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通用9篇)

2024-02-28 09:14:48

下面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通用9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 篇一

关键词:企业 价值链会计 应用

二十世纪末,企业管理模式逐渐引入价值链管理模式,价值链会计的话题就自然而然被引出。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会计模式,系统的总结各种已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使价值链会计的相关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一、企业价值链会计现有的应用研究方法

企业价值链会计现有的应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法、作业增值法、平衡计分卡等。

(一)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是用于进行事前战略决策的方法,在应用时一般经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有序的分组。第二,分析动因。把各种生产经济活动和资源的分配、消耗联系起来,把生产经济活动和企业所要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第三,分析价值链会计中各生产经济活动与价值传递的相互关系。第四,分析竞争优势。以企业价值链会计为载体,对供应商、销售商和终端客户进行分析,与更广泛的产业联系起来,做出有利于价值生产的战略决策。

(二)作业增值法

作业增值法是用于事中成本控制的方法,强调的是对成本动因的分析。作业成本法着重计算作业的消耗资源以及产品消耗,形成作业链,而在作业链中的价值最终形成价值链。作业成本法强调的是作业,而不是产品。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算出产品的成本。这样的优势是分析和确认作业成本,评价作业活动的价值,以此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由于在价值链会计的应用环境下,必须把作业成本法改为在价值链观点下的方法即作业增值法。那是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基础上,核算出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从而核算出了作业增值。

(三)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用于事后业绩评价的方法,是全面评价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业绩绩效的手段。在价值链理念下的会计评价体系中,平衡计分卡能把公司的战略计划和价值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角度,把传统财务会计评价体系中的缺陷给予补充,从而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获得有效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目标进行调整。价值链会计分析法和作业增值法体现的是企业战略和成本信息,而市场信息、客户的满意程度等影响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则通过平衡计分卡来解决,这也是企业价值链会计应用研究的突破。

二、企业价值链会计应用研究的现状及评价

我国对企业价值链会计的应用研究主要是采取规范的方法,将价值链理念与传统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实时控制和业绩评价等研究领域相结合。

(一)基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应用还未普及

由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还没建立建全,以及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目前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仍不广泛,大多数企业只是出于观望阶段,早期实行的企业也在实行的过程中发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盲目且毫无目标的减少成本不是很好的成本管理方法,而应当对企业发展进行长期的谋划,创建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所以只有转变了原先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得以顺利应用。

(二)基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的预算管理具有优越性

一般而言,预算体系由预算组织构建、预算制定、预算执行与控制和预算评价这四个方面构成。不同于传统会计下的预算方法,价值链会计下的预算管理显得更为先进,其优越性集中体现在:第一,预算内容更加丰富;第二,预算目标更加多元化;第三,预算评价指标多样化。

(三)基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的实时控制具有可行性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按照相关理论,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是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对企业价值链从作业层、管理层、战略层三个层次实现对各环节的协调与控制。而传统会计控制理论和方法不再适应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需要,所以,在国内进行企业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企业价值链会计也让实时控制成为可能。

(四)基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业绩评价已成为一种趋势和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确定,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和价值链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而价值链会计必定逐步建立,该理论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也必定会显现出其应用价值。因此,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构建基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业绩评价已成为一种趋势和需要。

三、企业价值链会计应用较少的原因

(一)理论上的价值创造与分配不切实际

价值链会计理论超越了传统会计的领域,在会计作用对象的研究上,是以企业自己为核心,向前延伸有一个很强的供应链体系,向后延伸有一个强大的客户管理体系,它所管理的范围是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在实现价值链会计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会引起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分配问题,同时也是决定价值链会计理论需要继续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企业内部施行价值链会计的要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系统没有形成一条有序的“价值链”,因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滞后。加上企业没有及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导致信息的不全面和不精确。另外,管理理念也比较落后,导致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 篇二

一、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价值链会计研究,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了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对象、管理内容、职能、会计要素和基本假设。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综合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价值链会计目标可定义为:为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和价值流转信息,以此优化价值链流程,实现实时控制和协调各经济活动,为价值链联盟创造最大的价值增值服务。相较于传统会计目标,价值链会计目标具有战略性,是为战略管理提供价值增值信息,以此进行实时控制和协调。而传统会计目标仅是为日常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忙于日常的业务核算,不会着重关注各环节潜在的价值增值情况。

2.价值链会计的对象。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价值链信息及所有相关的经济业务,主要研究对象是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信息,价值链会计的会计活动就是以价值增值分析为核心的。传统会计模式中会计对象被定义为企业的资金运动,不难比较出价值链会计的会计对象范围扩大,反映的价值信息更具相关性。

3.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内容。针对价值链会计的本质认识,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由我国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提出的价值链管理活动论,另一个是由綦好东教授提出的融合论,即是价值链会计信息论与管理活动论的融合。在了解了价值链会计本质后,可把价值链会计管理内容划分为两个内容:一是收集、加工、存储价值链信息尤其是价值增值信息;二是在整理的价值信息的辅助下,对各项价值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实时控制和协调。从时间维度看,传统会计模式更多的是事后控制,而价值链会计包括事前控制、实时控制和事后控制,更体现一种实时性。从空间维度比较,传统会计模式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的经济业务,而价值链会计反映和核算的价值活动是所有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业务,认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业务活动均可能提供价值增值服务,都应进行反映。

4.价值链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实时评价和反映职能与多维立体控制职能。虽然价值链会计的职能与传统会计职能都是反映和控制两个职能,但它们还是存在差异。首先两种会计模式反映和控制的信息范围存在不同,传统会计模式职能发挥的作用范围相对较窄。其次两种职能在不同模式下所占重要性不同,传统会计模式中反映职能作用更明显。最重要的差别是,价值链会计模式下两种职能更表现出实时性特点。

5.价值链会计的会计要素。各类理论研究对价值链会计要素的表述还不太明确。目前学者们认为价值链会计的会计要素仍然应包含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需要明确的是,由于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价值增值活动,所以其会计要素应含有体现价值增值信息的内容,这是不可忽略的。

6.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经过会计学者们的努力,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可以总结为:(1)价值链会计主体是价值链联盟。它弥补了传统会计以单个组织为主体的局限性,与现代开放经济环境相适应,将企业从原有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2)继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并存的假设。传统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是建立在继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的,该假设要求企业将继续经营下去,不存在清算情况,一旦出现清算,历史成本计量、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均不成立。而在价值链会计模式下,则认为有时存在非持续经营情况时,原有会计核算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价值链会计主体是价值链联盟,对价值链联盟应区分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当其他企业存在清算时,非持续经营假设就会发挥作用。(3)多种计量形式并存假设。价值链计研究对象是价值增值活动。在该会计模式下,认为那些不能用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只要对企业的价值增值产生影响,则对其分析和反映就是有必要的。比如客户满意度、企业信誉等就会对企业价值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影响。(4)灵活会计期间假设。价值链会计强调实时性和信息有助于企业决策。其分期的确定较传统会计模式更具有弹性,应能达到实时性的要求,且还要考虑价值链联盟里各企业进行决策时的时间要求。

二、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作业成本含义及应用

根据价值链会计的时空观,可以将价值链会计下的作业成本的应用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讨论。第一,从空间维度上看,作业成本法在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中的作业成本应用、横向价值链中的作业成本应用和纵向价值链中的作业成本应用。在横向价值链中应用作业成本时,企业需要收集和加工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作业水平和作业动因等信息,寻找竞争对手的高效益作业水平的原因和途径,以发现本企业需要改进的作业环节。在纵向价值链上应用作业成本时,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供应商和客户市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在这一条价值链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优化,巩固企业在价值链上的核心地位。而在内部价值链上运用作业成本较多,内部的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引入新的会计科目,即是“投入”、“产出”和“增值”。其作业成本管理流程主要是:分析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内部作业中心,并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成本归集;按照资源到作业的分配、作业到最终受益对象的分配、资源直接到最终受益对象的分配三个层次进行成本分配;评估作业环节,编制评估报告。第二,在时间维度上,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内容概括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在事前规划过程中,企业主要是根据以前期间的作业评估信息,确定企业本期间的主要作业中心和价值中心。价值链会计下的事中控制主要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管理控制,通过作业成本法发现不合理的成本耗费,消除不利成本动因。事后评估是指在作业成本核算结束后,进行结果分析,形成绩效评估报告。

三、作业成本法在实务操作中的局限性

ABC法是随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发展而出现的,虽然它能与新的理念和环境相适应,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仍存在许多局限。第一,在ABC法下,有一个步骤是要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准确性将影响价值增值管理的有效性,因而成本动因分析对企业管理而言是一个关键环节。但由于成本动因的确认大多是靠主观判断的,并且若企业活动繁多,组织结构复杂,这些都会造成确认的成本动因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第二,ABC法的应用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首先,ABC法与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制造管理存在密切联系,此方法应用的效益大小也与企业的TQM和JIT的完善和熟练程度相关。其次ABC法分配的是间接费用。当企业间接费用项目较多,在总成本中占用的比例较大情况下,ABC法在企业中实施的意义才大,创造的效益才更多。而对于非此类企业,ABC法创造的效益远小于为使用该方法所耗费的成本。第三,价值链会计下的作业成本管理的范围是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为了达到作业成本的实时控制,需要企业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管理。因此,实施价值链会计下的成本管理模式需要涉及许多的人事协调活动,一旦协调失败将会大大降低作业成本的管理效益。

四、促进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ABC法凭借其优势使得企业价值链管理取得巨大成功,然而如笔者前面所述,它们在实践中均存在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建h。

1.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企业信息技术。首先,基于价值链的ABC法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和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均是基于价值链的各管理工具进行有效实施的技术要求。此外,与价值链相关的各种管理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实时控制。信息技术平台为价值链上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提供便利,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实时控制目标的辅助工具。

2.培训企业高素质人才,鼓励全员参与价值链管理。ABC法的应用中存在许多主观判断,同时它们的有效实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价值链知识。为了提高主观判断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方法应用的流畅,企业有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为人员注入未来管理的管理理念。另外,基于价值链的ABC管理工具应用的范围是整个价值链活动。因此,为了使它们顺利实施,达到实时控制目标,企业需要鼓励全员参与价值链管理,并要求每个人员、每个部门、利益相关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价值链管理工作的开展。

3.完善价值链会计理论,建立相关的标准化准则制度。价值链会计的实务应用是建立在其理论基础上的,只有理论界加深对价值链会计的理论研究,价值链会计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服务,进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此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起着约束和规范化作用。目前价值链会计的实务应用在许多方面没有标准的参照物,使用时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这不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等质量要求。所以,政府和外部相关机构应该努力为价值链会计的实务应用创造完善的准则制度,以规范其实践活动。

价值链理论范文 篇三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识别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的,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波特把价值作业分解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建筑砖块”形态,不仅考察这些“砖块”各自的性能,而且分析砖块与砖块间在空间上的相互结合方式,换句话说,价值链成本控制的重点是价值链间的连接部分。价值链连接关系按是否超出企业自身活动的空间分为两类:“内部连接关系”与“垂直连接关系”。内部连接关系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以消除无效、浪费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垂直连接关系则是发展进化了的过程思想,它把一种超越自身的、全面的作业链导入业务过程,以利于更彻底的本源分析。这种拓展了的分析可视为高级的、战略性的过程思想。本文介绍的就是这种价值链思想,并以业务的“空间过程”形态为实施对象展开的。这里的“空间过程”包括上游供应商群和下游客户群,对这种广域价值链作业活动的成本和价值分析,有助于确认企业及其所属产业的竞争地位和战略格局,识别上游和下游客户与企业的战略关系和协同效应,了解各利益群在整个产业上所占的利润贡献百分比,而彼此结为战略联盟,共同达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或识别兼并上游或下游相关企业的可能性。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价值链工具估计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

二、借鉴跨国企业的成本控制经验,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第一步,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在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么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的水平,它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所以,制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

1.企业项目分析:各个部门以营销目标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比如市场部明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完成多少市场宣传及推广的项目,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

2.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包括与上、下游与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和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业与之相比较,就找出了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

第二步:价值链成本控制执行法。

1.减少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任务:在企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每个项目及任务都是为实现目标所服务的。项目立项分析后,可以把目标不明确的项目与任务削减掉。

2.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企业在全员管理的活动中,需要按照员工的岗位责任和职责,设计出相应的成本目标。在实施全员成本控制过程中,首先要划分成本控制实体,应根据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职能部门、各类人员的职权范围,将企业内部划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责任实体,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3.加强成本核算,实行精细化管理:伴随着成本控制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成本控制SOP手册》,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

4.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成本定额控制可以和职责、考核、奖惩结合起来,从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全体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与此相配套的还有“配套发料制”。它是装配式企业在产品投产前,按产品投产批量及其消耗定额,由仓库全部配齐后一次全部发给生产单位。如生产过程中发生丢失、损坏等情况,需要另写申请单,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处理。这样可有效控制浪费和丢失。5.成本控制的“提前”和“延伸”:“提前”就是加大技术投资,加强和供应商在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的技术合作,控制采购成本:“延伸”就是将上下游整合起来,降低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减少浪费,加强对流通领域成本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在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过程中,研究立足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企业管理者就应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价值链的战略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 篇四

一、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想要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培养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也正是由于企业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强化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便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应用需要我们拓宽成本管理的视野,这是因为以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责任成本管理为代表的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为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所需的成本信息。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就必须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引人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战略成本管理注重综合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竞争环境分析等,将成本信息贯穿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它要求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以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把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略管理强调要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既关注自己,又要去了解对手,既要知道上游供应商的情况,又要清楚下游客户与经销商的情况,并协调好他们的关系,同时更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同时,战略管理要求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提供战略决策的各种方案,作为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系统也应该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一些关键因素挖掘出来,并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为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信息支持。最终通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价值链的含义与种类

价值链概念是美国的麦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需要认识价值活动并理解在既定的价值活动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Chain)。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拉加所进行的研究则进一步拓展了价值链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企业则是价值生产过程 的整个系列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用战略的眼光将价值延伸,认为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还包括企业外部价值链。公司经营管理所要应用的价值链不仅包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项紧密联系的价值活动,还包括各个价值活动之间联系的“节点”。经过了20年的研究和探讨,价值链思想已经被众多有先进管理思想的人所接受。

若我们将企业经营活动单位看成全部价值活动中的一个链结,并以一个独立的企业为参照物,对价值链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两类。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要活动和相关支持活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企业就是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我们可以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投人物采购、内外务后勤、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的多项价值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为创造价值而发挥作用。同时,企业内部价值链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整体的价值链、各业务单位的价值链和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

企业外部价值链是指与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外部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它包括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等。一般的价值链概念仅将行业价值链和部分对手价值链归为企业外部价值链,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才将外部价值链分为行业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横向价值链)。

因此,总的看来,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我们常提到的供应、生产、销售三环节的紧密协调;其二,每项价值活动都能给企业创造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其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还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购买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系。

三、价值链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说明价值链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分析的前提就是识别企业的若干价值活动,将企业分解成独立的价值活动,每一项价值活动都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消耗企业的资源,引发成本。企业内部各个价值活动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某一价值活动的成本将影响另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要通过运用具体的方法将作业进行系统分类,进而消除不增值作业,使企业内部各作业相互协调,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提升竞争优势。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为:确认价值链中的单项价值活动——确认单项价值活动应分摊的成本——评估单项价值活动的成本与其对顾客满意度的贡献——找出企业内部各单元价值链之间的联系——评估单元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协调性——采取改进行动。企业通过这些分析步骤,可以发现其价值链中有哪些价值活动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价值工程和作业成本管理。

1、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又称功能成本分析,就是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所进行的,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产品某项功能所能实现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评价所确定的等级进行评价的,企业在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时要结合用户评价反馈的信息,科学地确定产品各项功能所应采取的功能系数,并以功能系数为权数给产品打分。价值工程重点被用在产品设计阶段,但本文认为价值工程方法的原理完全可以用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每个价值活动中,把每个价值活动为产品价值所作的贡献与该价值活动所消耗的资源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价值活动的效率和改善其活动效率的方式,以寻求降低成本空间的相关信息。

2、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它是一种战术管理方法,主要是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对企业的每项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考察作业变动与顾客价值变动的关系,将作业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将非增值作业剔除,从而降低不必要成本。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实质上更具有战略意义,是执行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外部价值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行业价值链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定位出自己所在的行业。同一个行业中包含了众多的企业,他们从事不同的价值活动,或者 同一部分价值活动由众多的企业来组织,每个企业的作业看似独立存在,但从战略的角度看,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联系,它们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统一体。因此,在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时要确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从事相同价值活动的竞争对手,挖掘自身的成本优势。

2、客户价值链分析。客户属于企业的下游企业,是购买企业产品的中间商或是最终的消费者。对于直接销售产品给最终消费者的企业,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方式和周期,来降低企业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如对于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复杂的产品,企业可以开展上门指导等服务方式节约由于用户操作不当引起的维修成本。对于下游客户是分销商的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交货时间、数量和品种,以避免盲目生产造成的库存积压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分销商建立战略联盟或者直接通过整合的方式来避免中间交易成本和销售费用。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可以分析了解企业相对竞争优势和劣势,帮助企业有的放矢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的过程中,会发现同一指标的更先进的水平,那么企业可以此来建立新的标杆,并用于衡量和改进自身的活动。但是,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存在着无法全面了解其价值链的障碍,对此,我们仍可以通过多渠道的调查来掌握对本企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上下游企业的相关信息了解它的原材料成本和销售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其产品的分析大致了解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状况等。

4、供应商价值链分析。对供应商即上游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对于企业避免不必要成本是非常有意义的。企业可以通过了解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帮助供应商改变原料设计以更加适合企业自身的需求,可以节约企业对原料的一些初步加工的成本。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可以协调进货时间和批量甚至包装和运输的方式,避免企业因急用、积压或解决不适当的包装方式等原因带来的额外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建立联盟互利或直接实施后向整合来节约采购成本和降低原料采购风险。

四、价值链分析的意义

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确定企业成本耗费的合理性,其分析的范围始于材料采购,终于产品销售,且重点在产品制造环节,丧失了通过了解企业的供应商和顾客联结关系来改善企业自身成本的机会。价值链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成本分析的弊端,可以从多方面揭示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成本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明确企业有哪些价值活动,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并比较每个价值活动所耗费的成本与对产品价值的贡献,确定增值与非增值作业。

2、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不仅可以明确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还可以根据该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决定相关的竞争策略,进而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同时,还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所面临的众多供应商和客户。

3、通过对客户和供应商的价值链分析,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关系,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贏,或者直接寻求整合^方式再造企业价值链。通过该项分析,企业能获得相关决策信息,以考察通过整合方式降低成本的可行性。

价值链理论范文 篇五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作为企业动态战略联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价值链会计可以归纳为:以企业价值管理为核心,从纵向看,向上连接上游企业直至最初供应商;向下连接下游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从横向看,包含企业人、财、物、信息流,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笔者认为应当以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目标作为基点,从价值链会计假定(公理)导入,通过对价值链会计实质、原则、核算程序及方法的研究,得出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一、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其内容受人们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双重制约。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与结果。价值链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具体目标是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对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借以制定优化价值链的决策,增加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性。

价值链管理,实质上是围绕价值増值,不断优化和协调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来看,它必须向其所服务的对象———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増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从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企业各价值链条的业绩管理体系、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薪资报酬体系等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控制。

二、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些合乎推论,它是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础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描述了会计运行必须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环境,它的确定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须依靠一些假设才能构建其知识体系一样,价值链会计也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才能够建立。

1经济联合体假设

世界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领域,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即“虚”的空间实体“网络公司”,以及“实”的企业或企业间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公司。所以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应当是以企业主体为基础,同时包括整个行业价值链(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中相关信息的新的经济联合体,也就是说,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核心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无缝对接作业链而建立的动态战略联盟。可见,经济联合体的主体假设兼顾了经济环境“实”的物理空间和“虚”的媒体空间,又由于这种联合体借助于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性,决定了价值链会计主体的开放性和相对性。

2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它依然是会计系统运行的重要前提之一。相对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价值链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针对单一组织,而应该针对经济联合体,由于核心企业的重要性,还应兼顾核心企业的情况。当经济联合体中的一部分(除开决定核心企业存亡的部分)出现破产时,持续经营假设依然成立。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所以价值链会计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报表和财务报告。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现时信息”。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可以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告,这使得价值链会计分期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具更大的弹性。

3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计量单位,价值链会计同样需借助货币进行资产管理、运用、处置的核算,并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信息相互可比。同时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需要,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建立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即以货币度量为主,同时货币计量属性也应实现多样化。

4价值流转假设

价值流转假设是假设随着经济活动的循序进行,资产价值随之转移。由此假设,一方面才可能计算成本、费用,进行价值补偿等会计程序;另一方面,才能促成了价值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价值链会计较现代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有很大的扩展,涉及整条价值链上的各相关利益方(如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因而只有在价值可以流动的情况下,才能权衡各方的利益,进行价值的分配。此外,承认价值流转假设,也扩大了会计要素的计量范围,比如,人力资产可以流转至可予计量的资产中再进行价值的确认。可见,价值流转假设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价值链会计的实质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认识可概括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一种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也可以称为会计管理,相应地,价值链会计就是价值链会计管理,或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管理。价值链会计所强调的企业价值概念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本,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价值链会计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战略联盟的价值链整体价值为目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对以战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链加以追踪、核算、预测、控制、评价的一种会计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多赢”。

价值链会计是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新发展,它的实质还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下,会计主体是整个价值链,它超越了单个企业的局限。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的联盟。所以,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在价值链上,传递的最根本的其实是价值流,这是由于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都是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做到价值增值,这也是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价值链整体的增值,需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企业能够消除企业界限,协同工作。从而使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其他各方的关系真正从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赢走向双赢乃至多赢。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价值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经济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传递的不仅是物流、资金流其中还有信息流。价值链上的各方要想在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掌握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确保价值链整体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四、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建立在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基础之上的,据以在会计工作中确定会计标准、技术、程序和方法的一般准则,是会计工作共同遵循的规范。价值链会计除了承继传统的会计原则外,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和谨慎性等原则外,为适应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假设理论的发展,还需要修订、增加以下新的会计原则。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

价值链会计扩大了会计要素的内涵,其构成的成分中尤其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变化更加突出,并且这部分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得到提升。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原则对这类会计事项进行计量,将严重扭曲它们的价值。所以采用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即公允价值作为这类会计事项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现有价值,具有动态性、反馈性、自我调整性等特征。所以,结合实践,历史成本原则将被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所代替。

2会计事项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供价值信息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所以目前的重要性原则将不适应其要求。从而应采用会计事项原则,即会计信息提供者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的提供所有有关价值信息的会计事项,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重要性原则,自行加工或委托加工财务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不同的要求。

3集成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实施要依赖于价值链条上所有组成成员和部门的合作,需要将会计信息系统和各业务职能部门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和顾客的信息进行集成,这样才能实现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优化流程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经济联合体的价值也达到最大化。

五、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

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核算程序可以表述为:(1)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同时计量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进而核算出作业增值;(2)再将作业增值汇总为流程增值,流程增值汇总为总体价值增值。

1确认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和投入成本

作业的投入成本,由企业的资源投入(如购买的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作业对其的作业投入(表现为其他作业的产出)两部分构成;同样流程的投入成本,由企业的资源投入和其他流程对其的作业投入两部分构成。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的确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会随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进。而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确认是企业一种常规性工作,它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作业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变成平等的买卖的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此外,企业还要考虑各个作业、流程对外部市场的联系程度,从而决定企业参照市场价格的比重大小。

2账户设置

由于价值链会计研究内涵包括企业人、财、物、信息流管理,所以从其核算账户的设置上,理应在原财务会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产”、“人力资本”、“人力资产费用”科目,在“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置两个两个分级明细,即“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员工利润”和“未分配利润———未分配投资者利润”,以便提供人力资产及其变动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人力资产”科目核算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科目借方表示增加人力资产,比如录用员工、人力资产重估等;科目贷方表示减少人力资产,比如职工离开企业、人力资产重估减值等。“人力资产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取得、开发、替代以及管理人力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及其摊销情况,科目借方表示为人力资产费用增加;科目贷方表示人力资产费用的结转,此科目期末无余额。“人力资本”科目核算人力资产投入企业后所形成的凝结在员工身上的潜在的价值总量,科目借方表示人力资本的减少情况,科目贷方表示人力资本的增加情况;此外,本科目的余额表示为力资本投资的总价值,在数额上与“人力资产”科目相等。

此外,增设“作业成本”、“作业产出”和“作业增值”账户,并按流程和作业类别进一步设置二级和三级账户。其中,“作业成本”账户是核算各项作业的投入成本,借方登记作业耗用的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入“作业增值”账户。“作业产出”账户用来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的产出价值,贷方登记该作业向企业外和下游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价值流入,期末将账户余额转入“作业增值”账户。“作业增值”账户用来核算流程、作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或减值。期末,“作业成本”账户余额转入该账户的借方,“作业产出”账户余额转入该账户的贷方,差额为本期该作业的或减值。“作业增值”账户按流程类别设置二级账户,在流程类别下按作业项目设置三级账用户。通过“作业增值”账户,可以分别了解各作业项目、各流程的(减值)以及企业的总体价值(减值)。

3账户处理原理

账户处理原理类似于现有的财务会计账户处理,资产与权益的相关账户处理不变,只是将有关费用科目改为作业成本科目。对于新增加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账户,其处理原理是:当录用员工、人力资产重估等增加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贷记人力资本;当职工离开企业、人力资产重估减值等减少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本,贷记人力资产。

4报告设计

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利用计算机储存量这一特点,充分扩大的会计主表、附表、附注的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三张主表的内容上,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增加人力资产以及其他无形资产项目;权益部分增加人力资本、未分配利润下增加未分配员工利润以及未分配投资者利润的项目。利润表中在费用类下增设人力资产费用。在报表的附表和附注方面,扩大披露的范围,着重增加反映未来财务状况的前瞻性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

此外,价值链会计还提供反映信息核算为基础的报表(包括作业报表、流程报表、企业总体报表),从而便于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形成过程,分析作业和流程。作业报表根据作业成本计算表、作业产出分配计算表编制。流程表是根据作业表合并抵消而来。因为是以流程为经济主体编制流程表,从而流程内作业之间的相互投入与产出必须抵消,所以会计的流程产出价值并不是所有作业产出价值的汇总,而是各作业对流程外产出的汇总;合计的流程投入价值并不是所有作业投入价值的汇总,而是各作业接受的流程外投入的汇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万迈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假设的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7)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 篇六

关键词: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流程再造

引言

价值链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外部及其内部价值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而处于这个有机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又是相互协调的。然而当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并没有延伸到整个价值链上,而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因此并没有采集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相关信息,最终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高层管理者作出战略决策的需求。企业决策以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如果价值链企业之间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将大大减少企业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企业内部价值增值最大化,同时创造价值链企业各方的共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实现会计信息共享的途径,也既是会计流程再造的途径。

郭文辉(2005)在传统会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流程再造问题,一是会计信息收集方式的转变;二是建立事件驱动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贾娜(2009)在其会计流程再造研究中,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考虑,给出了价值链会计流程的重新设计。张琼(2010)认为会计流程的再造必须通过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控制,才能达到会计流程优化的目的,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和经济信息。李哲、丹(2010)在其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研究中,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再造会计流程的途径:一是价值信息的收集方式,二是价值链会计成本的控制。 周艳(2011)在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提出了从会计信息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再造。

显然,国内学者基本都是考虑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问题,而很少延伸到整个价值链上。笔者在借鉴学者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考虑了内部流程改造的途径,也提出了供应商—企业、顾客—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途径。

相关理论基础

(一)流程再造理论

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指一种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其在速度、成本、质量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提高的工作设计模式(申香华,2010)。流程再造理论作为本文研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它的基本思想是从会计信息共享出发,对原有会计流程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途径的优化,最终实现会计流程的再造。流程再造理论基本思想直接促成了本文会计流程优化思想的形成。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每一种最终产品都是从最初上游供应商原材料的投入到下游消费者的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种环节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郑秀芳,2009)。这就决定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不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力是由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的。

价值链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一是共享性。价值链在市场、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了一个业务相关的动态企业联盟,这不仅使企业保持了自己的个体优势,也扩大了其资源利用的范围,使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二是实时性。价值链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保证了获得信息的及时性,使企业能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与供应商在经营上协调一致,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三是共赢性。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从而达到共赢。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

价值链会计是由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首次提出的,亦即收集、加工、储存、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价值链能够高效、有序运转(闫达五,2004)。当前信息时代,在传统会计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多维的反映与控制,价值链会计既是对新的会计范式的概括,又为会计理论研究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拓展了会计理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四)价值链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流程

事项法首先是由美国会计学家George H.Sorter 于1969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应该提供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有关的原始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构,以便生成其决策模型所需的输入值(郑秀芳,2009)。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价值链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流程,此流程简洁流畅,各部分紧密协调,具有反应敏捷迅速的特点,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得出内部价值链会计下的会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价值活动发生时,在一定的标准准则下,会计人员将其分解成一些原始的事项信息并储存于中央数据库;信息使用者在作出特定的决策前,向合成分解器发出信息请求;合成分解器将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请求传递给中央数据库;中央数据库将所需的数据信息传递给合成分解器,并由合成分解器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地进行合成或分解;合成分解器将处理之后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并将决策结果反馈给价值活动,从而达到对价值活动进行实时管理的目的。

笔者在上述四个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外部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前提下,打破了之前内部价值链的局限,提出了会计流程再造理论。

会计流程再造途径

(一)基于外部价值链的会计流程再造途径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 篇七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 概念 成本会计 措施

一、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概念及实质分析

(一)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的概念,是在1985年,企业竞争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他写有名著《竞争优势》。他提出了在企业管理当中应该运用价值链,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波特教授认为,任何企业都是一个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体,如产品设计、生产、销售、送货等,企业的这些能够用一个价值链联系在一起。波特讲的价值链,只是指的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人们习惯叫它“内部价值链”。现代价值链理论远远超过了这个范畴,不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它指的是在企业内部的基础上,向上方和下方扩展,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价值链,包括企业原料供应商和广大顾客在内。

(二)价值链管理的概念

价值链管理存在这样的观念:企业在考虑经营效果时,要从投入总成本方面进行思考,不再只局限于追求企业局部功能的优化,如原料购进、生产和销售等。价值链提倡全部优化处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作业形式,充分协调各个作业,实现最大经济利益。使整个公司的业务表现更加突出。价值链设计的合理性、位于价值链上的各个作业之间信息共享、库存可调节性和生产的科学性,能够减少大量库存,达到降低“缓冲成本”的目的,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实现更多订单,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三)价值链成本会计的对象和目的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价值信息管理,二是增值活动管理。价值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制定价值信息标注、有效跟踪实际工作进程中的价值信息、评价价值信息;增值活动管理主要包括:使业务流程更加合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三个方面。价值链成本会计主要涉及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增值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企业各种价值活动成本有:对外投入成本:如进行生产经营所使用的原料、日常消耗品等;人力资源成本有:如招聘企业员工、人员安置经费、进行培训费用以及各种福利保险等;资本化费用有:购进无形资产的费用、新置固定资产等。在企业的实际成本管理中,民营企业把上面这些成本平均分布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成本分布更加明显,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分布进行比较,更利于找到改进成本的部位。再有,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要掌握和产品有关的全部价值链成本,和位于价值链中的厂家共同合作,对成本进行共同控制,以求获得最大经济收益。价值链成本会计主要有下面这些目的:使成本信息传递渠道更加畅通、通过调整企业成本价值链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合理,使企业的效益增长最大化,运用会计的多项功能与方法,为企业获得最高收益而服务。

(四)价值链成本会计的本质

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的本质是,研究企业的价值信息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详细讲述有:收集、处理、保存及展示各种价值信息,控制和管理企业内部价值链,确保企业价值链合理、高效、正常运作,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使各个经营环节合理分配。由此可见,现代成本会计管理是在价值链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获得最佳竞争优势为目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使其生产经营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最优核心竞争力。价值链成本管理主要管理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增值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企业各种价值活动成本有:对外投入成本:如进行生产经营所使用的原料、日常消耗品等;人力资源成本:如招聘企业员工、人员安置经费、进行培训费用、各种福利保险等;资本化费用有:购进无形资产的费用、新置固定资产等。在企业的实际成本管理中,民营企业把上面这些成本平均分布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成本分布更加明显,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分布进行比较,更利于找到改进成本的部位。再有,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要掌握和产品有关的全部价值链成本,和位于价值链中的厂家共同合作,对成本进行共同控制,以求获得最大经济收益。

二、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

传统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是在传统机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成本会计管理暴露出很多缺点,而在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却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一)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范围不局限于企业内部

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只关注企业内部的成本,没有全面考虑顾客和原料供应商,使得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而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关注的范围更加广泛,全面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全局,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收益。

(二)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重视企业整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传统成本会计一般利用给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部门制定工作目标,把工作目标下发到各个责任人员,达到控制和考核企业生产的目的。传统成本会计的目标是扩大企业的利润回报,使控制目标具有局限性。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在使位于价值链上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最大经济收益,全面考虑降低成本,有益于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

(三)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所控制的领域更加广阔

研究成本控制的空间,传统成本会计一般只关注企业内部工作目标的制定和实行,并进行考核,这样的成本控制系统只关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传统控制认识把成本控制只理解为,控制生产经营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消耗、各种费用支出等。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进一步把控制范围增大,把原料供应商和顾客也综合考虑在内。再有,研究成本控制的时间,价值链成本会计不只关注企业生产的成本控制,也包括生产前期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成本控制。

三、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现代成本会计完善措施分析

由于传统成本会计存在一定的缺点,和现代的价值链管理不相适应,为了发展现代价值链管理思想,我们一定要改进和完善传统成本会计方法。

(一)贯彻价值链管理的成本概念

在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成本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计规定的范围,只包括简单的费用支出和消耗问题,成本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存在,是为了取得最高价值而进行的资源消费。企业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要重视建造包括顾客价值在内的价值链,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赢得最大数量的顾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第一,企业投入资源是为了创造更高的价值,用以创造顾客价值;第二,创造顾客价值也需消费一定的资源,来提供顾客价值产品和服务。

(二)扩大成本会计的管理范围

传统成本会计只关注企业的内部,重点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车间。在价值链管理关注范围增大的基础上,现代成本会计管理进一步扩大了范围,不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车间,并且控制生产之前的开发设计。也就是,成本会计不只是关注单项产品的成本控制,而是着眼于企业整体来控制企业的成本。

(三)重视企业价值活动成本

在价值链管理基础上形成的成本会计核算,关注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成本会计通过研究各个环节的价值活动以及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成本,对价值链成本优化方案进行评价,制定企业价值活动成本预案,并分析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最后考核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业绩。

(四)加强供应商和顾客成本的有效管理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使位于价值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提高,利用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传递周期、价值分享等机制,从而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产品供应商利用调整自身活动的办法,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企业也可以把自己的生产经营经验分享给供应商,帮助供应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赢。采购商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使企业的客户服务成本降低。假如企业用于销售的订单费用过高,就会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成本。企业可以把自己获得的服务经验分享给采购商,提出把小订单集中到一起交给企业的办法,使销售订单提前,尽量减少订单的改动,从而使企业订单的处理成本有效降低。

四、结语

总之,我国在长期时间内使用传统会计办法,在价值链会计的应用上只局限于理论层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价值链管理会计一定会得到使用并广泛推广,企业要积极研究价值链管理成本会计原理,并在企业管理中进行试用,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原,刘志业。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管理双赢模式的探究[J].商业会计,2010(17).

[2]张辉。战略成本管理中价值链分析方法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原理 篇八

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

(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发展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整合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企业的产、供、销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各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各自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波特将企业价值活动分为5种主要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营销和销售、服务)和4种辅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随后,波特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包括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并以整个价值链系统为基础对成本内涵进行考察,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成本分为五个部分: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成本;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活劳动成本;将产品从供应商传递到顾客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消费者(顾客)在消费该产品时所花费的成本;产品滞销所带来的废品成本。他认为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产品成本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管理。在迈克尔・波特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提出后,彼得・海恩斯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标;并认为各种价值活动的功能相互交叉,然后沿价值链的流程建立起来,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沿着该价值链一环一环控制下去。随后,雷鲍特和斯维奥克拉于1995年又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指出当今每个企业都具有两条价值链: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体价值链和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在虚拟价值链中,信息技术是价值的源泉,而不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近年来,沙恩克、哥芬达拉加等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重点研究技术发展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价值网等概念。可见,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被加入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中。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内涵在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当前,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以价值链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等理念为指导,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ERP系统工具,进行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该理念融合了价值链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价值链各环节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的长期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利于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关注核心企业与价值链相关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价值链相关企业,如供应商、分销商等企业利益;二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要和价值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因此,企业应通过搜集、利用价值链相关企业的价值信息影响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活动,但不可能完全控制其价值活动。扩展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至企业外部价值链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将成本管理的主体扩展为整个价值链联盟,而是通过规范(或设定)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原则等来体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

对企业而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多维”的控制体系和信息系统。“多维”主要体现在战略战术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企业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内部价值链,还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视角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还要考察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如由某个特定供应商所引起的核心企业的成本、核心企业的某种行为(改变产品设计)将给供应商或客户带来的利弊并由此产生的对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等。可见,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关注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从产品原料的采购、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其重点在于确认企业占据价值链中的哪一部分或哪些部分,从而分析采用何种组合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总价值最大的目标。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运用

(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原则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目标,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首先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系统性优化原则。价值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价值链各个环节(特别是企业所在的价值链系统内的供应商、营销渠道)如果只是完善自身,而不将其目标和活动与其他环节整合在一起,整个价值链就不会得到优化。因此,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不能只关注价值链的生产、采购、销售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要对整个价值链的相关各企业进行系统分析和控制。要使企业整体成本最低,就需要各相关企业协作完成。 第二,顾客需求导向原则。企业成本管理要针对顾客价值的提高而展开,这是由价值链的内在特性决定的,顾客需求拉动了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和发展。在各环节,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物流和售后服务都要由下游客户的需求拉动,而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企业的运行。因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应是以发现和探索顾客需求点、确定最佳买方效用为逻辑起点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三,重要性原则。由于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资源和实力有限,价值链成本的优化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根据成本管理中80/20的原则,企业80%的成本是由20%的作业引起的。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应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成本管理行为,应利用价值工程等分析手段找到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点,将成本管理重点放在对价值链整体成本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环节上,对关键点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以保证产品特色和优势;而对于一般性甚至可以省去的环节则要做到严格控制成本,以增加价值。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突破口在确定了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后,企业管理者应该订立针对价值环节的成本管理突破口,从合理角度入手,指导整个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方向。一般而言,基于

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实施可以从两个角度人手:一是加速价值链上的价值流动,二是降低各价值流上的资源消耗。加速价值链上的价值流动是控制企业整体成本的重要因素。彼得・德鲁克认为,成本的衡量单位只能是时间,因为唯一可变可控的因素便是一定的生产过程花去了多少时间,提高收益就是要减少该时间。加速价值流动要求企业首先弄清楚价值链是由哪些价值流组成,各价值流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有多余的价值流需要消除。然后,寻找各价值流之间的联系,提高价值流循环速度。这样,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量越高,分配到各产品上的固定生产成本就越低。而且,特定资源使用时间的缩短加速了变动成本占用资金的〖www.shubaoc.com〗流动。随着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降低,价值链上的整体成本也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各价值流上的资源消耗也是控制企业整体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每项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分析价值链上每个价值流的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与所获得的收益相配比,寻找合理的利润增长点,优化每一个高成本低收益的价值流。目前许多国际公司都采用了零库存方式,减少存货积压、避免存货减值,这样就使得库存这一价值流上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整个企业价值链上的成本。

(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程序明确了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原则和突破口之后,管理者就可以正式开展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工作。一般而言,该成本管理程序大致如下:

第一步,识别企业价值链。企业价值链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以及内部物流转换过程了解清楚的基础上。在将企业繁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归类分析,划分出有代表性的各个环节后,才能清楚价值链的结构。一般而言,如果有关价值活动有以下特征之一就应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价值活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或迅速增长;在价值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或潜力;成本驱动因素显著不同;竞争对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该项价值活动。

第二步,将成本分配到价值链各个环节。要对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效率进行分析就需要量化各项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在具体执行该步骤时,应当先确定成本分配的目标,然后明确分配的成本对象,最后以制定的分配标准为尺度将成本分配到各价值链环节。

第三步,判定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企业在进行各项价值链活动时会产生各种成本,成本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可用成本习性来描述,而影响成本习性的因素即为成本动因。由于成本动因是每项价值活动成本差异的根本原因,识别成本动因也就成为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

第四步,分析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由于企业存在于市场之中,企业价值链的优化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还应关注其竞争对手、相关企业,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价值链。这也可称为横向价值链分析,主要用于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其意义在于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成本分配等状况上的差异,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案。

第五步,确定竞争战略。在识别价值链、分配成本、了解成本动因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后,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竞争策略进行定位,以更好地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者可以选择努力于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也可以专注于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实现价值链的重构。根据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情况,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预期目标。

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通过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和其实际运用方法的了解,可以发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比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更加全面地考虑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科学地指导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但对我国企业而言,目前大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运用并不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是否适合于我国企业的采用就需要结合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讨。

(一)我国企业目前常用的成本管理较重视成本的绝对发生额,忽视了企业活动的真实本质和效率一个企业是一个各部分紧密相连的系统,投入是成本耗费,产出则是企业的收益,二者的差值即是企业的利润,也是企业为社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来源于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其成本的发生也就位于成本链上相应的环节。将每个环节的成本损耗和该环节上的价值创造相比较,就能得出相对成本的大小。成本的绝对发生额固然是衡量企业资源耗费的重要指标,但成本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是一种价值驱动发生的成本,其相对值的意义要远大于绝对值。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该管理方式关注企业成本的效益性,并不单纯追求成本绝对额的降低,而是通过将成本与作业质量、效率以至最终与企业效益相联系,追求成本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我国企业目前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通常只考虑对生产过程实施成本控制,没有关注产品设计、供应、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事实上,企业的成本链并不是一根独立的链条,它总是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将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分离,孤立地考察成本的发生势必丧失对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不能为经营决策提供完整且有用的成本信息。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则是根据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的情况,通过考察其完整的发生过程,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不仅考察企业的生产作业,还考察非生产作业;不仅考察基本作业,还考察辅助作业;不仅考察本企业价值链,而且考察竞争对手、供应商、销售渠道、顾客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广泛寻求提高本企业成本效益的途径。这样,就能够让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在生产过程中,有利于我国企业在整体上合理控制企业成本。

(三)我国企业目前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通常仅关注有形成本,而忽视无形成本的存在在这种管理下,企业成本的控制通常只限于实际发生的成本,对潜在的成本支出则忽略不计。然而,研究表明,企业在生产开始之前,产品中就已有85%的成本因战略性动因而成为约束成本,而传统成本管理能产生影响的部分仅占总成本的15%。仅关注企业的有形成本,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则关注企业的潜在成本,对企业由于规模、地理位置、企业文化等战略动因进行分析,测定其对于企业产品成本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些动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而一经形成就较难改变,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上对其予以综合考虑。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关注到了此类无形成本的产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四)我国企业目前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忽视了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经营状况,仅仅局限于重视本企业的成本管理这种成本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内部,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关系不大。而事实上,企业利润是企业间竞争的结果,保持长久

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才能让企业获取长久利润。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则注意到这一问题,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横向价值链分析充分反映了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成本构成上的差异,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可以看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只关注绝对成本、只考虑生产过程、忽略无形成本、忽视竞争对手等成本管理问题,能够使企业从一个更宽阔的视野寻求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的途径。

四、结论

根据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其内涵的了解,结合到该成本管理的实际运用方法,笔者认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能够将成本控制的范围从过去的“从材料采购进来到产品销售出去”之间的范围向前扩展到采购之前,向后延伸至销售之后,涵盖了事前统筹规划、事中实时控制和事后考核反馈,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多维立体成本控制体系。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笔者发现,由于我国企业目前采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许多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构建高效价值链联盟、优化价值链流程所需成本信息,有利于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我国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在合理的范围内改进成本管理方式,逐步采用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方法优化企业价值链,合理、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周虹、王陆庄:《价值链成本模型研究及竞争策略》,《中央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2]陈洁:《价值链成本管理之优势及在作业会计中的应用》,《现代财经》2006年第6期。

[3]郭云:《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框架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郭裕新:《论战略管理会计兴起的必然性及理论体系构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8期。

[5]胡景涛、迟铮:《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与应用问题初探》,《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黄大春、金晓扬:《基于价值链目标成本规划模型及其应用》,《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1期。

[7]柯红:《价值链成本管理下会计内容的分析》,《成都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8]李霞:《论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财经界》2006年第1期。

[9]李慧、王春华:《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控制策略》,《财经界》2006年第9期。

[10]李澜:《浅谈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2期。

[11]刘秋生、眭洪生、黄大春:《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构建》,《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3期。

[1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3]潘罡、张利华:《以价值链为导向的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价值工程》2006年第11期。

[14] 孙金学、韩洪云:《成本控制方法的创新》,《理论界》2006年第7期。

[15]王磊、赵息:《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6]韦恩・J.莫尔斯,詹姆斯・R.戴维斯著,张鸣译:《管理会计――侧重于战略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许辉、毕媛园:《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及其应用》,《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8期。

[18]许国艺:《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0期。

价值链理论范文 篇九

价值链会计最主要、最直接的两个理论来源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与会计管理理论,因此,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应主要考虑这两个理论的特点,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价值链管理的精髓在于用“链”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增值活动,对外将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相关企业视为外部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强调与它们的合作关系,将自己的价值增值建立在整个价值链联盟的价值增值基础之上,体现的是一种“多贏”的观念;对内将所有的价值增值活动视为内部价值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通过协调及消除不增值活动等手段来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概而言之,价值链管理强调的是一种对外与对内的合作与协调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关系基础上的价值增值最大化思想。

传统的会计理论建立在传统的管理思想基础之上,这。种传统的管理思想将企业的各个业务活动人为地割裂开,而且很少考虑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这导致传统的会计管理缺乏整体和协调的观念,从而影响会计管理工作的绩效。而价值链会计建立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应该吸收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这一吸收过程应该体现在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所有方面。

具体而言,在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中应体现如下一些观念:(1)价值增值的观念。价值增值是价值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正是获取最大化的价值增值。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主要围绕价值增值来组织与实施;(2)实时管理与控制的观念。价值链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基础,价值链管理将无法实施。价值链会计强调会计信息生成、披露、分析与评价的及时性,强调采用多维的计量方式,这要求建立涵盖全企业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价值链会计对及时性和庞大信息量的要求。所以应该确立实时控制观,充分利用IT将企业的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并将流程嵌人信息技术环境,将财会人员嵌人经营管理过程,保证信息采集、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和有用性,在会计实时控制方法、控制模式的配合下,充分发挥会计实时控制的力度和质量,确保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阎达五等,2003)。

(二)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整体架构

理论框架应该具备完整性、逻辑性、明晰性、一致性等特点,各个组成部分应该紧密围绕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线进行阐述,以最终达到这一理论的目标并指导实践。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2004)。这一定义指出了价值链会计的实质,对这一定义的系统诠释需要搭建一个整体的理论架构并详细阐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我们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包括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会计报告要素、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方法体系等几个部分。该理论框架是由价值链会计目标出发所形成的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架构,该架构始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终于价值链会计的方法体系,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基本概念,包括价值链会计的假设、信息质量特征、原则、对象和要素等几部分。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前已述及,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增值服务。这里所揩的价值增值不同于传统会计中所说的盈利,而是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它可以采用复合的方式加以计量:一是采用公允价值来衡量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二是采用一套非财务指标体系来衡量,如市场份额的扩大、核心技术的进步、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的壮大、与供应商、客户等的合作关系的深化等等。

根据价值链会计的特点,可以将其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子目标:(1)为优化不同价值增值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提供会计信息。价值增值活动之间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以仓储活动和生产活动为例,如果储存的原材料不足或储存的原材料发生变质等意外事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产量与销量。价值链会计通过及时反映储存情况与生产需要量,并将这些信息在这两个价值增值单元之间进行共享,将会避免这种情况。(2)为企业制定及时、准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关外部价值链的会计信息。

2. 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与传统会计假设相比,价值链会计假设在如下一些方面有所创新。

(1) 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将管理视角拓展到外部价值链,并将外部价值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视为一个价值链联盟,通过分析价值链联盟整体的价值增值情况来做出优化外部价值链的决策,以实现“多贏”,因此,价值链会计主体也随之拓展到价值链联盟。但价值链会计主体并非单一的价值链联盟,因为分析价值链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核心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所以,价值链会计主体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会计主体,第一层次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价值链联盟主体是一种虚拟意义上的主体,但并非虚构的主体,因为这一主体虽然不具备确定的实体,但通过从价值链联盟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联盟企业之间的协调情况、合作情况和价值增值情况,将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企业的决策制定。

(2) 计量单位假设。作为一种主要服务于企业决策的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将一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纳入会计核算与分析体系,这其中包括了不能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价值链会计理伦柩杂研究短论的信息,如产品开发时间的减少、客户满意度、供货及时率等,这些非财务性因素不能用财务数据来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相反,管理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非财务性因素。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企业范围内的、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的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包含大型数据库,并具备强大的信息分类与整理的功能,从而使得货币化信息和非货币化信息可以同时并存。

(3) 会计分期假设。价值链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实时评价,也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创造的过程,并对细分的价值链条各项价值活动作出评判(綦好东、杨志强,2004)。价值链会计的生命力正在于为决策制定提供这种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呈报模式已由传统的年报、季报和月报转化为实时呈报,从这一角度来说,价值链会计模式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分期问题。

3. 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存在一个“悖论”,即不能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生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维的,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只能取其一。而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不信任感致使会计信息严重不相关,财务报告正在加速地丧失其作用(Wallman,1996)。而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价值链会计通过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将彻底消除这一“悖论”,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实现统一。这种多维计量方式将产生多维的会计信息,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对于价值链会计报告的六大要素而言,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负债、收人和费用将推导出可靠性强的价值增值信息和企业价值信息;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等要素将推导出相关性强的价值增值信息和企业价值信息。

4. 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和假设可以推导出价值链会计的原则,用以指导价值链会计运行机制的设定与实施。

(1) 以价值增值管理为中心的原则。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服务,价值增值观念贯穿于价值链会计管理过程的始终,因此,以价值增值管理为中心是价值链会计的首要原则,所有的会计管理程序和方法都应围绕如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来展开。对于不同的价值链会计主体,价值增值管理的重心各有不同。从价值链联盟这一主体的角度而言,价值增值管理的重心在于如何通过协调联盟内各成员之间的价值链,以实现“共赢”;从核心企业这一主体的角度而言,价值增值管理的重心在于如何优化内部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消除不增值活动,以实现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实施价值增值管理的前提是将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价值增值单元,所谓价值增值单元是指那些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增值活动集合体。通过划分价值增值单元,企业能够明确价值增值的来源与特征,从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 实时控制原则。为了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需要对内部价值链进行优化、对外部价值链加以协调,而这种优化与协调则需要通过实时控制来完成。实时控制原则是指以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设置控制点,实时地对偏离价值增值预算的价值增值活动加以控制。实时控制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全过程中都应该贯彻这种思想,进而指导会计管理工作按既定目标运行。

5.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不局限于资金运动,而是以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组成的集合体为载体的价值增值活动,将管理对象由一维转变为多维,从而拓展了会计管理的范围,增加了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否顺畅流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增值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对它们的流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与控制是价值链会计的核心职能之一。

6. 价值链会计报告的要素

会计报告的要素是会计对象的细化,是具体化的会计对象。因为价值链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增值活动,所以价值链会计报告的要素应将价值增值活动予以具体化。我们认为,价值链会计报告的要素仍可以采用传统的六大会计要素,但应该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体现价值增值观。资产要素不仅包括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内的资产,而且包括对企业价值有着重大影响的其他一些资产,如人力资源、产品的市场占有度、客户拥有率等,将这些资产纳入会计管理的范围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负债要素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负债,而且还包括潜在的负债,如因为可能的产品缺陷而导致的可能的赔偿等。收入要素不仅包括实际实现的收人,而且包括潜在的收入或潜在的赢利能力,如研发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客户关系所带来的可能的收人增长。费用要素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费用,而且包括机会成本、质量成本等。以上述四项要素为基础,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也具有复合性。

7. 价值链会计的方法体系

最新范文

售后服务方案【精彩10篇】02-28

工作保证书优秀5篇02-28

元宵佳节的祝贺词精彩5篇02-28

信用卡工作证明优秀10篇02-28

公司的口号【精彩10篇】02-28

工作转正自我鉴定8篇02-28

创业商业计划书范文优秀4篇02-28

咖啡店的创业计划书(最新3篇)02-28

资产管理公司运营【优秀4篇】02-28

安全生产征文精选3篇02-27

137 16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