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0篇

2024-03-29 22:51:56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书包范文漂亮的编辑帮大家分享的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二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的内容,第十二单元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个一级主题,是个涉及面较广的单元。本单元及本课题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和应用的范畴。课标对这部分内容虽然要求不高,属于了解和知道的层次。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初中生物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经验,通过前边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学生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各种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基本营养素;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上述用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归纳提高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早餐吃了什么?其中有哪些营养物质?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发对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学习,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出示一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且介绍人体所需要的六种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以后分解对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进行讲解。

1、蛋白质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什么是蛋白质?蛋白质由什么构成?蛋白质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此问题。接下来出示投影资料:蛋白质和氨基酸,介绍氨基酸的生成,氨基酸与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然后采用实例的方式向同学们讲授血红蛋白、酶等不同蛋白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执行的不同功能。如出示视频讲述氧和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让学生小组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资料卡片,了解酶在生物体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播放录像讲授吸烟的危害,并及时教育学生青少年一定要远离烟草。最后结合甲醛浸泡食物等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甲醛、酸碱等使蛋白质的变性的现象,使同学们理解这些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原因。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的方法,将蛋白质抽象的结构和蛋白质的作用直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建立一种感性认识后,理解蛋白质这种有机化合物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案例讲解的方法,将枯燥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向化学,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2)糖类、油脂、维生素

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和功能,简单了解水解的产物,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参考教材和学生查阅的资料,针对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功能和缺失该营养素的后果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交流明确各类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后,我会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如“淀粉也属于一种糖类,分析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等,学生通过思考回忆糖的水解等知识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然后我会出示资料卡片,讲解纤维素、黄曲霉毒素等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学生熟悉不同方面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中,不仅能够达到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开拓视野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的过程中,获得主动表达和被认同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信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让同学代表这几种营养物质说出自己的用途,构成和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并且告诉学生不能偏食,不能挑食。通过此游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动手为自己和父母各设计一份食谱。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四种营养物质的存在,功能以及作用,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四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

(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

(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四环节:悟学

设计内容: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设计理念:我认为教师需要“悟道”,学生应该学会“悟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那么就必须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不断总结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另外,通过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我更多的了解学生,便于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三化学第七章的内容,二氧化碳作为初中化学"三气"之一,安排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后,有循序渐进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后面几节的碳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里虽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本节所介绍的简便方法,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通过比较,探究,巩固初中化学"三气"的制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后的又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原理,实验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检验方法,进一步了解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运用由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课的结尾,利用碳酸钠跟盐酸在化学反应中能急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泡沫灭火器原理的教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使学生对灭火和灭火器有一定的认识。

能力:通过研讨设计实验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础,较为熟悉,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能有遗忘,和氧气、氢气一样,学生懂得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用含有该元素的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来实现,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可能会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烧,除了看书之外可能不会想到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学生对于灭火器的原理也是只有模糊的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和目标要求,通过比较,可以用学生想出来的办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如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菜农在菜棚里燃烧木炭,但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必须要用课本上所讲的简便方法。本节的难点就是对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为了突破难点,完成本节目标要求,教学时应在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当学生明确以上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学习顺序后,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制取的装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了。

4、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与制取方法、验纯、验满方法做好复习),另外要预习本节内容,做好课后的家庭小实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是采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法",以本节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验引导探索为方向,采用讨论、边讲边实验等方式来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

本节教学程序是通过学生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讲授本节内容中,运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式的试验,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做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的探索法教学。

例如,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时,指导学生做两个补充实验。

①将石灰石分别放入盛稀盐酸或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②将石灰石和碳酸钠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两只试管中,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正确地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始终是贯彻:启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的课堂教学程序。"巩固开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程序,占用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教学重点和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难点,安排练习,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重学生的反馈,做好补偿教学,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程序:

温故引新:复习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列表比较。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与途径。

演示探究:大理石与盐酸、稀硫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突出难点。

讨论方案: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设计意图:明确为什么实验室里要采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难点重点。

理论分析: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确定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方案:从原料、反应原理、装置、收集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

实验验证:实验7-8.设计意图:验证讨论的可行性。

理论升华: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设计意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巩固知识:课后习题1、2、3.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即时应用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7-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展示灭火器,介绍使用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介绍灭火常识,消防教育。

课外巩固:101页家庭小实验,习题4、5.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煤气有什么特点?预习第五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做好预习,为下一节做准备。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列表小结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O2)氢气(H2)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适用范围固—固反应需加热制取气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O2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O2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为H2难溶于水)

向下排气法(H2密度比空气小)

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着火,证明是氧气点燃气体能燃烧,且生成物只有水,证明为氢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九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第一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3、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地点放在实验室里进行,把全班学生每两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本节课教学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化学实验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进而提出两个探究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真理只有一个,同学们的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注: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增加白磷燃烧实验;由于课本所给的两个实验原理相同,学生探究时只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而对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再重复)。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气球。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与锥形瓶相配的胶塞、小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接下来就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明把水蒸发后,收集的水蒸汽的质量和原来相等,所以他认为水蒸发的过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看法对吗?

2、很多同学过生日时,都会点上漂亮的生日蜡烛:

①、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③、当你许下自己的心愿后,就吹灭了蜡烛,这时还有大部分蜡烛没有燃烧,这部分蜡烛能不能算作"参加"反应的物质?

④、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有何理解?

3、水电解器中有150g水,电解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只生成16g氧气和2g的氢气?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知识系统化并延伸到学习方法的归纳。

(6)课堂巩固练习。在本环节设计5个习题,包括3个基础题、1个实验评价题和1个思考题,目的在于:在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促 www.shubaoc.com 进知识内化。

附:

基础题

1、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物质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种类

2、将31.6g的高锰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量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8.4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28.4gB、3.2gC、0.8gD、1g

3、山好水好酿好酒,岳阳龙湾以酒出名,其酿酒技术相传是杜康化成道人来龙湾亲自传授的。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其燃烧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酒精+O2点燃CO2+H2O.根据这个表达式,有关酒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酒精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酒精中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D、酒精是一种单质

实验评价题

4、①、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根据表达式分析,如果称量镁和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②、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反应后,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比镁条质量轻的原因

③、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许多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同时操作,他的想法有道理吗?

④、Mg+O2点燃MgO这和式子是否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思考题:

5、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十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最新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9篇】03-30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7篇)03-29

四年级语文《乌塔》说课稿【优秀9篇】03-29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最新10篇】03-29

听课评课稿精选5篇03-29

说课稿精选9篇03-29

高一年级地理说课稿优秀范例(优秀3篇)03-29

数学说课稿【最新8篇】03-28

伤仲永说课稿(6篇)03-28

优秀老师上台讲课稿最新4篇03-28

82 96089