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优秀4篇)

2023-11-05 13:21:21

自从参加浦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乡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课题活动以来,我更明确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结合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我心中豁然开朗,有时我为自己早就有的健康心理而欣喜,有时为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充分认识学生心理而采取过激行为而感到又好笑又后悔。方方老师说得不错:“树立一种自我调节的意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现在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意识,它使我这个原本就开朗的人能够更加从容而自信地面对学生,面对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篇一

[关键词]大学新生 高等院校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78-01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从中学刚刚步入大学之初,高校为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所开展的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着重包括环境适应教育、军事技能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六个方面。可通过报告会、学术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典型解析相结合,阶段教育与深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在短时间内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完成人生中的重要转变。

一、入学教育中的环境适应教育

大学新生在刚刚踏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必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可通过开展校史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等,让学生认识环境,了解学校的现状及发展规划;通过开展学习目的、方法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让学生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学习生活;通过诚信教育、交际讲座等,让同学们把握交际技巧,通过团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二、入学教育中的军事技能教育

军训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90后”是大学新生的主体,他们很多人都有懒散的习惯和娇惯的毛病,通过军训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可以使他们相互激励、相互鞭策,不仅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且对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纪律意识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入学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教育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概况、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等。通过领域内专家开展专业介绍会,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和国内研究状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实训室,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硬件条件;通过介绍本专业师资情况、学风教风情况、就业情况等,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和发展方向等。另外,在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地或者片面地强调专业教育,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搭建、学生学科视野的拓展和学术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

四、入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可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校园情景剧汇演等集体活动,对新生进行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学院针对新生情况,多次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走进心灵”――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此外,还面向新生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沟通的表情 成长的经历”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新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克服心理困惑、完成角色顺利转换有很大帮助。此外,应在新生班级选拔心理信息委员,形成班级、二级学院、学校三级网络管理,并定期对心理信息委员、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

五、入学教育中的法制安全教育

生活中很多案例表明,许多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缺乏法律保护意识,有的学生自身行为已构成违法,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有的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最终酿成大祸。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并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可有针对性地在新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比如对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新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地用法律保护自己。此外,还要加强“四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

六、入学教育中的生涯规划教育

所谓生涯规划,指作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引导大学生尽快找准人生坐标,合理地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并付诸积极的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和完善心理或能力上的不足,激发潜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可通过邀请大学生设计专家开展名师讲座、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专题报告、开展新老生交流会等,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和潜力。此外,还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业调查、顶岗实习等活动,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适时调整生涯规划,完善行动计划,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

七、总结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入学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模式。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管理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种种不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顺利完成大学生活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剑波,唐依,曾永辉。新生入学教育的设计和探讨[J].教育管理,2009(3):107-108.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篇二

【中图分类号】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98-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重视和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在各个层面达成了共识。但在怎么开展工作、由哪些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开展什么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的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辅导员的参与

1.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能满足高校学生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对象、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定位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工作形式和内容缺乏突破,问题不少。尤其是在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时,显得办法不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主体论”、“服务论”等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理念要有效的落实到工作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实际工作表现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形式、方法、价值取向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比较后发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方式,迫切需要辅导员队伍适应这种新变化,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工作手段。

1.2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部思政司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489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2名专职人员开展工作显然不可能,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1.3 辅导员队伍的巨大优势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用 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重视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2004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教育部2005年配套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这支队伍的人员素质、结构、数量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

目前各校对文件规定的1:200的专职辅导员配备比例执行的都比较好,从2006年以后绝大部分新招聘的辅导员已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且辅导员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学历要求外,一般都要求思想政治素质高(如必须是中共党员)、熟悉学生工作(如需有学生工作经历、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均较强。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巨大优势,作为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走专兼结合的队伍建设道路,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2 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辅导员队伍工作定位不准,事务性工作过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新时期辅导员进行了重新定位:“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全面成才的服务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科研的辅导者,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科学管理的实施者。”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教育部对辅导员队伍的定位间存在着巨大落差,突出表现在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功能发挥有限,而“管理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辅导员队伍一般会在工作中扮演以下具体角色:班主任、年级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学生支部书记等;工作内容: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组织发展、团员教育、团学活动、学生会管理、勤工助学、宿舍管理、评优评奖、毕业生工作、招生工作、新生入学教育等。基本上,除了课堂教学外,所有和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与辅导员有关,而且教务工作中也有很多内容是通过辅导员去落实的。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很难静下心来做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不用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全面成才的服务者了。

2.2 辅导员队伍自我认同感不高,职业声望低,制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几乎学校所有的部门都可以对辅导员下达工作指令,因为只有辅导员队伍最贴近学生,最利于将工作内容落实到学生当中。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均较低,进而对自我的认同也受到一定影响,感到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专业技能快速荒废,对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可以终身从事职业的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1]。

2.3 辅导员队伍业务知识匮乏,无法有效开展心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2],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系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心理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得并不快,因此辅导员中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很少,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2.4 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模糊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虽然概括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一般运作模式,但对辅导员具体工作内容未特别明确。另外,辅导员本身是教师编制,同时又是行政编制,在工作中实际同时扮演教育内涵的教师、德育内涵的班主任、心理辅导内涵的心理辅导员3种角色,这3种角色是对同一学生群体而言的,而且它们有时在同一时空中发生作用,角色冲突时有发生[3]。

3 提高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3.1 科学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发展性的模式更适合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能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了发展性辅导和矫治性辅导2方面内容,选择发展性的模式并不是排斥矫治性辅导,而是对工作重点的选择结果。矫治性辅导对专业知识、能力要求更高,由专职工作人员来做比较合适,而大量的一般性的辅导工作、教育宣传、初步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干预等工作,由兼职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来完成更加合理,可以形成专兼结合、专兼互补的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

3.2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无论发展性的心理辅导还是初步的矫治性心理辅导,对心理专业知识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大部分辅导员都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故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必不可少。

目前,中国心理学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都有相关培训项目;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学员,经过1 a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可以满足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般要求。心理师(心理咨询师)培训一般不需要脱产学习,是辅导员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业务知识、技能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现在,不少高校都在组织辅导员参加此类学习。另外,自学、学校内部的培训、参加短期专题学习,辅导员内部的心理辅导案例交流等方式对业务知识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3.3 合理分工,为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为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需要从2个方面着手:(1)尽量合理安排辅导员的内部分工,将各项工作内容分类汇总,形成几个大类,辅导员相对固定的从事某一类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合适的人员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青年团员的教育工作,这样有利于每个辅导员都能形成自己的业务专长,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需要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明确哪些工作是需要辅导员做的,明确工作范围,理顺工作各流程之间的衔接。

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危机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都会有一定的异常行为表现,是可以早期发现的,如果及时进行干预,是可以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或缓解的。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早期心理问题是力所能为的。实践证明,兼职队伍进行适度的矫治性心理辅导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

对于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笔者认为,在经过必要的培训后,辅导员队伍从事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障碍进行信息收集、初步识别;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进行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和过程参与工作。

3.4 加强政策引导,开展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试点工作 在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工科、理科、农林等学科相对集中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程度还不高,辅导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客观上还需要加强,所以必要的政策引导是需要的。学校领导应该从政策层面有所倾斜,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有潜力的辅导员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为日后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一支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引导他们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规定辅导员职称晋升时必须取得学生工作相关资质证书,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证书。作为激励手段,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效果良好(如一次性通过资格认证),学校可以全额或部分承担其学习费用。(2)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要紧紧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可以优先考虑让有能力的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开展心理委员的集中培训、心理公选课、心理健康知识巡讲等准教学活动,学校给予较高的课时津贴,吸引他们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于部分热心心理教育工作,也有能力从事此项工作的辅导员,学校可以制订更宽松、灵活的政策,在工作分工上予以照顾,部分或全部从辅导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外出学习、进修的费用安排上给予支持,尝试走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让他们可以潜心研究,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不仅让他们自己、也让其他人认为这是一门专业,是可以终身从事的专门化工作,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自我认同感。

3.5 为辅导员队伍解除后顾之忧 辅导员队伍从整体上看,素质较高,但学校的政工干部尤其是辅导员职业声望低、出路狭窄、科研难出成绩、原有专业知识技能快速荒废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收入也低于从事教学工作同学的平均水平。国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先后出台文件、召开高级别专题会议、制订相关的政策来试图加强和改善辅导员工作;但要落实这些政策,学校应该有更具体的措施。笔者认为,也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人员转入心理中心等专门机构,专职从事心理教育,按教师岗位的要求进行职称评定,充实到专职工作队伍中,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让辅导员工作有热情、待遇有提高、出路有保障,最终为整个心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4 参考文献

[1] 李世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7(8):74-75.

[2] 郑日昌。中学心理辅导。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1.

[3] 王鉴,王光晨。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理论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21-2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篇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办学观念尚在转型中、生源素质存在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匮乏等原因,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和自我探索过程。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

江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期间设置了专门机构、匹配了人员、落实了场地,搭建了工作平台。但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仅仅只是个开始,要将这一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队伍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对策。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江西高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六届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普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障碍、情感问题、自卑等几个方面,而高职院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www.shubaoc.com←为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突出的心理问题则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行为冲突、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同一时期,因心理问题在我省高校引发的学生人身安全案件中,普通高校大多为自伤案件(自杀、自残),高职院校多为他伤案件(个人报复,使用锐器打群架等)。通过对我院六届筛选出的8769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约谈后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发现,这和两大类高校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长教育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并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学校管理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探索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领导机构。2002年,我院成立之初,成立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执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到了位,这有助于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观念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同年,我院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隶属江西省教育厅),在管理上理顺了关系,在业务上直接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扶持,为学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单独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场地、人员、资金等落实到位。就我省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多不是独立设置,有的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有的挂靠在学工处,也有的挂靠在医务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功能单一为心理咨询、组织结构为挂靠性质、咨询人员非专业专职等原因,致使场地套用,人员互用,资金挪用。再加上在认识上存在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都能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而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考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咨询场地与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调查研究与课程建设、财政保障等作为评估标准执行,以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

成立院系德育工作小组,建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健全并完善学院、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首先,各系分别设系德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书记任组长。在小组中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事岗位(由有专业背景及心理咨询培训经历的兼职教师担任),业务上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接,管理上与系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并直接对本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其次,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全院所有班级必须选派一个心理保健委员进入班委,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及对外联络。

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与相关制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及任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及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制定近期、远期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到学院总体规划中。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组建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展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开设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建档工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这期间,我们将着重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及发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要确保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按照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人均比不少于1:3000的要求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配置必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且取得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经历中接受一个周期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35岁(含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取得部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35岁以上的必须取得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资格。每个高职院校至少要有一至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其次,通过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假期培训班的形

式,大量培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院系学生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干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素养。再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选课,培养班级心理保健委员,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其化解心理矛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强化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署办公模式,缩短工作流程,促进沟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与困惑?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行性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建议。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情况迅速召集片区会议,就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迅速分解任务,并责令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合署办公的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它避免了管理上的交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合署办公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突破目前管理上“大而散”所造成的疲沓与脱节的瓶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开展“六位一体”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高职院校在经历起步时效仿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之后,一定要研究自身的特点,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制定出符合本院学生实际及学院管理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篇四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压力 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重视程度现状

在当前很过高校中,已形成并运行着较为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校方的重视,而相对来说,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还比较低,也还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套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事实上,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特点与本科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级研究生实际状况不尽相同,心理压力来源也不完全相同,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特点,采取相应针对性举措,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研究生压力的研究较本科生相比显得不够,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重视程度不足。韩勇(2006)研究发现,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在就业和婚恋方面体验到更多的压力,理工类研究生要比文科类研究生在学业上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而在就业方面压力则较小,已婚研究生比未婚研究生在就业、经济和家庭等多个维度都体验到更多的压力,来自农村的研究生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相比,在就业、经济和家庭三个方面都体验到更大的压力。

二、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

研究生,是拥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青年,但是高学历不等同于高心理素质,近年来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屡次发生,轻则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重则危害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然而,研究生不同年级环境不同,压力来源有所差异,也提醒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研究生群体,针对研究生实际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

1.差压力

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大多是班级或年级的佼佼者,入校后,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巨大的落差易造成自我否定感,也有的研究生,存在理想主义思维,对新学校期望较高,若学校不能达到预期,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容易使其产生失落感和抑郁情绪,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可能会因为专业实际与期望的落差,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对未来产生质疑。

2.经济压力

研究生已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普遍希望经济独立的完成学业,但是,对于本科考研或仅有很短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学校发放的生活补助还不能满足生活学习开支,仍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形成了研究生既想要减轻家庭负担,又不能完全脱离家庭经济支持的矛盾,尤其是自费的研究生和来自贫困地区的研究生,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对于已婚的研究生,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子女需要抚养,脱岗读书又切断了经济来源,经济状况更是苦不堪言。

3.适应压力

在学习方面,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相比,有较大差异,不再只是跟随老师学习大量基础知识,而是要学习和掌握科研创新能力,自己主导科研,在所学专业领域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若学习、科研规划不明确,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在生活方面,长期远离家乡,与家人不能团聚,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有的研究生将大多的精力投放到网络中去,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络成为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途径。

(二)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

1.交往压力

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室或实验室度过,班级成员之间较少沟通,经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大部分时间埋头科研,没有太多的兴趣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部分研究生,由于来自农村或者经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愈发的喜欢独处,他们遇到困难,很少求助他人或者其他机构,心里话无人可以诉说,选择自己承担,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也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对人际交往的无措和紧张,更加影响着研究生与同学,导师的关系。

2.情感压力

研究生中还有部分男未娶,女未嫁的大龄青年,经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无暇顾及个人情感问题,情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一方面迫于家长亲戚的压力,着急结束单身,另一方面,条件过于苛刻,自身的优越感,也过分在乎对方的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还有的研究生,感情方面的挫折,使其不能走出阴霾,总处于精神低迷的状态。

3.家庭压力

每一个研究生,都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家长往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家庭,寄希望于子女学有所成之后,在城市扎稳脚跟,因此寄予他们较高的期望,鞭策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成功的同时,使一部分研究生忽视了自我真实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而只能感到诸多的压力无从排解,长期下去就会因此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若自己不知道怎样调整,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三)毕业班研究生压力来源

1.毕业压力

研究生除了学习课程之外,还要承担科研课题,部分研究生自我感觉考试过关难、科研出成果难、也难,少数同学无法适应紧张的课业压力或自己的科研成果达不到学校毕业标准,会使得其愈发难以适应课业和科研的压力,更加难以胜任科研和学习的任务,如果不能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就拿不到学位,找不到好工作,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解,都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等。

2.就业压力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学生涌入高校,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受到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多数研究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是,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这无疑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更多用人单位倾向于录用男生,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不公的就业待遇更加大了她们的就业压力。

3.健康压力

研究生在读期间,将大量的经历投入在科研和学习中,较少到室外参加体育运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已不适应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已婚的研究生,很多已经步入中年,常年缺少体育锻炼,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更难以承受科研以及学习的压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不同阶段有着鲜明的特征,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社会,他们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深入了解研究生群体,摒弃“高学历=高心理素质”的认知。针对他们独有的特征,及时调整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研究综述,高校讲坛,2010,11.

[2]李小琴。论当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技信息,2010,18.

[3]刘朋,石磊,刘蓉洁。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10,7(下).

最新范文

打非治违工作方案【优秀5篇】11-05

我是人大代表提案范文 人大提案范文1011-05

安全主题教育讲座【最新8篇】11-05

最新厂房工程监理要点实用优秀9篇11-05

最新清明假期通知文案优秀6篇11-05

舞蹈节目主持词串词简短(最新3篇)11-05

公文常见错误范文格式 公文常见错误及11-05

浅谈企业“人性化”管理最新2篇11-05

艾青的现代诗通用7篇11-05

招商的文案范文 招商文案范文朋友圈食11-05

137 12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