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

2024-04-05 07:42:37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随机事件、频率、概率的意义和性质及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和古典概型的概念后,进一步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思想。它是对古典概型问题的一种模拟,也是对古典概型知识的深化,同时它也是为了更广泛、高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而新增的内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随机数的概念,并能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难点:建立概率模型,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模拟试验的方法近似计算概率,解决一些较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随机数的概念;

(2)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并能直接统计出频数与频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超市内的80袋小包装饼干中抽取10袋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打算如何操作?

预设学生回答:

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

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数表法)

教师总结得出:随机数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产生的数,并且得到这个范围内每一数的机会一样。(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1)回忆统计知识中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如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等进行抽样的步骤和特征;(2)从具体试验中了解随机数的含义。

情境2:在抛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中,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假如现在要作10000次试验,你打算怎么办?大家可能觉得这样做试验花费时间太多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试验呢?

「设计意图」当需要随机数的量很大时,用手工试验产生随机数速度太慢,从而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必要性。

㈡操作实践、了解新知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操作,让他们了解随机函数的原理。可事先编制几个小问题,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用计算器(科学计算器或图形计算器)操作一遍,让学生熟悉如何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熟悉计算器操作流程,在明白原理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按照规则操作,熟悉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操作流程,了解随机数。

问题1: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你能设计一种利用计算器模拟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思考:随着模拟次数的不同,结果是否有区别,为什么?

「设计意图」⑴设计概率模型是解决概率问题的难点,也是能解决概率问题的关键,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⑵抛硬币是最熟悉、最简单的问题,很自然会想到把正面向上、反面向上这两个基本事件用两个随机数来代替。(题目让学生通过熟悉50想到用随机数0,1来模拟,为后面问题4每天下雨的概率为40的概率建模作第一次小铺垫。)⑶熟悉利用计算器模拟试验的操作流程,为解决后面例题模拟下雨作好铺垫。

问题2:(1)刚才我们利用了计算器来产生随机数,我们知道计算机有许多软件有统计功能,你知道哪些软件具有随机函数这个功能?

(2)你会利用统计软件Excel来产生随机数0,1吗?你能设计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的试验吗?

「设计意图」⑴了解有许多统计软件都有随机函数这个功能,并与前面第一章所学的用程序语言编写程序相联系;⑵Excel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统计软件,也可让学生回顾初中用Excel画统计图的一些功能和知识,其次让学生掌握多种随机模拟试验方法。

问题3:(1)你能在Excel软件中画试验次数从1到100次的频率分布折线图吗?

(2)当试验次数为1000,1500时,你能说说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些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⑴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古典概型中随机事件的概率值;

⑵体会频率的随机性与相对稳定性,经历用计算机产生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画统计图的全过程,使学生相信统计结果的真实性、随机性及规律性。

㈢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问题4:天气预报说,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为40,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是多少?

问1:能用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求解吗?

你能说明一下这为什么不是古典概型吗?

问2:你如何模拟每一天下雨的概率为40?

「设计意图」⑴问题分层提出,降低本题难度。如何模拟每一天下雨的概率40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随机模拟方法应用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⑵巩固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的基本思想,明确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也可解决不是古典概型而比较复杂的概率应用题。

归纳步骤:第一步,设计概率模型;

第二步,进行模拟试验;

方法一:(随机模拟方法--计算器模拟)利用计算器随机函数;

方法二:(随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

第三步,统计试验的结果。

课堂检测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连掷三次,出现"2个正面朝上、1个反面朝上"和"1个正面朝上、2个反面朝上"的概率各是多少?并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做100次试验,计算各自的频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㈣归纳小结

(1)你能归纳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步骤吗?

(2)你能体会到随机模拟的优势吗?请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⑴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使学生理解模拟方法的优点,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⑵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又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㈤布置练习:

课本练习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内容结束]

数学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数学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举1/2反例,内化1/2。

我拿着一张圆纸片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圆纸片这样(随便)撕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吗?为什么?”接着出示几道判断题给学生判断,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突出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活动5.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认识分数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操作:折纸、涂色,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折出了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并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⑷探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活动6.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想多吃点。小猴子想:我太喜欢吃西瓜了,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你知道,它们俩谁吃得更多一些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出示以下直观图让学生观察,你能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吗?看着直观图,学生很快回答:1/2>1/4>1/8。你还发现了什么?假如把这个圆无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会越来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猪谁吃的更多一些?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

写: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涂:看分数,涂颜色。

以上两题是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以下两题是拓展提高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意大利国旗、西瓜图、柜子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猜:涂色部分会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猜测,再用课件验证。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4比1/16大,我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从预设到生成,从估计意识的培养到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一道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会说几分之一的分数,也可能会说几分之几的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后记:这是我11月22日参加兴宾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说课稿。从年级初赛到学校决赛再到城区初赛,最后到区里决赛,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随之一遍遍地修改课件,脱稿说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舍得晒出来,毕竟花费了太多精力,但想想,还是放上来,就当留个纪念吧!

数学说课稿 篇四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书课题:数学乐园

3.“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

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xx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4、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5.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6.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数学说课稿 篇五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认识的提升。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及时而必要的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教学目标:

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请学生说一说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①一张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户的宽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报价格是0.50元

④每度电的价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奥运冠军刘翔的身高是1.89米,体重是74.11千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数来表示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读一读这些小数,在读的过程之中,如果有错误,教师当即指导。

3、问:这些都是小数,你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知识呢?

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带领学生完整说:刚才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谁也来就像这样完整说一说。

师:这就是0.7米的。意义。

师:对照板书中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反之,一位小数也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问: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们过去三年级所认识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数,那么1米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问:谁愿意再来说说0.01米的意义。学生完整地说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点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

3、观察:对照板书,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得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能举些例子吗?

师:现在我们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长?用分数、小数如何表示?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请再举例。

师: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举例吗?

接着学习下面的几个小数: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归纳抽象:刚才我们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个图形等,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我们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课前收集身边的小数,课的开始即让学生展示汇报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认识小数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关于小数的材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试着说明这些小数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探明教学的起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度的重组和补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这两个计量单位,讲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种认知表象感觉单一,不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认识,在设计时,增加了通过分“1千克、一个图形”得到小数的这一环节,在分1元时,让学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千克时,让学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个图形时,分别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得内容更加的饱满,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开放。

数学说课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概念。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拓展—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发现新知 (10分钟)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x,2400,30,n,a-x,b,180,(n-2),请你任选其中的几个,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 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8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学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式子,里面既有单项式,也有多项式,还有分式。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

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被除数÷除数=商数被除式÷除式=商式 3 ÷ 4 = n ÷ (a-x) = 整数 整数 分数 整式 整式 分式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为零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式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A/B的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例题讲解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之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都有意义。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学生上台演板,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1、2题。

选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3、4题。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

数学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52页例2和例3——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将例2和例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和渐进,以利于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坚定对知识的感知结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数学课程标准》第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怎样按比例分配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2)、第52页出示复习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先出示自学要求: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2,表示播种小麦和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玉米的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先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简略解决例2

然后让学生汇报:把谁按什么比例分配

4、自学例3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5、比较例2、例3

例2是把总面积100公顷按3:2进行分配,例3是把总棵树按3个班的人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三)、练习

多层次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9: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个练习用采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运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现在有20吨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产出这种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大力提供应用时空,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和对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例2-------- 例3-------

总份数3+2=5 总人数:47+45+48=140人

(——把总面积100公顷 按3:2 分配 ) (——把总棵按各班人数分配)

大豆100x3/5=60公顷一班:280x47/140=94棵

玉米 100x2/5=40公顷二班:280x45/140=90棵

答:---------三 班280x48/140=96棵

答 :--------

板书体现了本节课的两个主要内容;将其并排,易于进行对比,简洁而一目了然。

数学说课稿 篇八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学校为了庆祝元旦,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难点: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钟面、口算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学具操作、组织讨论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秒,体验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这节课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回想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春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1秒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秒的知识呢?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

这一小节,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馈等学习活动,探索出:秒针是钟面上最细最长的一根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2、认识几秒

出示课件,提问:秒针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经过了多少秒?为什么?这样反复多次地练习,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数,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数,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

3、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想一想: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针走了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从分针与秒针的`走动,你发现了什么?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汇报。得出结论: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小节我采用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实验活动,体验时间

①体验1秒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嘀嗒”声感受一秒的时间,再让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的时间。可能有的1秒钟会拍一下手,有的会翻一下手腕,有的会眨一下眼睛,就让学生用自己想的动作跟着“嘀嗒”声做一做,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

②体验1分钟

让学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钟里进行口算练习,体验1分钟的长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是这样考虑的: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5、知道1秒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

播放课件,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将刘翔110米栏夺冠的成绩和一些现代化工具在1秒钟里创造价值的一些数据,让学生感受到1秒虽短,但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借此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和爱国主义教育。

6、时间名言欣赏

通过欣赏时间名言,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每天大约睡( )小时大约需要20( )大约需要25( )

2、练一练。

(1)1时=( )分1分=( )秒

(2)秒针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钟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通过层次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评价,享受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内容,既能使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简洁明了。

板书: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1分=60秒

在这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体验,鼓励他们去讨论、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地翱翔!

数学说课稿 篇十

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新大纲倡导对概念性的内容不下准确的定义,而是通过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理解其内涵所在,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因此,让学生感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利用已学的知识基础计算其结果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复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发现小数乘法意义,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

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

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主要学习方法:转化。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主要教学方法:引领、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三峡电厂发电机组和研峡电网图。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上面呈现的信息是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20xx年三峡一共能发电多少万千万瓦时?

⑵20xx年能发电多少千万瓦时?

⑶20xx年能发电多少千万瓦时?

⑷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千万瓦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使用青岛版的教材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⑴谁能解答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千万瓦时?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⑵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通过教材上的导性语言,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用计算器计算;有的用估算,直接算出结果。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⑶关注新知,透彻理解

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竖式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把因数58.6看作586来算,变成整数乘法,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根据是什么?(用乘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需要将它化成整数乘得的积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应该从积的左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

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绿点标示的问题在信息窗中提不出来,教师直接电脑提出: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万瓦时,每千万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这里没新的知识点可放给学生,要让学生说说做题的过程,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师只要提醒计算结果要化简就行了。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闯关题。第一关是试一试(自主练习第1题:①买6支铅笔需要多少元?②买14个皮球需要多少元?这关是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关是涂一涂,即根据算式涂涂得出结果。第三关是填一填,即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根据乘法算式写加法算式,这两关是提高性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第四关是想一想:0.2×3=0.6,3×0.2=?这关是深化性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二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也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通过这样闯关练习,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整理,解决疑惑问题。

总之,本节课这样设计是基于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从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新知的获取,建立数学模型。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对“生成”和“开发”的关注如何,把握如何,调控如何。

最新范文

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3篇)04-05

小学英语的评课稿优秀6篇04-04

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7篇】04-04

英语评课稿【优秀5篇】04-04

语文评课稿【优秀8篇】04-04

小学语文红领巾真好评课稿优秀3篇04-04

化学键说课稿【精选4篇】04-03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说课稿【0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说课稿【优秀304-03

优秀评课稿最新5篇04-02

82 9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