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最新4篇

2023-12-24 21:47:04

书包范文为您带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最新4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 篇一

关键词: 实践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0  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成为开放性科学的内在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从没有提出过实践的完整定义。研究者们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一直是我们对实践进行阐释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就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的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1.1 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或生产实践  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普遍、最直接的联系。人的实践过程,一方面连接这事实对象,另一方面连接着这个理论。这个逻辑链条就是理论-实践-事实和事实-实践-理论,同时检验理论,也是一个必须有人参与的过程,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正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与人的需要的互动,使人的需要超越动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展到享受需要层次再演进为发展需要这一人类高级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乃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

1.2 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生活实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表现,生产活动与许多人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处理自身各种关系的一切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实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学习实践活动,还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坚强支撑;二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发展源头活水。推动科学发展,做到: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永续工程;②关注实践、解决问题,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③注重长效、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的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这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更深层次的解释,也就是要开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性。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容及思想来说,它既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一个理论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论的某一个侧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中,把实践当做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人,而后马克思又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互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概的对实践进行论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对实践的肯定中与对实践的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对实践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对实践否定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是实践的唯物论又是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推崇实践的理论,而更是一种批判实践的理论,即一种实践批判理论。

再次,以实践概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实践观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唯物主义不是完整的唯物主义,而只是在自然观层次上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将唯物主义的理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样,就使得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没有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脱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在不断的完善后,马克思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互统一。实践作为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马克思人为,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与实践没有人和网关系的活动,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或者环节。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也只有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特点把它实际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彻底地认识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是可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作分析的。我们不妨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那些设想,即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视为那个时代的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

3.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精神的现实化,从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推向一个更加具体而深刻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从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以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统一为前提,以逐步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许多独特经验。但就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国被公认为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这般绚丽的新篇章。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很多重要的理论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和特征等方面思想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融入了更加现实和广阔的历史发展的空间。首先,这是对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解读。

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对一个理论作这样高的评价是罕见的。从党的文献研究角度看,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以为,是可以解读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的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 篇二

论文关键词:思维特质,哲学基础,发展创新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思维方式特质,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髓,而这种创新的实践理性思维方式本身正是这个理论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只有把握住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住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离开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那就不能更好的正确理解和坚持、深化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在勇敢实践、总结经验的历史进程中走出中国的创新之路。新阶段,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实践理性思维方式,把握好邓小平实践思维政治智慧特质。这样能够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真正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客观规律,实现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中新的跨越。

1.实践思维方式特质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实践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展开论述的“新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践中开创新境界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质、基本功能。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在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大量的讲话、谈话、批示中,在他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实践思维特质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论为理论核心,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为基本精神的哲学。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的伟大建树,是他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是他看待世界的根本观点和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总体特质和展开方向。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来认识我们的现实世界,来解释人、人类、人的历史的本质,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规律、趋势和未来,用革命的实践方法,来改造我们的现实世界,来制订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来规范我们的行动,来达到人所要求的并为客观条件所许可的价值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思维方式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哲学思想特质:首先思维特质,体现了实践主客体统一性的,其主体地位处在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邓小平强调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掌握,即从实践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物质价值的同时重视人和人才做为最主要因素的实践价值观。其次,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其中方法论处在重要位置。成功实践了方法论上的突破,运用了抓住主要矛盾的科学实践方法;两手抓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再次,他把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突出价值的重要位置。邓小平把中国的客观实际是什么、主体需要什么、为什么统一起来,并在统一中强化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把求真和务实有机统一起来,把实践活动与价值评价结合起来。最后,体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统一起来,突出生产力的重要位置。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把重点放在强化生产力作用方面。他提出时展的现实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免费论文。成功实践了评价社会发展过程目标的创新。

邓小平哲学思想着重于哲学概念与原理的实际运用中的应用性或实践性。他既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又把实践作为历史观的基础。坚持认识论框架内的实践观,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入了新的精神领域,突出的彰显了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实践特质。

2.科学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科学的理论产生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丰富、深化和拓展。发展,是一切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遍性特征,也是理论永葆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之所在。如果一种理论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拓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内容体系,这种理论终将会在社会现实面前失去存在的价值,不再具有生命力,最终将走向衰败。

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用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宽阔、敏锐的视野观察世界、考察中国,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备受挫折的事业推向前进。没有邓小平批判的理性思维方式,邓小平理论就无从谈起,没有拨乱反正,没有重新评价历史阶段的理性思考,就没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成果。我们从邓小平理论中可以深刻领悟到邓小平思想内在的那种敢于突破陈规的批判性精神的理性实践特质。

(1)思想路线创设与引领。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在内容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党思想路线;而其实质,则是思想与实际统一。它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为一体。第一体现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点的论断上。第二体现在他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第三体现在他把对思想路线的系统表述同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联系起来。它使思想路线涵盖了认识路线、工作路线、实践原则和真理标准等多方面内容,而其本身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和真理观等多种原则。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特点在于,它把抽象程度极高哲学思维逻辑,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并通过后者通俗形式来表达前者深刻内容。从而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期到了突破性的引领作用。

(2)发展和深化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科学地把握了这一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性的说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的生产力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精辟的阐述是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邓小平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深刻揭示。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理论,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对历史发展主体价值作用选择性的深刻而独特的视角。同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论,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相结合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论,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唯物史观新理论,初步解决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实重大课题思维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深化和发展。

(3)在探索实践基础上科学定位。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最终作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确立了这样一个结论,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备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对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困难新问题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回答。面对改革开放,邓小平以极富有创造精神的理性思维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家胆识和气魄,以超越前人、突破前人的革命精神,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用适合于时展和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新论断回答并解决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指导新的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正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又一理论特质。

3.思维特质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方法论,他实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他能够较为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用传统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背景去曲解西方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他在中国发展进程遇到“瓶颈”时,能敏锐地抓住最精髓、最富于实践积淀的理性东西,抓住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创新了实践观。

(1)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认知和社会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经验”与“试验”,体现出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倾向。他认为领导干部最大的优势在于“善于总结经验”,从实践的成败中,从群众的创造中,从古今中外经验借鉴中,从典型经验推广示范中,吸取营养,认真总结。“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使得经验成为实践升华、理论发展的中介环节,既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在不断促进新的理论创造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借鉴中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强调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以特区作为实验模式范型,是很典型的自然科学实验方式移植到社会实践领域的作法。他的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更符合社会认知规律和社会改造的特点,体现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更高的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向免费论文。

(2)实践价值目标创新。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的伟大建树,是他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是他看待世界的根本观点和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总体特质和展开方向。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来认识我们的现实世界,来解释人、人类、人的历史的本质,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规律、趋势和未来,用革命的实践方法,来改造我们的现实世界,来制订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来规范我们的行动,来达到人所要求的并为客观条件所许可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对“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的鄙视与否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实践方式价值目标”,来消除理论、认识的对立,在实践中去解决争论问题,实现人们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发现、发展和完善新的理论、开创事业的新的局面思维特质,这正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实践开拓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支持我们不断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不断胜利前进的一种极可宝贵的思想资源。

(3)实践中敢于突破开创新境界。这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实质。其哲学思想鲜明地凸显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提供的改变现存世界,使之不断地适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哲学。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在这个关键点上,邓小平哲学思想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一脉相通。可以说,不能开辟新的未来,就不能真正地结束过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处的时代,是必须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代。这是历史所赋予的任务。邓小平的开创新境界办法就是在实践思维方式下依靠实践,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实践,依靠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首创精神。

4.结语

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家,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敢于实践,敢于试验,敢闯、敢干,摸索前进,成功地开创新局面的丰富而又生动的实践,都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特质。即实践性体现了 邓小平理论有其务实、求真、简洁、明快的鲜明思想特质。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路径,实践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认识论方法指导。实践思维方法不仅在于自身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并成功地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就是在实践思维方式引领下的实践性。他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发展实践中,开启当代新阶段的实践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思想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二卷[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3]王国安,张建国。邓小平创新思维的特点及其启示意义[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王东,成龙。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研究综述[J]. 理论学刊,2002,9.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 篇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文明素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www.shubaoc.com≥新型智库建设。”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现实需要。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凝聚全民族文化共识、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要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科学性的重要基础。正是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变成科学的理论,唯有实践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存在。实践是论证历史虚无主义与“过时论”谬误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实践能够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解放,实现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方思想碰撞与交融日趋明显,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同时并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有助于夯实民族文化思想根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体系构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 篇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2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张爱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将他们创立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当下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广义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为了与历史相吻合,本文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表述,是从广义上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阐述

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科学社会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认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其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自身的要求决定的。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这深刻地告诉我们,先进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要能够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先进的理论也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正因为此,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思辨理论,他们提出必须把对旧社会的理论批判同实践,同实际斗争联系起来。他们宣称:“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2\]恩格斯曾对伯恩斯坦空谈理论嘲笑道:“他已经赢得了脱离群众,在自己安静的书房里从旁空谈直接实践问题的名声。”\[3\]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超越了其它所有也旨在回答人类历史向何处去的理论,从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这样先进的理论也只有与人民群众结合,被人民群众接受、掌握,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才能成为人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

其二,这是由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者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要求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同时认为,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才能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规定了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就只能陷入盲目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认识到:“为了不使理论成为空谈,工人们的斗争不再在茫无目的和毫无计划的道路上徘徊,必须把科学共产主义同当时业已存在的工人组织结合起来。”\[4\]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5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6。工人阶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将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进行坚决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还必须与农民、小资产者结成联盟,发挥农民、小资产者等其他劳动者阶级的作用。他们曾就法国的情况指出,“在革命进程中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1\]386。结成联盟,“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684。这充分说明了工人阶级与农民、小资产者结成联盟的重要性。另外,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是一个总体概念,是一个结合体。恩格斯曾指出:“从他们(大学生——引者注)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5\]所以,工人阶级不仅指体力劳动无产阶级,而且包括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即被资本家雇佣的知识工人。这就告诉我们,实现共产主义主体力量是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工人),农民阶级和小资产者也是重要力量。如果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话,那么,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的农民阶级和小资产者就更加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实际上是指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工人)并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者等其他劳动者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及大众化的必要性。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可能性的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为先进理论的作用。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也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从而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

首先,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性决定的。上文指出,理论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发挥理论的巨大作用。而什么样的理论才能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呢?毋庸置疑,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着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才能被人民群众接受、掌握,才能大众化。科学社会主义是否具备了这一要求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这是一个公认的结论。这为无产阶级认同、接受、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实现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的共产主义主体力量的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他们指出,“现代的工业运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1\]283, “工人没有祖国”\[1\]291,“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30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的转变为为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性的利益,并且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仅仅代表一个或少数国家及民族无产阶级的理论,而是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这就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接受、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代表世界工人阶级之外的其他劳动者阶级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他们还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84说到底,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理论。这就为工人阶级之外的其他劳动者阶级,包括农民、小资产者等认同、接受、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内容表述上的通俗性决定的。一种理论要能够大众化,就要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要能够通俗易懂。一种过于深奥、晦涩难懂的理论是不能大众化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总是尽可能地用通俗的,每一个工人群众都能懂得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为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比如,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指出:“我们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我们就当读者连最起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没有。我们希望工人能明白我们的解说。”\[1\]332马克思在《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配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6\]99恩格斯称《资本论》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除了少数太专业的内容外,“其余的都写得非常通俗易懂”\[7\]。《资本论》第一版出版后媒体也评价道:“除了少数太专门的部分以外,叙述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明确。”\[6\]108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指出:“只有一章,我允许自己作些解释性的增补,这就是第三编第二章《理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如果我力图写得通俗些,增补得连贯些,我的论敌是不会抱怨的。”\[8\]348他在准备出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四版时,告诉友人,“最后,也要把《发展》看一遍,并尽量使它通俗些”\[9\]。这些都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表述得通俗易懂作为一个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理论风格。这为工人群众接受、掌握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性。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具有大众化的可能性。

三、对广大工人群众的科学社会主义宣传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后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组织,一些工人运动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的友人和学生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参加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

一是通过建立工人组织进行宣传。在马克思恩格斯投身工人运动之初,就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布鲁塞尔一起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对于建立这一通讯委员会的原因,马克思指出:“借以讨论学术问题,评述流行的著作,并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在德国,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进行社会主义宣传)。”\[10\]由此可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是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还不断扩大自己的组织,直接向工人群众和进步民主人士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通讯委员会于1847年夏秋,先后成立了“德国工人协会”以及“民主协会”,这两个组织对于培养革命力量,团结进步民主人士,传播和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起了非常良好的作用。后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更是把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重要的使命,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通过起草工人组织的“宣言”、“章程”等进行宣传。大家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中流行最广的《共产党宣言》,对于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马克思还曾起草了始终贯穿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等。我们知道,所谓宣言,即宣告、声明。一般是指一个组织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件,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宣传性作用。所谓章程,一般是指用书面形式规定的一个组织内部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对组织的成员具有制约性作用,同时,组织成员的言行还会在其他社会成员中起示范性作用,从而对组织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也会起到间接性的宣传作用。由此可见,这些“宣言”和“章程”不仅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体现了其作者亲自参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意蕴。

三是通过撰写文章、著作、书信等进行宣传。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有的文章、著作都起到了对工人群众的宣传作用。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19世纪70—8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但这些政党的纲领还缺少明确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思想和理论上都还受着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帮助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这些流派进行坚决的斗争的同时,还帮助这些政党对工人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比如,恩格斯为法国工人党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恩格斯对此说过:“波兰文版和西班牙文版就是根据这个法文本译出的。1883年,我们的德国朋友用原文出版了这本小册子。此后,根据这个德文本又出版了意大利文、俄文、丹麦文、荷兰文和罗马尼亚文的译本。这样,连同现在这个英文版在内,这本小书已经用10种文字流传开了。据我所知,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在德国,这本小册子已经印了四版,共约两万册。”\[8\]696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与各界人士通信来解答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些现实问题,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此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四是通过在工人中发表演说进行宣传。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发表演说是一个重要的形式,用他们创立的新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表达他们的观点,传播他们的理论。比如,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关于波兰的演说》,深刻阐述了世界工人阶级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848年1月9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会议上作《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深刻揭露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国际性剥削的实质,深刻论证了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等等。总之,在工人中发表演说是他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在广大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才能教育他们,才能提高他们的觉悟,才能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到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并保证这一事业的正确方向。

四、对世界范围内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批判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后只是当时众多社会思潮和流派中的一种,只有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深刻的批判,才能使工人群众明辨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之间的区别,认清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错误所在,知晓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批判。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对魏特林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杜林主义、法国的可能派和无政府工团主义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系统地回击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各种指责。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深化理解。

其一,通过批判使广大工人群众认清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本质。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把自己创立的理论与当时的一些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区别开来,就把为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政治纲领称为《共产党宣言》,而没有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但是,不同思潮、流派之间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正因为这样,在这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文献中,对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1\]286等八种观点逐一进行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今天读来也令人回肠荡气的回击。再比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中错误的部分逐条进行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批驳,指出这一带有严重拉萨尔主义色彩的纲领不仅会严重使工人群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陷入混乱,而且只能把工人运动引上改良主义的道路。再比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深刻揭示了杜林主义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澄清了人们对杜林主义的模糊认识。总之,无论对哪一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刻揭示了它们的错误本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从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其二,在批判的过程中通过阐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使广大工人群众进一步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比如,《反杜林论》在对杜林主义批判的同时,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对此,恩格斯在第二个版本序言中明确说道:“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多的领域。”\[8\]347同样,《共产党宣言》在对各种错误观点批判的同时都阐明了正确的观点,指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1\]287宣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哥达纲领批判》中同时深刻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批判的同时,都从正面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化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批判中诞生和发展,而且在批判中得到捍卫和进一步的传播,从而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大众化。

五、几点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可以说,这是一项宏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一种理论要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最起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二就是要具备通俗易懂的表达风格。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这又是通过制定各种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体现出来的。这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得到实现。同时,“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并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不断的提高。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应该运用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理论表达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具备了这些方面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然性。

第二,要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的宣传启示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比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主动地,自觉地,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宣传,承担起这一重要的职责;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各类学校的组织机构和部门单位,都应该发挥起积极有效的宣传职能作用;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体不仅应该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作为常规工作,而且应该配备专门人员,建立相关制度狠抓落实,等等。总之,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这些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形成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良好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适时地受到理论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要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流派和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运动却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挑战,一些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丑化社会主义制度,诬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甚嚣尘上,甚至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说成“普世价值”,所有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流行都对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此,我们还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同理论的共同存在和相互影响具有客观必然性,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也是这样,因此,要把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完全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二是要在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共存中加强与它们的斗争,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以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就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是澄清是非、辨别真伪的一项工作,而且是能否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59.

\[4\] 格姆科夫。马克思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7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最新范文

计生协会工作总结(优秀5篇)12-26

人人折手工制作社团活动方案【优秀2篇12-23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小结【通用9篇】12-23

协会成立致辞(精彩6篇)12-22

计生协会活动总结优秀5篇12-22

大学社团活动策划方案【优秀5篇】12-22

5.29协会活动总结【优秀9篇】12-21

大学生社团章程【优秀3篇】12-20

5.29协会活动总结【通用3篇】12-20

社团招新宣传语【优秀10篇】12-19

125 2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