内职教资源的整合,为丰富专业设置、提升培养层次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必须继续加强对职教资源的开发和优化组合,大力引进培训技能人才所需的师资人才,拓展培训专业和内容,以区职教中心为主阵地,以市内外高等院校、各级成校、民间培训机构、企业为依托,大规模开展各类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训,扩大技能人才总量。继续坚持校企联合和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建立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满足技能人才实践培训需要。鼓励职校和企业以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大比武、名师带徒、外出参观、参与技改等为载体的培训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益。

技能人才培养 篇三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8-0016-04

近几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比较频繁地改变,主要经历了从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这同时也引发了高职院校以教育部文件为准,不断调整培养目标的行为。但高职院校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是院校内部教学管理部门的行为。就高职院校中的各专业而言,对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到底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这些不断改变的提法为什么要改变?真正内涵是什么?本文通过对高职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过程的分析,剖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以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指导。

一、我国高职培养目标的演变历程

对于高职培养目标的演变历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在对高职相关文件进行仔细梳理以后,以高职教育的定位变化为线索,划分出我国高职培养目标的三个演变历程。在这一演变历程中,也反映出我国对高职的定位逐渐清晰。

(一)高职培养目标的探索期(2003年以前)——高级技术人才

早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中就提出,要积极推进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在此,对人才的操作性加以强调。

1995年8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或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侧重于强调在生产一线工作,以人才的“高层级”、“高级”等词语来反映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作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该文件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目标要求高职教育要立足于相关专业领域,并强调了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明确强调要扩大高职教育规模,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就高职教育而言,应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培训。

这一时期,高职教育刚从本科教育中独立出来。作为新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夹缝中。在摸索中,高职院校的规模逐渐发展起来,但当时还更多依赖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特色不明显。由此,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此目标来引导高职教育定位于应用型教育,而非大学本科的学术型教育。这一时期高职院校的名称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强调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特性,主要应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把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的培养目标,以此来作为区别。

(二)高职培养目标的确定期(2004~2010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一时期,也是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时期,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也日益被重视。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开展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比如,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央财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等。各省市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通过项目的开展进行了更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高职教育要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很多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及,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从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中可知,高技能人才是特指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对以上三类人才,需要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基础才能取得,高职不能直接培养,但可为其做准备。由此,高职毕业生只是具备了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雏形,高职教育并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1]。由此,从文件的梳理中发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并非特指“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类人才,此概念中的“高”,主要体现在高素质、高质量上。在16号文件中,对技能人才加上“高素质”的修饰语。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提法。

(三)高职培养目标的升华期(2011年至今)——从“高端技能型人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1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年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件,开展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让高职院校从中获益。上一阶段,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还主要集中在各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现阶段,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的覆盖面逐渐拓宽,尤其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支持了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均有2个专业获得了中央财政的资助。同时,这也是国家对高职新改革思路出台的阶段。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再简单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已经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在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1.“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

《关于委托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中指出,应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第一次提出“高端”。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对中职和高职的定位予以明确:中职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2011年,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有学者指出应对高端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并认为高端技能人才是高技能人才,反之则不一定成立[2]。从当时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的一段话,可见此词出现的初衷。“和技能型人才相比……高端除了标明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高超以外,这些人应该处于行业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更高。”[3] 这反映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一种期待,期待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品牌能够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真正发挥出引领作用。而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作为普遍性的培养目标还是较难实现的。由此,这个概念出现一年的时间以后开始逐渐淡化,逐渐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

2.“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2年至今)

2012年,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技能人才体系中,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如果未仔细分析教育部的文件,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则会造成一些曲解。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剖析

从2012年开始,在教育部的各类文件、通知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培养目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对于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这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回归;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以前由单一强调技能型人才变为对二者的同时强调。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历程追溯

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对于高职培养目标的新提法。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首次提及了技能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具雏形。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中,再次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指出要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由此可见,在当时,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技能人才体系中最初级的一种。而且包含其他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比如,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这份文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述。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总体情况介绍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由此可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从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转向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以后的一个变化,要求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技术技能人才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既是中高职相互区别又是其相互衔接的核心指标。就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而言,中职教育是主要以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兼顾初级技术技能人才,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现在通常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含义

从语言的角度,对此概念有两种分析:其一,将“技能人才”作为主体,“技术”是修饰语,即(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其二,将“人才”作为主体,“技术”和“技能”作为并列的修饰语,即(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重。

在不同时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不同。2004年,提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三种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这一时期,应采取第一种理解,“技术”是“技能型人才”的修饰语。同理,“复合”、“知识”都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修饰语。由此,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求培养技术型的技能人才、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和知识型的技能人才。这三种人才之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逐级提升。

2012年以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同属应用型人才概念下的两个并列概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重。

综上,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现在通常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教育的层次,可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分,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入手。其一,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三个概念之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偏重技术的应用和革新能力;其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偏重技术革新能力;其三,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偏重技术的研发和革新能力。同时,“技术”这个词在高职的培养目标中,不单是强调对技术的应用能力,更多强调的是技术革新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对技术革新能力的强调,也是高职区别于中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还主要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在探索中。这将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10-12.

[2]买琳燕。高职“具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14-18.

[3]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Analysis on th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 Yun

(Li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Liuzhou Guangxi 545007, China)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篇四

1.教师的教学观念多停留在课堂学习上。让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上机课的实验操作也多是教材上的实训项目,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对软件的理论学习和基本应用上,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

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熟悉软件的运用,进行创新型操作,而不是验证型操作。课堂上的验证型实验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不能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了,才会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才能做到超越书本,自主创新。

(二)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教学目标中会明确提出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图像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种平面设计单位从事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从平面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邢台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既指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求,符合我院转型期“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和我院转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大纲。虽然在邢台学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对各门课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础课程做出了课程教学大纲,但针对某些课程应用性的课程性质,仍需对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侧重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为32,上机操作为16学时。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章节对Photoshop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上机操作主要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验证型操作。虽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对上机的学习都体现了“应用型”的学科属性,但距我院转型期“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对原版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订,比如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对某些不常见工具的介绍,增加综合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了各个工具后能有一个对工具的综合的运用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概念,从而提高其创新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机操作环节,应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数目,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会软件基础操作的同时,再进行自主创新操作。只有脱离并超越教材的实验操作项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选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的效果最为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和传授,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从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外,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使用适合实践类课程讲授的方法。

1.关联性教学法

关联教学就是强调各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每个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关课程有关联,各课程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各种课程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就需要把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页设计等知识都融合在一起。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满足网页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对授课内容作出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开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让图形制作更有创意,更符合实践需要。

2.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我院“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业形象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结成课题小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比较新颖的CIS企业形象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评比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课题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项目制作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3.身份置换教学法

身份置换就是将学生身份置换成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平面设计类工作人员,比如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企业的平面设计人员、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人员、网站设计者等等,把他们当做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突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局限,把社会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真材实料的实践操作,当然操作内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制作一则“平面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置换成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教师在讲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学生就应该从社会公益的大局出发,运用相关的平面制作类工具,进行公益广告的构思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意义

技能人才培养 篇五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装备制造业;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13-03014)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2日

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遇到了人才缺乏的瓶颈,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存在诸多问题: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短缺;高技能工人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亟待提高;高技能人才流动性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国企的高技术人才流失较严重等。基于此,必须加快对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含义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指的是掌握从事复杂职业劳动的技能,具有职业技术特长的劳动者。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但是,有部分劳动者虽然没有得到相应证书,但仍然具有高超的技能,我们也可以界定为高技能人才。本文所定义的高技能人才指的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现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二是具有出众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掌握了许多精密技术,从事复杂的劳动,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三是稀缺性,也就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较少,属于稀缺性人才。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从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来看,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的现状,也就是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初级技工人数多,高级技工人数少;传统型技工人数多,现代型技工人数少;单一技工人数多,复合型技工人数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具体表现为:

1、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通过对我国8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统计,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企业人才总数的55%以上,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4.3%。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所占比例较低,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缺少的高技能人才更将是后继无人。

2、装备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是人才结构却不合理,其中初级技工比例高达60%,而高级技师仅占4.8%。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远不能满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3、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由于受到比例、年龄、资历限制,许多优秀技术工人即使达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这极大地挫伤了青年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成因分析。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和社会根源层面,又有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文化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是文凭至上的学历主义社会,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长期受“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的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意当技术工人,都愿意做管理工作。此外,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技术工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不被重视,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及同等职级的其他人员。而且,近几十年来,高级技能人才在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中不被列入“人才”之列,导致不少企业片面追求高学历,扭曲了用人标准,很少关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2、职业院校缺乏办学活力。由于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因生存压力不得已追求办学规模,教学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置不实用,教材陈旧,学制过长,授课形式教条死板,学生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无法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关门办学、靠上级拨款等现象普遍存在。

3、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主要靠各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出来的。现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这些院校成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状况,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培养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一)更新观念,树立高技能人才是“人才”的新观念。要打破原有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树立人才多元论的理念。我们要确立高级技能人才也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思想,使人们意识到高级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把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开发力度。

(二)围绕装备制造业核心使命和发展方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科技进步,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培养既要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的难题,集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实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健。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J].前沿,2012.11.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篇六

关键词:科学人才观;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61-0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要建设人才强国,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人才培养。

什么是人才

一提到人才,就免不了要说到艺术明星、学术名人、社会名流。在一些人看来,唯有当官或成为名人才算是“修成正果”,才体现人生的价值,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殊不知,他们只是人才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果只把他们当人才,那就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这是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沿用人才的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无论其是否有真才实学,一概可以成为当然的“人才”。孰不知社会财富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出自普通的劳动者;企业效益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而产品的最后完成者恰恰是广大的工人。长期以来,广大技术工人渴望成为人才的愿望得不到社会人才价值观的认可而被拒之门外。在使用和分配上得不到重视,辛勤的汗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使得广大技术工人对自身的人才价值产生疑问。在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评价一直存在着传统的“错位现象”,有一种“重学历、轻能力”、“重科技、轻技能”的倾向。一名大学毕业生拿到文凭参加工作就视其为干部,就是人才;一名技术工人就是聘上了技师,甚至在职拿到了大学文凭,也离不开工人系列。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国目前的两万多种职业中,不管哪一种,只要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精通一门手艺,就是能工巧匠,就是十足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观念要转变

首先,要破除“高学历等于高水平”的偏见,改变社会上鄙薄操作工人的偏见,树立技能人才的典型形象,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当工人也是有前途的,使当工人学技能形成一种时尚,树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人才”的观念。我们可以从国外买到科研成果,可以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但不可能大批量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技能人才。人人能成才,行行出人才,我们要把新的人才观贯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统观念,倡导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其次,要建立新的人才观念,就要突破旧的框框,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强调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强调实践能力为主要标准,强调四个“不唯”,这是在人才问题上最重大的思想解放,必将推动各类人才的大批涌现,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同时,对推动全民族素质提高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再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就要坚决摒弃以学历和职称制定人才标准的传统观念,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生产活动中作出积极的贡献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央提出的“四不唯”选才观,是对人才问题的最大突破,必将对人才资源队伍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用能力和业绩将那些没有学历和职称但对生产经营不可缺的工人纳入人才队伍,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对全社会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鼓励人们去真正提高能力、创造业绩。我们要努力营造鼓励技术工人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以人为本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社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有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形成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体制和做法。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强化宣传教育,积极转变人才观念。人人皆可成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彰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国早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民族理念。、邓小平、多次强调,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进一步强调要以实践和贡献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知识型工人巨晓林、学习型农民工王钦峰等一大批工人、农民成长成才的经历,是对“人人皆可成才”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诠释。我们要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的空间,让每个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都能得到社会尊重。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在全社会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工人农民工也可大有作为的信念。

其次,在体制上,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在待遇、培养、使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在技能人才待遇、培养、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较低,不利于培养和选拔技能人才。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人为界限,鼓励企业或社会上有技能特长、有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向高技能人才方面转化。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人才要予以重奖和重用。如何将技能型人才纳入国家人才战略体系去规范管理,是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从事技能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国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作保障。因此,我们应迅速转变机制,以新理念、新体制、新政策促进现代技能人才的成长。

再次,要善于挖掘人才,加快培养,规范培训体系。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正常的人通过努力都能成为人才。只看文凭,只看学历,人才就少;不看文凭,不看学历,注重实际,人才就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人才、挖掘人才。人才价值,以用为本。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我们要扬长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用其所长中补其所短。大胆使用优秀人才,为人才找到最佳位置,拓展其广阔发展空间。使用人才,在考验人才的同时,同样考验着用人者的眼光、胆识和责任感。作为具有科学用人观的“伯乐”,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更需要抓紧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要破除那些“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用人思想和意识,创新选人、育人理念,拓宽视野,广开纳贤之路,才能广纳多纳有用之才。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要做好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就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和完善企业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我们要动员各方力量开展人才培养,比如农民工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等政府阳光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构建和完善具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行业特点的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体系。

技能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有正确的制度、环境、用人观念。我们要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通过各种激励政策的实行,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搭建舞台,充分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重要性。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人才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促进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社会理念,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伟志。“科学人才观”浅说[N[.江西日报,2011-01-03.

[2]胡德成。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2010-11-05)..

[3]金建华。让更多的技术工人实现体面的劳动[EB/OL].[2012-03-05]..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篇七

1、准确而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特别是要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有一个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市场调研就是为了收集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市场调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家座谈会,与各企业董事员工等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有针对性的收集数据;网上查阅,宏观把握。

2、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能获取以下重要信息:企业人才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企业聘用—线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招聘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有了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分析确定高职高专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岗位培养规格。对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根据湖南省和娄底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自动生产线和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产品工艺设计、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学生毕业后的初步就业岗位一般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工作2-3年后,逐步转到产品工艺设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核心就业岗位;工作5-6年后,学生将从事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并以此归纳出数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岗位能力与知识、素质要求,就能确定培养规格了。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教学内容来自生产过程,从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方便教学组织和实施,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到教育部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的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设计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4、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数控专业必须按照装备制造企业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适当浅化纯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将关键实用性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位,增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学时。

5、规范人才培养论证的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程序上一定要规范,要有一定严肃性。方案的制定应由学院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统一安排,由教学系部负责组织,专业教研室具体承担调研和方案撰写任务,在这之前应该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专家的分析,还包括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等。然后根据论证意见修改,经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提交数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再审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审稿到教务处,教务处再送专家评审,最后提请分管教学副院长审定并报院长批准后颁布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深度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应该开放式办学,应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合作工作常态四个机制制度体系;以“理事会”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所产学研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持续推进。把职业岗位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即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成熟产品的技术和规范的生产过程管理,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建设“教、学、做”为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增加“双证融通”课程比例,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内建设与数控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真实的数控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结合企业项目开发,在加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时,将企业项目纳入教学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依托实训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与。

3、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文工具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问题和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结合讲座、竞赛、技能展示、职业生涯设计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的目标。对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教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教学化设计,作为项目任务,通过布置并分析任务、组织学生收集资讯、协调学生分组设计认证实施方案、学生仿真加工或实际加工对方案进行检验、学生分组评估与反馈等步骤,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讨论、操作、评估、升华,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反馈与修订

最新范文

最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全文最新5篇02-28

岗位管理制度【优秀5篇】02-28

直销团队规章制度【最新9篇】02-28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通用4篇02-28

质量管理制度【通用10篇】02-28

人事管理制度及流程优秀8篇02-28

公司管理规章制度范本【优秀4篇】02-28

仓库管理规定通用10篇02-28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精选6篇02-28

保健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优秀10篇】02-28

135 16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